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騷》教案

時間:2024-11-03 09:47:26 離騷 我要投稿

【精選】《離騷》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離騷》教案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離騷》教案三篇

《離騷》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了解屈原的生平,領悟其愛國的實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2、誦讀課文,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3、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理解并掌握詩中的關鍵語句。

  4、了解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特征。

  重點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辭>>的一般特點。

  2、鑒賞重要語句,感覺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難點

  1、對關鍵詞語的疏通理解。

  2、欣賞詩中的比喻手法,了解<<離騷>>的浪漫主義特色。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步驟:

  預習

  1、正音

  苗裔 孟陬 揆 扈 芷 汩 搴 騏驥 申椒 昌被 憚 踵 荃 謇 羌

  2、朗讀課文,注意語調和感情。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使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看幾組有關屈原的照片:

  屈原被楚懷王流放,形容枯槁,行吟澤畔,抱石沉江。

  提問:你們知道照片上這們歷經坎坷,依然忠君愛國的詩人是誰嗎?(學生答:屈原)

  (老師深情的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飽經憂患的屈原于公元前278年農歷的5月4日這一天投汨羅江自殺。后人為了紀念這們守節不移的偉人,于是在端午節這一天興起了吃粽子、賽龍舟習俗。

  二、有關資料

  1、屈原生平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賢相的政治,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體現是民本思想。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對應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的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示忠貞愛國之懷。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離騷>>。

  2、楚辭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它受<<詩經>>的某些影響,但同它有直接血緣關系的還是在南方土生土長的歌謠。在戰國中期,隨著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現于楚國文壇之后,楚辭于是形成為一代文學樣式。楚辭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創作了許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響下,楚國又產生了一些楚辭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楚辭的特征,宋代黃伯思在<<校定楚辭序>>中概括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除此之個,<<楚辭>>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歷史傳說、神話故事、風俗習尚以及所使用的藝術手段、濃郁的抒懷風格,無不帶有鮮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辭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變幻,詞藻華美,對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襯字。這是楚辭的基本特征,它們是與中原文化交相輝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離騷的含義

  關于<<離騷>>篇名的涵義,古今各家說法不一。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釋為離憂。班固在<離騷贊序>>中釋為遭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釋為別愁。后人多各從其一說。近世學者,則有人據<<大招>>伏戲<<駕辯>>。楚<<勞商>>只及王逸注<<駕辯>><<勞商>>,皆曲名也,認為勞商與離騷均系雙聲字,離騷即勞商之轉音,因而推論<<離騷>>本為楚國古樂曲名。

  三、誦讀課文

  1、錄音機或老師范讀,學生跟讀

  老師總結:

  (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

  (2)兮字是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

  2、學生自由誦讀。讀時注意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學生根據課文注釋自己翻譯課文。

  第二課時

  任務:初步感知,疏通字詞

  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抽生翻譯課文

  二、字詞小結

  1、實詞

  苗裔:后代子孫 孟陬:正月 揆:揣度 扈:被,披 辟芷:幽僻的白芷。芷,香草名,白芷 汩:水急流通狀 搴:攀、折 騏驥:駿馬 申椒:申地產的椒 昌被:穿衣而不系帶的樣子,比喻狂放不羈 憚:害怕 捷徑: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腳后跟 荃:香草名,喻楚懷王 謇謇:忠貞的樣子 羌:楚辭中所特有的語氣詞 靈修:神明,有遠見的人,喻楚懷王

  2、古今異義

  朕:第一人稱代詞我的

  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稱

  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認為

  代序:依次替代

  代替序言的文章

  純粹:美德,完美

  1、不攙雜別的成分 2、副詞,表示判斷、結論的不容置疑

  捷徑:邪出的小路

  近路

  黨人:結黨營私的小人

  同一個黨派的人

  武:足跡

  關于軍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

  道:通導,向導

  正:通證,作證,為證

  4、詞類活用

  名余曰正則兮 名,名詞用作動詞,命名,取名。

  字余曰靈均 字,名詞用作動詞,給人取表字。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 美,形容詞用作名詞,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歲之不吾與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主,賓語前置,應為不與吾。

  肇錫余以嘉名 介詞結構后置

  三、主旨把握

  課文節選部分表達了屈原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節選部分,作者表達了三層意思:自敘身世;自敘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顧歷史,表明忠心及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從這三層中,很好地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節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第三課時

  任務:分析<<離騷>>內容及寫作特色

  一、想像練習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樣的外貌和風度?

