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柳永的雨霖鈴簡短賞析
導語:大家是否都讀過柳永的雨霖鈴呢,你對這首詩歌是怎樣的一個情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藏的柳永的雨霖鈴賞析,歡迎閱讀。
柳永的雨霖鈴簡短賞析 1
雨霖鈴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1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為詞調。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韻。這首詞選自《全宋詞》,雨霖鈴又作雨淋鈴。這首詞是他離開都城汴京(現在河南開封)時寫的,抒發了跟情人難分難舍的感情。
【注釋】
1 寒蟬:秋天的蟬。 凄切:凄涼急促。 對長亭晚:面對長亭,正是傍晚時分。
2 驟雨:陣雨。 初歇:剛剛停歇。
3 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設宴餞行。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4 留戀處:一作“方留亦處”。
5 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
6 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即是“凝咽”。
7 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來越遠)。
8 暮靄:傍晚的云氣。
9 沉沉:深厚的樣子。
10 楚天:戰國時期湖南、湖北、江蘇、浙江一帶屬于楚國,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11 清秋節:蕭瑟冷落的秋季。
12 經年:經過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復一年。
13 風情:情意(男女戀情)。
【譯文】
秋后的蟬叫得是那樣地凄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手互相瞧著,滿眼淚花,直到最后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作品賞析1】
此詞為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詞和有宋一代婉約詞的杰出代表。詞中,作者將他離開汴京與戀人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凄婉動人。
詞的上片寫臨別時的情景,下片主要寫別后情景。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是宋元時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了地點和節序!抖Y記。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蟬鳴!笨梢姇r間大約農歷七月。然而詞人并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皩﹂L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咽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凄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后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岸奸T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彼膽偃硕奸T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肴,詞人毫無興致。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類銳!這里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紆,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敵千鈞!
詞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內心獨白。這里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讀去聲,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澳睢弊趾蟆叭トァ倍诌B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既曰“煙波”,又曰“暮靄”,更曰“沉沉”,著色一層濃似一層;既曰“千里”,又曰“闊”,一程遠似一程。道盡了戀人分手時難舍的別情。
上片正面話別,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岸嗲樽怨艂x別”意謂傷離惜別,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極言時當冷落凄涼的秋季,離情更甚于常時!扒迩锕潯币晦o,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
