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論陸游詩歌的愛國主題
摘要:陸游是南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恢復中原、統一祖國是其一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詩歌的中心內容。本文著重分析了陸游愛國主義情懷形成的原因及其詩歌中愛國主義情
關鍵詞:陸游;愛國詩歌;淵源;影響
Abstract : Lu You is a great patriotic poet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generation leader in the poetry,an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njoys a high status.Restoration of the Central Plains,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is the core of his life thingking,also is the center of his poetrie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Lu patriotic feelings and their poetry reflects feelings of patriotism.Pointed out that the Patriotic Poetry i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s great significance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Keywords: Lu You; Patriotic; Poem; Origin; Implication
前言
陸游,生于1125年,卒于1210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朱自清先生在《愛國詩》一文中認為陸游“雖做過官,他的愛國熱誠卻不僅為了趙家一姓。他曾在西北從軍,加強了他的敵愾。為了民族,為了社稷,他永懷著恢復中原的壯志。”因此,他認為:“過去的詩人里,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錢鐘書先生評陸游詩說:“愛國情緒飽和在陸游的整個生命里,而且這股熱潮沖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邊界,還泛濫到他的夢境里去。”梁啟超也曾熱烈的贊揚陸游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為何后人對陸游如此推崇?只是因他在文學史上占據了一方嗎?其實不然,這主要是因為陸游的詩歌總是洋溢著愛國情緒。始終表達出一種激烈而深沉的民族情感。
陸游生在金人入侵,國力衰微,民族矛盾異常尖銳的年代中。抗金復國、收復失地是他一生的偉大志向。他一生之中創作了大量詩詞,許多詩詞都寫出了抗金殺敵的豪情和對敵人的仇恨以及渴望收復失地和對祖國的熱愛。探究其愛國思想的形成也絕非偶然。當時如此多的文人騷客,可為何陸游會具有如此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甚至于成了他一生的志向?我想這就與陸游當時所處的時代、社會、家庭環境和個人自身的經歷分不開了。
一、陸游詩詞中愛國主義形成的原因
(一)時代影響
陸游生于北宋末年,當時正值金軍滅遼后南下入侵北宋的動亂時期。陸游一家迫于戰亂,到處逃難,直到他9歲時才到故鄉越州山陰定居。正是這樣顛沛流離的生活,幼小的陸游便已深切的感受到了國破家亡的奇恥大辱。南宋初期,金統治者繼續揮兵南下,國家嚴重分裂,百姓過著流亡生活。廣大人民從反抗民族壓迫,維護國家統一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發,堅決要求抗金。而以宋高宗、秦檜為首的投降派,卻只希望通過對女真貴族的屈膝求和來換取東南半壁的茍且偷安。這樣,和戰之爭開始了,愛國主義風格成為了許多進步作家追求的共同傾向,張元干、張孝祥、辛棄疾的詞,陸游、范成大的詩,陳亮、葉適的散文,共同把我國文學史上的愛國主義傳統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而陸游則是這些文人中最杰出的代表。
(二)家庭熏陶
陸游出生在一個富有學術和文學空氣的仕宦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在文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父親陸宰是位著名的藏書家,也是個有愛國思想的官員。他以國愁為念,常常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家談論國事,斥責禍國殃民的昏君贓官。當他們談到悲憤之處,有的拍案大罵,怒發沖冠,有的義憤填膺,愴然涕下。少年陸游看到這景象,深深地被父輩們的愛國激情所感動。20歲時,他就寫出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詩句,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可是直至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而親臨前線的經歷使他親眼目睹了抗金將士的戰斗熱情,也使他了解了北方人民在金人統治
下的悲慘生活狀況以及他們“忍死望恢復”的急切心情,這就使他更加迫切地渴望收復失地,實現自己多年的愿望。
(三)、名師影響
