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與《傳信方》

時間:2024-09-05 04:15:43 劉禹錫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劉禹錫與《傳信方》

  劉禹錫(772至842年),字夢德,河南洛陽人,為我國唐代著名詩人。

  歷代文人史家評價劉氏時,總是偏重他的文學成就。事實上,劉禹錫不僅在詩文方面有非凡的造詣,而且對醫(yī)藥學也有深入研究,并為后世留下了一本有影響的方藥專著——《傳信方》。

  童年時代,劉禹錫體弱多病,他自稱,每當見到同齡伙伴個個“武健可愛”時,就免不了為自己的羸弱之軀而羞愧。他在《答道州薛郎中論方書》一文說:“愚少多病,猶省為童兒時,夙具襦袴,保姆抱之以如醫(yī)巫家。針烙灌餌,咺然啼號。”于是,他從小就有學醫(yī)的愿望,對醫(yī)藥的興趣促使他閱讀了大量的醫(yī)藥書籍。在于“論方書”中說:“從世醫(yī)號富于術(shù)者,借其書伏讀之,得《小品方》,于群方為最古;又得《藥對》,知本草之所自;考《素問》識榮衛(wèi)經(jīng)絡(luò)百骸九竅之相成;學切脈以探表候”。正是在這種勤勤懇懇的用心鉆研下,不僅豐富了他的醫(yī)藥知識,學會些治病方法,并且他用所學技能為親屬和朋友治病時,還經(jīng)常收到滿意的效果。他還以“行乎門內(nèi),疾輒良已,家之嬰兒,未嘗詣醫(yī)門求治”而自豪。盡管劉禹錫最終未成為一個“職業(yè)醫(yī)生”,還自謙是“行乎門內(nèi)”。但我們從他所撰集的醫(yī)方治病的記述中,有“前后試驗數(shù)十人皆應(yīng)”、“此極神驗,得力者數(shù)十人”等話來看,劉氏并非對醫(yī)術(shù)僅識其皮毛,而是達到了相當?shù)乃健?/p>

  中年后,劉禹錫對醫(yī)學的興趣未減,在醫(yī)藥學的貢獻是編集了《傳信方》一書,此書完成于元和十三年。劉于自述撰集經(jīng)過說:在連州(今廣州連縣)時,與他在醫(yī)藥研究上志同道合的好友薛景晦,送給他一本薛氏自編的《古今集驗方》。劉氏在讀后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贊揚。而薛氏寫信也請劉禹錫將自己積累的醫(yī)方及用過驗方也拿出來交流交流。劉聽從了朋友的建議,于是就將行篋中積得的或經(jīng)驗證有效的五十余方匯集成書,取名《傳信方》。“傳信”一詞頗為貼切,意思就是把自己所確信的東西傳告別人,此詞出自《春秋》“信以傳信”之義。

  《傳信方》中每個方藥“皆有所自”,大多數(shù)來自民間有事跡可傳的驗方。比如“蘆薈甘草治癬方”是劉氏在少年時從一賣草藥攤上學來的;“蔥涕治打仆損傷方”是從一位不知名的“軍吏”那里學到的;“柳宗元救治三方”是從同僚摯友柳宗元那里獲得的,等等。這些方藥不少是經(jīng)劉禹錫反復試用證明是有效的,正如劉氏強調(diào)的:它們都是“一物足以了病者”的單方和驗方。

  《傳信方》雖只收錄了五十余方,但涵蓋了內(nèi)、外、婦、兒、口腔、眼科等多科疾病,如腹痛、霍亂、腳氣、痢疾、疔瘡、月經(jīng)病、蟲咬傷等。這些都是當時的常見病。所收方藥還具有“廉(價廉)、驗(有效)、便(易得)”三個顯著特點,如大豆、生姜治腹痛;牛蒡子根治熱厥;山李子和野薔薇根治口疳;稻草灰治跌打損傷等等。所用的藥都是房前屋后、山坡溝旁等易得易種的“賤藥”,不用花錢或者花極少錢就能得到,這些方藥特別深受窮鄉(xiāng)下邑百姓的喜愛。

