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魯迅散文《文學和出汗》
上海的教授對人講文學,以為文學當描寫永遠不變的人性,否則便不久長。例如英國,莎士比亞和別的一兩個人所寫的是永久不變的人性,所以至今流傳,其余的不這樣,就都消滅了云。
這真是所謂“你不說我倒還明白,你越說我越胡涂”了。英國有許多先前的文章不流傳,我想,這是總會有的,但竟沒有想到它們的消滅,乃因為不寫永久不變的人性。現在既然知道了這一層,卻更不解它們既已消滅,現在的教授何從看見,卻居然斷定它們所寫的都不是永久不變的人性了。
只要流傳的便是好文學,只要消滅的便是壞文學;搶得天下的便是王,搶不到天下的便是賊。莫非中國式的歷史論,也將溝通了中國人的文學論歟?
而且,人性是永久不變的么?
類人猿,類猿人,原人,古人,今人,未來的人?……如果生物真會進化,人性就不能永久不變。不說類猿人,就是原人的脾氣,我們大約就很難猜得著的,則我們的脾氣,恐怕未來的人也未必會明白。要寫永久不變的人性,實在難哪。
譬如出汗罷,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將來一定暫時也還有,該可以算得較為“永久不變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風”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長留世上的文字,要充長留世上的文學家,是描寫香汗好呢,還是描寫臭汗好?這問題倘不先行解決,則在將來文學史上的位置,委實是“岌岌乎殆哉”。
聽說,例如英國,那小說,先前是大抵寫給太太小姐們看的,其中自然是香汗多;到十九世紀后半,受了俄國文學的影響,就很有些臭汗氣了。那一種的命長,現在似乎還在不可知之數。
在中國,從道士聽論道,從批評家聽談文,都令人毛孔痙攣,汗不敢出。然而這也許倒是中國的“永久不變的人性”罷。
二七,一二,二三。
【魯迅散文《文學和出汗》】相關文章:
魯迅《而已集》雜文集:《文學和出汗》10-25
散文:魯迅故里文學魂11-29
魯迅散文《兔和貓》06-22
出汗,真好散文05-11
由魯迅文學獎想到散文欣賞09-29
魯迅的散文精選07-06
魯迅散文《阿長和山海經》09-16
文學散文09-06
魯迅散文《風波》08-16
魯迅散文《社戲》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