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 爭渡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李清照的爭渡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出自宋代大詞人李清照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下面是相關的知識,我們一起閱讀學習。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宋代
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
曾記得一次溪亭飲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著了道路。
興盡之后很晚才往回劃船,卻不小心進入了荷花深處。
怎么渡,怎么渡?(最終)驚起水邊滿灘鷗鷺。
注釋
常記:時常記起。“難忘”的意思。
溪亭:臨水的亭臺。
日暮:黃昏時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興盡:盡了興致。
晚:比合適的時間靠后,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誤入:不小心進入。
藕花:荷花。
爭渡:怎渡,怎么才能劃出去。爭(zen),怎樣才能
驚:驚動。
起:飛起來。
一灘:一群。
鷗鷺:這里泛指水鳥。
創作背景
這首《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較為可信的時間當是李清照到達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這段時間李清照身居閨中,不免會回憶起少時游玩的情形,那些場景在她的腦海中一再出現,對那些生活的懷念之情與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詩興大發,于是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小令。
賞析
現存李清照《如夢令》詞有兩首,都是記游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致。“常記”兩句起筆平淡,自然和諧,把讀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創造的詞境 。“常記”明確表示追述,地點在“溪亭 ”,時間是“日暮 ”,作者飲宴以后 ,已經醉得連回去的路徑都辨識不出了。“ 沉醉”二字卻露了作者心底的歡愉 ,“不知歸路”也曲折傳出作者流連忘返的情致,看起來,這是一次給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賞。果然,接寫的“興盡”兩句,就把這種意興遞進了一層,興盡方才回舟,那么,興未盡呢?恰恰表明興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誤入”一句,行文流暢自然,毫無斧鑿痕跡,同前面的“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態。盛放的荷花叢中正有一葉扁舟搖蕩。舟上是游興未盡的少年才女,這樣的美景,一下子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一連兩個“爭渡 ”,表達了主人公急于從迷途中找尋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爭渡”,所以又“驚起一灘鷗鷺”,把停棲在洲渚上的水鳥都嚇飛了。至此,詞戛然而止,言盡而意未盡,耐人尋味。
這首小令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著的風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寫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時的好心情,讓人不由想隨她一道荷叢蕩舟,沉醉不歸。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這首詩不事雕琢,富有一種自然之美。
簡評
這首詞在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中題為“酒興”。玩詞意,似為回憶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詞人命舟備酒,暢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靄中,回舟誤入曲港橫塘,藕花深處。這是一個清香流溢,色彩繽紛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給詞人帶來的是巨大的驚喜和深深的陶醉。花香、酒氣,使詞人暫時擺脫了封建社會名門閨秀的重重枷鎖,顯現出她貪玩活潑天性。于是有爭渡之舉。當輕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著棲息在花汀漁浦的鷗鷺驚飛,她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生命的活力。這種活力就從詞短促的節奏和響亮的韻腳中洋溢而出。 這首詞楊金本《65+草堂詩余》誤作蘇軾詞,《詞林萬選》誤作無名氏詞,《古今詞話》、《唐詞紀》誤作呂洞賓詞。從“誤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詞之放逸已超出了“閨秀詞”的范圍,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黃升的《花庵詞選》、曾慥的《樂府雅詞》都把它作李清照詞,應當是可信的。
李清照《如夢令》中“爭渡”一詞的理解問題
令人遺憾的是,時至今日,在“爭渡”一詞的理解上,在語文教學以及古典詩詞領域仍然存在著不和諧的聲音。廣為流傳的錯誤解釋有兩種。第一種,將“爭渡”一詞解釋為相互比賽劃船渡過;第二種,將“爭渡”一詞解釋為奮力劃船渡過。
