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野草》英文譯本序

時間:2024-06-17 02:31:06 魯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魯迅《野草》英文譯本序

  引導語:魯迅先生的《野草》開創了現代文學中象征主義道路,啟示人們要把個人的詩情與整個時代的斗爭緊密聯系起來,下文是小編收集的《野草》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與學習。

魯迅《野草》英文譯本序

  馮Y·S·先生由他的友人給我看《野草》的英文譯本,并且要我說幾句話。可惜我不懂英文,只能自己說幾句。但我希望,譯者將不嫌我只做了他所希望的一半的。

  這二十多篇小品,如每篇末尾所注,是一九二四至二六年在北京所作,陸續發表于期刊《語絲》上的。大抵僅僅是隨時的小感想。因為那時難于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

  現在舉幾個例罷。因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作《我的失戀》,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第一篇,又因為驚異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這樣的戰士》,是有感于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而作。《臘葉》,是為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其時我已避居別處;奉天派和直隸派軍閥戰爭的時候,作《一覺》,此后我就不能住在北京了。

  所以,這也可以說,大半是廢馳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當然不會美麗。但這地獄也必須失掉。這是由幾個有雄辯和辣手,而當時還未得志的英雄們的臉色和語氣所告訴我的。我于是作《失掉的好地獄》。

  后來,我不再作這樣的東西了。日在變化的時代,已不許這樣的文章,甚而至于這樣的感想存在。我想,這也許倒是好的罷。為譯本而作的序言,也應該在這里結束了。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五日

  魯迅《野草》創作背景

  文化背景

  《野草》是一部充滿著象征主義的散文詩集,象征主義作為一個自覺的文藝流派運動是從19世紀80年代法國作家讓·莫瑞阿斯在《費加羅報》發表《象征主義宣言》時開始發展起來的,到20世紀20年代形成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世界范圍的現代派文藝運動。散文詩在新詩革命初期就開始有人創作,1918年到1923年,初期白話詩人劉半農,在創作新詩的同時,寫了《曉》《餓》《雨》《靜》《墨蘭的海洋深處》等散文詩篇;新詩奠基者郭沫若于1920年12月20日,在《時事新報》副刊《學燈》上,用“我的散文詩”為總題,發表了《冬》《她與他》《女尸》《大地的號》四首短小的散文詩作品;在此前后,從1918年到1924年,《新青年》《晨報副刊》《小說月報》《文學旬刊》《文學周報》《學燈》《覺悟》《語絲》等刊物上,陸續發表了劉半農、沈穎、周作人、兩諦(鄭振鐸)、沈性仁、張定璜、蘇兆龍等人翻澤的屠格涅夫、波德萊爾的散文詩,有的刊物還專門發表了介紹和討論散文詩的文章。作者就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陸續發表了23篇散文詩,編成《野草》。

  時代背景

  20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時局動蕩不安,軍閥混戰,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的政權后,中國陷入了五四運動之后最黑暗的時期。軍閥政府“既摧殘全國學生工人爭取自由運動,慘殺無辜。又主使川湘桂粵東南東北數次戰爭,擾害閭閻。”五四新文化運動出現了逆轉和挫折,《新青年》團體散掉后,魯迅有種在沙漠中孤軍奮戰的感覺。他把自己描寫成在舊戰場上徘徊的余零兵卒,找不到目標和意義。而與周作人的失和以至決裂,使魯迅極力維持的完整的家的概念不復存在,魯迅精神家園最后的整合的依托四分五裂,再者,女師大事件也給魯迅情緒帶來很大的影響,作者魯迅為了記述這一過程,創作了一系列反映軍閥混戰及內心苦悶的散文詩。

  創作過程

  這部詩集所收的23篇散文詩,作于1924年至1926年北洋軍閥統治下的

  北京。作者魯迅在1932年回憶說:“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驗了一回同一戰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隨便談談。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南腔北調集·自選集自序》。1926年4月10日寫完《一覺》后不久,作者魯迅離開北京,南下廈門,當魯迅從廈門赴廣州時,途中有一封致北新書局李小峰的信,其中提到:“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難說,大約是不見得再做了……但要付印,也還須細看一遍,改正錯字,頗費一點工夫。因此一時也不能寄上。”(《華蓋集續編.海上通信》)到達廣州以后,魯迅忙于種種,整理《野草》舊稿之事暫時擱置,直到“四·一五”政變之后,魯迅脫離了中山大學,感到“現在無話可說”,而又不便馬上離開廣州,于是著手整理舊稿,首先從事的就是《野草》,于1927年4月26日寫出《題辭》,28日將全稿寄北京李小峰,當年七月,《野草》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題辭》載于《野草》單行本卷首,《題辭》在詩集最初六次印刷時都曾印入;1931年5月上海北新書局印第七版時被國*黨書報檢查機關抽去,1941年上海魯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魯迅三十年集》時才重新收入;詩集中的《英文譯本序》,是應英文本《野草》的譯者馮余聲之請而寫的,據《魯迅日記》1932年11月2日載:“得馮余聲信,即覆。”11月6日:“與馮余聲信,并英文譯本《野草》小序一篇,往日照像兩枚。”英譯本原擬在商務印書館出版,但稍后毀于1932年“一·二八”上海的戰火,未能印行,在1941年時才收入。

