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卿的“長”字應該讀cháng還是讀“zhǎng”?
劉長卿是唐代詩人,他寫下無數的著作,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作品《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更是為人們所熟知,對于劉長卿本人,我們也比較熟悉,但很多人對于劉長卿的長字每次總是困惑不解,是應該讀cháng還是讀“zhǎng”呢?
劉長卿的“長”字發音
不少人將劉長卿名中的“長”讀成“cháng”,“常青”聽起來也蠻順耳的。不過,好聽歸好聽,事實上劉長卿的“長”正確的讀音是“zhǎng”。
一方面,古代敬羨歷代的先賢,有用古人的名或字給自己孩子起名的風俗。要講劉長卿的名,這要先從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和西漢的著名辭賦家司馬相如談起。 司馬遷在《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云:“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蓬州人也。少時好讀書,學擊劍,名犬子。相如既學,慕藺相如之為人也,更名相如!碧A相如是 趙惠文王之相,而相又是百官之長,故司馬相如又取字為長卿。 “百官之長”的“長”毫無疑問讀“zhǎng”。
另一方面,從古人的字也 能旁證其名。劉長卿字文房,《梁書·江革傳》載,建安王為雍州刺史,以江革、江觀兄弟二人為記室參軍,掌文書。當時著名詩人任昉于是寫信對江革說:“此段 雍府妙選英才,文房之職,總卿昆季,可謂馭二龍于長途,騁麒麟于千里!薄侗笔贰ち鴳c傳》亦載:“尚書蘇綽謂柳慶曰:‘……相公柄人軌物,君職典文房,宜 制此表,以革前弊’!焙笫浪煲浴拔姆俊庇鞣Q掌管皇帝制誥敕詔或是負責幫助高級官員起草命令文書之官職。劉長卿以字“文房”對應名“長卿”。
當了解了劉長卿之名和字的由來時,劉長卿之“長”字的讀音應該就可以確定為“zhǎng”了,如我們不加辨別地讀成“cháng”,那就抹殺了劉長卿名字背后的文化意義。
【知識延伸】
詩人劉長卿簡介
劉長卿(~786至791)唐代詩人。
字文房。
宣城(今屬安徽)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
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
肅宗至德年間任監察御史,后為長洲縣尉,因事得罪,貶為嶺南的.南巴尉。
經過江西時,與詩人李白、李嘉等有詩往還。
上元二年(761)從南巴返回,旅居江浙。
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
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亂離。
(《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代宗大歷五年(770)以后,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
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
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李嘉、皇甫冉、秦系、嚴維、章八元等都有詩酬答。
德宗建中二年(781),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
世稱劉隨州。
興元元年(784)和貞元元年(785)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
