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江雪賞析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1
【詩句】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出處】
唐·柳宗元《江雪》。
【意思1】
群山中,不見一只飛鳥的影 子:眾多的小路上,沒有一個行人的蹤 跡。千、萬:虛指,形容其多。
【意思2】
巍巍群山中, 見不到飛鳥的影子; 條條小路上,找不 見一個行人的腳印。兩句詩寫大雪時的 空疏冷寂景象。
【用法例釋】
一、用以形容冬天寒冷 空寂的景象。[例]而他們的工作也并 不輕松,要從幾十公里之外購菜、運 糧、運煤,特別冬季一來臨,道路難 行,“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鄒 荻帆《玉門秋色賦》)
二、用以形容不 見人煙,不見鳥獸的荒蕪景象。[例] 他們有種到了天涯海角被紛繁喧囂的 世界拋棄了的感覺,這里荒蕪得慘無人 道,大有“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 么一種凄涼景觀。(李能《天邊那群 兵》)
【全詩】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
①絕:盡。這里是絕跡的.意思。人蹤:人的足跡。
②蓑(suo梭):蓑衣。用棕絲或莎草、稻草編成的雨具。笠(li立):斗笠。
【全詩賞析】
這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筆下的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是其代表作之一,作于詩人外貶永州 (今湖南省零陵縣) 期間。
自轟轟烈烈的 “永貞革新” 運動失敗以后,唐代社會的政治生活日益黑暗、腐朽,主張變法革新的人士遭到了殘酷的打擊和迫害,作為曾積極參與革新運動的柳宗元,更成了保守勢力打擊的對象,他被貶謫到遙遠、荒涼的永州,雖名為 “司馬”,卻實為“囚犯”,政治上無人過問,生活上亦充滿艱辛,孤苦伶仃地在那里渡過了長達十年的流放生涯。在此期間,唐代社會由于賊臣當道而一天天地走向了下坡路。這對于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詩人來說,不能不使他倍感壓抑和苦悶,為了反抗,也為了排遣心中郁悶,他于游山玩水之中創作了一批山水詩歌,寄寓和披露了他當時的真實思想。《江雪》一詩便是他這一時期、這一方面的代表作。
全詩只有四句,20個字,但呈現在讀者眼前的卻是一幅寥廓、壯觀而又凄清、冷寂的畫面。“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是在寫遠景。舉目四望,遠處那層層疊疊的群山之中竟無一只飛鳥出現; 遼闊原野上那縱橫交錯的小徑上也見不到一個人影,真是萬籟俱寂 ! 怎么會是這樣呢? 原來詩人描寫的是一個嚴寒冬季中的大雪天,那紛紛揚揚的大雪籠罩了整個自然界,也覆蓋了千山和萬徑,致使人蹤、鳥影皆無。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兩句是寫近景。它緊承前面兩句,本來四野茫茫,一片銀裝素裹,既看不到一只飛鳥,也見不到一個行人的腳印,就在這萬籟俱寂的世界里,人們忽然發現,在那茫茫的大江面上,停泊著一葉漁舟,上坐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人,正迎風冒雪,在那里執桿垂釣呢。多么新奇而清冷的畫面啊! 多么孤僻而又清高的老人啊! 他在這大雪紛飛,寒氣襲人的天氣里在釣什么啊。原來他正在獨自釣“雪”。
這首詩似乎純是寫景,四句詩中有山,有水,有孤舟,有老翁,構成了一幅漁翁獨釣寒江雪的奇景。人物景色,渾然一體,詩情畫意,妙絕人間。但人們再仔細觀察一下那位處于風雪之中而全然無畏,一桿獨釣的老翁,盡管自然環境是如此險惡,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神態安祥,難道由他的身上還不能看到詩人自己的影子嗎。在這個“獨釣寒江雪”的老漁翁的身上,寄托著詩人仕途失意后的苦悶與孤獨,也表現了詩人堅毅不屈的精神。儒家宣揚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一直是詩人生活的理想。現在自己流放南荒,政治上雖不能有所作為,但也決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于是乎詩人便塑造了一個在飛雪之中執桿垂釣的老翁,使人感到他是那樣的高潔,偉岸而與眾不同,是那樣的灑脫,超然而置身塵外,這也正好集中反映了詩人由積極入世不得到退而游山玩水,尋求出世的矛盾心理。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2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詩,描述了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
江雪朝代:唐代
作者:柳宗元
類型:記景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譯文及注釋譯文
基本:四周的山上沒有了飛鳥的蹤影,小路上連一絲人的蹤跡也沒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里有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升華:四周的山連綿起伏,空曠的,沒有了飛鳥的鳴叫和蹤影,所有穿梭在山內外的小路上沒有了人的行蹤,只有在那寬廣平靜的江上,一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漁翁,一個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獨自垂釣。
注釋
1、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3、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
4、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5、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6、孤:孤零零。
