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古詩原文及賞析
《南園十三首·其五》這首詩歌是《南園》組詩十三首中的第五首,為李賀應進士試受挫回昌谷閑居時陸續吟成,屬于七言絕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古詩原文及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南園十三首·其五
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
賞析
這首詩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頓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了。
第一個設問是泛問,也是自問,含有“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豪情。“男兒何不帶吳鉤”,起句峻急,緊連次句“收取關山五十州”,猶如懸流飛瀑,從高處跌落而下,顯得氣勢磅礴。“帶吳鉤”指從軍的行動,身佩軍刀,奔赴疆場,那氣概多么豪邁!“收復關山”是從軍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詩人怎甘蟄居鄉間,無所作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業,報效國家。一、二兩句,十四字一氣呵成,節奏明快,與詩人那昂揚的意緒和緊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極富表現力,它不只構成了特定句式(疑問),而且強調了反詰的語氣,增強了詩句傳情達意的力量。詩人面對烽火連天、戰亂不已的局面,焦急萬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寶刀,奔赴沙場,保衛家邦。“何不”云云,反躬自問,有勢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軍情和詩人自己焦慮不安的心境。此外,它還使人感受到詩人那郁積已久的憤懣情懷。李賀是個書生,早就詩名遠揚,本可以才學入仕,但這條進身之路被“避父諱”這一封建禮教無情地堵死了,使他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語,表示實在出于無奈。次句一個“取”字,舉重若輕,有破竹之勢,生動地表達了詩人急切的救國心愿。然而“收取關山五十州”談何容易?書生意氣,自然成就不了收復關山的大業,而要想擺脫眼前悲涼的處境,又非經歷戎馬生涯,殺敵建功不可。這一矛盾,突出表現了詩人憤激不平之情。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詩人問道:封侯拜相,繪像凌煙閣的,哪有一個是書生出身?這里詩人又不用陳述句而用設問句,牢騷的意味顯得更加濃郁。看起來,詩人是從反面襯托投筆從戎的必要性,實際上是進一步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憤激情懷。由昂揚激越轉入沉郁哀怨,既見出反襯的筆法,又見出起伏的節奏,峻急中作回蕩之姿。就這樣,詩人把自己復雜的思想感情表現在詩歌的節奏里,使讀者從節奏的感染中加深對主題的理解、感受。
李賀《南園》組詩,多就園內外景物諷詠,以寫其生活與感情。但此首不借所見發端,卻憑空寄慨,于豪情中見憤然之意。蓋只是同時所作,拉雜匯編,不能以題目限的。
注釋
① 南園:泛指作者昌谷故居以南一大片田疇平地。楊其群《李賀詠昌谷諸詩中專名考》謂:"原"與"園"二字義可相通,凡李賀宅南"可種谷給食"的大片平地,均可稱為"南原",亦稱"南園"。
②這是組詩中的第五首。吳鉤:一種頭部呈彎鉤狀的佩刀。
③五十州:指當時被藩鎮所占領割據的山東及河南、河北五十余州郡。
④暫上:一上,試上。凌煙閣:唐代旌表功臣的殿閣。貞觀十七年(643),唐太宗為表彰太原首義和秦府功臣,命閻立本繪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畫像于凌煙閣。
⑤若個:哪個。萬戶侯:受封食邑達一萬戶的侯爵,借指高位厚祿。
譯文
男子漢大丈夫為什么還不帶上那武器,去收取被藩鎮割據的關塞河山五十州?
請你且登上那畫有開國功臣的凌煙閣,有哪個書生曾被封為食邑萬戶的列侯?
創作背景
這首詩歌是《南園》組詩十三首中的第五首,為李賀應進士試受挫回昌谷閑居時陸續吟成。
李賀20歲那年,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因他父親名為晉肅,與進士同音,就以冒犯父名取消他的考試資格。后由于他的文學名氣很高,擔任了一名奉禮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京城。在這段時間內,他的詩歌才華受到廣泛的稱譽,王孫公子們爭相邀請他參加宴會,作詩助興,但沒有幫助他在仕途上升遷。李賀本來胸懷大志,性情傲岸,如今作了這樣一個形同仆役的小官,感到十分屈辱,就稱病辭去官職,回福昌老家過上隱居的生活。
該組詩前十二首全以七絕行篇,在"南園"的統一命題下,狀物抒懷交替互攝,寄旨側重略呈小異,即以上述幾首入選詩作而言,或對景興發容華易謝的嗟嘆,或直言宣泄恃才不遇之憤悶,或展示自己閑居家園的慵懶心情,末篇則以五言律詩作結,以更廣的視野展示當地一天自朝至暮物候景色的變化--那就是詩人可愛的故鄉。組詩語言幽閑暢凈又不乏贍麗之美,構成了一個具備相同寫實風格和抒情特質的有機整體,其中縈繞著擺脫不開的落拓情思。
【李賀《南園·其五》古詩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李賀《南園》原文注釋翻譯及賞析07-07
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詩歌01-22
李賀《夜坐吟》古詩原文意思賞析10-22
李賀南園全詩意思07-08
李賀《李憑箜篌引》古詩賞析08-09
竹李賀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6-23
李賀《將進酒》原文翻譯賞析06-08
李賀的神弦曲原文賞析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