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
如城池百戰后,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郁,
內容具有時代特征。
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自詡為五言長城(權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
五律簡練渾括,于深密中見清秀。
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都是精工錘煉之作。
七律也多秀句,如細雨濕衣看不見,閑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歷來傳誦人口。
絕句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則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說:隨州詩韻度不能如韋蘇州之高簡,意味不能如王摩詰、孟浩然之勝絕,
然其筆力豪贍,
氣格老成長城之目,蓋不徒然。
但他的大部分詩作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容易使人感到字句雷同。
高仲武《中興間氣集》評他的詩大抵十首已上,語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銳才窄也,大致近似。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他的集子10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同。
據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著錄有《唐劉隨州詩集》11卷,為明翻宋本,詩10卷,文1卷。
現在通行的如《畿輔叢書》本的《劉隨州集》,《四部叢刊》本的《劉隨州文集》,都為這種11卷本。
《全唐詩》編錄其詩為5卷。
事跡見《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劉長卿的詩句
南楚懷古
朝代:唐朝|作者:劉長卿
南國久蕪沒,我來空郁陶。君看章華宮,處處生蓬蒿。
但見陵與谷,豈知賢與豪。精魂托古木,寶劍捐江皋。
倚棹下晴景,回舟隨晚濤。碧云暮寥落,湖上秋天高。
往事那堪問,此心徒自勞。獨馀湘水上,千載聞離騷。
夏中崔中丞宅見海紅搖落一花獨開
朝代:唐朝|作者:劉長卿
何事一花殘,閑庭百草闌。綠滋經雨發,紅艷隔林看。
竟日馀香在,過時獨秀難。共憐芳意晚,秋露未須團。
送靈澈上人還越中
朝代:唐朝|作者:劉長卿
禪客無心杖錫還,沃洲深處草堂閑。身隨敝屨經殘雪,
手綻寒衣入舊山。獨向青溪依樹下,空留白日在人間。
那堪別后長相憶,云木蒼蒼但閉關。
將赴嶺外,留題蕭寺遠公院
朝代:唐朝|作者:劉長卿
竹房遙閉上方幽,苔徑蒼蒼訪昔游。內史舊山空日暮,
南朝古木向人秋。天香月色同僧室,葉落猿啼傍客舟。
此去播遷明主意,白云何事欲相留。
蛇浦橋下重送嚴維
朝代:唐朝|作者:劉長卿
秋風颯颯鳴條,風月相和寂寥。黃葉一離一別,
青山暮暮朝朝。寒江漸出高岸,古木猶依斷橋。
明日行人已遠,空馀淚滴回潮。
長沙早春雪后臨湘水,呈同游諸子
朝代:唐朝|作者:劉長卿
汀洲暖漸淥,煙景淡相和。舉目方如此,歸心豈奈何。
日華浮野雪,春色染湘波。北渚生芳草,東風變舊柯。
江山古思遠,猿鳥暮情多。君問漁人意,滄浪自有歌。
使還至菱陂驛渡浉水作
朝代:唐朝|作者:劉長卿
清川已再涉,疲馬共西還。何事行人倦,終年流水閑。
孤煙飛廣澤,一鳥向空山。愁入云峰里,蒼蒼閉古關。
贈別于群投筆赴安西
朝代:唐朝|作者:劉長卿
風流一才子,經史仍滿腹。心鏡萬象生,文鋒眾人服。
頃游靈臺下,頻棄荊山玉。蹭蹬空數年,裴回冀微祿。