  《傳信方》收錄的驗方臨床價值較高,加之敘述嚴謹,言語生動,也備受歷代醫(yī)家推崇,宋代著名的《圖經(jīng)》、《證類本草》及明代《本草綱目》等醫(yī)籍都引用過此書中的藥方。有的方還被日本的《醫(yī)心方》、朝鮮的《東醫(yī)寶鑒》所收載,說明《傳信方》還為中外醫(yī)學交流作出了貢獻。

  拓展:劉禹錫的詩風

  劉禹錫及其詩風頗具獨特性。他性格剛毅,饒有豪猛之氣,在憂患相仍的謫居年月里,確實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悶,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終不曾絕望,有著一個斗士的靈魂;寫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重游玄都觀絕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謠》、《飛鳶操》、《華佗論》等詩文,屢屢諷刺、抨擊政敵,由此導致一次次的政治壓抑和打擊,但這壓抑打擊卻激起他更為強烈的憤懣和反抗,并從不同方面強化著他的詩人氣質(zhì)。他說:“我本山東人,平生多感慨”(《謁柱山會禪師》)。這種“感慨”不僅增加了其詩耐人涵詠的韻味,而且極大地豐富了其詩的深度和力度。

  劉禹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有一種哲人的睿智和詩人的摯情滲透其中,極富藝術(shù)張力和雄直氣勢。諸如“朔風悲老驥,秋霜動鷙禽。……不因感衰節(jié),安能激壯心”(《學阮公體三首》其二)、“馬思邊草拳毛動,雕眄青云睡眼開。天地肅清堪四望,為君扶病上高臺”(《始聞秋風》)這類詩句,寫得昂揚高舉,格調(diào)激越,具有一種振衰起廢、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絕句,也是別[1]具特色,如:“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詞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樹小山詞。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楊柳枝詞九首》其一)就詩意看,這兩篇作品均簡練爽利,曉暢易解,但透過一層看,便會領(lǐng)悟到一種傲視憂患、獨立不移的氣概和迎接苦難、超越苦難的情懷,一種奔騰流走的生命活力和棄舊圖新面向未來的樂觀精神,一種堅毅高潔的人格內(nèi)蘊。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全詩一反傳統(tǒng)的悲秋觀,頌秋贊秋,賦予秋一種導引生命的力量,表現(xiàn)了詩人對自由境界的無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劉禹錫早年隨父寓居嘉興,常去吳興拜訪作為江南著名禪僧兼詩僧的皎然和靈澈,據(jù)其《澈上人文集紀》自述,當時他“方以兩髦執(zhí)筆硯,陪其吟詠,皆曰孺子可教”,這一早年經(jīng)歷對其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影響很深。那么,皎然、靈澈的詩歌主張是怎樣的呢?皎然有《詩式》論詩,特別注意兩方面,一是主張苦思鍛煉,要求詩人在對詞句加以精心錘煉之后復歸自然,他認為這種自然才是詩的極致;二是極重視詩歌意蘊深遠而氣韻朗暢高揚的境界,認為“取境偏高,則一首舉體便高,取境偏逸,則一首舉體便逸”。而這“境”即意境來自創(chuàng)作主體的心境,“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答俞校書冬夜》),即詩人主觀心境與審美觀念乃是最重要的。靈澈沒有詩論傳世,但據(jù)權(quán)德輿《送靈澈上人廬山回歸沃州序》說,他“心冥空無而跡寄文字,故語甚夷易,如不出常境,而諸生思慮終不可至……知其心不待境靜而靜”;又說他常“拂方袍,坐輕舟,溯沿鏡中,靜得佳句,然后深入空寂,萬慮洗然”,可見靈澈也重視在主體的靜默觀照中贏得意境的空靈深邃,而且語言也是追求自然的。這些見解一方面受到大歷、貞元詩風影響,講究字詞錘煉,不露痕跡,一方面則來源于佛教重視“心”即主觀體驗感受的思想。劉禹錫深信佛教,得其中三昧,在很多年以后他還說,寫詩的人應(yīng)該“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董氏武陵集紀》),前句即指語言的簡練與含蓄,后句即指主體的觀照與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視通過錘煉與潤飾使詩歌的語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對多用生僻字眼,提出“為詩用僻字,須有來處……

  后輩業(yè)詩,即須有據(jù),不可率爾道也”(《劉賓客嘉話錄》);

  另一方面,他又極重視主體的觀照與冥想,在《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詩引》中他曾說:

  能離欲則方寸地虛,虛而萬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詞。……因定而得境,故翛然以清;由慧而遣詞,故粹然以麗。

  定,是排除雜念的觀照,慧,是一種靈感的獲得。這樣寫出來的詩,便能容納更豐富的內(nèi)涵,有著更深的意境。因此,劉禹錫的詩大多自然流暢、簡練爽利,同時具有一種空曠開闊的時間感和空間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都是他對歷史、人生進行沉思之后的一種感悟。這種感悟以形象出現(xiàn)在詩里,不僅有開闊的視界,而且有一種超時距的跨度,顯示出歷史、現(xiàn)實、未來在這里的交融。

  劉禹錫的詠史詩十分為人稱道。這些詩以簡潔的文字、精選的意象,表現(xiàn)他閱盡滄桑變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蘊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懷古》、《烏衣巷》、《石頭城》、《蜀先主廟》等都是名篇。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西塞山懷古》)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烏衣巷》)

  前一首是詩人站在西塞山遠眺的感慨,在他心中,是一種永恒與短暫的強烈對比:千帆競發(fā)、鐵鎖沉江,無論是戰(zhàn)降治亂、分裂統(tǒng)一,這一切比起默默無言的大自然來,都不過是過眼煙云,瞬間即逝。后一首則通過王謝這些士族的舊跡變?yōu)閷こ0傩占业臍v史變遷,呈現(xiàn)了人們心靈深處常有的對一切繁華與高貴都會被時間洗刷凈盡的嘆息。

  劉禹錫的山水詩,也改變了大歷、貞元詩人襟幅狹小、氣象蕭瑟的風格,而常常是寫一種超出空間實距的、半虛半實的開闊景象,如“水底遠山云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和牛相公游南莊醉后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野草芳菲紅錦地,游絲繚亂碧羅天”(《春日書懷寄東洛白二十二楊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在這靜謐空靈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構(gòu)成了一種恬靜平和的氛圍。不過,雖然劉禹錫說過“能離欲則方寸地虛”,但是他積極參與永貞革新,其實還是要在社會中實現(xiàn)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較倔強,所以盡管受佛教徒影響,他卻不像后期的白居易那樣,時而滿足,時而頹廢,詩中倒是常常表現(xiàn)出高揚開朗的精神。如《秋詞》二首之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同樂天登棲靈寺塔》:

  “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云外倚欄桿。

  忽然語笑半天上,無限游人舉眼看。”

  都有一種高揚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內(nèi)涵、開闊疏朗的境界和高揚向上的情感,劉禹錫的詩歌便顯得既清峻又明朗。 此外還應(yīng)該提到他受民歌影響所寫的一些詩篇。皎然、靈澈等人生活在民歌興盛的吳地,而在禪宗看來,民歌率直自然、活潑樸素,正是語言的極致,所以他們也曾汲取民歌的特色來寫詩,這無疑對劉禹錫有一定影響;劉禹錫又多次貶官南方,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劉禹錫常常收集民間歌謠,學習它的格調(diào)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如《白鷺兒》:

  白鷺兒,最高格。

  毛衣新成雪不敵,

  眾禽喧呼獨凝寂。

  孤眠芊芊草,

  久立潺潺石。

  前山正無云,

  飛去入遙碧。

  詩以隱喻方式寫自己孤高的情懷,但用的是輕快的民歌體。還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詞》、《楊柳枝詞》、《堤上行》、《蹋歌詞》等,都很樸素自然、清新可愛,散發(fā)著民歌那樣濃郁的生活氣息,以下兩首尤為傳神: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yīng)歌。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堤上行》三首之二)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竹枝詞》二首之一)

【劉禹錫與《傳信方》】相關(guān)文章:

劉禹錫的雅號09-07

劉禹錫的詩風09-17

劉禹錫的《烏衣巷》07-04

劉禹錫的簡介09-27

劉禹錫資料07-04

詩豪劉禹錫11-09

劉禹錫精選詩句09-16

劉禹錫的古詩08-26

劉禹錫《烏衣巷》10-03

劉禹錫的名句09-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本久久a精品一区二区 | 在线白嫩萝福利莉视频动漫 | 最新国产人成视频 |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a∨在线 | 亚洲精品萝福利莉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