陸游早年跟隨曾幾學詩,曾幾一方面教給他作詩的技巧,另一方面卻也給他灌輸愛國主義思想,他贈陸游的詩說:“問我居家誰暖眼?為言憂國只塞心”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曾幾的愛國思想對陸游的影響很大。所以陸游前期的詩歌雖缺乏生活經驗,閱歷不多,但愛國主義還是創作的基調,熱情洋溢,氣勢奔放。這也為他后期的詩歌創作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四)、個人際遇
陸游出生時,正是北宋腐敗不堪,國家遭受入侵之時,靖康之亂后,為避戰亂,隨家人逃亡,在顛沛流離中度過了童年。后來陸游曾這樣寫到“我生學步逢喪亂,家在中原厭奔竄。淮邊夜聞賊馬嘶,跳去不待雞號旦。人懷一麥草間伏,往住經旬不炊竄。”正是這樣一段逃難生活在陸游幼小心靈上銘刻了對敵人的仇恨,而在逃難中看到的人們豪俠義勇、保家衛國的愛國行動又給了他莫大的鼓舞。就是這樣的幼年經歷使陸游從小就產生了抗敵御侮的愛過理想和“少小遇喪亂,妄意憂元元。”的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而陸游29歲參加進士考試時,卻因名列秦檜的孫子之前而受到秦檜的忌恨,復試時被黜落,直到秦檜死后才得入仕。他在后來的仕途中又兩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罷黜。正是這種崎嶇的人生遭遇,更加激發了他的愛國之情。陸游的愛國情懷終生不渝,他一生中時刻盼望著有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機會。直到臨終前仍在絕筆詩《示兒》中諄諄囑咐兒孫:“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總之,陸游的一生都是在內憂外患中度過的。自記事起,目睹的就是金兵對中原的踐踏肆虐,百姓無奈的背井離鄉;耳聞的也是父輩們救國救民的愛國言辭,使得陸游的思想很早的就定格在憂國憂民、舍生報國之上。此外,陸游的個人修養很嚴格。強烈的是非觀,對人民疾苦的關心,以愛國先驅為自己的楷模,在個人生活上的嚴格要求,以及從前輩詩人的篇章中汲取的滋養,都是陸游具有始終如一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基本保證。
二、陸游愛國情懷的具體體現
(一)堅持收復中原,大聲呼吁抗金救國
陸游親歷了喪亂之痛,從小便樹立了恢復祖國統一的大志,他的一生心系國家,憂國憂民。在他的詩里一再表示“殺身有地初非”“裹尸馬革固其常”的為國犧牲的愿望,甚至老了病了他也不灰心,就像《夜讀兵書》中說:“老病雖憊甚,壯氣復有余,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表明他自己老當益壯,如果有報國的機會,他愿意即刻投筆從戎,上馬殺敵。又如《十一日四日風雨大作》一詩說:“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戊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當時陸游已經68歲,雖然年老體衰,疾病纏身,但他殺敵雄心尚在,報國壯志猶存,一心只想能為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大業作出自己的貢獻。而且這首詩中巧妙地通過了自然界的風雨,將夢境和現實聯系起來,渲染自己的心無時不在中原,表現出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崇高精神境界。陸游重整山河的豪情壯志和殺敵報國的赤膽忠心,使我們不得不佩服他意志的堅強,感情的熱烈。然而還不止如此,甚至在陸游意識到自己生命將終老的時候,寫下了那首作為遺囑的《示兒》,也是陸游最后的一篇充滿了血淚的歌唱。《示兒》中蘊含著對兒孫的諄諄囑咐:“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它是作者一生抱負和理想的總結,也是詩人愛國思想的藝術結晶。詩中沒有只言片語涉及家事,唯一使他放心不下的是失地沒有收復,祖國沒有統一,含著老淚告訴兒孫,一定要繼承先輩的遺志,這首詩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感人至深,詩人強烈的統一祖國的愿望激勵著無數的中華兒女。
(二)抨擊朝廷和戎政策,揭露奸臣罪惡行徑。
南宋統治集團的罪行,給人民帶來沉重災難,而對外卻又表現了投降的一面。作為一個有強烈責任感的愛國志士和詩人,陸游因南宋統治者的對敵屈膝求和產生了強烈的憎恨和憤懣。陸游的深哀巨痛集中體現在《關山月》中寫到“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里誰和壯士心,沙里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早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詩人借守邊將士之口,痛斥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政策,表達了自己報國無門的悲憤。更憤怒的斥責南宋統治者的茍且偷安,腐敗無能,揭示出了那個年代尖銳的階級矛盾。這正是南宋中葉沉悶的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詩人用反問的態度“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表達了對權貴的憎恨,對兵士們空有報國之志,無用武之地的憤慨,以及對淪陷區遺民百姓的同情,種種愛國憂民的深沉感情。他的詞《桃園憶故人》(題華山圖)中“云外華山千刃,依舊無人問”揭露了南宋王朝不愿收復失地的賣國行徑;《清商怨》揭露了統治階級刻薄寡思,卑鄙地打擊堅持抗金的愛國戰士們的罪行。
(三)充滿了壯志難酬的悲憤與英雄遲暮的感慨。
