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作品《雪》賞析

時間:2024-09-17 08:42:50 煒玲 魯迅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魯迅作品《雪》賞析

  賞析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識,既受到藝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魯迅作品《雪》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魯迅作品《雪》賞析

  【魯迅《雪》原文】

  暖國②的雨,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艷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③ ,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④ ;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胡蝶確乎沒有;蜜蜂是否來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記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見冬花開在雪野中,有許多蜜蜂們忙碌地飛著,也聽得他們嗡嗡地鬧著。

  孩子們呵著凍得通紅,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個一起來塑雪羅漢。因為不成功,誰的父親也來幫忙了。羅漢就塑得比孩子們高得多,雖然不過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終于分不清是壺盧還是羅漢;然而很潔白,很明艷,以自身的滋潤相粘結,整個地閃閃地生光。孩子們用龍眼核給他做眼珠,又從誰的母親的脂粉奩中偷得胭脂來涂在嘴唇上。這回確是一個大阿羅漢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紅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還有幾個孩子來訪問他;對了他拍手,點頭,嘻笑。但他終于獨自坐著了。晴天又來消釋他的皮膚,寒夜又使他結一層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樣;連續的晴天又使他成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盡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為屋里居人的火的溫熱。別的,在晴天之下,旋風忽來,便蓬勃地奮飛,在日光中燦燦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霧,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使太空旋轉而且升騰地閃爍。

  在無邊的曠野上,在凜冽的天宇下,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注釋】

 、俦酒畛醢l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語絲》周刊第十一期。

 、谂瘒 指我國南方氣候溫暖的地區。

  ③寶珠山茶 據《廣群芳譜》卷四十一載:“寶珠山茶,千葉含苞,歷幾月而放,殷紅若丹,最可愛!

  ④磬口的蠟梅花 據清代陳淏子撰《花鏡》卷三載:“圓瓣深黃,形似梅花,雖盛開如半含者,名磬口,最為世珍。

  【魯迅《雪》賞析】

  這是魯迅先生在《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先生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了冬天初像意境的唯美畫面,這在先生的作品中是難得的。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幅山水畫:在白雪皚皚的冬天,一個稍嫌破舊的老房子獨座曠野,黑褐色的墻上朝上推開了一扇木質窗戶。朝窗戶內看去,沿窗臺擺放了一張四方桌,桌前擱置的是一方端硯、一架毛筆,在桌子的另一邊攤放著一疊毛邊稿紙。桌旁坐著一中年留須男子,身著藍布棉襖,一手扶在桌上,一手卻搭在窗臺上,正扭頭朝窗外注視。如果你能看清他的表情,則會發現他時而木然,時而眉頭緊躇,似乎在思索什么事情。窗外雪花紛紛飛揚,甚至有一兩片飄落在中年男子的手上,但絲毫不見他動彈一下,仿若他就是一尊雕像般。他在思索什么?他仿佛看到在不遠處有一群永遠也不怕凍著的孩子們正在嘻鬧,他們正在推著一個雪人。然而,這孩童的嘻鬧聲卻并沒讓他感到半點生趣,反而讓那個世界更顯得安靜。

  先生在文章開頭是以南方的雨開頭,來襯托北方的冰雪之堅硬。談的是雪,卻用雨作鋪墊,用雨的綿軟、單調來襯托冰雪的堅硬、冰冷和有力。作者對雨的溫軟無力表示出哀傷之情,“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隨后,他在文章中卻勾畫出南方下雪的視覺美。雪中有花、有蜜蜂嗡嗡、有畫得美人一般的雪人。而雪人卻獨自坐在晴天和寒夜中變得面目全非。然后作者筆鋒一轉,描述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如精靈般漫天奮飛,寥寥數語,讀者看到的只是滿天飛舞的絮雪,除此之外,沒有更多的描寫。在文章結尾,作者將雪比為死掉的雨,化為雨的精魂。

  這篇文章是作者在1925年1月寫的,如果我們認為先生有心情來描寫風花雪月,那會讓先生不能安臥于地底下,只怕會從地下爬出來罷。1925年1月,當時正處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國共兩黨結成統一戰線,革命形式出現了可喜的局面,但魯迅當時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下,反動勢力猖獗,斗爭極其激烈。作者在全文描述了三種雪:一是尚未化為雪的“暖國的雨”;二是滋潤美艷之至的“江南的雪”;三是孤獨、自由、奮飛向上的“朔方的雪”。用大量的篇幅描寫被化妝、快速融化的“雪羅漢”。我查閱了一些別人對這篇文章的讀析,大部分的讀者認為作者是通過描述南方的雪,從而表露出自己對南方的局勢朝著好的一面發展的殷切向往。而通過描寫北方的雪則是對北方局勢的不滿,并認為要像北方的雪一樣通過奮斗來爭取自由。

