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無題其二》鑒賞、賞析和解讀

時間:2024-11-22 18:17:03 李商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李商隱《無題四首其二》鑒賞、賞析和解讀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嚙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這是《無題四首》組詩中的第二首。如果說第一首是一位男子對遠隔天涯的所愛女子的思念,那么這一首便是描寫那位男子所愛的女子被深鎖幽閨,難以按約同自己心上人幽會的失望與痛苦。蓬山悠悠,阻隔重重,兩廂思念,一種情懷,春花一般不可扼制的愛情,只好在寂寞中燃燒。

  她幽居深閨已經多日,重重的阻隔使她難以出走,和心上人早已訂好的幽期密約就這樣眼巴巴地落空了。如今,颯颯東風,飄來濛濛的細雨,春天到了,望著窗外柳絲輕拂,燕語呢喃的清麗景色,她那顆躁動于寂寞中被愛情折磨得幾盡絕望的心靈又萌發了新的希望。約會雖已付之流水,但是愛的漣漪卻依然蕩漾。一股強烈的思念之情襲上心頭。春風悠悠,春雨瀝瀝,他在哪里呢?忽然不遠處的芙蓉塘外,隱隱傳來車的聲音,她一下喜上心頭,莫說是他來了。然而,仔細一聽,卻不是車聲,而是陣陣輕雷。錯覺所造成的一剎那的喜悅又馬上消失了,她重又陷入迷惘和苦悶之中。這里,詩人完全采取賦的手法開篇,只是描繪環境氣氛,但在春風細雨中,芙蓉輕雷里,確實又傳出春心萌動的生命氣息,而這種氣息又籠罩在一種凄迷黯淡的色彩之中。這樣,自然地就烘托出了處于相思之中的女主人公那顆期待和躍動的春心,以及難以排遣的孤寂苦悶。這種意象所傳達出的象外之致主要是來源于富于暗示性的詩歌語言。“東風細雨”,自然會使人想到“且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宋玉《高唐賦》)的“夢雨”之典和《楚辭·九歌·山鬼》中“東風飄兮神靈雨,留靈脩兮憺忘歸”的詩句。一種孤寂之中的企盼和懷春之情便自然流露出來。而下句中的“芙蓉塘”在以往的詩歌中又常被用作男女歡會傳情之所的代稱;“輕雷”用司馬相如《長門賦》中的“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來指車聲,且作者自己的詩中也有“扇裁月魄羞難掩,車走雷聲語未通(《無題二首》)之句。這些雖只是平常景物,但卻表現了極度的相憶之苦,而這種深微的感情只有通過聯想才能體會出來,正如清代紀昀所說:“起二句妙有遠神,不可理解而可以意喻。”(《玉谿生詩說》)

  深閨重鎖,但卻鎖不住萌動的心;細雨輕飛,又喚起了愛的追求。她經過痛苦的思念與抉擇,更加堅定了追求愛情的信心。她固執地認為:如果愛是那燃燒的香霧,那么就應該沖破金蟾嚙鎖,而透入重門之中;或象玉虎牽絲那樣,井再深,也要汲水上來。“金蟾”,是一種鎖頭上的蟾狀裝飾;“玉虎”,用玉石作裝飾的如虎狀的井上轆轤。“絲”,指井索。這兩句詩前人有多種注解,朱彝尊的批注比較符合原意。他說:“鎖雖固,香能透之;井雖深,絲能及之”。(《李義山詩集輯評》引)周振甫先生的《李商隱選集》曾引錢鐘書先生《馮注玉溪生詩集詮解》未刊稿中的一段話解釋“金蟾”句,則是最深入透辟的。錢先生說:

  “金蟾”句當與義山《和友人戲贈》第一首:“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魚鎖桂叢”,又《魏侯第東北樓堂郢叔言別》:“鎖香金屈戌”合觀,蓋謂防閑雖嚴,而消息終通,愿欲或遂,無須憂蟾之鎖門或爐(參觀陸友仁《硯北雜志》卷上),畏虎之鎮井也。趙令畤《烏夜啼》:“重門不鎖相思夢,隨意繞天涯”,馮夢龍《山歌》卷二《有心》:“郎有心,姐有心……囉怕人多屋有深。人多哪有千只眼,屋多哪有萬重門!”足相映發。古希臘詩人有句:“誘惑美人,如煙之透窗入戶。” 《玉照新志》卷一載張生《雨中花慢》:“入戶不如飛絮,傍懷爭及爐煙!”莎士比亞詩:“美人雖遭禁錮,愛情終能開鎖。”莫不包舉此七字中矣。

