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柳宗元《別舍弟宗一》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有時需要做一些閱讀題,這時最離不開的就是閱讀答案了,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分析自己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你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柳宗元《別舍弟宗一》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原文:
柳宗元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
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
桂嶺②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③樹煙。
注釋:
①永貞元年(805)九月,柳宗元參與的革新運動失敗,貶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師,不久又被貶為柳州刺史。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
②桂嶺:五嶺之一,山多桂樹,故名。柳州在桂嶺南。
③荊、郢:古楚都,
零落:本指花、葉凋零飄落,此處用以自比遭貶漂泊。
黯然:形容別時心緒暗淡傷感。
雙:指宗元和宗一。
越江:唐汝詢《唐詩解》卷四十四:“越江,未詳所指,疑即柳州諸江也。按柳州乃百越地。”即粵江,這里指柳江。
去國:離開國都長安。
一
1.對于本詩的最后一聯,宋代周紫芝曾在《竹坡詩話》中提出非議說:“夢中安能見郢樹煙?‘煙’字只當用‘邊’字。”你同意這種觀點嗎?為什么?(5分)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不同意這種觀點。(1分)詩的最后一聯,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常夢見“郢”一帶的煙樹。(1分)“煙”字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恍惚之態,(1分)暗示出今后兄弟二人欲見不易,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1分)用“邊”字既與首聯重復,又膚淺無味,(1分)
注:答同意的,酌情給分,但最高不超過3分。
2、(1)兄弟惜別,依依不舍之情:首聯寫詩人在越江邊送別兄弟,雙雙落淚,盡顯離別的痛苦與不舍;
(2)被貶蠻荒的憤懣愁苦之情(或答:政治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憤之情):頷聯寫只身去國之遠,蠻荒生活之久之難,流露出詩人對于自身處境的愁苦憤懣之情。(或:頸聯“云似墨”一句,寫出詩人被貶之地的險惡,也暗示詩人此時處境的險惡,融情于景,表達了詩人對于自身處境的愁苦憤懣之情。)
(3)兄弟之間的骨肉至情:尾聯表明兄弟遠隔兩地,再難相見,只能在夢中寄以思念之情,從而體現兄弟之間的深厚情感。
(每點3分,情感1分,分析2分;答對2點即滿分。)
二
(1)頸聯描繪了什么景象?簡要分析其運用的手法及作用。(4分)
(2)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柳宗元這首詩與嚴羽所說的哪些方面相合?請結合全詩作簡要分析。(4分)
(3)詩歌頸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妙處?
(4)結合全詩,簡析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
(5)賞析本詩第二聯中數詞運用的妙處。(4分)
(6)詩中是怎樣抒發離情別緒的?請簡要分析。(4分)
參考答案:
(1)頸聯描繪了一幅凄慘迷蒙、遼闊蒼茫的圖景。眼前柳州地區山林瘴氣彌漫,烏云密布,料想舍弟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碧于天。運用比喻、對比、虛實相生、融情于景等手法(任答兩種即可),表達了詩人面對離別的愁苦與對于遷謫的憤懣之情。