  血統高貴,器宇不凡(皇句)

  身披香草,具有美麗的華彩(扈句)

  勤勉修行,自強不息(汩句)

  赤膽忠心,胸懷熾烈(指句)

  嫉惡如仇,鄙視小人(唯句)

  為實現理想,不懼個人危難(豈句)

  二、問題探討

  課文中大量運用語氣助詞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確:兮是有濃厚的楚國地方色彩的語氣詞,它在詩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盡一樣。用在句中,表語音的延長;用在句間,表語意未竟,待下句補充;用在句尾,表感嘆意味。就課文來看,兮均用在句間,表示語意未完,等待下句補充。

  三、揣摩探究

  1、<<離騷>>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來比喻自己、賢士和君王,并表達政治理想,這是<<離騷>>的一大藝術特色,這種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說出自己想說的話,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這種方法在古典詩詞中廣泛運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時代,借用移情,可言難言之語,抒難抒之情。

  請找出相關的詩句,說說詩人是怎樣運用這些比喻來表達政治理想的。

  明確:用香草比喻內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現實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掛江離秋蘭比喻修身養性,

  用乘騏驥比喻追求和實現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黃昏期而中道變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眾芳,椒、桂、蕙、 比喻群賢

  2、在詩中,除了使用比喻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還使用了什么手法,請舉例說明。

  對比手法。如:

  古代明君用群賢與昏庸君王狂放不羈路幽昧以險隘的對比

  黨人貪圖個人享樂與自己為國為民不惜身遭災禍的對比

  四、品讀鑒賞

  1、你對<<離騷>>的語言有什么感受?

  明確:(1)汲取了散文的筆法,行文靈活多變。句式以六言為主,兼有雜言,加之以對偶修辭,整首詩整齊而節奏鮮明。

  (2)大量運用兮字,不僅加強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詩歌婉轉動人。

  2、學生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能體現屈原精神品質的句子,并摘抄。

  3、分析<<離騷>>的藝術特色。

  (1)比喻手法的運用。

  (2)對偶句式的運用。

  (3)濃郁的浪漫主義氣息。其具體體現在豐富的聯想和想像上,在詩中,詩人心情地發揮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愛好表達心聲,把現實的背景與虛設的幻境巧妙地融為一體,顯示了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

  五、研究性學習

  面對屈原的抱石沉江,你贊成這一舉動嗎?

  請大家寫一篇500字以上的論文,闡明自己的觀點.

  六、板書設計

  出身 楚懷王同宗

  內美 興盛 楚王

《離騷》教案 篇2

  教案示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1.學習掌握有關屈原和楚辭的文學知識,并朗讀和串講課文;

  2.理解詩中所表現出的詩人的愛國精神和人格節操。

  教學難點

  對其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我們剛剛學習了《詩經》三首,從中感受到了我國古代詩歌的一些特點,例如,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生活現狀;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瑯瑯上口,又廣泛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等等。而今,我們將要學習的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詩作《離騷》,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與《詩經》相比,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有的變化還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兩句膾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離騷》之中。下面就讓我們在閱讀這首詩的過程中,去發現和歸納這些變化、體會詩人的那種“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學習有關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前、課下、課后的提示、注釋、資料等文字。

  設計三個問題幫助學生快速閱讀

  1.詩人屈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

  2.《離騷》的基本內容是什么?它與詩人的經歷有什么關系?

  3.被后世稱為“楚辭體”或“騷體”的詩歌有那些特點?

  教師明確:

  1.屈原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作為當時楚國的左徒和三閭大夫是負有內政、外交重任的。所謂“聯齊抗秦”的主張恰恰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國獨立富強,以至統一長期分裂的中國,達到所謂唐虞三代之治。其具體主張就是舉賢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說的“美政”的具體含義。

  2.參見教材第33頁資料的結尾那句話(從“詩中通過這樣的抒寫”到完),而“離騷”這個詞的解釋就是“遭遇憂患”。此詩的寫作時間又正是在詩人因受到讒言第一次被放逐,詩人是被迫遠離故土的,因此,其憂國憂民的思想隨處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辭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學樣式,是屈原、宋玉等詩人創造出的一種詩歌形式。尤其應注意到詩中所大量使用的虛詞“兮”,可視為一種重要的標志。

  (二)教師補充介紹: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兩次罷官以及隨之而來的兩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懷王時期,被放逐于漢北;第二次是在頃襄王時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選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詩,就是在這次流放中寫的。也正是在這次流放中,詩人自投汨羅江而亡的。