  兩句詩,蘊含著豐富而深厚的容量。首先,表達了一種實現自己理想的篤誠信念,即使金蟾嚙鎖、玉虎鎮井,愛情的初衷也不會改變!如同燒香入、汲井回那樣,執著地追求下去,一定達到幸福的目的。其次,還襯托出了女子幽居孤寂的情景和長日無聊、深鎖春光的惆悵。她孤獨地生活著,“燒香”和“汲井”就代表了她的全部生活。而這些,又時時牽動著她的相思之情。“香”、“絲”諧音“相”、“思”,可見她春閨深鎖,命運可悲,但內心卻不甘寂寞,時時都在翻涌著思春的情潮。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兩句說:賈家的少女在門簾后窺望,是傾慕韓壽的年少英俊;甄妃深情地自薦枕席,是愛重曹植的文學才華。這是女主人公自我意識覺醒后內心啟悟與獨白,也是人類生態一種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這二句借用了兩個愛情故事。出句說的是賈充女與韓壽。據《世說新語》載:晉韓壽容貌出眾,大臣賈充辟他為掾(僚屬)。賈充每次聚會時,賈充的次女便在簾后觀看。一次她在簾后窺見韓壽,便生愛慕之情,遂與之私通,并將皇帝賜給賈充的西域異香贈送給韓壽,后來諸同僚聞韓壽身上有奇香之氣,因而私通事被賈充發覺,遂將次女嫁與韓壽為妻。對句說的是甄后與曹植。《文選·洛神賦》李善注說:魏東阿王曹植求娶甄氏為妃,曹操卻將她許給曹丕。后來甄氏被讒而死,曹丕便將她的遺物玉縷金帶枕送給曹植。曹植見了不覺悲泣,在他離京歸國途經洛水時,夢見甄后對他說:“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曹丕),今與君王。遂用薦枕席,歡情交集。”曹植感其事,悲喜不自勝,作《感甄賦》,后魏明帝見之,改為《洛神賦》。因古代傳說伏羲氏之女名宓妃,溺于洛水,為洛神,故以洛神宓妃代指甄后。這兩句詩運用了兩個愛情故事,巧妙地銜接上聯,由“燒香”引出賈氏窺簾,贈香韓掾;由“牽絲”引出甄后留枕,情絲不斷,前后聯看似不著邊際,實則藕斷絲連,為兩個濃縮的客觀故事找到了一種感情的契合點。它說明無法抑止的愛情追求是正常的、合理的。這種不著痕跡的巧妙運思,正是詩人在藝術創造中慘淡經營的結果。李商隱,這位新進士階層的文人代表,在當時受都市經濟比較開明通脫的社會思潮的影響,在愛情觀念上也帶有一種鄙薄封建宗法制,追求自由、尊重天性,風流自賞和瀟灑通脫的傾向。他在《別令狐拾遺書》中曾發表過這樣一段言論:

  今人娶婦入門,母姑必祝之曰:“善相宜!”則祝曰:“蕃息!”后日生女子,貯之幽房密寢,四鄰不得識,兄弟以時見。欲其好,不顧性命。即一日可嫁去,是宜擇如何男子屬之耶?今山東大姓家,非能違摘天性,而不如此!至其羔鶩在門,有不問賢不肖健病,而但論財貨、恣求取為事。當其為女子時,誰不恨?及為母婦,則亦然。彼父子男女,天性豈有大于此者耶?今尚如此,況他舍外人,燕生越養,而相望相救,抵死不相販賣哉?