“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成為柳永光耀詞史的名句。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遙想不久之后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凄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這畫面之中。這句景語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清人劉熙載《藝概》中說:“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耙簿褪钦f,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后面這兩個警句,也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后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棖觸而已。“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氨憧v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以問句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于意境的營造。詞人善于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致,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賞析2】
柳永多作慢詞,長于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這與同樣表現離情別緒但出之以比興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時柳詞不但都下傳唱,甚至遠及西夏,“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避暑錄話》)。柳詞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這種明白曉暢、情事俱顯的詞風不無關系。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后情景。劉熙載《藝概》卷四:“詞有點有染。柳耆卿《雨霖鈴》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確實,“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為名句,不僅在于虛中有實,虛景實寫,更因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敖裣菩押翁帯保b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凄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回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的不盡愁思。
宋人論詞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詞一向被判為“俗曲”。此詞上片中的“執手相看淚眼”等語,確實淺近俚俗,近于秦樓楚館之曲。但下片虛實相間,情景相生,足以與其他著名的“雅詞”相比,因此堪稱俗不傷雅,雅不避俗。
【賞析3】
詞是文學史上一種特殊的詩體,最早源于古樂府,興起于唐代,經過晚唐五代的發展,至宋代已極為繁榮!八卧~”已成為我國文學史上的專用名詞。宋代不僅詞家眾多,且風格亦多樣。詞本以婉約風格為主,到北宋蘇軾才始創豪放一派。柳永是宋代婉約詞派的代表詞人,他繼承發展了突出男歡女愛,別恨離愁的婉約詞風,剪紅刻翠的“艷科”,旖旎溫柔的“情語”,成了柳詞的主題!队炅剽彙繁闶橇~中最能體現這種風格的杰作。
《雨霖鈴》這首詞是作者離開汴京(當時為北宋首都),與情人話別之作。從上片的描寫,我們可以這樣想象:一個深秋的傍晚,北宋京都汴梁(今河南開封)郊外,一個臨時搭起的帳篷內,一對男女飲酒話別。帳外,寒蟬凄慘地哀鳴,好象在為他倆傷別而哭泣。那不遠處的長亭,已經隱隱約約,可見天色將晚,一場大雨也剛剛停歇。天將晚,雨已停,河邊不時傳來艄公的喊聲:“快上船吧,要開船了!”兩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帳外,萬般依戀之際,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你看他們雙手相擁,淚眼相看,竟然一句話也說不出。船開了,人去了,漸行漸遠。情人岸邊佇立,含著淚,舉著手,一直目送那蘭舟消失在無邊無際的暮靄里。
這就是發生在九百四十年前的北宋詞人柳永與情人話別的場面,也就是《雨霖鈴》上片所寫的內容。首句“寒蟬凄切”,點明節令——深秋,“蟬”而“寒”,鳴音“凄切”,渲染了悲涼的環境氣氛,為下文傷別張本,也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對長亭晚”,交代時間、地點,“驟雨”,描寫天氣。天下雨,正好停留;時將晚,停留時間有限,他們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都門帳飲”,可知寫京都之事,言別離之情。一桌好酒好菜,怎奈二情傷別,滿腹離愁,何來心思。實在是食之不香,飲而不暢,是謂“無緒”。乘船的“留戀”情人不忍別,撐船的眼看天將晚不得不割斷他們的情絲而“催發”,這種主觀意愿與客觀形勢之矛盾,使別情達到高潮!皥淌帧倍,生動細膩,描情繪意,絕妙無比。仿佛在舞臺上看到的那生旦主角,兩手相擁,兩肩上聳,訴無語,泣無聲,比千言萬語,嚎啕大哭,悲之更切。表面寫兩人分手之情狀,實際暗寫了他們極其復雜微妙的內心活動。柔情蜜意千千萬,唯在淚花閃爍間。“念去去”兩句,為近景遠景相連,虛景實景交融。煙波千里,楚天廣闊,茫茫天涯,何處是歸程?離愁別緒都幾許?風吹浪涌融暮靄。這不僅襯寫了別后悵然空虛的心情,同時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
《雨》詞下闋主要寫別后的痛苦。傷情離別,自古皆然,可萬不該在這冷落清秋的時節,這叫人怎能忍受?第二句照應首句,“清秋”應“寒蟬”,襯托出自己的離情比古人更深,意義翻新,不入俗結!敖裣倍錇榍Ч艂髡b名句!熬菩选边b接上片“帳飲”,可見當時雖然情“無緒”,然借酒澆愁,還是沉醉了。扁舟夜發,愁醉迷蒙,忽然醒來,想必已是拂曉。驚起忙尋覓,情人在何處?所見者唯楊柳岸上曉風殘月也。清秋的曉風是涼的,“月”前著一“殘”字,而境界全出矣。更襯托了詞人當時凄清悲涼冷落的心境。此刻的離愁別緒如風卷浪擁,不可遏止。真是“離愁波涌楊柳岸,別緒風連殘月邊”。