  2.與《詩經》所體現的現實主義創作風格相比,《離騷》則是一篇具有積極浪漫主義風格的作品,被視為我國文學浪漫主義的直接源頭。而所謂浪漫主義的含義則是“它在反映現實上,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摘自《辭海·文學分冊》)。我們應在鑒賞《離騷》的過程中,好好體會一下這種創作風格的特點。

  三、導讀全詩,了解基本內容

  (一)教師先結合課文提示介紹一下《離騷》節選文字的基本內容。從提示文字中看,前七節,即從首句到“固前圣所厚”重在敘述,而后六節則重于抒情。

  (二)教師范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

  1.學生注意給生字注音。

  2.體會朗讀的技巧,如讀出分句的節拍,上分句末字“兮”讀音要稍長,壓韻的'字要重讀等。

  四、學生自讀全詩,重在掌握文字的讀音并搞懂其含義(可按“教材提示”分層情況,將全詩分為兩步自讀)。

  可設計如下思考題,幫助學生盡快了解詩意:

  1.第一層那些詩句表明作者受屈遭

  貶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層那些詩句表現作者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和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五、結合上述思考題,組織學生討論,教師簡單串講、歸納、小結。

  教師歸納、小結詩句參考: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以及整個第六節內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難”;(注:此乃第一層中的文字)“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六、布置作業:

  1.熟讀全詩。

  2.找出詩中最能體現浪漫主義風格的詩句來。

  板書設計

  《詩經》(春秋)——《 離騷》(戰國)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離騷:遭遇憂患

  《詩經》現實主義——《 離騷》浪漫主義

  課文內容:

  ①受屈遭貶的原因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③追求“美政”、九死無悔的高尚情操

  ④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精神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并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教學難點

  將原詩翻譯成具有浪漫主義特點的文字。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由此導入新課)

  1.了解學生對詩歌文字掌握的熟練程度。

  2.檢查一下學生對所謂浪漫主義的理解是否正確(通過了解他們找出的詩句)。

  二、教師對檢查內容進行歸納、小結

  1.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

  ①思想內容可以用“導語”中提到那兩句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加以概括:“路漫漫其修遠兮”恰恰表明詩人在政治上的坎坷經歷;“吾將上下而求索”又恰恰證明詩人不屈不撓獻身理想的愛國主義精神。

  ②藝術特點我們重點分析詩中所體現的浪漫主義風格。首先讓我們重溫一下有關浪漫主義的含義:“它在反映現實上,善于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夸張的手法來塑造形象。”根據這一標準再來檢測我們在作業中所找出的詩句是否正確。(教師提出自己找到的詩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蕙:即蘭蕙,草本植物,開淡綠色花,氣味很香;茝:古書上說是一種香草,即白芷。在此均是用來比喻一種高尚的品德。從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其中的那種聯想力和想象力)再如:“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亦是如此;而“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和“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則體現出了夸張的手法和熱情奔放的語言。這與《詩經》中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等詩句相比,在風格上的不同點是顯而易見的。

  三、組織學生逐句翻譯課文

  注意“課文提示”最后一段對朗讀時的要求。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學習此詩,主要使學生了解詩人在詩中所表現出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愛國主義的情懷,體會詩中運用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另外,在翻譯古詩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能力。為此,將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與本詩相關的內容,并基本搞懂全詩的內容;第二課時分析詩歌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特點,并組織學生翻譯原詩。

  探究活動

  將《詩經》與《離騷》中的(或者使用課外讀本中《涉江》一課作例更好)詩句進行對比,組織和啟發學生探究文學創作中的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兩大流派的同異處,以便使學生在今后的閱讀和寫作中,能夠有意識地去體味和體驗它們各自的藝術魅力。

《離騷》教案 篇3

  一、課文悟讀

  屈原,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其英名和詩作千古流芳、萬代傳誦。其人、其文同在中國和世界人格和文學的境地樹立起令人敬仰的巍峨豐碑。其抒發情懷、敘寫心境的長詩《離騷》當是其中最有影響、最具說服力的明證。

  高陽苗裔、伯庸后人,孟陬庚寅,從天而降;皇賜之名正則,授之字靈均。像屈原這樣集天地靈秀于一身的天才人物,世上可謂稀而又少。然而,即便是一顆璀璨無比的星斗,落入污穢遍地的骯臟環境中,也難彰其美。一個愛國愛民的王室重臣,卻因“哀民生之多艱”進諫昏庸無能的楚懷王,落了個“朝誶而夕替”的可悲結局。令人痛惜!