7、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 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9、獨:獨自。
10、釣:釣魚。
賞析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間。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
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
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
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
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3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柳宗元)賞析自問
(1)這首詩的首兩句描繪了的環境。
(2)試簡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江雪(柳宗元)】:通過讀詩,從中可見首兩句描繪出一幅廣闊、寒冷、寂靜的環境。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那位老漁翁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專心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美化了的漁翁形象,恰是實際生活中的.柳宗元本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與寫照。
再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所描繪的“孤帆”、“遠影”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遠影”消盡,而自己仍然駐足遠望,久久不肯離去的深沉而濃郁的綿綿友情。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中詩人通過“月落”(殘月西沉之象)、“烏啼”(烏鴉驚恐凄涼的啼叫聲)、“霜滿天”(霜花凝露,寒氣逼人)、“對愁眠”(舟中之人愁緒滿懷,不能成眠),以及城外讓人心煩意亂的夜半鐘聲,這些意象共同構成一幅“秋夜寒江圖”。特殊的環境,特殊的意象,把詩人內心的“愁”渲染得淋漓盡致。由此,我們可以順理成章地得出這首詩的思想感情——詩人的羈旅之愁。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4
原文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文章賞析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
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
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寫作手法
藝術表現上,除虛實相生、動靜相成外,該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仄韻。五絕是絕句中最玲瓏剔透的小品,用仄韻是罕見的,也最難寫出神韻,因為仄韻字,容易造成逼仄壓抑的心理反應,不利于詩境的開拓。而此詩卻用仄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絕”“滅”“雪”因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與雪境的氛圍相合,體現出柳詩峭拔的骨力與清冷色調緊相揉合的特色,比較典型地代表了柳詩的基本風格。
這首詩的結構安排至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筆并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凄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后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處,倒頭再讀全篇。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生出。
意境賞析
說實話,這首詩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熟悉的,就收集在我們小學的語文課本里。當然作為小學生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們只能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作講解。我的兒子也上小學了,他所學習的書里很自然地將這首詩歌釋為:山上的鳥全部飛走了,所有的路上都已經沒有人行走。一個老頭頭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飄滿雪花的江面上垂釣。對小學生而言,這種純字面的解釋本身沒有錯,但實際上已經完全游離了詩的本身意境。
我一直認為,這首詩意境清寒高潔,孤傲絕俗,堪稱中國古典詩詞意境之典范。全文繆繆二十字,但每一個字都用得恰到好處,一個千山,一個萬徑,一個鳥飛絕,一個人蹤滅,把一個寒冷孤獨的環境和氛圍表現得淋漓盡致。突然話鋒一轉,在這樣一個寒冷孤獨的環境和氛圍中,江面是有一只小船,一個老頭頭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飄滿雪花的江面上安靜地釣魚。一個孤,一個獨,一個蓑笠翁,一個寒江雪,相互映襯,白皚皚,冷清清幽冷孤寒之感由然而生。這是一幅江天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