“此去經年”以下四句虛寫想象別后的情景。作者由“今宵”想到“經年”,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咽”想到“更與何人說”。作者離開情人,寂寞凄涼,孤獨萬分,從今后即使有良辰美景,也只形同虛設,然而越是有良辰美景,就越發使人念情傷神?峙陆窈笾荒茉凇袄淅淝迩,凄凄慘慘戚戚”中虛度余日了。最后兩句中,一“便”一“更”,表明念之心切,愛之情深。
《雨霖鈴》這首詞主要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來襯托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可以看出,作者當時在仕途上失意,不得已離京遠行,這種抑郁的心情和失去愛情慰藉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便譜成了這首詞的主旋律。其成功之處在于寫出了他的真情實感,但格調較低沉,情調未免太傷感了些。另外在表現手法上,這首詞以鋪敘為主,白描見長,勾勒環境,描摹情態,惟妙惟肖。寫景則近景遠景相連,虛景實景結合;寫情則極盡渲染襯托,層層推進。情隨景生,景隨情移,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賞析4】
《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全詞分上下兩闋。
上闋主要寫餞行時難舍難分的惜別場面,抒發離情別緒。
起首“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寫環境,點出別時的季節是蕭瑟凄冷的秋天,地點是汴京城外的長亭,具體時間是雨后陰冷的黃昏。通過這些景物描寫,融情入景,點染氣氛,準確地將戀人分別時凄涼的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凄涼傷感的調子。真正做到了字字寫景而字字含情。
“都門帳飲”是寫離別的情形。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且又跟戀人分手!盁o緒”,指理不出頭緒,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意思。寫出了不忍別離而又不能不別的思緒!傲魬偬,蘭舟催發”。正在難分難舍之際,船家又陣陣“催發”。透露了現實的無情和詞人內心的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笔遣坏貌粍e的情景。一對情人,緊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這兩句把彼此悲痛、眷戀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寫得淋漓盡致,一對情人傷心失魄之狀,躍然紙上。這是白描手法,所謂“語不求奇,而意致綿密”。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睂憚e后思念的預想。詞中主人公的黯淡心情給天容水色涂上了陰影。一個“念”字,告訴讀者下面寫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遠的意思。這二字用得極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離人無限凄楚。只要蘭舟啟碇開行,就會越去越遠,而且一路上暮靄深沉、煙波千里,最后漂泊到廣闊無邊的南方。離愁之深,別恨之苦,溢于言表。從詞的結構看,這兩句由上闋實寫轉向下闋虛寫,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下闋著重寫想象中別后的凄楚情景。
開頭作者先宕開一筆,把自己的感情賦予普遍的意義:“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自古以來多情者都會因離別傷心。“自古”兩字,從個別特殊的現象出發,提升為普遍、廣泛的現象,擴大了詞的意義。但接著“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強調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江淹在《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作者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中,而且層層加碼,創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边@是寫酒醒后的心境,也是他飄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真正做到“景語即情語”。“柳”、“留”諧音,寫難留的離情;曉風凄冷,寫別后的寒心;殘月破碎,寫今后難圓之意。這幾句景語,將離人凄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難怪它為人稱道,成為名句。
再從今后長遠設想:“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后慘不成歡的境況。今后漫長的孤獨日子怎么挨得過呢?縱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虛設,因為再沒有心愛的人與自己共賞;再退一步,即便對著美景,能產生一些感受,但又能向誰去訴說呢?總之,一切都提不起興致了,這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刻劃到了細致入微、至盡至極的地步,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顯得更強烈。
