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資料

時間:2020-11-02 11:24:52 柳宗元 我要投稿

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并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說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游記寫景狀物,多所寄托,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人物生平

  籍貫之謎

  大文豪柳宗元到底是哪里人?他是“河東人”(河東即今山西省運城市)這點為學界共識,至于具體為河東地區哪里人卻長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2013年,運城市名專家張號立在查閱了當地各縣市地方志并實地考察后得出準確結論:“柳宗元為運城市永濟(縣級)市虞鄉鎮人。”至此,柳宗元籍貫之爭終于塵埃落定,“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大家有了自己確切的家鄉。[5]

  張號立在考證時態度十分嚴謹,他曾在永濟虞鄉鎮學習工作過兩年,還曾去過柳家墳塋看過柳家先祖墓碑。他先后查閱了柳宗元本人寫的《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清代的《虞鄉縣志》等可靠文獻,指出:

  ①柳宗元在《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文中,談到他的父親(柳鎮,曾任殿中侍御史)時說:“唐貞元十二年十二月庚寅,葬我殿中侍御史河東柳公于萬年縣(在今西安市)之少陵原。公諱某字某,邑居虞鄉。”

  ②清光緒年間《虞鄉縣志》:“柳子厚堡,在縣北二里劉家營南,頹垣尚存。今呼為城廂……唐柳子厚先塋,在縣北陽朝村東南有數大冢,今其地猶稱柳家墺。”

  因此,柳宗元的故鄉準確的來說,是今天的運城(地級)市永濟(縣級)市虞鄉鎮。

  至于曾有資料稱柳宗元為”解人“、”運城縣人“、”解州鎮人“等說法,張號立也從河東演變史入手解釋了這些說法的來源和妥當程度。

  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冊《運城地區志》第83頁載,北魏時期,河東郡轄北解(臨猗縣西南)、南解(永濟虞鄉)、安定(今解州鎮一帶)等五縣。這里的北解、南解就是歷史上的“解梁”(其中包括解州),這個時期“解”的外延遠大于當前“解州鎮”的外延。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說柳宗元是“解人”。1994年三聯書店《運城市(鹽湖區前身縣級市)志》第5頁載“秦置郡縣,安邑為河東郡治所,解梁屬之。西漢安邑為河東郡首縣,始置解縣。北魏、西魏(時期),解縣先后更名安定、南解、綏化、虞鄉。”從此注知,在秦時,柳宗元的故鄉河東郡管轄過解梁,在北魏、西魏(時期),解縣叫過南解、虞鄉幾個名字。說他是“解人”情通理順。

  再說柳宗元“今山西運城縣”人,亦有據可查。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冊《運城地區志》第86頁載,1954年7月,虞鄉縣和解縣合并為解虞縣,1959年又撤掉解虞縣劃歸新設的運城縣,這是柳宗元為“運城縣人”說法的原因。

  至于說柳宗元是“運城縣解州鎮人”,屬于誤解。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冊《運城地區志》P84載,唐朝時期,河中府(河東郡)管轄河東(永濟西)、解(運城解州)、虞鄉(永濟虞鄉)等11縣。按北魏時期區劃建制,柳宗元故居在“南解”,也叫“南解梁”,亦即秦時的“解梁”。這是人們說他為解人的歷史依據。有些不知真情的人就按北魏時期及秦時區劃建制的說法(即柳宗元為解人),把唐朝時的柳宗元誤說為“解人”,因為唐朝時“解”主管現今“解州鎮”,進而又誤說是“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其實他是唐時河中府(河東郡)虞鄉人,并非唐時河東解人。概括說他是唐河東人是可以的。

  1994年三聯書店《運城市志》第8頁載,1960年之前,解州是歷史上解州的治所和解縣、解虞縣政府所在地,名叫解縣城。《鹽湖區新志》:“解州1945年駐閻錫山第七行政專員公署,1947年4月26日解放,設解縣民主縣政府。1954年7月1日與虞鄉縣合并為解虞縣,縣政府駐解州。1958年合并于運城縣,設前進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為解州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為撤縣設市的需要,分出五龍峪鄉政府成立解州辦事處。1997年4月,撤辦建鎮,成立解州鎮人民政府。2001年撤鄉并鎮后,車盤鄉、常平鄉、五龍峪鄉、解州鎮組成新的解州鎮。”

  從上述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前根本不存在“解州鎮”。解州鎮建置后,也根本沒有與柳宗元故居永濟市虞鄉鎮在區劃方面發生過聯系,至于《辭海》和《唐詩鑒賞辭典》分別在1980年和1983年注柳宗元是“解州鎮人”這些情況,均屬對河東演變史的誤解,應糾正為”山西永濟市虞鄉鎮人““。