  我在仔細通讀幾遍后,想談一點個人粗淺的看法。

  按當時局勢而言,上述看法應該是有其道理的。但在作者文章中,我卻發現了幾個待商榷之處。

  下面我還是從頭到尾談談我的讀析吧。首先作者在開頭用“暖國的雨”比喻國共合作前的局勢,并認為其“單調”從而“不幸”。然后,作者大談“南國的雪”,用“江南的雪”來比喻南方的當時局勢,“滋潤美艷之至”、“青春”、“處子的皮膚”,作者的這三個用詞頗具有女性化,用在這里,估計是他認為國共合作的表象只是有肉無骨,尚不成熟。且作者這里故意插入了“嗡嗡鬧著的蜜蜂”,作者在這里說他記不清了冬天是否有蜜蜂,但作者是真的不記得了嗎?絕不會!我以為作者在這里用蜜蜂來比喻為國共合作叫好的記者、作家、政客等人,并定義為“嗡嗡鬧著”和“采蜜”。在第二段,作者細致地描述了“堆雪羅漢”,很多人認為這是作者在渲染“南國的雪”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種氣氛。但我以為作者只是描述了一種“活躍”的假象,用“孩子們”和“父親”來隱喻為制造這種和平假象的人們,用“雪羅漢”來隱喻“國共各作”,甚至被小孩化了妝——“抹了口紅”,這是一種粉飾太平的做法,作者認為。在第三段,更是將我的這種臆測進行了進一步的證明,“第二天”來比喻將來,但他(雪羅漢)“終于獨自坐著”,經歷了“晴天”和“寒夜”后,又變得“不知道算什么”,而人為的“胭脂也褪盡了”。在第三段,作者已經看到了這種“國共合作”的表象不會持續太久,會在黑惡勢力的破壞下瓦解崩潰。如果作者只為烘托一種美好的氣氛,對惜墨如金的先生來說,是沒有必要如此大費筆墨的。在《彷徨》中,作者也有描寫堆“雪羅漢”的場景,但先生僅僅是幾筆帶過而已。在第四段,作者通過對“朔國的雪”的描寫,“蓬勃地奮飛”、“燦燦生光”、“升騰”、“閃爍”,指出革命仍需向北方的雪一樣,雖然艱苦、孤獨,但能撒向整個地面,并且,只有通過這種北雪一樣卓絕艱苦的努力,才可能會成功。在第五段,用“無邊的曠野”和“凜冽的天空”比喻當時的黑暗勢力和局勢,用“雨的精魂”比喻為革命不畏犧牲的同仁志士。最后作者用這樣一句話結束: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再一次強調,只有通過斗爭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并謳歌了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斗士。

  所以,我認為作者在通篇文章并沒有流露出半點高興和欣喜之情。相反,表現了作者對南方局勢的擔憂:那是被美化和吹捧的一種暫時假象,是沒有生命力的“雪羅漢”而已。并指出,革命不是那么容易成功,是需要無數革命志士通過奮斗去爭取,才會有光明的一天。

  通過對這篇文章的賞析,我甚至認為這篇《雪》的寫作手法比《題辭》更為經典。以上只是我個人一點看法,雖不入大流,但也算是一點個人心得吧。

  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寫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蓬勃發展,可謂正是春暖花開,然而,北方還處于一片寒冬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與冷酷的季節,魯迅將自己的心境寫入文中,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精神,去尋求“革命的破壞者”,去爭取理想的春天。

  藝術手法

  作者運用十分切貼而又富于聯想啟示的比喻,增強了詩的形象性和鮮明性,從而深化了詩的意境。譬如,詩中用“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來比喻江南的雪,極寫其滋潤、潔自、健康美,令人不禁想象到它無比的青春活力。用“紫芽姜一般”來比孩子們玩雪時被凍得通紅的小手兒,既表現出那一雙小手的細嫩狀態,又使人們聯想到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莫大興趣。用“如包藏火焰的大霧”,來比喻那生光、閃爍、彌漫太空的“雨的精魂”,除渲染朔雪那種“蓬勃地奮飛”、升騰的磅礴氣勢外,還使人聯想到它對于黑暗現實反抗與搏擊的巨大戰斗力。詩篇運用對比的手法極精細地刻描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不僅使兩種雪的特征都給人們以深刻鮮明的印象,而且于否定江南的雪的致命弱點的基礎,贊美朔雪的長處,更具有令人折服的思辯力量。比喻、對照手法的妙用,很好地深化了詩的意境。再次,善于駕馭抒情文字,也是這首散文詩的藝術特色。詩人不是以哲理性的議論性文字來直抒胸臆,而是借助詩的形象間接地抒發情懷。這樣,讀者就只能在詩的形象所激動起思想情緒時,才能與詩人發生共鳴。