  這番話,強調了“天性”是不可“違摘”的;抨擊了舊時的買賣婚姻,對于將女子關閉在“幽房密寢”并對之嚴加防范這一陋俗,表現了強烈的憤慨。這種思想同“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所流露出來的自然而不可阻隔的愛情追求是多么的一致。對于愛情的追求,這是人類一種永恒的自然規律,是任何力量也抗拒不了的。“金蟾嚙鎖”尚難禁住形體;“玉虎牽絲”更是一種永遠也消滅不了的精神寄托。

  然而,規律歸規律,相思歸相思,現實的禁錮畢竟一時難以沖破。等待她的,依然是會合無期,“幽房密寢”,弱女子最終還是難以逃脫悲劇的結局。她絕望了,本以為美好的春景,東風細雨,鳥啼花發,相思得以實現,誰知結果卻是一次又一次的追求,一回又一回的失望,最終,由春天喚回的希望之情又徹底破滅了:“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情人的春心啊,不要跟春花一起爭榮竟發,要知道,有一寸的相思,就會銷熔成一寸的灰燼!這一千古名句,語奇筆重,凄艷悲絕。它是深鎖幽閨,企盼愛情的女主人公相思無望的痛苦而焦渴的呼喊。其中,既有幻滅式的悲哀,更有被壓抑、被折磨而造成的強烈憤慨與不平。表面上,她絕望了,“芳根中斷香心死”(李商隱《燕臺詩四首·冬》),“春心”成灰;但骨子里她卻沒有屈服,“春心”永在——“共花爭發”。花之爭發是誰也壓抑、關閉不了的,花落自有花開日,蓄芳待來年。春心,永遠無法抑止,也永遠無法泯滅。這聯詩,具有強烈的震撼力量,這除了它感情的強烈和富于典型性之外,更主要的是它藝術上的創造性。其出新之處就是將平常比喻愛情與向往的“春心”同大自然中具有蓬勃生命力的“花爭發”聯系起來,這樣,不僅賦予了“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顯示了它那種不可抑止的充滿欣欣生機的自然合理性。另外,“相思”,這種男女之間因互相愛慕而又無法接近所引起的思念之情,本來是極為抽象的。在這里,詩人卻能化抽象為具體,說它如同心字香銷,寸寸成灰,使得“一寸相思一寸灰”。這句詩極其通俗,又極其奇絕;極其古拙,又極其新警。且上下句之間,一邊花發,一邊灰滅;一邊是美好事物的產生,一邊是美好事物的被毀滅。兩廂對照,就使這聯詩在凄艷之中產生了一種動人心弦的悲劇美感。

  李商隱的無題詩大部分是表現愛情生活的,但又不是單純、直接題贈給被愛者的情詩,而是對不同的愛之世界的探索,至少是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愛的世界。在他筆下出現的愛的世界中,大都是寂寞、凄楚的,且經常混揉著懷疑與絕望。這種愛既強烈,又使人心力交瘁,終于演變成自我的毀滅,并引起死亡的意念,除“春心莫共花爭發”一聯之外,其它如:

  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無題二首》其一

  直到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無題二首》其二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

  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無題四首》其一

  這些詩都能使讀者產生悲劇美的體驗和同情的共鳴,進入詩人所創造的絕望的世界,品嘗痛苦的甜蜜,品嘗愛的歡愉和愛的悲苦。詩人在這種愛的深層探求中,不象元、白的愛情詩,過于注重對具體事件的敘述;也不象花間派詞人那樣去作容貌、服飾的浮淺描繪,而是著意刻畫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和思想情緒,詩中的主人公身份也不是直接露面,而是用畫面和特定的環境氛圍烘托暗示出來,使全詩委婉曲折,始終呈現一種幽微難測的意境。

  長期以來,關于無題詩有無寄托的問題曾爭論不休。這篇“颯颯東風”,從詩本身看還找不到寄托的痕跡。只能說是詩人對愛的世界的一種探索,但似乎也不必排斥它有可能融入具有悲劇身世和悲劇心態的詩人某些更廣泛的社會態度與人生體驗,誠如清人況周頤所說:“身世之感,通于性靈。即性靈,即寄托,非二物相比附也。”(《惠風詞話》)如以此通達的觀點來解釋無題詩,是否更貼近李商隱這位悲劇藝術家的本原呢?

【李商隱《無題其二》鑒賞、賞析和解讀】相關文章:

《無題·其二》李商隱賞析09-20

李商隱《無題其二》翻譯賞析05-26

《無題四首(其二)》李商隱唐詩鑒賞05-29

李商隱詩歌《無題》鑒賞08-17

李商隱《無題》詩歌鑒賞10-16

李商隱《無題》的賞析11-06

李商隱《無題》賞析09-23

李商隱的《無題》賞析02-24

李商隱《無題》原文賞析03-21

李商隱《無題》原文賞析08-1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日韩一区二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婷婷色中文在线视频 | 香蕉久久高清免费 | 五月婷婷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一级a一片久久免费 |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