《雨霖鈴》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刻,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劃心理。不論勾勒環境,描寫情態,想象未來,詞人都注意了前后照應,虛實相生,做到層層深入,盡情描繪,情景交融,讀起來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見痕跡。這首詞的情調因寫真情實感而顯得太傷感、太低沉,但卻將詞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愛情的痛苦刻劃的極為生動。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
【賞析5】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詞壇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記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即為證明。在不勝枚舉的柳詞中,《雨霖鈴》是流傳最廣的佳作之一。后人有“曉風殘月柳三變,滴粉揉酥左與言”的謔語。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少年時到汴京應試,由于擅長詞曲,熟悉了許多歌妓,并替她們填詞作曲,表現了一種浪子作風。當時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只批了四個字說:“且去填詞”。柳永在受了打擊之后,別無出路,就只好以開玩笑的態度,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在汴京、蘇州、杭州等都市過著一種流浪生活。由于失意無聊,流連坊曲,在樂工和歌妓們的鼓舞之下,這位精通音律的詞人,才創作出大量適合歌唱的新樂府(慢詞),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自古以來,表現男女離別之情的詩詞曲賦層出不窮,而獨有柳永的慢詞《雨霖鈴》經久不衰,傳誦至今,這確實有很值得研究。探其中緣由,固然與作者坎坷的身世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但我認為,《雨霖鈴》的成功還在于其獨到的表現手法:層次分明,語意明確,鋪敘景物,傾吐心情,絕少掩飾;善于用“點染”法,反復涂抹,渲染效果。下面就《雨霖鈴》作一粗淺分析:
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余。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了。先寫離別之前,重在勾勒環境;次寫離別時候,重在描寫情態;再寫別后想象,重在刻劃心理。三個層次,層層深入,從不同層面上寫盡離情別緒,可嘆為觀止。
詞的起頭三句點明時間、地點、景物,事件是與自己心愛的人餞別。晚上,陣雨才停,知了發出凄切的鳴叫,長亭送別,叫人如何能夠忍受這離別的痛苦!這蟬鳴助添悲涼,而一開始即道出“凄切”,為這首詞定了調子。這一層展開了一個凄涼的氛圍!岸奸T”兩句,極寫餞別時的心情,委婉曲折。兩情依依,難舍難分之際,客船卻不斷催促。心理矛盾,欲飲無緒,欲留不得。由此可窺見留戀之情深!皥淌帧眱删洌偌由钔磕,在“執手”、“相看”、“無語”中更使人傷心失魄。這一層極寫留戀之情。以上兩層極盡回環、頓挫、吞吐之能事,足以使人為之嗚咽。“念去去”以后,則大氣包舉,一瀉千里,似江流出峽,直馳平川,詞亦直抒胸懷。以“念”這一領字帶起,表明是設想別后的道路遼遠,“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浩渺的煙波,沉沉的暮靄,遼闊的天空,全是寫景,實際上全含的是情,襯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見無期,景無邊而情無限。換頭以情起,嘆息從古到今離別之可哀,“傷離別”點明這首詞的主旨!案强袄渎淝迩锕潯本溆謱⑼七M一層,更何況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時節呢,這是多么難以忍受!這是把江淹《別賦》中“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兩者結合起來,提煉出這兩句。把古人這種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詞句中,更賦予以新的意義!敖裣倍洌诌M一步推想別后的凄涼,然而景物清麗真切,真象別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見。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拔粑彝,楊柳依依!保ā对娊洸赊薄罚┮彩菍戨x別的。離別的人一看到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場面,就會浮現出贈柳昔別的情景,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皸盍丁比置鲗懷矍熬岸祵憚e時情,顯得含蓄而有余味。幾如身歷其境,忘其是設想了!按巳ァ倍,再推想別后長久的寂寞,虛度美好年華。“便縱有”兩句,再從上兩句的遭遇,深入下去,嘆后會難期,風情無人訴說,藝術地把離別之情推向高潮。以上第三層真是“余恨無窮,余味不盡”(唐圭璋《唐宋詞簡釋》)。
這首詞寫將別、臨別以及別后的種種設想,以白描的手法鋪敘景物,傾吐心情,層次分明,語意明確,絕少掩飾假借之處。尤其是把別后的情景描寫得比真的還真,又以景視之,使人不覺得是虛構的,足見柳永的藝術手法之高妙。所以有人稱其“微妙則耐思,而景中有情!畻盍稌燥L殘月’,所以膾炙人口也!保ㄖx章鋌《賭棋山莊詞話》)又有人認為“‘千里煙波’,惜別之情已騁;‘千種風情’,相期之愿又賒。真所謂善傳神者!保ɡ钆数垺恫萏迷娪嚯h》)這都道出這首詞的妙處的。但我覺得劉熙載在《藝概》中的“點染”之說,更是值得稱述的。他認為:
詞有點染,耆卿《雨霖鈴》“念去去”三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三句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否則警句亦成死灰矣。