(2)柳詩融“別離”與“遷謫”于一詩。“別離”之意,集中于詩歌的首聯、頸聯、尾聯中。(這是一道“哪些”類考題,需要尋找“那些”信息。首聯點題,直接抒發兄弟惜別之情。頸聯通過兩地景物對比渲染,既暗示自己環境之險惡,又遙寄骨肉之相思。尾聯則以“夢”中見郢樹煙來表達恩親之切。)“遷謫”之情,集中于頷聯,頸聯主要以環境之險惡僻遠來暗示。頷聯“萬死”“六千里”“十二年”這些詞語,包藏著詩人長期郁結于心的憤懣與愁苦。頸聯“瘴來云似墨”與“春盡水如天”對比,體現“譴謫”。)
(3)、頸聯“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桂嶺瘴來云似墨”中,詩人用比喻寫柳州地區山林瘴氣彌漫,天空烏云密布,象征自己處境險惡。“洞庭春盡水如天”,詩人用比喻寫遙想行人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闊天長,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了。
(4)、黯然的原因有:①兄弟之間的骨肉分離之情
②詩人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政治屢屢失意愁苦之情
③詩人長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蠻荒”之地,差點“萬死”的憤懣之情
(5)“一身”與“萬死”對比,概括了詩人孤苦零落的凄慘現實和屢遭不幸的殘酷人生;(2分)“六千里”與“十二年”從空間、時間上高度概括了詩人屢遭貶滴的距離遙遠和時間之長;(1分)讀來令人震撼,極富感染力。(1分)(意思對即可)
(6)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運用“器然”“別淚”“去國”“投荒”“相思”等詞語,抒發了惜別、哀傷之情。(2分)
②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夢”“煙”等意象,表達了凄側、惆悵之情。(2分)(意思對即可)
(7)頸聯中兩處比喻各有何妙處?(2分)
答①“云似墨”是說烏云密布,象征自己處境險惡。
②“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闊天長,相思綿長,相見很難。
(8)請簡析尾聯抒發的感情及其表達特色。(3分)
答:抒發了與從弟弟的依依惜別之情。表達特色:想象,融情于景,想象在夢中和宗一于江陵相會。
三
(1)請結合全詩談談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4分)
(2)頸聯中兩處比喻各有什么妙處?(4分)
(3)從題材上看,這首詩是(),詩眼是()(4分)
(4)請簡析尾聯表達技巧及抒發的感情(4分)
參考答案
(1)(4分)遠謫異鄉,報國無門,經年投荒,歷盡劫難,兄弟離別,形單影只。
(2)(4分)前一比喻,描寫自己所處之地,瘴氣彌漫,烏云似墨,形象地寫出了自己處境地險惡;后一比喻,形象描寫了洞庭春色已盡,水天相接,含蓄地表達了天涯相隔兄弟別離之情。
(3)送別詩、黯然。理由:首聯寫自己身世飄零之時又遭逢兄弟離別,黯然神傷;頷聯回憶自己被貶謫的經歷,憤懣與愁苦;頸聯寫別后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令人傷感;尾聯寫今后寄以相思之夢,以表思念之苦。四聯句子無不跟“黯然”相關。
(4)表達特色:想象(化實為虛或以虛寫實)、融情于景。作者寫別后以思念入夢,在夢中經常夢見弟弟去的“郢”一帶的煙樹,(或在迷離恍惚的煙樹間與宗一相見),化實為虛,意境迷離,將思念之意表現得異常深切感人。
翻譯:
生離死別人間事,殘魂孤影倍傷神;
柳江河畔雙垂淚,兄弟涕泣依依情。
奸黨弄權離京都,六千里外暫棲身;
投荒百越十二載,面容憔悴窮余生。
桂嶺瘴氣山林起,烏云低垂百疫行;
欣聞洞庭春色好,水天浩淼伴前程。
聚會惟賴南柯夢,相思愿眠不醒枕;
神游依稀荊門現,云煙繚繞恍若真。
簡析:
此詩是作者送別堂弟柳宗一而作,為傷別并自傷之作,既表現了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了作者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竄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首聯寫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雙雙落淚,依依不舍;頷聯敘寫自己的政治遭遇,表現心中的不平和憤慨;頸聯寫景,用比興手法把兄弟彼此的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尾聯表明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只能寄以出現荊門煙樹的相思夢。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對仗工整,寫景抒情融合無間,深得后世詩評家稱賞。
賞析:
《別舍弟宗一》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創作的一首詩。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春,柳宗元的堂弟柳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全篇詩情感人,對仗工整,寫景抒情融合無間。
元和十一年(816)春,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今廣西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縣)去,柳宗元寫了這首詩送別。全詩蒼茫勁健,雄渾闊遠,感慨深沉,感情濃烈,抒發了詩人政治上生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憤之情。詩的一、三、四聯著重表現的是兄弟之間的骨肉情誼。一聯開篇點題,點明別離,描敘兄弟惜別之情。兩句意思是說;自己的心靈因長期貶謫生活的折磨,已經成了“零落殘魂”,而這殘魂又遭逢離別,更是加倍黯然神傷。在送兄弟到越江邊時,雙雙落淚,依依不舍。
第三聯是景語,也是情語,是用比興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對照。“桂嶺瘴來云似墨”,寫柳州地區山林瘴氣彌漫,天空烏云密布,象征自己處境險惡。“洞庭春盡水如天”,遙想行人所去之地,春盡洞庭,水闊天長,山川阻隔,相見很難了。
詩的最后一聯,說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夢,在夢中經常夢見“郢”一帶的煙樹。“煙”字頗能傳出夢境之神。詩人說此后的“相思夢”在“郢樹煙”,情誼深切,意境迷離,具有濃郁的詩昧。宋代周紫芝曾在《竹被詩話》中提出非議說;“夢中安能見郢樹煙?‘煙’字只當用‘邊’字。”清代馬位則認為:“既云夢中,則夢境迷離,何所不可到?甚言相思之情耳。一改‘邊’字,膚淺無味。”(《秋窗隨筆》)近人高步瀛也說:“‘郢樹邊’太平凡,即不與上復,恐非子厚所用,轉不如‘煙,字神近。”(《唐宋詩舉要》)后二說有理。“煙”字確實狀出了夢境相思的迷離惝惚之態,顯得情深意濃,十分真切感人。
這首詩所抒發的并不單純是兄弟之間的骨肉之情,同時還抒發了詩人因參加“永貞革新”而被貶竄南荒的憤懣愁苦之情。詩的第二聯,正是集中地表現他長期郁結于心的憤懣與愁苦。從字面上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似乎只是對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觀實寫,因為他被貶謫的地區離京城確有五六千里,時間確有十一二年之久。實際上,在“萬死”“投荒…六千里…‘十二年”這些詞語里,就已經包藏著詩人的抑郁不平之氣,怨憤凄厲之情,只不過是意在言外,不露痕跡,讓人“思而得之”罷了。柳宗元被貶的十二年,死的可能性確實不少,在永州就曾四次遭火災,差一點被燒死。詩人用“萬死”這樣的夸張詞語,無非是要渲染自己的處境,表明他一心為國,卻被長期流放到如此偏僻的“蠻荒”之地,這該是多么不公平、多么令人憤慨呵!
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中說:“唐人好詩,多是征戌、遷謫、行旅、別離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人意。”柳宗元的這首詩既敘“別離”之意,又抒“遷謫”之情。兩種情意上下貫通,和諧自然地熔于一爐,確是一首難得的抒情佳作。
拓展閱讀:戲題階前芍藥柳宗元賞析
戲題階前芍藥
柳宗元.唐
凡卉與時謝,妍華麗茲晨。
欹紅醉濃露,窈窕留馀春。
孤賞白日暮,暄風動搖頻。
夜窗藹芳氣,幽臥知相親。
愿致溱洧贈,悠悠南國人。
【注釋】:
①芍藥:這里指牡丹。《開元天寶花木記》:“禁中呼木芍藥為牡丹。”《松窗錄》:“開元中(713-741),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
②與時謝:指隨著時令的變化而凋落。
③妍(yán)華:美麗的花。
④欹(qī)紅:傾斜的意思,欹紅,傾斜的紅花。
⑤窈(yǎo)窕(tiǎo):(女子)文靜而美好。這里形容牡丹花姿態的美好。
⑥暄(xuān)風:暄,(太陽)溫暖,暄風即暖風。
⑦溱(zhén)洧(wěi)贈:《詩·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溱洧”,鄭國的兩條水名,在今河南境內。古之芍藥為香草名,青年男女以芍藥相贈表示愿結情好。
巴南國:江南。
【譯文】:
平常的花草都隨時令的變遷而凋謝,唯有這美麗的牡丹仍開放在今晨。
溢滿露珠的鮮紅的花朵象喝醉了甘醇微微傾斜,美好的姿態留給了將逝的暮春。
獨自欣賞一直到西陽下沉,溫暖的春風把枝葉搖動頻頻。
濃郁芳香自窗外透入,好似與靜臥的人來相親。
真想像《溱洧》詩中的少男少女一樣,摘一朵牡丹贈給悠悠的南國美人。
【賞析】:
這是一首被后人評價頗高的詠物古詩。姚范《授鶉堂筆記》卷四十四說:“花卉九首(自注:指柳宗元《戲題階前芍藥》和蘇東坡、黨懷英等人的八首描寫花卉的詩)…….元裕之嘗請趙閑閑秉文共作一軸,自題其后云:‘柳州(柳宗元)怨之愈深,其辭愈緩,得古詩之正,其清新婉麗,六朝辭人少有及者……”元裕之認為“怨之愈深,其辭愈緩”是《戲題階前芍藥》高出其他幾首花卉詩之處,而“清新婉麗”是六朝辭人所缺乏的。這樣的評價毫不夸飾,恰如其分。柳宗元在這首詩中用戲謔的語氣,輕松的筆調,清新的詞句刻畫牡丹不同凡花的美好形象,極委婉曲折地抒發了詩人的“復起為人”的愿望。
詩一開頭就用對比的手法描寫,以突出牡丹不同于普通花卉。“凡卉與時謝,妍華麗茲晨。欹紅醉濃露,竊窕留余春。”眾花大多隨著春天的到來開放,也隨著春天的逝去凋零,而牡丹卻把花兒開放在暮春時節。你看那鮮艷的花朵,露珠滾動,把枝條壓得有些傾斜了,極像多飲了一杯佳釀而有點微醺的佳人,那美麗的姿態,把春天匆匆的腳步也換留住了。作者的刻畫表現了牡丹超凡脫俗、卓然獨立的品性。花如其人,牡丹的形象實則詩人自我品性的物化。
接著,作者繼續狀寫牡丹自我欣賞的倩影和醉人的芳香。“孤賞白日暮,暄風動搖頻。”和煦的春風輕輕地搖曳著牡丹的枝葉,那婀娜的身影是那樣的柔美。在沒有百花爭姘斗艷的春未,它并不感到孤獨,它在欣賞自我,看重并保持自己的高潔。“夜窗藹芳氣,幽臥知相親。”夜晚,牡丹沁人的芳香飄進窗內,好似來與靜臥的人親近。這四句詩用擬人的手法,把牡丹人格化,極富情趣。寫花的“孤賞”也是寫人的潔身自好,不隨波逐流。柳宗元雖然在政治上慘遭失敗,但他仍然執著理想,堅持既定的人生目標,“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答周君巢餌藥久壽書》)
“愿致溱洧贈,悠悠南國人。”何焯《義門讀書記》說:“愿致溱洧贈”二句,陳思玉詩‘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結句雖戲,亦《楚辭》以美人為君子之旨也。”牡丹美麗芬芳,高貴典雅,象征人的美好品德,也是作者自喻。好花贈美人,美人有喻君子之意。柳宗元少有大志,才華橫溢,用世之心極切,可是流貶永州,一棄十年,雖然是“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實際上是“拘囚”身份,是一個“閑員”,抱負不能實現,才華得不到施展,就象一朵被拋棄在荒野的牡丹。為此他痛苦,憤懣,然而又始終沒有放棄,孜孜以求,希圖進用。詩的結句極其巧妙而委婉地表達了急于用世,希求援引的愿望,因此是全詩的主旨所在。
《戲題階前芍藥》在藝術手法上主要是一個“戲”字,全詩用戲謔的口吻,加上擬人手法的運用,文辭清新,意味蘊藉,難怪近人藤元粹稱這首詩“可為后人詠物軌范也”。
【柳宗元《別舍弟宗一》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相關文章:
柳宗元《別舍弟宗一》翻譯賞析07-27
柳宗元《別舍弟宗一》閱讀答案附賞析04-10
柳宗元《別舍弟宗一》原文賞析12-08
別舍弟宗一閱讀及答案12-16
《別舍弟宗一》詩歌及賞析05-26
柳宗元詩《別舍弟宗一》原文鑒賞04-13
柳宗元《重別夢得》翻譯賞析01-07
杜甫《恨別》閱讀答案附翻譯賞析09-15
柳宗元《江雪》孫承宗《漁家》閱讀練習題及答案對比賞析11-22
《月夜憶舍弟》翻譯及賞析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