- 相關(guān)推薦
馬詩兩首李賀的詩意
李賀是唐朝的重要詩人,在文學史中的地位也很高,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馬詩兩首李賀的詩意的相關(guān)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伙伴哦!
馬詩兩首·其一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馬詩兩首·其二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對比賞析
李賀的《馬詩》共二十三首,《馬詩·此馬非凡馬》這是第四首。這首詩寫馬的素質(zhì)好,但遭遇不好。用擬物的手法寫人,寫自己,是一種“借題發(fā)揮”的婉曲寫法。
《馬詩》是通過詠馬、贊馬或慨嘆馬的命運,來表現(xiàn)志士的奇才異質(zhì)、遠大抱負及不遇于時的感慨與憤懣,其表現(xiàn)方法屬比體。而這首詩在比興手法的運用上卻特有意味。
一、二句展現(xiàn)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zhàn)場景色,如同運用賦的手法: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像是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這幅戰(zhàn)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于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鉤”與“曉月當簾掛玉弓”(《南園·尋章摘句老雕蟲》)匠心正同,“鉤”是一種彎刀,與“玉弓”均屬武器,從明晃晃的月牙聯(lián)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戰(zhàn)斗之意。作者所處的貞元(785年-805年)、元和(806年-820年)之際,正是藩鎮(zhèn)極為跋扈的時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薊門一帶又是藩鎮(zhèn)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烈的地帶,所以詩意是頗有現(xiàn)實感慨的。思戰(zhàn)之意也有針對性。平沙如雪的疆場寒氣凜凜,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這兩句寫景,實際上是開啟后兩句的抒情,又具有興起的意義。
三、四句,詩人借馬以抒情:“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馬詩·龍脊貼連錢》里說:“龍背鐵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襜,誰為鑄金鞭?”其中“無人織錦襜”二句的慨嘆與“何當金絡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馬當作良馬對待,以效大用。“金絡腦”、“錦襜”、“金鞭”統(tǒng)屬貴重鞍具,都是象征馬受重用。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yè)而又不被賞識所發(fā)出的嘶鳴。
馬詩兩首的詩意
前一首詩表現(xiàn)了馬在困境中仍保持骨力堅勁的美好品質(zhì),表現(xiàn)了作者在困厄中仍然堅守的堅貞、剛毅的精神和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凄涼境況的怨憤。后一首詩抒發(fā)了作者因熱望建功立業(yè)而不被賞識所發(fā)出的悲慨。
前一首詩主要使用對比手法,借此馬與凡馬、馬的形體與馬的精神的對比,突出了馬的特殊命運和內(nèi)在品質(zhì),并借此抒懷。后一首詩主要使用烘托的手法,借外在環(huán)境的孤寒,反襯馬兒對建功立業(yè)的熱望,曲折表達作者壯志難酬的幽怨。
品味重點詩句,是作答試題的關(guān)鍵。如第一首詩,“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盡管馬的境遇惡劣,被折騰得不成樣子,卻仍然骨帶銅聲。“銅 聲”二字,讀來渾厚凝重,有立體感。它所包含的意思也很豐富:銅聲悅耳,表明器質(zhì)精良,從而生動地顯示了這匹馬骨力堅勁的美好品質(zhì)。“猶自”表現(xiàn)了作者在 困厄中仍然堅守的剛毅精神。借馬的形體與馬的精神的對比,突出了馬的特殊命運,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再如第二首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這兩 句展現(xiàn)出一片富于特色的邊疆戰(zhàn)場景色。這片戰(zhàn)場景色,一般人也許只覺悲涼肅殺,但對于志在報國之士卻有異乎尋常的吸引力。再如“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 秋”,即“什么時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勛呢?”“金絡腦”屬貴重鞍具,象征馬受重用,此句表達了作者因熱望建功立業(yè)而又 不被賞識而生的悲慨。
創(chuàng)作背景
李賀的二十三首詠馬詩,全都寫馬,以短小的篇幅,勾勒了馬的形象。例如“其二",寫馬在臘月雪天“未知口硬軟,先擬蒺藜銜”,表現(xiàn)馬的吃苦精神,“其三”寫項羽自殺后他的烏錐馬對英雄的思念:“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其四"千里馬在遭遇很壞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其美好的素質(zhì):“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其二十三”則嘲諷封建統(tǒng)治者棄置好馬,而只養(yǎng)一些無用的“肉馬”。這些馬詩,其實都是托物詠志,寫物抒懷之作,通過對馬的吟詠,或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或諷刺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不愛惜人才,或寄寓自己希望得遇明主的情思。
作者簡介
李賀(790~816),唐代詩人,字長吉,世人稱他為“詩鬼”。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此稱他為李昌谷。有“詩鬼”之稱。
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后裔,但系遠支,與皇族關(guān)系已很疏遠。其父晉肅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15、16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元和三、四年間,韓愈在洛陽,李賀往謁。據(jù)說,韓愈與皇甫湜曾一同回訪,李賀寫了有名的《高軒過》詩。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爭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后來做了三年奉禮郎,旋即因病辭官,回歸昌谷。后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依張徹一個時期。他一生體弱多病,二十七歲去世。因仕途失意,李賀終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詩歌創(chuàng)作充滿了深沉的苦悶。
在京時,居崇義里,與王參元、楊敬之、權(quán)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游,一小奴騎驢相隨,背一破錦囊。李賀有得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后足成完篇。母鄭夫人常說“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死前曾以詩分為四編,授其友沈子明。死后15年,沈子明囑杜牧寫了序。人們出于對李賀的懷念,傳說李賀臨死時,見天帝派緋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樓作記文;又傳其母一夕夢見李賀,說他正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商隱《李賀小傳》及張讀《宣室志》)。昭宗時,韋莊上奏請追賜李賀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官職。但因?qū)m廷發(fā)生事變,所奏被擱置。李賀曾自編其集。有《李賀詩歌集注》。生平見李商隱《李賀小傳》,新、舊《唐書》本傳,《宣室志》、《幽閑鼓吹》、《摭言》。詩詞《雁門太守行》列入蘇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學期第六單元誦讀與欣賞,7年級下語文版25課古詩5首之一。
【馬詩李賀的詩意】相關(guān)文章:
李賀馬詩05-27
李賀的詩馬04-06
李賀的馬詩06-01
李賀的馬詩賞析03-30
《馬詩》李賀賞析05-18
(通用)李賀馬詩05-28
《馬詩》李賀賞析06-25
(實用)李賀的馬詩07-29
馬詩李賀全詩賞析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