朅來投筆硯,長揖謝親族。且欲圖變通,安能守拘束。
本持鄉曲譽,肯料泥涂辱。誰謂命迍邅,還令計反覆。
西戎今未弭,胡騎屯山谷。坐恃龍豹韜,全輕蜂蠆毒。
拂衣從此去,擁傳一何速。元帥許提攜,他人佇瞻矚。
出門寡儔侶,矧乃無僮仆。黠虜時相逢,黃沙暮愁宿。
蕭條遠回首,萬里如在目。漢境天西窮,胡山海邊綠。
想聞羌笛處,淚盡關山曲。地闊鳥飛遲,風寒馬毛縮。
邊愁殊浩蕩,離思空斷續。塞上歸限賒,尊前別期促。
知君志不小,一舉凌鴻鵠。且愿樂從軍,功名在殊俗。
九日岳陽待黃遂、張渙
朝代:唐朝|作者:劉長卿
別君頗已久,離念與時積。楚水空浮煙,江樓望歸客。
徘徊正佇想,仿佛如暫覿。心目徒自親,風波尚相隔。
青林泊舟處,猿鳥愁孤驛。遙見郭外山,蒼然雨中夕。
季鷹久疏曠,叔度早疇昔。反棹來何遲,黃花候君摘。
賈侍郎自會稽使回篇什盈卷兼蒙見寄一首…數事率成十韻
朝代:唐朝|作者:劉長卿
江上逢星使,南來自會稽。驚年一葉落,按俗五花嘶。
上國悲蕪梗,中原動鼓鼙。報恩看鐵劍,銜命出金閨。
風物催歸緒,云峰發詠題。天長百越外,潮上小江西。
鳥道通閩嶺,山光落剡溪。暮帆千里思,秋夜一猿啼。
柏樹榮新壟,桃源憶故蹊。若能為休去,行復草萋萋。
生平
劉長卿是由盛唐向中唐過渡時期的一位杰出詩人。關于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聞一多先生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還有其它的說法。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也就是說,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
劉長卿因官至隨州刺史,也稱劉隨州。宣城(今屬安徽)人,郡望河間(今屬河北)。天寶進士。肅宗至德間任監察御史、長洲縣尉,貶嶺南南巴尉,后返,旅居江浙。代宗時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被誣再貶睦州司馬。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隨州(今屬湖北)刺史,世稱劉隨州。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之亂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郁。劉長卿詩以五七言近體為主,尤工五言。五律簡練渾括,于深密中見清秀。如《新年作》、《岳陽館中望洞庭湖》、《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海鹽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 ,如細雨濕衣看不見 ,閑花落地聽無聲(《別嚴士元》)、秋草獨尋人去后,寒林空見日斜時(《長沙過賈誼宅》)。五絕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對月》、《送靈澈上人》,以白描取勝,饒有韻致。但他的大部分詩內容單薄,境界狹窄,缺少變化,有字句雷同之感。
年輕時在嵩山讀書,玄宗天寶中登進士第。在天寶十四載(755年)他可能登進士第,但是還沒有揭榜,安史之亂就爆發了。756年,肅宗即位,劉長卿被任命到蘇州下屬的長洲縣當縣尉。不久被誣入獄,遇大赦獲釋,至德三載(758年)正月攝(代理)海鹽令,上元元年(760年)春,被貶為潘州南巴(今廣東電白)尉,離開蘇州到洪州待命。在赴洪州途中,逗留馀干,與大詩人相遇,誰憐此別悲歡異,萬里青山送逐臣。(《將赴南巴至馀干別李十二》)李白當時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放還,而自己將遠行嶺外。其實,劉長卿終于沒有到南巴任職。次年(761年)秋天,他又奉命回到蘇州接受重推。