  詩人善于把語言的色彩變化和音樂旋律,與自己所要表現的思想內容十分和諧地統一起來;而二者的相適應,則最易于激動讀者的思想情緒。江南的雪景中隱約著青春的訊息,因此,對她的描寫,是突出詩的形象的奇麗絢爛;在那美艷之至的場景中,蜜蜂的叫聲,兒童的嘻笑,仿佛是奏著極其和諧動聽的春樂曲。朔雪象征真的猛士們的戰斗精神,對她的描寫,則突出詩的形象的恢宏峭拔;而在“蓬勃地奮飛”的場景中,“雨的精魂”們顯示出“燦爛地生光”,“旋轉而且升騰,彌漫太空”的戰斗雄姿。孩子們嘻弄雪羅漢,是詩人對同志和人民弱點的熱情的批評,因而在描寫孩子們塑雪羅漢,訪雪羅漢,嘻戲和拋棄雪羅漢,寫雪羅漢的不幸結局的文字,則又是頗具摯切同情的幽默情調。詩的語言的色彩感和音樂性,加強了詩的形象的鮮明性和情感蕩漾的音樂美,從而也深化了詩的意境。

  最后,要提及的是詩人采取象征手法,迎過一系列富有象征性、暗示性的詩的藝術形象的創造,隱晦曲折地傳達出自己的志趣意緒,表現詩的主題,而使這首詩篇的意境新奇而又幽遠,余味無窮。[3]

  另一方面,從節奏上來看,節奏是詩歌的靈魂。郭沫若在《論節奏》中說:“節奏之于詩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奏的,沒有節奏的便不是詩!薄堆返那楦泄澴嗍墙⒃诙温鋬炔俊⒍闻c段的聯接中的。它的推移不是平鋪直敘,而是一波三折的。詩歌以“冷峭”的筆致略寫“暖國的雨”的“單調”,簡略且不切題,給人困惑與好奇之感,這是“抑”。緊接著,詩人的思路跳至“江南的雪”,運用意象排列和夸張性聯想,詳細地描寫雪景的“美艷”,于是從困惑中清醒過來,這是“揚”。整個首段先抑后揚的節奏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調。第二、三段從段意上說是自成一體的,描寫了孩子們“塑雪羅漢”的全過程。然而,第二段是首段“美艷”的江南雪景所引發情感的延續,詩人寫孩子們的不畏嚴寒,寫“雪羅漢”的“灼灼”,表現了人類的創造活力。不過由于詩人有意用樸實的白描壓制此情感,所以此段的情感振幅屬于“次揚。這為第三段“雪羅漢”的消釋帶來的遺憾,再“抑”讀者的情感做了舒緩的過渡。最后三段,詩歌以“但是”的突接,進入抒寫“朔方的雪”的激情中。在讓讀者經歷了多次抑揚交替的情感迂回后,詩歌以“是的,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的簡捷收束,統貫全篇。最終,詩人的稱許,讓讀者與詩人的心靈獲得了強烈的共鳴。

  名家點評

  魯迅博物館館長,魯迅研究室主任李何林:“這是一篇寫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極美麗的詩,既寫景,又抒情,又有所象征或寄托。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都達到了高度,充滿了詩情畫意,給讀者以難得的美的享受!

  中國現代文學李關元教授:作者借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描寫,表現了作者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緬懷和對冷酷現實的否定!白虧櫭榔G”的南雪寄寓了者的理想和憧憬。“蓬勃奮飛” 的北雪抒發了作者戰斗的情懷。南雪和北雪都有其不幸的一面,但現實的冷酷扼殺不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詩篇雖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但主旋律卻是明朗樂觀的,表現了作者雖身處嚴寒肅殺的冬天,但追求的卻是春天和光明。

【魯迅作品《雪》賞析】相關文章:

魯迅作品賞析06-06

魯迅作品《故鄉》賞析05-29

魯迅作品孔乙己賞析06-16

《雪》魯迅賞析11-25

魯迅雪的賞析09-25

魯迅散文雪賞析03-24

魯迅《雪》原文及賞析06-14

魯迅作品《風箏》原文及其賞析10-26

魯迅作品《雪》原文賞讀12-1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思思精品久久96 | 久久免费最新免费视频 | 欧美国产在线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最新不卡 |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 日本一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