  正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所述:“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由此可見其行文的背景及感情的基調。課文節選的這一部分是《離騷》的主體,也是它的精華。從中,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一位“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或憂郁悲哀或仰天長嘯或低頭苦吟的詩人形象;仿佛可以想像到陰霾蔽日、黑云壓城的險惡環境,仿佛可以感受到這樣的環境里苦吟詩人熱血的沖涌、脈搏的跳動;仿佛可以諦聽到使人悲郁感懷、哀國哀民的無奈嘆息;仿佛……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他熱愛祖國、關注民生、關心民眾的真實寫照;“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是他堅持真理、獻身理想的錚錚誓言;“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是他恪守清白、保全節操的有力吶喊;“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是他堅守志向、忠貞不移的堅定信念……凡此種種,都足以使我們對這位千古詩圣贊嘆不已,敬仰有加。詩人的品格是高尚的,意志是堅定的,節操是清白的,才華是橫溢的,但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環境中或許只能遭遇不幸,這是詩人的悲哀,更是歷史的悲哀。但詩人卻能在那樣的悲哀中堅守著“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的信念。令人嘆服!

  愿我們都能從詩人的經歷與文字中學會正直,學會堅韌,學會寧死不屈,學會無怨無悔。

  二、亮點探究

  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此句體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境界?

  探究學習:一個愛國詩人,關心國運,關心民生是他心之所系。但在那個時代里,人民的生活艱難悲慘,不能不使詩人哀嘆不已,傷感有加。作為一個幾遭貶抑的封建士大夫,卻只能仰天長嘆,掩面哭泣。

  2、一個偉大的愛國者,一位“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的俊杰,當是國家的棟梁之材,卻為何“朝誶而夕替”?

  探究學習:德才兼備,一心為國,直言進諫,據理力爭,卻幾遭讒陷,多次流放。可見當時王室的黑暗,國君的昏庸。

  3、如何理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一句的思想內涵?在后文中,哪些地方還體現了作者的這種思想?

  探究學習:堅守正直,恪守高潔,一心向善,九死未悔,這是屈原人格的寫照,也是他為人處世的原則。這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一文中有最好的注腳,“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便是最好的明證。

  在后文中,體現作者這種思想的句子還有:“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之信芳。”“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雖體解余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等。

  4、詩中的“鷙鳥”“方圜”各指代什么,這種寫法有何好處?除此之外,本詩還有沒有用到這種寫法的句子?試找出來,加以分析。

  探究學習:“鷙”是雄鷹,“鳥”是凡鳥,它們分別比喻君子和小人;“方”是方枘,“圜”是圓鑿,比喻根本不相同的兩種人。這樣寫,既增加了詩歌的文學色彩,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給讀者以較深刻的印象。這種寫法,在本詩乃至屈原的所有詩中都有不同程度地運用。諸如本詩中的“蕙”“蛾眉”“蘭皋”“椒丘”“芰荷”“芙蓉”“芳”繁飾等均比喻高尚的節操、美好的品行、崇高的理想;而“眾女”“澤”等則比喻小人,骯臟污穢的東西。這種寫法,形象鮮明,情感意識強烈,使詩歌充滿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三、選題設計

  1、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綜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應從古今文獻資料的記敘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尋蹤訪幽、探情究事。要全面地了解屈原、有獨創性地認知屈原,不能人云亦云,鸚鵡學舌,而要從眾多的文獻資料中探求人所未見、人所未識的東西,當然,這不能憑空設想,一定要有理有據,能自圓其說。

  參讀書目:

  ⑴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⑵ 游國恩等《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⑶ 《楚辭直解》,浙江文藝出版社。

  2、從屈原的作品看“楚辭”的浪漫主義風格。

  研究方法:

  對該問題的研究中,應立足“楚辭”本身,將研究的領域拓展擴大到后世乃至今日的文學作品中,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其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

  參讀書目:(同前一題)

【《離騷》教案】相關文章:

《離騷》教案08-17

離騷 教案08-07

《離騷》教案10-21

離騷優秀教案10-05

離騷教案及賞析08-11

離騷名師教案05-01

離騷免費教案08-09

離騷優質教案08-24

離騷節選教案08-17

《離騷》備課教案07-2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播放国产不卡视频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 | 五月亭亭中文字幕 | 秋霞步兵区国产精品 | 中文字幕乱偷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