后來數年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卷二這樣說:長卿清才冠世,頗凌浮俗,性剛多忤權門,故兩逢遷斥,人悉冤之。上元二年(761年)從南巴返回,旅居江浙。這時江南剛經歷過劉展之亂,本來繁華富庶的吳郡一帶變得破敗蕭條。劉長卿有詩紀其事:空庭客至逢搖落,舊邑人稀經亂離。(《自江西歸至舊任官舍》)代宗大歷五年(770年)以后,歷任轉運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因為性格剛強,得罪了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被誣為貪贓,再次貶為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馬。在睦州時期,與當時居處浙江的詩人有廣泛的接觸,如、、、等都有詩酬答。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又受任隨州(今湖北隨縣)刺史。世稱劉隨州。興元元年(784年)和貞元元年(785年)間,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割據稱王,與唐王朝軍隊在湖北一帶激戰,劉長卿即在此時離開隨州。 劉長卿曾兩次遭到貶謫,旅居各地期間多次遭到戰亂,因此他有一部分感傷身世之作,也反映了安史之亂以后中原一帶荒涼凋敝的景象。如城池百戰后,耆舊幾家殘(《穆陵關北逢人歸漁陽》),鳥雀空城在,榛蕪舊路遷(《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當苗稅充百官俸祿》),以及《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筆調蒼涼沉郁,內容具有時代特征。
事跡新證
劉長卿是唐代由盛轉衰時期,經歷過安史之亂的著名詩人。他的生平事跡,甚為復雜,有很多地方,至今還沒有弄清楚。最近見到新出土的拓本劉長卿所撰的《王廉墓志》與劉長卿所書的《魏系墓志》,以及鄭深所撰的《鄭洵墓志》,為我們研究劉長卿的生平事跡提供了新的線索。
《魏系墓志》原題為《唐故伊闕縣令鉅鹿魏府君墓志銘并序》,題署:“前鄉貢進士張莒撰,睦州司馬劉長卿書!蹦怪饕源髿v十三年(778)十一月十八日葬。這方墓志為劉長卿任睦州司馬提供了新的證據。劉長卿任睦州司馬,當代學者考證甚為詳明,其時間與本墓志所載基本一致,故不需要再進一步展開討論。惟此志是劉長卿所書,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劉長卿文學成就以外的書法藝術成就提供了新的材料。該志的情況,《河洛墓志拾零》云:“首題:‘唐故伊闕縣令鉅鹿魏府君墓志銘并序’。共25行,滿行26字,590×590×105。志蓋篆書:‘唐伊闕令魏府君墓志銘’,3行,行3字,445×450。大歷十三年(778)九月十日卒,十一月十八日葬。張莒撰,劉長卿書。2003年秋,河南省洛陽偃師市出土,旋歸洛陽張氏。”[1](447) 筆者所見到的拓本《唐故朝議郎行上黨郡大都督府黎城縣令上柱國太原王公墓志銘并序》,題署:“通直郎行陳留郡浚儀縣尉劉長卿撰上。”志云:“公諱廉,字廉,太原晉陽人也。……以天寶二載七月十日寢疾于官舍,春秋六十有九!瓘鸵蕴鞂毷惠d二月廿四日卜遠于潁川郡西南界潁水之陽平原,禮也!L卿不佞,承命為文,存遇清埃,浚驚玄化,陵谷是慮,刻石為鈞!雹 由新出土的幾方墓志與史籍參證,可以進一步探討劉長卿生平事跡的幾個問題:一,為陳留浚儀縣尉問題;二,登進士第時間;三,為監察御史時間;四,為鄂岳轉運判官時間。
一、為陳留浚儀縣尉問題