如果我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首詩有雙重意境:一是詩歌本身所描繪的寒冷孤獨的意境和老翁江面垂釣相互映襯而顯現出的一幅極具情趣和生機的孤翁寒天垂釣圖;二是作者心中的意境,也即是作者寫作此詩時想要表達的內心情感,那是一種宏大的孤獨的但又是無比崇高的內心情感,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這種人生境界超越了物質,超越了詩中的意象,甚至超越了生命的本身,這種情感只有用我們的安靜的心才能體會。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5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注釋】 1.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2.絕:絕跡。 3.鳥飛絕:天空中一只鳥也沒有。 4.徑:小路。 5.蹤:蹤跡。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翻譯】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絕:絕跡。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千山:虛指所有的山。萬徑:虛指所有的路。這兩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飛鳥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沒有人的蹤影。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這兩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獨自垂釣。
[譯文]
千里的山上鳥都沒有,萬里的道路上連一絲人的蹤跡也沒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個披著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
【簡析】 柳宗元的山水詩,大多描寫比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發自己遭受迫害被貶的抑郁悲憤之情。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漁翁寒江獨釣圖,表達了詩人永貞革新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賞析】 此詩大約作于謫居永州時期。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粗看起來,這像是一幅一目了然的山水畫: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但仔細品味,這潔、靜、寒涼的畫面卻是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的象征。
此詩的藝術構思很講究,詩人運用了對比、襯托的手法:千山萬徑之廣遠襯托孤舟老翁之渺小;鳥絕人滅之闃寂對比老翁垂釣之生趣;畫面之安謐冷寂襯托人物心緒之涌動。孤處獨立的老翁實際是詩人心情意緒的寫照。
首先,它創造了峻潔清冷的藝術境界。單就詩的字面來看,“孤舟蓑笠翁”一句似乎是作者描繪的重心,占據了畫面的主體地位。這位漁翁身披蓑笠獨自坐在小舟上垂綸長釣。“孤”與“獨”二字已經顯示出他的遠離塵世,甚至揭示出他清高脫俗、兀傲不群的個性特征。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于此已然透出,但是作者還嫌意興不足,又為漁翁精心創造了一個廣袤無垠、萬籟俱寂的藝術背景:遠處峰巒聳立,萬徑縱橫,然而山無鳥飛,徑無人蹤。往日沸騰喧鬧,處處生機盎然的自然界因何這般死寂呢?一場大雪紛紛揚揚,覆蓋了千山,遮蔽了萬徑。鳥不飛,人不行。冰雪送來的寒冷制造了一個白皚皚,冷清清的世界。這幅背景強有力地襯托著漁翁孤獨單薄的身影。此時此刻,他的心境該是多么幽冷孤寒呀!這里,作者采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極力描繪漁翁垂釣時候的氣候和景物,淡筆輕涂,只數語便點染出峻潔清冷的抒情氣氛。其筆觸所到,連亙天地,高及峰巔,下及江水,咫尺之幅,涵蓋萬里。沈德潛評論說“清峭已絕”。顧璘則說“絕唱,雪景如在目前”。二人所指,大略都是就這首詩的境界創造來說的。
其次,形象地反映了作者貶謫永州以后不甘屆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晚于柳宗元的鄭谷曾作《雪中偶題》:“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是詩亦寫江雪中的漁翁,但造語平常,更乏境界,作者并沒有把自己的主觀意識與鮮明的個性熔鑄進去,所以蘇軾批評他是“村學中語”,而稱贊柳宗元末尾兩句,說是“人性有隔也哉?殆天所賦,不可及也已”!蘇軾所謂“人性”,即指詩人的情感熔鑄。“人性有隔”的對立面便是“人性無隔”,做到“人性無隔”,亦即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了。我們知道,柳宗元在“永貞革新”失敗后.連遭貶斥,始終保持著一種頑強不屆的精神狀態。他的“永州八記”,專寫窮山僻壤之景,借題立意,寄托遙深,凡一草一木,均坦示出他極為孤苦寂寞的心情。他的兀傲脫俗的個性也得以充分展現。這首詩中的漁翁形象,身處孤寒之界而我行我素,足履渺無人煙之境而處之泰然。其風標,其氣骨,其守貞不渝的心態,不是很令人欽慕嗎?和柳宗元約略同時的詩人張志和作《漁歌子》說:“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張氏造境選擇春暖花開之際,畫面美而幽,流露了“煙波釣徒”的怡然恬淡之性,閑適自在之情。柳宗元與張志和不同,他本是個堅持正義的政治家,立腳于充滿矛盾斗爭的土壤之上,所以。.他遣境專取深冬寒涼之際,人的心情也不是只有縱情山水的一面,他還寫出了嚴正清苦,凜然不可犯的一面,個性尤為突出。