  魯迅《野草》作品鑒賞

  主題思想

  《野草》主題思想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著重表現作者一貫的戰斗精神的;一類是著重表現作者特定時期的內心矛盾的。就每一首散文詩具體而言,絕大多數都同時交織著這兩種情緒,只是有主要和次要之分。

  ⑴反映戰斗情緒的散文詩,主要分為三個積極的主題:一是歌頌頑強勇敢的戰斗精神,作者通過不同性格的反抗、戰斗者形象的描寫和塑造,表現了對軍閥混戰時期社會的反抗斗爭精神。如《秋夜》通過對小粉紅花、棗樹和小青蟲形象的描寫,熱情歌頌了反抗黑暗、堅持斗爭,追求光明的反抗戰斗精神,特別是突出歌頌了棗樹不畏強敵、不受益惑、頑強勇敢的戰斗精神。同廣闊無邊、冷酷兇殘的夜空相比,棗樹雖然顯得勢單力薄、孤獨無助,而且身負內傷和外傷,但是它毫無懼色,始終“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映著許多蠱惑的眼睛’’。在棗樹的攻擊下,強大的夜空終于敗北。《這樣的戰士》描寫了一位目光敏銳、經驗豐富、頑強堅決、永不休戰的戰士。這位戰士能及時識破敵人的各種偽裝和詭計,在任何情況下都堅決向敵人“舉起了投槍",不打倒敵人決不罷休。其頑強堅決正與棗樹的性格相同。在《死火》中塑造了在冰冷的世界里寧愿燃燒焚盡,也不愿坐以待斃的“死火"形象,表現了在斗爭中求出路的精神。《臘葉》中的“楓葉”同“死火”具有同樣的品格和精神,它樂意在寒霜中同深秋對立,而不愿被人封存保護,以免失去自己的固有本色。《頹敗線的顫動》中的“垂老的女人”一生受盡了痛苦和屈辱,但她并不屈服,她挺起胸膛,昂起頭,站起來奮然反抗這一無比黑暗、是非顛倒的罪惡世界。《一覺》中的知識青年,在殘酷的現實斗爭中,“靈魂被風沙打擊得粗暴”了,他們覺醒了,用實際行動同軍閥斗爭,得到了作者的高度贊揚,宣言“我愿意在無形無色的鮮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作者所描寫贊揚的正是他自己一貫提倡的性格和精神,也正是他自己的精神面貌在作品中的反映。它說明作者即使處于極端矛盾和痛苦之中,仍以反抗、戰斗為己任。

  二是揭露軍閥的本質與罪行,作者著重揭露和批判了軍閥勢力的代表人物及其幫兇。這是作者通過散文詩的形式同軍閥勢力進行直接的斗爭。《失掉的好地獄》描寫了以暴君和劊子手面目出現的地獄統治者“人類",這實際是現實最高軍閥統治者的化身。這一統治者新上臺比以往的統治者更加兇惡殘忍,他得勢后便立即“添薪加火,磨礪刀山,使地獄全體改觀”。這深刻地說明,統治階級的政權更迭是換湯不換藥的,人民群眾只會落得更加悲慘的命運,因此對任何統治統治者都不能寄予絲毫的幻想。但是作者也同時說明那些軍閥統治者是既兇殘又虛弱的。《淡淡的血痕中》揭露了作為統治者象征的“造物主”的這種屬性:“他暗暗地使天變地異,卻不敢毀滅一個這地球,暗暗地使生物衰亡,卻不敢長存一切尸體,暗暗地使人類流血,卻不敢使血色永遠鮮裱;暗暗地使人類受苦,卻不敢使人類永遠記得。”這就是“造物主”兇殘和怯弱的本性,他要鎮壓和屠殺人民,但他沒有能力鎮壓屠殺所有的人民,他只能靠“人類中的怯弱者”的存在來維持自己的統治。如果人類中沒有了“怯弱者”,那么統治者也就失去了統治的條件。因此,作者高興地看到“叛逆的猛士出于人間”,并預言這將會使天地“變色”。此外,作者還在《狗的駁詰》中暴露了勢利貪婪的“人”,在《死后》中暴露了黑暗、冷酷、悲慘、冷漠、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這些散文詩反映了作者對軍閥統治者及其幫兇的無比痛恨。