據《王廉墓志》題款,知劉長卿于天寶十一載(752)二月在陳留浚儀縣尉任上。而學術界對劉長卿的研究,迄今為止,尚未涉及劉長卿尉浚儀事,只是把陳留的蹤跡定為天寶時長卿東游經歷的一部分。按,浚儀縣,《元和郡縣圖志》卷七《河南道》三《汴州》:“浚儀縣,望。郭下。理西界。本漢舊縣,屬陳留郡。故大梁也,魏惠王自安邑徙此,因浚水為名。”[2] (P177) 劉長卿有《惠福寺與陳留諸官茶會得西字》詩,有“傲吏方見狎,真僧幸相攜”句,[3] (P32)“傲吏”應即自指,當是任陳留浚儀縣尉時,與同官在真福寺茶會之作!秳e陳留諸官》詩云:“戀此東道主,能令西上遲。徘徊暮郊別,惆悵秋風時。上國邈千里,夷門難再期。行人望落日,歸馬嘶空陂。不愧寶刀贈,惟懷瓊樹枝。音塵倘未接,夢寐徒相思! [3] (P31) 這首詩就是劉長卿罷浚儀縣尉赴京師時所作,故言“上國邈千里,夷門難再期”。“不愧寶刀贈”,用《晉書王祥傳》典:“初,呂虔有佩刀,工相之,以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謂祥曰:‘茍非其人,刀或為害。卿有公輔之量,故以相與!楣剔o,強之乃受!盵4] (P991) 亦以此典表現對陳留諸官送別之感謝,更流露出自己將入京為官,以身許國的志向。故將有關劉長卿陳留諸詩歸為東游之作,是不確切的!耙拈T難再期”之夷門亦在浚儀縣境內,《元和郡縣圖志》卷七《河南道》三《汴州》:“浚儀縣,……夷門,《史記》大梁城有十二門,東門隱士侯蠃,年七十,家貧,為夷門監者,魏公子無忌厚遺之,不肯受。”[2] (P177) 又言“惆悵秋風時”,知其罷浚儀縣尉的時間是在秋天。
有關劉長卿事跡的文獻記載,極為簡略,最早見到的是《新唐書》卷六○《藝文志》集部別集類:“《劉長卿集》十卷,字文房。至德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郎為轉運判官、知淮西鄂岳轉運留后,鄂岳觀察使吳仲孺誣奏,貶潘州南巴尉,會有為辨之者,除睦州司馬。終隨州刺史!盵5] (1604) 并沒有記載他任浚儀尉之事。其后辛文房《唐才子傳》,以及近年有關劉長卿的考訂文章或年譜,如傅璇琮《劉長卿事跡考辨》、楊世明《劉長卿年譜》、儲仲君《劉長卿簡表》等,都沒有涉及劉長卿任浚儀縣尉之事。其為浚儀縣尉一事,長期被湮沒而不為人知。
二、登進士第時間
劉長卿登進士第的時間,最早見于姚合《極玄集》卷下:“劉長卿,……字文房,宣城人。開元二十一年進士。歷監察御史,終隨州刺史。”[6](P559) 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六:“《劉隨州集》十卷!L卿,開元二十一年進士!盵7] (P473)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二《劉長卿傳》亦云:“開元二十一年徐征榜進士。”[8](P313)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則云:“《劉長卿集》十卷,右唐劉長卿字文房。開元末中進士第。至德中,監察御史!雹 清徐松《登科記考》卷八據《極玄集》著錄劉長卿登進士第亦在開元二十一年(733)。[9] (P265)
然而,記載劉長卿開元二十一年登進士第之說是錯誤的,傅璇琮《劉長卿事跡考辨》有較為詳細的考證,以為“所謂劉長卿開元二十一年登進士第之說不能成立,天寶中登第的可能性較大。至于具體在天寶那一年,就不可考知了!盵10] (P364) 按,傅先生的考證是可信的。陳尚君則進一步推測曰:“按敦煌遺書斯五五五有樊鑄《及第后讀書院詠物十首上禮部李侍郎》,今存八首并殘詩一首。鑄另有天寶三載作《檄曲江水伯文》,見《唐文粹》卷三三。《劉隨州集》卷四有《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雖所詠之物與樊鑄不同,但可肯定為一時之作。據此可知長卿為‘禮部李侍郎’知舉年及第。檢《登科記考》卷八至卷九,自開元二十四年改由禮部試進士后,李姓知貢舉者有:天寶六載至八載,禮部侍郎李巖;九載,禮部侍郎李;十載,兵部侍郎李麟;十一載,禮部侍郎李麟。長卿及第,應在此數年中,為李巖所取的可能性似更大些。”② 陳先生的推測為我們進一步考證劉長卿的及第時間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考劉長卿有《小鳥篇上裴尹》詩云:“藩籬小鳥何甚微,翩翩日夕空此飛。