最后,這首詩的結構安排至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筆并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凄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后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處,倒頭再讀全篇。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生出。蒼茫天宇,皚皚大地,其悠遠的景界非常吸引人。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6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柳宗元詩鑒賞:
頭二句寫雪封山野的情景。千山萬壑,樹木茂密,可是山中卻不見一只飛鳥;原野遼闊,路徑萬條多,卻不見一個行人的足印。極目四望,唯見四野白茫茫,一片銀色世界,這兩句沒有明點雪字,但鳥飛絕、人蹤滅的幽寂境界,卻生動地表現出了漫山遍野的雪封景象,使人感到寒意凜冽。
后兩句別開生面,勾畫了一個漁翁獨釣寒江的奇異景象。風雪滿江,在那嚴寒的江上看不見任何東西,只有一葉漁舟,漁舟上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漁翁,正迎風抗雪,在寒江上垂釣。最后一句點出雪字,包籠全篇。
四句詩,有山有水,有孤舟,有漁翁垂釣,人物與景色渾然一體,詩情畫意極佳,是一幅絕妙的寒江獨釣圖。稱得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難怪后世畫家,多喜用該詩的意境入畫。
這首詩看似乎寫景,其實是借江野雪景的描寫來塑造詩人自己的形象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一形,實際上是詩人的自畫像,它寄寓著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后的堅貞不屈的精神。永貞革新失敗后,詩人遭到殘酷的打擊迫害,遠謫永州,與同黨天各一方,處境孤獨,但他并不自棄,始終堅貞不屈。他在《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中就曾表明:雖萬受擯棄,也不更乎其內。在永州十年后,他改任柳州刺史,地雖更為僻遠,但有了實權,他就又以積極的革新政治的姿態,興利除弊,為柳州人民做了不少好事。這都清楚地說明他在政治革新失敗后的堅貞不屈的精神。所以說詩中所刻畫的老漁翁形象,正是詩人同惡劣環境對抗的內心世界的形象表現。但是詩中以遼闊空曠的背景映襯寒江獨釣的孤舟,也透露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情懷。這首詩語言簡約,意境高潔。絕、滅、雪都是以入聲字作韻腳。入聲字短促,很適合表達憤慨不平的心聲和幽寂凄冷的情調。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7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幅雪山垂釣圖。皚皚白雪覆蓋著千山萬嶺、大道小路,茫茫曠野上,不見飛鳥的影子,沒有行人的蹤跡,江天一色,粒塵不染,好一個一眼望不到邊的冰雪世界!雪,還在紛紛揚揚地下著,幽寂、寒冷的氣氛籠罩著一切,連空氣也幾乎凝固了。但是,就在這似乎凝固了的畫面上,出現了一條孤零零的小船,船上,一個披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正手持釣竿,獨自在江心垂釣。漁翁全神貫注地釣著,他忘記了寒冷,忘記了時間,也忘記了這包圍著他的廣大晶瑩的雪世界。他那積滿了冰雪的蓑衣和斗笠告訴我們:他已經在這寒江雪天之中垂釣很久了。讀完全詩,老漁翁孤高不凡的形象活脫脫地突然在我們的面前,他的背后,就是那個廣大寥廓、白茫茫的冰雪世界。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8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一詩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所做。永州又名九嶷、零陵、瀟湘、竹城,位于湘江上游,地處三省交界。永州多山,山區利于降雪。
短短二十個字情景交融,柳宗元被貶的境遇自然讓人會去聯想詩中的言外之意;諸多評論多直指此詩是托物言志,是也。“千山”、“萬徑”,柳宗元的心思已掠過當時他正身處的山寺,直抵長安-長安,不僅僅是朝廷,更是他的故鄉;漁翁獨釣雪意,蓋近于“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人已超然于雪外——也是另一種“江湖之遠”。
來看看幾位古人對這首《江雪》的評說——
吳烻云:“千山萬徑,人鳥絕跡,則雪之深可知。然當此之時,乃有蓑笠孤舟者出焉。噫!非若傲世之嚴光,則為待聘之呂尚。賦中有比,大堪諷詠。”
徐增云:“此乃子厚在貶所以自寓也。當此途窮日短,可以歸矣,而猶依泊于此,豈非一官所系耶?一官無味,如釣寒江之魚,終亦無所得而已矣。余豈效此漁翁哉!”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云:“置孤舟于千山萬徑之間而以一老翁披蓑戴笠,兀坐于鳥不飛、人不行之地,真所謂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矣,何足為輕重哉?江寒而魚伏,豈釣之可得?彼老翁何為而作孤舟風雪中乎?世態寒涼,宦情孤冷,如釣寒江之魚,終無所得,子厚以自寓也。”
柳宗元另有《永州八記》,可與這首《江雪》相參看。在《八記》中他實現了一種發現——他發現了很多不為時人了解的山水美景,在山澗、林木、峭石之間去尋覓前行的小徑,這種發現同時也是向內的,然而作為一名節操不墜的被貶官員,并非僅有縱情山水而已,亦有一份江雪般的寒冷與孤絕。
此詩也可以撇開柳宗元的身世,從其他角度甚至是純詩的角度來理解。比如人生的境界與道路有千萬條,就好比是“千山”與“萬徑”,然而一場大雪降臨將其全然覆蓋,了無差別;只有一種冰冷包裹下的'寂靜與歡喜。
有很多文章探索過柳宗元詩文的禪境,佛禪思想對柳宗元的影響。柳宗元曾說:“吾自幼好佛,求其道,積三十年…世之言者罕能通其說。于零陵(即永州),吾獨有得焉。”(《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蘇軾曾說:“子厚南遷,始究佛法。作曹溪南岳諸碑,絕妙古今”。(注:《柳宗元全集·卷六·曹溪第六祖賜謚大鑒禪師碑·詳注》,中國書店1991年8月版第64頁)柳宗元認為“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于物外而恥制于世者,則思入焉。”(《送玄舉歸幽泉寺序》)有時人認為柳宗元走的是“統合儒釋”的路子,見《禪對柳宗元詩影響》一文。