劉熙載的這段評論,實際上是以畫法論詞,看出在柳詞中的加深描繪,反復涂抹的技巧。既精微入里,而又大膽潑墨。也就是柳詞中抒情與寫景在章法和修辭的巧妙運用,可謂詞中有畫。而其中抒情,尤寄寓哲理。所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清秋離別,多情那堪?感情極為沉痛,而染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更是傷心而又凄涼,情景妙合無痕,這一別后之情景,又是加“念去去”三句之點化而得,前后照應,委婉自如。柳詞在點染方面的技巧運用,確是達到很高的成就的,在這首詞里最為突出。
柳永的雨霖鈴簡短賞析 2
《雨霖鈴·寒蟬凄切》
宋代·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注釋
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
凄切:凄涼急促。
驟雨:急猛的陣雨。
都門:國都之門。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
帳飲:在郊外設帳餞行。
無緒:沒有情緒。
蘭舟:古代傳說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這里用做對船的美稱。
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
去去:重復“去”字,表示行程遙遠。
暮靄:傍晚的云霧。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樣子。
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暮靄沈沈(沉沉)
楚天闊:傍晚的云霧籠罩著南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
【賞析】
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本篇為作者離開汴京南下時與戀人惜別之作。詞中以種種凄涼、冷落的秋天景象襯托和渲染離情別緒,活畫出一幅秋江別離圖。
作者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遠行,不得不與心愛的人分手,這雙重的痛苦交織在一起,使他感到格外難受。他真實地描述了臨別時的情景。全詞由別時眼前景入題。起三句,點明了時地景物,以暮色蒼蒼,蟬聲凄切來烘托分別的凄然心境。“都門”以下五句,既寫出了餞別欲飲無緒的心態,又形象生動地刻畫出執手相看無語的臨別情事,語簡情深,極其感人。
“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領起,設想別后所經過的千里煙波,遙遠路程,令人感到離情的無限愁苦。下片重筆宕開,概括離情的傷悲。
“多情”句,寫冷落凄涼的深秋,又不同于尋常,將悲傷推進一層。“今宵”二句,設想別后的境地,是在殘月高掛、曉風吹拂的楊柳岸,勾勒出一幅清幽凄冷的自然風景畫。末以癡情語挽結,情人不在,良辰美景、無限風情統歸枉然,情意何等執著。
整首詞情景兼融,結構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時間的層次和感情的層次交疊著循序漸進,一步步將讀者帶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處。
柳永的雨霖鈴簡短賞析 3
一、 關于詞牌名的來歷
“雨霖鈴”,一作“雨淋鈴”,原為唐敦坊曲名。相傳唐玄宗入蜀,至敘口時,棧道中聞鈴聲,為悼念楊貴妃,遂制此曲。白居易《長恨歌》云“夜雨聞鈴腸斷聲”即指此事。
二、作者簡介
柳永,原名三變,少年時去汴京應試,經常跟歌伎們一道生活,狂放不羈。由于擅長詞曲,他還常常替歌伎們填詞作曲。有人在仁宗面前舉薦他,仁宗聽了他的名字,批了四個字:“且去填詞”。以后,他就在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個時期,到五十多歲才改名柳永,并考取進士。他曾在浙江等地做過幾任小官。柳永晚年窮困潦倒,死后由歌伎們集資才得以安葬。
柳永的詞比較纏綿婉約,《雨霖鈴》不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詞婉約派的代表作。詞人當時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無可奈何地離開京都,但想到從此不能再和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痛苦!队炅剽彙芬岳渎淦鄾龅那锞盀橐r托,抒發了詞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場傷神以至飄零四海的感傷,基調格外低沉。
三、內容賞析
“寒蟬凄切”,這是送別的大環境,不僅渲染了氣氛,也暗示了送別的地點。宋代的汴京河兩岸栽有很多柳樹,柳永在另一首詞《少年游》中曾寫過“高柳亂蟬嘶”。“寒蟬凄切”正是寫柳樹上寒蟬凄切的長鳴,而柳樹又有“拂水飄綿送行色”的作用,因此自然會觸動離情。這就點明了全文的主旨。下面接著說“對長亭晚”,意思就更明確了。在唐宋時期,“長亭”已經當作了離別地點的通稱。康與之曾說過:“今古短長亭,送往迎來處!痹~人此刻到了長亭,正值“驟雨初歇”,眼前的景物變得更加清晰,他聽著凄切的蟬聲,看到河兩岸的柳樹和河邊的小舟,離情自然更濃。這里是一種融情入景的寫法。
雨停了,這時,無論如何也該啟程了,必得離別,自然逼出下句“蘭舟催發”。
“都門帳飲無緒”,詞人因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只能在一個很簡陋的帳蓬里告別戀人,當時的心情正如李煜所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
白天就登程了,因不忍離別,延挨到了“對長亭晚”,自然喚起下句“方留戀處”。正在依戀難舍的時候,船家又一陣一陣地催他出發,船家越是這樣催促,他愈覺得留戀,愈值得珍惜,內心更覺得痛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在催促聲中,詞人已不得不離別。離別之際,縱有千言萬語,也被噎住,說不出話來,兩人只有緊緊地握住手,如蘇軾所說:“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此時,雨已停但淚不止,雨只是驟雨,此刻消停,怎比得上離人“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那樣持久呢?