  早年生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東郡(河東柳氏與河東薛氏、河東裴氏并稱“河東三著姓”),祖上世代為官(七世祖柳慶為北魏侍中,封濟陰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為宰相,曾祖父柳從裕、祖父柳察躬都做過縣令)。其父柳鎮曾任侍御史等職。柳宗元的'母親盧氏屬范陽盧氏,祖上世代為官。柳宗元只有兩個妹妹。

  柳宗元

  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長安。四歲時,母親盧氏和他住在京西莊園里,母親的啟蒙教育使柳宗元對知識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長安度過,因此對朝廷的腐敗無能、社會的危機與動蕩有所見聞和感受。(九歲時遭遇建中之亂,建中四年,柳宗元為避戰亂來到父親的任所夏口。年僅12歲的柳宗元在這時也親歷了藩鎮割據的戰火) 公元785年(貞元元年),柳鎮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隨父親宦游,直接接觸到社會,增長了見識。他參與社交,結友納朋,并受到人們的重視。不久,他回到了長安。[10] 父親柳鎮長期任職于府、縣,對現實社會情況有所了解,并養成了積極用世的態度和剛直不阿的品德。能詩善文的父親和信佛的母親為他后來“統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少年成才

  792年,柳宗元被選為鄉貢,得以參加進士科考試。793年,21歲的柳宗元進士及第,名聲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親柳鎮去世,柳宗元在家守喪。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書省任校書郎。798年,26歲的柳宗元參加了博學宏詞科考試,并中榜,授集賢殿書院正字(官階從九品上)。 801年,柳宗元被任命為藍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調回長安,任監察御史里行。從此與官場上層人物交游更廣泛,對政治的黑暗腐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漸萌發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革新期間

  主詞條: 永貞革新

  805年(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駕崩,皇太子李誦繼位,改元永貞,即順宗。順宗即位后,重用王、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于與王叔文等政見相同,也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掌管禮儀、享祭和貢舉。(此時,在王叔文周圍還有許多相同政見的政治人物,包括韓泰、韓曄、劉禹錫、陳諫、凌準、程異、陸質、呂溫、李景儉、房啟等人,他們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 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后,積極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 (主要采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鎮勢力,加強中央的權力;廢除宮市,罷黜雕坊、鶻坊、鷂坊、狗坊、鷹坊的宦官(稱為五坊小兒);貶斥貪官污吏;整頓稅收,廢除地方官吏和地方鹽鐵使的額外進奉,并試圖收回在宦官和藩鎮手中的兵權。)隨著順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朝臣聯合外藩聯合反對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壓力,要其引退。

  805年(永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立廣陵郡王李淳為太子,改名李純。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學士一職。7月,宦官,大臣請太子監國。同月,王叔文因母喪回家守喪。八月五日,順宗被迫禪讓帝位給太子李純,史稱“永貞內禪”。李純即位,即憲宗。憲宗一即位就打擊以王叔文和王伾為首的政治集團。8月6日,貶王叔文為渝州司戶,王伾為開州司馬,王伾到任不久后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賜死。永貞革新宣告失敗,前后共180多天。

  左遷永柳

  永貞革新失敗后,9月,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11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政治集團的其他人也被貶為遠州的司馬,后稱“二王八司馬”。)到職后的柳宗元暫居在龍興寺。經過半年,柳宗元的母親因病去世。

  815年,柳宗元離開永州,生活在永州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進行鉆研,并游歷永州山水,結交當地士子和閑人,他寫下《永州八記》(《柳河東全集》的540多篇詩文中有317篇創作于永州)。

  815年(元和十年)1月, 柳宗元接到詔書,要他立即回京。2月,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柳宗元回到了長安。在長安,柳宗元沒有受到重用,由于武元衡等人的仇視,不同意重新啟用。3月14日,柳宗元被改貶為柳州刺史。 3月底,柳宗元從長安出發,赴柳州,六月二七日抵達。819年(元和十四年),憲宗實行大赦,憲宗在裴度的說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享年47歲。


【柳宗元的資料】相關文章:

柳宗元的資料大全11-29

柳宗元的資料及名句12-28

江雪柳宗元的資料12-25

江雪柳宗元資料12-13

柳宗元《田家三首》賞析及個人資料09-13

柳宗元的生平02-03

柳宗元的稱呼01-17

柳宗元的主張01-16

柳宗元名句11-12

淺談柳宗元11-1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妇女自偷自偷在线播放 | 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一区高清 | 日韩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