搜羅了一下對柳宗元詩作的評價——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第一次將柳宗元作為“元和詩壇”的代表作家,首次從純詩學角度探討了柳詩與屈騷之關系;首提“柳子厚體”和“韋柳體”。亦有人有論述柳詩對于宋詩的影響或者說宋詩對于柳詩的接受。
近年來通行的幾種文學史,都用“幽峭”、“冷峭簡淡”、“清峻簡潔”等近義詞概括柳詩風格。但另一方面,宋代以來影響最大的卻是蘇軾關于柳詩“枯淡”的評論。《東坡題跋.評韓柳詩》中說:“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應物)上。退之(韓愈)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韓子蒼云: “淵明詩惟韋蘇州得其清閑,尚不得其枯淡,柳州獨得之,但恨其少遒爾。柳詩不多,體亦備眾家,惟效陶詩是其性所好,獨不可及也。”(《竹莊詩話》)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9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雪
唐·羅隱
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1)兩詩題中都有“雪”,但構思有別。柳詩;羅詩則由“雪”及理,重在議理,“長安貧者”的形象,是議事論理的根據。
(2)兩詩都以“雪”為表現對象,但表現的思想情感不相同。柳詩通過塑造“?笠翁”的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態度,抒發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和堅持理想絕不趨勢媚俗的堅定意志。羅詩則。
參考答案
(1)(柳詩)由“雪‘及人①,重在寫人②,“笠翁”的形象③,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寫照)④。(4分。四個要點,寫對一個給1分)
(2)(羅詩則)通過議論“豐年瑞”的話題①,揭露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②,表達了對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的厭憎③和對饑寒交迫的貧苦百姓的同情④。(4分。四個要點,寫對一個給1分)
賞析:
《江雪》這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在冰天雪地的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幅漁翁寒江獨釣圖,表達了詩人永貞革新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境的折射。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二: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于抒情而拙于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系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于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這些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里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里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詩其深意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10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相關試題
1.第三、四句中最生動傳神的字是什么字?為什么?請結合全詩簡析。
解析:這一題考查的是“詩眼”。結合詩中“絕”、“滅”、“孤”等,找出“獨”并不難。但在答案中一定要體現出“結合全詩簡析”這一要求,解答出“獨”的背景及其作用。
答案:最生動傳神的是“獨”字。“獨”是“獨自”、“一個”的意思。千山聳立,萬徑縱橫,山無鳥飛,徑無人行,只有一個孤獨的垂釣者。“獨”字準確形象地刻出釣者遠離塵俗、清高脫俗、傲岸不群的個性特征。
2、請對三四兩句作簡要賞析
閱讀答案: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二:
(1)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2分)
答:夸張、對偶
(2)說出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及體現這些思想情感的關鍵詞語。(2分)
答:“絕”、“滅”、“孤”、“獨”表現出孤獨、凄涼;“獨釣”表現出倔強、執著、孤傲。(或者思想感情:孤獨、凄涼,倔強、執著、孤傲。表達情感的詞語:“絕”、“滅”、“孤”、“獨”、“獨釣”)
【參考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賞析: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被譽為唐人五言最佳者。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絕:絕跡。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千山:虛指所有的山。萬徑:虛指所有的路。這兩行的意思是:所有的山上,都看不到飛鳥的影子,所有的小路,都沒有人的蹤影。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孤:孤零零。舟:小船。蓑:蓑衣。笠:斗笠。這兩行的意思是:(在)孤零零的一條小船上,坐著一個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翁,在大雪覆蓋的寒冷江面上獨自垂釣。