  三是批判群眾的麻木精神和腐朽意識。作者首先抱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批判了廣大群眾的麻木和不覺悟狀態。如《復仇》中廣漠上出現了一對“裸著全身,捏著利刃”的男女,他們或“將要擁抱”,或“將要殺戮”。于是人們便“從四面奔來,而且拼命地伸長脖子,要賞鑒這擁抱或殺戮”。在《復仇(其二)》中揭露和批判的是落后群眾的助虐行為。其次,對小資產階級和小市民的某些惡劣風氣和腐朽意識,也進行了無情的諷刺和有力的批判。《我的失戀》是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而作的,直接批判了文壇上的無聊風氣。《求乞者》批判了在舊社會惡劣風氣的影響下,某些少年的虛偽做作,逢人磕頭乞討的丑惡行為:《立論》批判了虛偽圓滑、不分是非的處世哲學;《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批判了只會訴苦而不敢反抗,甚至反對反抗的奴隸主義和奴才思想。這類批判基本上也是針對落后群眾的,批判的目的是為了推動他們覺醒和前進。

  ⑵反映作者內心矛盾的散文詩,主要分為兩種主題,一是直接揭示內心矛盾的,在揭示內心矛盾的篇章中,著重反映了作者對舊我、舊的思想和舊的道路的極度不滿,他要沖出樊籠,尋求新的思想和出路,但是主客觀環境又還沒有給他創造沖出的條件和能力,結果到處“碰壁”,“使他感到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象‘鬼打墻’一般,使你隨時能‘碰’”。在《影的告別》中,作為“新我”象征的“影"不愿同象征“舊我”的“人”在一起了,經過反復和痛苦的思想斗爭后,終于“獨自遠行”,離開了一向所依附的“人",但是由于找不到光明和出路,最后還是“被黑暗沉沒”。這里反映的正是作者痛苦、矛盾,甚至悲觀、失望的情緒。為了拋棄舊思想和擺脫痛苦的心情,作者甚至試圖采取硬性“離開”的辦法,在《墓碣文》中,對舊思想作了否定和批判后,趕緊“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這種做法雖然表現了同舊思想徹底決裂的態度,但是實際上也還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辦法,因為這是一種盲目的、一相情愿的“離開”,前面還是沒有可走的路。作者說過“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

  二是展示某些理想和光明的。在《雪》中,作者把“江南的雪”作為一個盡善盡美的個性來塑造,盡情贊美她的美麗、純真、無私、高尚的品格。顯然,這是作者理想中的個性,她同現實中丑惡、污濁、自私、無恥的人物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作者希望用前者來改造和代替后者。在《好的故事》中,作者又描繪了一幅“美麗、幽雅、有趣”的生活圖畫。這是一個極為美好的境界,它是那么明亮、和諧、舒展、生動,它同黑暗、混亂、壓抑、僵死的現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作者理想中的社會面貌。但是由于這時作者對客觀現實還缺乏全面的認識,對未來社會又毫無把握,所以他筆下的美好事物還都是十分空泛和短暫的,它們或以嫩雪的形式或以夢境的形式出現,不是好景不長就是轉瞬即逝,全都頃刻幻滅。這既反映了美好理想和黑暗現實的矛盾,又反映了作者對未來毫無信心。

  生命哲學

  《野草》區別于魯迅其它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特征,是它隱藏的深邃的哲理性與傳達的象征性。不滿足于當時一般閑話或抒情性美文來傳情達意,而將從現實和人生經驗中體悟的生命哲學賦予一種美的形式,創造一種特異的“獨語”式的抒情散文詩。《野草》承載的生命哲學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⑴韌性戰斗的哲學,主要是指對于舊的社會制度與黑暗勢力,對人和人性摧殘壓迫所采取的生命選擇和心理姿態。基于對改革中國社會艱難的深刻了解,對于五四以后青年抗爭黑暗勢力過分樂觀和急躁的觀察,魯迅以一個啟蒙者獨有的清醒,提出堅持長期作戰的韌性哲學。他說他佩服天津青皮的“無賴精神”。他主張同敵人戰斗中,要堅持“壕塹戰”,盡量減少流血和犧牲,他告訴人們:“正無須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韌性的戰斗。”《野草》第一篇《秋夜》暗示的就是這個思想。《過客》中,具有這種韌性戰斗精神的棗樹,變成了一個倔強的跋涉者的動人形象。對于過客的形象,在他心里已醞釀了十余年的時間,用短小話劇形式寫的《過客》,一致公認是《野草》的壓卷之作,這里包含了魯迅自辛亥革命以來,所經歷所積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學的思考。在寫完《過客》的兩個月后,魯迅在一篇文章里說:“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或是“有感于文人學士們幫助軍閥而作”,或是憤慨于“段祺瑞政府槍擊徒手民眾”的聲音,也都能在具體現實斗爭事件的關注與介入中,進行詩性的想象與升華,抒發和贊美了一種永無休止、永遠舉起投槍的生命哲學。