只緣六翮不自致,長似孤云無所依。西城黯黯斜暉落,眾鳥紛紛皆有托。獨立雖輕燕雀群,孤飛還懼鷹搏。自憐天上青云路,吊影徘徊獨愁暮,銜花縱有報恩時,擇木誰容托身處。歲月蹉跎飛不進,羽毛憔悴何人問。繞樹空隨烏鵲驚,巢林只有鷦分。主人庭中蔭喬木,愛此清陰欲棲宿。少年挾彈遙相猜,遂使驚飛往復回。不辭奮翼向君去,唯怕金丸隨后來。”[3] (P14) 細味詩意,應是劉長卿及第后以請求裴尹援引為官時作。按,唐開元時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置府,設尹一人。據郁賢皓《唐刺史考全編》卷一,天寶中裴姓為京兆尹惟天寶十一載(752)裴士淹;又同書卷四九,天寶中裴姓為河南尹者為天寶三載(744)裴敦復、天寶九載(750)至十四載(755)裴迥。長卿為洛陽人,故其詩所上裴尹以河南尹更有可能。參以《王廉墓志》天寶十一載(752)劉長卿已在浚儀縣尉任上,則上裴尹即當在天寶九載(750)或十載(751)。而劉長卿又有《落第贈楊侍御兼拜員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陽》詩,安大夫即安祿山,據《舊唐書》卷二上《安祿山傳》:“三載,代裴寬為范陽節度!d,加大夫。”[11](P5368) 又《金石萃編》卷八八《北岳恒山安天王銘》:“驃騎大將軍員外置同正員、兼范陽郡長史、柳城郡太守、平盧節度支度營田、陸運兩蕃四府、河北海運、兼范陽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采訪處置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國、柳城縣開國伯、常樂安公曰祿山,國之英也!鞂毱咻d歲在戊子五月庚午廿五日甲午建!盵12](P2) 故知至少是天寶六載(747),劉長卿是應舉落第的。因此,劉長卿及進士第可以鎖定在天寶七載(748)或八載(749)。①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三、為監察御史時間
《新唐書藝文志》稱劉長卿“至德監察御史”,后人大都以為這一記載是錯誤的。傅璇琮《唐才子傳校箋》卷二云:“未知何據;虮O察御史系長卿任長洲尉、海鹽令時所帶之憲銜!盵8] (P315-316) 陳尚君《補正》曰:“箋考至德中劉長卿為長洲尉等,甚是,《新志》有誤。然令、尉無帶憲銜者。劉乾《劉長卿三題》謂‘至德’乃‘廣德’之訛,不為無見。”[8] (P59) 按,劉乾《劉長卿三題》,其一為“劉長卿何時任監察御史”,認為:“新志的‘至德’,是‘廣德’之誤,劉長卿是唐代宗廣元、二年間回長安并任監察御史的!盵13] (P296)
今按,傅璇琮以劉長卿未任監察御史實職,劉乾以劉長卿為監察御史在廣德中,都是根據劉長卿相關詩文等材料加以推測,并沒有確鑿的證據。今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劉長卿為監察御史是在出為轉運判官,知淮西、岳鄂留后之前。他為岳鄂留后以后,又被吳仲孺所誣而貶為南巴尉。其受誣的時間在至德三年(758),大致無可懷疑。② 按照《新唐書藝文志》的敘述順序,劉長卿任監察御史不容在廣德中。劉乾在《劉長卿三題》中,運用較大的篇幅考證廣德中劉長卿在長安,故而認定此時為監察御史。今考劉長卿有《祭蕭相公文》云:“維年月日,殿中侍御史劉長卿,謹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于故江州刺史相國蕭公之靈!盵3] (P573) 蕭相公即蕭華,詩為劉長卿廣德元年(763)春出使鄂州時作。楊世明注云:“據《寶刻叢編》,蕭華在寶應元年(762)到任不久即死去。今按此文直書輔國之惡,應在輔國被刺之后,即寶應元年十月之后。文作于江上,應在廣德元年春。時文房奉使鄂渚,正逢蕭華旅櫬北歸,因得吊祭!盵3] (P573) 是廣德中,劉長卿為殿中侍御史,而不是監察御史。