寫雪景而前三句不見“雪”字,純用空中烘托之筆、一片空靈。待結句出“雪”而回視前三句,便知“千山”、“萬徑”、漁翁,已全覆蓋于深雪之中,而那雪還在紛紛揚揚,飛灑不休。要不然,“千山”何故“鳥飛絕”?“萬徑”何故“人蹤滅”?“孤舟”漁翁,又何故披“蓑”戴“笠”?
用“千山”、“萬徑”反襯“寒江”、“孤舟”,用“鳥飛絕”、“人蹤滅”反襯“蓑笠翁”寒江“獨釣”,從而在廣闊、寂寥、清冷的畫面上突出了“孤舟”“獨釣”的“蓑笠翁”形象。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11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江雪》參考注釋:
①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
②絕:一只也沒有了。
③鳥飛絕:天空中一只鳥也沒有。
④徑:小路。
⑤蹤:蹤跡。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⑥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江雪》賞析:
這首五言絕句作于詩人謫居永州期間。柳宗元被貶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和壓抑。這首詩就是他借助歌詠隱居山水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懷,抒發政治上失意的.苦悶和壓抑。詩中客觀境界的幽僻更能體現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詩用簡單而細膩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寒江雪釣圖:千山萬徑都沒有人煙鳥跡,天地間只有孤獨的漁翁在江雪中垂釣。廣闊寂寥的背景空間,更加突出了獨釣的孤舟。詩人淡墨輕描,渲染出一個潔靜絕美的世界。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12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賞析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將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將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將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將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將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詩人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詩人將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而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詩人并沒有將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詩人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將“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將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將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是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將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是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13
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棲鳥不飛,行人絕跡大雪之中天地幽寂。千山,所有的山。鳥飛絕,沒有了飛鳥的蹤跡。萬徑,所有的路。人蹤滅,沒有行人的蹤跡。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天地皆白,寂靜無聲。漢江之上,孤舟之中,一老翁在雪中垂釣。蓑笠翁,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老人。
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飛鳥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沒有人的蹤跡。然而,卻有一位老翁坐著一條孤零零的小船,身披著蓑衣,頭戴著斗笠,在飄灑著大雪的寒冷的江面上獨自垂釣。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人。他曾參與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改革運動,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后改任為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亦稱柳河東。他能詩善文,尤其擅長散文,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詩多作于貶謫之后,抒發抑郁不平的感慨,風格簡練淡雅,語言峻潔流暢,感情沉摯,韻味含蓄雋永。
這首絕句句句無雪,又句句見雪;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情景渾然融為一體,作者的特立獨行的特有品格在簡短的文字中躍然紙上,凸顯異常。詩人在這里采用了暗寫手法,題為“江雪”,前三句卻始終不著“雪”字,只是在結尾處才點出“雪”,對詩題做了一個小小的呼應。意境綺麗空靈,意蘊深邃悠遠,堪稱千古決“釣”。