  ⑵反抗絕望的哲學,是魯迅轉向自己內心世界進行激烈搏斗的產生的精神產物。所謂“反抗絕望”并不是一個封閉世界的孤獨者自我精神的煎熬與咀嚼,而是堅持叛逆抗爭中感受寂寞孤獨時靈魂的自我抗戰與反思。它的產生與內涵,都與現實生存處境有深刻的聯系。《影的告別》是《野草》中最晦澀、最陰暗的作品。假托影與形的對話,它最痛苦也是最痛快的選擇,是在黑暗中無聲的沉沒。《乞求者》抒發了在冷漠無情的社會里,對奴隸式求乞行為的厭膩、疑心與憎惡。《希望》是將“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表現得最充分也最直接的一篇。

  藝術特色

  象征主義

  ⑴通過象征性的自然景物的意象和氛圍,構成象征世界、暗示作者的思想和情緒,如《秋夜》、《雪》、《臘葉》等。

  ⑵通過編造幻想中的真實與想象糾纏的故事,構成象征的世界,傳達自己的思想和哲學,如《求乞者》、《復仇》、《復仇(其二)》、《好的故事》、《過客》等。

  ⑶完全用非常荒誕的現實中不可能發生或存在的“故事”,傳達或暗示自己的旨意,如《影的告別》、《死火》、《狗的駁詰》、《失掉的好地獄》、《墓碣文》、《死后》等。

  現實主義

  《風箏》敘寫“我”懷著惆悵的情緒回憶兒時對喜愛風箏的小弟弟的粗暴行為,以及成年后補過不及的悲哀。在《風箏》里,無論是北京嚴冬的肅殺氣氛,或是故鄉的風箏時節的動人景象,無論是兒時傲然摧毀弟弟制作的風箏的細節描寫,或是中年以后補過不及的沉重的心理刻畫,都是按照現實生活原有的樣子來描繪和表現的,從而使《風箏》成為一首蕩漾著淡淡哀愁的優美的現實主義詩篇。《一覺》也是一篇運用現實主義手法的作品。作者在奉天派軍閥飛機的轟炸聲里感受到“死”的威脅,又從青年們的文稿中窺見到他們粗暴的可愛的魂靈,而這些純真而憤怒的青年的話動,使他感著“生”的存在,更使他驚覺,鼓舞他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繼續前進。作者在這里所展示的,依然是一幅色彩絢麗的現實主義的生括圖畫。

  語言藝術

  ⑴使用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浮雕似地寫出作品中人物的復雜性格,如《立論》中那市儈口里吐出一連串“啊呀!啊唷!哈哈!……”的聲音,及《過客》與《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種種人物的對話,符合于語言個性化和典型化的原則。

  ⑵選擇準確、鮮明的語言,表達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且精致邈綿、余味無窮。如《狗的駁詰》:“我慚愧,我終于還不知道分別銅和銀……還不知道……”這里只用了四十六個字,就寫出了市儈主義的精神特質

  ⑶善于選擇生動、明朗的詞句,抒寫出優美、深邃的意境和境界。如《一覺》:“漂渺的名園中,奇花盛開,紅顏靜女正在超然無事地逍遙,鶴唳一聲,白云郁然而起……”

  ⑷語言豐富多采,具有中國民族的氣派。魯迅除創造性地運用了中國現代語言之外,又借助許多中國古代文學語言、佛經及外國文學的詞匯,以及重詞、疊句、偶句、反語、雙關語和象征性的語言,來表達他的生活態度、認識,來加深散文詩的意境。

  ⑸音節方面,《野草》雖不受任何格律詩的束縛,但內在韻律卻很強(所謂內在韻律主要是指詩人思想感情的起伏波瀾)。有的急驟高昂,氣勢磅礴,如《淡淡的血痕中》、《雪》等,有的盤旋往復,如《復仇(其二)》、《一覺》等,有的郁結沉悶,如《影的告別》、《希望》等,有的平靜低緩,如《風箏》、《好的故事》、《臘葉》等;有的輕松活潑,如《立論》、《狗的駁詰》等。

【魯迅《野草》英文譯本序】相關文章:

魯迅《野草》簡介04-02

魯迅《野草》賞析04-23

魯迅《野草·題辭》賞析03-23

野草魯迅好句集錦12-08

魯迅《野草》主要內容05-18

魯迅《野草》散文集:《死后》05-28

魯迅散文集《野草·風箏》06-04

魯迅《野草》散文集:《好的故事》11-16

魯迅散文集《野草·好的故事》11-2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每日更新 | 日本一区二区久久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色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线久久AV | 青青草原国产在线大伊人 | 亚洲中文字幕夜夜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