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樂天詠老見示劉禹錫

時間:2024-07-30 23:44:19 盛林 劉禹錫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酬樂天詠老見示劉禹錫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的格律限制較少。那么什么樣的古詩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劉禹錫,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簡析

  劉禹錫在這首答詩中,先敘述了老年的苦況:體瘦、發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帶漸寬,帽冠自偏,無法讀書,醫生常相伴。這當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憐。但詩人隨后筆鋒一轉,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長處:歷經人世榮辱沉浮,對社會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眾生的愚賢善惡,對人生有了更清醒的體味。詩人認為,只要細細思量回顧人生,那么便可對一切都釋然了,這是人老之后的一種境界。最后兩句,寫出了詩人對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種瑰麗的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氣勢豪壯、奮進不息的精神。

  評說

  劉禹錫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書、行動多有不便,從這點上說,他們是同病相憐了,面對這樣的晚景,白居易產生了一種消極、悲觀的情緒,并且寫了《詠老贈夢得》一首給劉禹錫(字夢得):“與君俱老矣,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情於故人重,跡共少年疏。唯是閑談興,相逢尚有馀。”

  第一部分分頭兩句:“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意思是說:人誰不顧慮,不怕老,老了又有誰來憐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帶頻減,發稀帽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意思是說:身體消瘦衣帶常常緊縮,頭發稀疏帽子便自動偏斜,為了愛惜眼睛而廢棄書籍不讀了,經常請醫生調理、治療,是為了延年益壽。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詩而來的,表示了對白居易的“詠老”思想情懷的回應,說明在對“老”的看法上頗有同感。讀來極為親切。

  后六句詩意思產生了巨大的轉折,詩情一振而起,“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頭兩句“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是說人老了經歷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徹,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樣,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兩句“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濃縮著人生的精華;認識全面,充滿著一種辯證思想;感情深摯,表達了詩人對老朋友的真情關愛和真誠勸勉。末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桑榆,喻日暮。是說:不要說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還可以照得滿天彤紅、燦爛無比呢!這里詩人用一個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創作背景

  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六十四歲的劉禹錫以太子賓客的身份分司東都洛陽;此時,他的同齡人白居易以同樣的身份留居洛陽也已三年。終于相聚在一起,彼此都十分高興。但白居易在寫給劉禹錫的《詠老贈夢得》一詩中,表現出了對衰老的一種消極悲觀情緒,劉禹錫便寫了這首答詩。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在线观看精品91福利精品 | 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 日韩精品福利视频第一区 |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品爱网 | 日韩免费在线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