開篇“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兩句雖不見“雪”,但是從字里行間卻處處是“雪”,由于大雪封鎖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山川,才使鳥兒不飛,人兒不行,不僅寫了“雪”,而且突出了“雪”之大,看天空,連鳥兒都不出去覓食;看道路,連人的腳印都看不到,突出了“雪”之大,天之冷。詩人開篇為什么要渲染如此冰封雪飄的一幅寒冷的背景呢?其目的無非是為了以此烘托那雪中寒江孤舟之上披蓑戴笠垂釣的老翁,突出垂釣老者的孤獨,突出老著的獨行,突出老者的不愿與世俗同流的'可貴品格。我們不能肯定詩人作品中的老這就柳河東自己,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作品中融入了他那種被貶之后的復雜情感。冰天雪地里,老人究竟是在釣什么?僅僅是為了釣魚嗎?冰天雪地是釣魚的季節嗎,能釣到魚嗎?我們不妨回過頭來,柳宗元當時在永州是因被貶而來,無論在人際還是在仕途,都處于極度孤獨寂寞之中,國家朝政也處在極其灰暗之際,因此我們說,詩中老人應該釣的是一種孤獨,釣的是一種寂寞,釣的是一種孤傲的心境,釣的是一種理想和愿望,釣的是即將來臨的整個春天。
此外,從老人孤獨的垂釣中,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一個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詩人自我的內心的袒露,一種人格的閃光。特別是詩人那種在逆境中的倔強的態度、寧靜超脫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個性,幾乎成為了古代文人追求的精神家園。”詩如其人,鏡如其心。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14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詩,描述了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
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4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字詞注釋
絕:無,沒有。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人的腳印。
孤:孤零零。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 笠:用竹篾編成的帽子。(“蓑” ,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 ,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白話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創作背景
唐順宗永貞元年,柳宗元參加了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運動。由于保守勢力與宦官的聯合反攻,致使革新失敗。因此,柳宗元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他在任所名為司馬,實際上是毫無實權而受地方官員監視的“罪犯”。官署里沒有他的住處,不得不在和尚廟——龍興寺的西廂里安身。
柳宗元自從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于是,他懷著幽憤的心情,寫下了這首令人傳頌的名詩。
作品賞析
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描繪了一幅幽靜寒冷的畫面: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平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平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可是,詩人卻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平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可是,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像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系最遠的形象聯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統一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特色。
寫作手法
藝術表現上,除虛實相生、動靜相成外,該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用仄韻。五絕是絕句中最玲瓏剔透的小品,用仄韻是罕見的,也最難寫出神韻,因為仄韻字,容易造成逼仄壓抑的心理反應,不利于詩境的開拓。而此詩卻用仄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絕”“滅”“雪”因為逼仄造成的冷峻刻削之感,正好與雪境的氛圍相合,體現出柳詩峭拔的骨力與清冷色調緊相揉合的特色,比較典型地代表了柳詩的基本風格。
這首詩的結構安排至為精巧。詩題是“江雪”。但是作者入筆并不點題,他先寫千山萬徑之靜謐凄寂。棲鳥不飛,行人絕跡。然后筆鋒一轉,推出正在孤舟之中垂綸而釣的蓑翁形象。一直到結尾才著“寒江雪”三字,正面破題。讀至結處,倒頭再讀全篇。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油然生出。
【柳宗元的江雪賞析】相關文章:
《江雪》的賞析柳宗元11-11
柳宗元《江雪》詩意賞析10-13
柳宗元《江雪》翻譯賞析02-02
柳宗元《江雪》原文及賞析11-10
柳宗元《江雪》詩意賞析01-20
柳宗元《江雪》的古詩賞析06-23
柳宗元《江雪》古詩賞析11-30
唐詩柳宗元《江雪》賞析11-25
柳宗元《江雪》意境賞析06-02
柳宗元詩《江雪》賞析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