這樣寫景與寫情用的是反襯手法。
盡管寒蟬聲凄欲斷,總還能發出嘶鳴。而人在離別的時候,反成了“無語凝噎”。悲痛之極,連寒蟬那種凄切之聲也難以發出。
這里又運用了一種遞進手法。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個“念”字,就表明了以下所寫的景物是詞人所想象的。這一句將上片別前的實寫巧妙過渡到下片別后的虛寫。
行舟去處,是那千里煙波。崔顥在《黃鶴樓》一詩中曾寫過:“昔人已乘黃鶴去,煙波江上使人愁。”那千里煙波之上是沉沉暮靄,那沉沉暮靄之上又是空闊的楚天。而在這無邊的廣漠之中,漂泊無所止的卻是一葉小舟,行舟里是孤獨的旅人,以及旅人那無比寂寥悵惘的內心。想到這里,作者更加感到離愁的痛苦和前途的渺茫。
詞人由離別之事觸動離別之情,由離別之情又推及到離別之理,就自然有了下面的開頭“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秋天就很容易使人悲傷,杜甫《登高》中曾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瘪R致遠《天凈沙99秋思》也說過:“枯藤、老樹、昏鴉,斷腸人在天涯。”
而離別又總是令人非常傷心。李白《送友人》詩中曾說:“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睋]手告別,連馬也因不忍離別而禁不住蕭蕭長鳴,更何況是在“冷落清秋節”這樣特別的環境中離別。這種痛苦就更加使人難以忍受。難怪宋代詞人吳人英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對于“傷離別”。蘇軾在《水調歌頭》中也曾感嘆:“人有悲歡離合。”但是他能由“月有陰晴圓缺”的自然規律得到領悟,心胸曠達,最后發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的美好祝愿。而柳永卻沒能從“傷離別”中解脫出來,在一葉孤舟上推想“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一千古名句。這里的楊柳、曉風、殘月都是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溫庭筠在一首送別詞里就說過:“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辈苤惨苍鴮戇^:“愿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
作者把這三件事集中成一幅凄清的畫面:飄拂的楊柳,凄涼的曉風,破碎的殘月,這樣更加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獨。
更何況這幅畫面又是出現在一個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后。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但李白說過:“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也曾說:“扶頭酒醒,別是閑滋味!边@“閑滋味”正是指的“愁滋味”。
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手相看淚眼”的圖像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著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又是“千里煙波”,他還得繼續前行,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正如歐陽修所說的“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想到離別后凄涼寂寞的心情,縱然有良辰美景也形同虛設,因為沒有心上人陪我共賞。即使有許許多多的風情韻事,又能對誰傾訴呢?這一反問,與李清照《聲聲慢》的結尾“怎一個愁字了得”有異曲同工之妙,使感情顯得更加強烈,這種離愁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與日俱增。
讀完了下片,再回過頭來看看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無語凝噎”,我們自然會更加理解這些話的內涵――原來詞人和他心愛的人之間的感情竟如此深厚,怎能不難分難舍。這是一種虛實相濟的寫法。
總結
縱觀全文,整首詞的內容,無論虛寫、實寫,總離不開寫景、抒情,景是“清秋節”,情是“傷離別”,作者即景抒情,融情入景,以至情景交融。
然而,柳永這首詞的情景交融不僅僅只是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而是由情景之交融到達于《文心雕龍》中所說的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物我一境”。“物”也就是景物、環境,而這個“我”不僅僅包括“我的感情”,還兼有“我”的離別之事和因這事而悟出的道理。詞人把寫景、敘事、抒情、議論熔為一爐,由眼中景包羅了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淋漓盡致而又層次井然。
【柳永的雨霖鈴簡短賞析】相關文章:
柳永的雨霖鈴賞析10-11
柳永雨霖鈴的賞析10-14
雨霖鈴 ·柳永賞析11-28
雨霖鈴柳永賞析04-27
柳永的《雨霖鈴》賞析10-21
柳永的《雨霖鈴》原文及賞析02-15
雨霖鈴柳永翻譯賞析10-28
柳永雨霖鈴的原文及賞析12-09
雨霖鈴柳永原文賞析12-21
柳永雨霖鈴譯文及賞析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