我們常說,詩無達詁。也就是說,對一首詩、一首詞的理解可以沒有固定的解讀,每個讀者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和生命體驗對之進行獨立的闡釋。但是,必須指出的是,“詩無達詁”就其本質而言,是對詩的主旨、意境、情緒、感悟和哲思的整體理解和把握,而不是指對詩中字詞所要表達的基本概念的初始解讀。這一點,不僅對詩如此,對詞曲也是適用的。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這首小詞所描述的情景。詞人描寫了自己到溪亭游玩,玩得十分盡興,由于喝了不少美酒,以致醉醺醺地忘記了回家的水路了。作者劃著一葉孤舟,在沉醉迷離中,誤入了荷花深處。這該怎么辦呢?詞人在荷花叢中焦急地尋找著歸家的路徑。忽然,河灘上棲息的一群鷗鷺被槳聲驚嚇得撲剌剌飛上了天空。
細揣詞意,我們不難看出,詞人是一個人駕船而去,然后又駕船而歸的。她既沒有帶著女伴也沒有帶著丫鬟婢女。不然的話,就不會說“沉醉不知歸路”了。因為在這種主人出去赴宴的場合下,丫鬟婢女是不可能被允許喝得酩酊大醉的。既然如此,就絕不可能存在著比賽劃船的情形了。因為比賽的話,總是要有一個競爭的對手的。再說,詞人本已沉醉了,又來得哪門子力氣和興致,要和一個莫須有的人比賽劃船呢?這可不是端午節,要搞什么龍舟競賽!即使真的是龍舟競賽,在中國古代社會,也斷無女子參賽的道理。
那么,將“爭渡”解釋為“奮力劃船渡過”又有什么不妥呢?我要說,這種解釋之所以是不準確、不恰當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兩點:
第一,作者本已沉醉,身體自然是軟咍咍綿軟無力的,怎么可能奮力劃船呢?作者雖已沉醉,但絕沒有到爛醉如泥的境地。她誤入藕花深處以后,仍然能夠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但是在那種“態懨懨輕云軟四肢,影蒙蒙空花亂雙眼,嬌怯怯柳腰扶難起,困沉沉強抬嬌腕”的情況下,她能夠做的只能是東劃幾下,西劃幾下,嘗試著盡快駛出這藕花深處的。因此,這種情景下,將“爭渡”一詞翻譯成奮力劃船是不符合詞人當時的實際情況以及我們的人生經驗的。
第二,“爭”這個字的本意是“引也。凡言爭者,皆謂引之使歸於己。"”《廣韻》競也。"也就是競爭、爭奪的意思。“爭”字沒有“奮力”的意思。就治學而言,我們應該嚴肅認真地對待祖國的文字,絕不能根據自己的主觀好惡隨心所欲地加以解釋闡發。如果將“爭渡”一詞中的“爭”字解釋為“奮力”,若要使這種說法成立的話,你必須能夠從古代典籍中找出相同的例證作為支撐,否則,就是毫無根據的妄言。
那么,“爭渡”中的“爭”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以明確地說,這里的“爭”字,是“怎么、如何”的意思,對應的英文就是how,因此“爭渡”就是“怎么渡、如何渡”的意思。詞人連著用兩個“爭渡”,便將少女在醉意朦朧中因迷路而產生的那種迷茫惶恐的心理刻畫得惟妙惟肖,真切動人。北京大學教授吳小如在《詩詞札叢》中曾經說過下面一段話,我以為是至理名言。
我以為“爭”應作另一種解釋,即“怎”的同義字。這在宋詞中是屢見不鮮的。“爭渡”即“怎渡”,這一疊句乃形容泛舟人心情焦灼,千方百計想著怎樣才能把船從荷花叢中劃出來,正如我們平時遇到棘手的事情輒呼“怎么辦”、“怎么辦”的口吻。不料左右盤旋,船卻總是走不脫。這樣一折騰,那些己經眠宿灘邊的水鳥自然會受到驚擾,撲拉拉地群起而飛了。檢近人王延梯《漱玉集注》,“爭”正作“怎”解,可謂先得我心。
那有人一定會質問了,你剛才說,”爭“字的本意是”競爭、爭奪“,怎么這里卻解釋成“怎么、如何”呢?這個不難理解。我剛才說過,“爭”字的本意的確是競爭、爭奪。除了對物化產品存在著競爭以外,我們的思想中、內心深處,不是也經常存在著不同的情緒、不同的選擇的對抗和膠著么?在“知”與“不知”之間,在何去何從之間,這種思考就是一種“爭”的狀態。只要爭的結果沒有水落石出,爭的狀態就會延續。
應當指出的是,將“爭”字解釋為“怎么、如何”,我們可以在古代的詩詞曲賦中,找到大量的例證。例如:
柳永《八聲甘州》:“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柳永《采蓮令》:“千嬌面、盈盈佇立,無言有淚,斷腸爭忍回顧? ”
歐陽修《青玉案》:“買花載酒長安市,又爭似、家山見桃李?”
晁端禮《綠頭鴨》:“料得來宵,清光未減,陰晴天氣又爭知?”
仲殊《金明池》:“爭知道、夢里蓬萊,待忘了余香,時傳音信。”
劉一止《喜遷鶯》:“追念、人別后,心事萬重,難覓孤鴻托。翠幌嬌深,曲屏香暖,爭念歲華飄泊。”
黃裳《蝶戀花》:“誰悟月中真火冷?能引塵緣,遂出輪迥境。爭奈多情都未醒,九回腸斷花間影。"
崔涂《澗松》:“寸寸凌霜長勁條,路人猶笑未干霄。 南園桃李雖堪羨,爭奈春殘又寂寥。”
綜上所述,我堅定地認為,將李清照《如夢令》一詞中“爭渡”解釋為“怎么渡”是唯一正確的解釋,其他的理解都是錯誤的。
李清照生平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詞人,號易安居士,山東濟南人。父親是文學家李格非,母親是狀元王拱 辰之女,也工文章。李照清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氣濃厚的家庭里。 18歲時,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 著有《金石錄》,李清照寫了《金石錄序》,詳細的記載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對書畫金石的愛好。他前期的 詞章,多數是描寫閨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綺麗風光,風格清新明麗。北宋滅亡后,李清照夫婦倉皇南 渡。公元1129年,趙明誠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 映戰亂痛苦的生活,感時傷懷,懷舊思鄉,風格沉郁凄愴。
李清照詞的藝術特色,主要在于運用樸實的白 描手法,善于寫細膩的感情變化,語言明白如話。在宋代詞人中,卓然自成一家。有《漱玉詞》。
【李清照的爭渡】相關文章:
李清照 爭渡09-01
不與誰爭,與自己爭散文08-21
李清照的故事08-30
李清照經典詩詞08-22
李清照的詩詞09-27
李清照詞08-25
李清照詩詞04-03
李清照的評價10-20
李清照隨筆08-27
李清照的詩詞精選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