據上文所考,劉長卿天寶十一載(752)以后在浚儀縣尉任上,罷任后就赴京為官,據其詩雖難以確定其所任京官到底是何職,然參證《新唐書藝文志》“至德監察御史”,則知其罷浚儀縣尉任后,就赴京任監察御史之職。不久即逢安史之亂,天寶十五載(756)七月又改元至德元載,其后不久劉長卿南奔并為長洲尉。由此推定,劉長卿任監察御史僅是至德元載較短的時間,但這與《新唐書藝文志》的記載是相吻合的,因而《新唐書藝文志》關于劉長卿至德中為監察御史的記載,不應該輕易否定。
四、為鄂岳轉運判官時間
劉長卿有《巡去岳陽,卻歸鄂州使院,留別鄭洵侍御,侍御謫居此州》詩云:“何事長沙謫,相逢楚水秋。暮帆歸夏口,寒雨對巴丘。帝子椒漿奠,騷人木葉愁。惟憐萬里外,離別洞庭頭。”[3] (P383) 按,這首詩與劉長卿為鄂岳轉運判官的時間直接相關。其為鄂岳轉運判官及轉運留后,傅璇琮《劉長卿事跡考辨》以為“當大歷五六年間,劉長卿已為轉運判官、轉運留后等職”,[10] (P356) 而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則云:“詩當作于大歷七年(772)或八年巡行岳州時!盵14] (P376) 其《劉長卿簡表》大歷五年云:“移使鄂州,擢鄂岳轉運留后,檢校祠部員外郎。”[14] (P584) 楊世明《劉長卿集編年校注》注此詩則云:“大歷八年(773)或前后鄂岳任上作!盵3] (P383) 今考拓本鄭深撰《唐故監察御史貶岳州沅江縣尉滎陽鄭府君墓志銘并序》:“唐大歷四年三月廿七日,前監察御史、貶岳州沅江縣尉滎陽鄭府君諱洵,春秋五十三,卒于巴陵之官舍。……拜監察御史,兼總以軍儲之務,將驕而難可其欲,公一以貫之,遂為奸人所忌,因有沅江之責!雹 又拓本柳識撰《唐故朝議郎行監察御史上柱國鄭府君墓志銘并序》:“府君諱洵,字洵,滎陽人也!t授監察御史。又別敕除縣令!唇浛,王師西備犬戎,軍儲是切。詔授太子舍人兼監察御史,充京西軍糧使。無何,監察正名,使務仍舊。居數月,以直道為讒巧所嫉,貶岳州沅江縣尉!源髿v四年三月既望,寢疾終于岳州官舍,是年五十六。”[15] (P302) 這兩方墓志,前者為鄭洵志,后者為鄭洵夫婦合志。劉長卿《巡去岳陽,卻歸鄂州使院,留別鄭洵侍御,侍御謫居此州》詩有“何事長沙謫,相逢楚水秋”語,足證作于大歷三年(768)之前。唐監察御史可稱“侍御”,唐趙《因話錄》卷五:“御史臺三院,一曰臺院,其僚曰侍御史,眾呼為端公。……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眾呼為侍御!徊煸,僚曰監察御史,眾呼亦曰侍御。”[16](P101-102) 由《鄭洵墓志》可知,劉長卿為為鄂岳轉運留后,必在大歷三年或之前,這首詩也當為大歷三年秋作。陶敏對鄭洵墓志的價值及劉長卿詩的作年曾作這樣的論定:“這首詩中述及鄭洵為侍御,謫岳州的情況,正可與鄭洵墓志相發明。過去讀此詩,僅自獨孤及文知鄭洵天寶末為華陰參軍,至其大歷中因何事謫來岳陽則一無所知,F在鄭洵墓志出土,疑團遂渙然冰釋。而且,鄭洵志大有裨于對劉長卿事跡的了解!嶄怪镜某鐾粒瑸槲覀兲峁┝私鉀Q這個問題的新史料。鄭洵既于大歷四年三月卒于岳州,那劉長卿巡岳州并作詩留別鄭洵就不應晚于大歷四年三月。而且,劉詩云‘相逢楚水秋’,作于秋日,那二人岳州之會就不應晚于大歷三年秋。換句話說,早大歷三年,劉長卿就已在鄂州使院了。”[17] (P49) 因此,由新出土《鄭洵墓志》,可以訂正學術界將劉長卿為鄂岳轉運判官時間系于大歷五年、七年或八年的成說,而大致確定為大歷三年或稍前。
【劉長卿的“長”字應該讀cháng還是讀“zhǎng”?】相關文章:
劉長卿的“長”字怎么讀?09-28
劉長卿的“長”字讀什么?09-27
劉長卿的長你讀對了嗎11-25
劉長卿怎么讀09-24
劉長卿《新年作》賞讀11-28
劉長卿的“長”字發音09-28
讀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感想08-28
劉長卿《長門怨》10-18
《長門怨》劉長卿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