陸游曾以其卓越的文學很快地步入仕途,先后做過萌補登仕郎,寧德縣主簿,檢法官,各地通判。可是在面對懦弱的當權者時他很快被貶,愛國之志不能抒發。在做秋操檢閱時,想到自己并不是不能打仗的文弱書生,于是加入軍中以實際行動為國效力。《書憤》一詩抒發了陸游主張用軍事力量收復失地的看法。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在首聯寫年輕時的雄心壯志,早年哪里懂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多么艱難,險惡。沒有考慮有多少障礙,北望中原,氣涌如山,豪氣磅礴,信心十足。在這里詩人表面上看來好像自悔當年不知世事,實際是為世上有這么多邪惡的東西感到憤慨。接下來頷聯是回顧自己在抗戰中值得回憶的事跡。陸游任鎮江通判時,曾經為加固防線,添置戰艦盡力。陸游也曾戍守大散關,還曾提出“進取之策”。這些都是詩人心中永遠不能忘記的,然而又都是未能實現志愿的恨事,回憶起來愈加憤慨。詩人自己的志向未能實現,空有對國家長遠的雄心,鏡中照見自己的兩鬢已經斑白。詩中的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中間”,諸葛亮的確足以名揚于世,雖然世事充滿艱辛,他卻毫不動搖,千年以來誰能與他相比呢?這既是呼喚像諸葛亮這樣的英雄人物出師北伐,達到九州統一,又是鞭撻不思恢復,一味屈辱投降的南宋投降派。這首詩正如嚴修教授所說:“空懷‘憂國孤臣淚,平胡壯士心’的陸游,至死未能實現其恢復中原的愿望。‘至死恨不見中原’,成了他永遠的遺恨。”這種理想破滅的凄涼,也是一種崇高的悲劇美,是陸游詩歌最感人的精神力量。
(四)對淪陷區人民苦難生活的同情與關懷
陸游曾前后在農村度過了三十多年的時間,與人民朝夕相處,對人民的愁苦酸辛有深切了解,其詩作關注勞動人民生活疾苦,自然超越一般詩人的浮泛,表現了陸游悲天憫人的偉大愛國情懷。在與人民的對照中,他進一步深察自我,對百姓傾注了深切的同情。
“有山皆種麥,有水皆種粳;牛領瘡見骨,叱叱猶夜耕;竭力事本業,所愿樂太平。門前誰剝啄?縣吏征租聲。一身入縣庭,日夜窮笞榜,人孰不憚死?自計無由生。還家欲具說,恐傷父母情。老人倘得食,妻子鴻毛輕。”(《農家嘆》),全詩寫出了農民的辛勤勞動、善良性格,以及剝削階級對他們的殘酷掠奪,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疾苦的關心。同時他還融入人民生活中去,“我是識字耕田夫”,詩人虔誠地以能把自己擺進農夫的行列而感到光榮,以能夠
疏離原本所屬的士大夫階層為自豪。他在《晚秋農家》中說:“我年近七十,與世長相忘。筋力幸可勉,扶衰業耕桑。身雜老農間,何能避風霜。夜半起飯牛,北斗垂大荒。"詩人不僅"身雜老農間”,以一個純粹的農民形象體驗著農民的生活,而且“與世長相忘”,以遠離塵世的淡泊情趣貼近人民的心理。《貧甚作短歌排悶》云:“年豐米賤身獨饑,今朝得米無薪炊。地上去天八萬里,空自呼天天豈知。”只有切身體味人民的困苦,才能對人民抱以深切的同情,才能寫出感人肺腑的詩句。對人民苦難的同情與關照,是陸游詩歌之人文關懷的集中體現。
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說:“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這首詩頭兩句的“河”指黃河,“岳”指華山。黃河和華山是我國的名山大川,也代表著祖國神圣不可侵犯的領土。而對于失掉它們的詩人肯定會痛惜和悲憤了。詩的后兩句表現了詩人對淪陷區人民的深切關懷,他把他們稱為“遺民”,暗示出那是由于昏庸的統治者逃跑了,把他們遺棄在那里,而他們被遺棄之后,就開始在“胡塵”的籠罩之下飽受敵人的蹂躪與奴役,過著悲慘痛苦的生活,他們含著熱淚,年復一年地盼望著“王師”來解救他們,但由于南宋小朝廷奉行著向敵人妥協投降的政策,他們殷切地希望終究卻成為了泡影。在這短短的四句里,詩人把他對祖國的熱愛,把對敵人的痛恨,對賣國朝廷失望,對淪陷區人民的關懷寫的那樣的深切動人。陸游對處于那個時代的人民深表同情。
三、陸游愛國詩歌的影響
(一)陸游愛國主義精神對當時人民的影響
陸游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他繼承并發揚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優良傳統,一掃江西派的積弊,樹立起一面進步文學的光輝旗幟,他的詩歌光耀當時,流被后世。他的愛國詩篇,在當時打擊了敵人和投降派,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讓人們在絕望時看到了對國家的期望。也對當時那些積極救國的仁人志士給予鼓勵,讓抗戰的勇士們明白,知道他們不是獨自在戰斗,而是與著千萬的人民在他們身后支持他們。也打擊了以后的民族壓迫者和民族敗類,鼓舞著愛國的人民。朱熹曾稱贊說,“放翁老筆猶健,在今當推為第一流”。
(二)陸游愛國詩歌對后人的影響
南宋后期的詩壇,可以說是在陸游的籠罩發展的,與他同時而稍后的江湖派,就有不少人受到陸游很深的濡染。當然,也有人由于只注意他的“使事必切,屬對必工”而流于淺薄圓滑的,但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卻都能或多或少繼承他的愛國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精神,如戴復古就曾這樣推許陸游:“茶山衣缽
放翁詩,南渡百年無此奇。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閑言語變玫琦。”。在陸游的影響下,戴復古寫下了不少反映社會生活、同情民間疾苦的著名詩篇。南宋后期另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劉克莊,雖未能親從陸游學詩,但也深受陸游的影響。他在《刻楮集自序》中自言“初予由放翁入”。他非常推崇陸游,說陸游“南渡而下,故為一大宗”。劉克莊的詩也繼承了陸游的愛國精神。宋亡之際,遺民中不少愛國詩人更受到了陸游的感召,發生了共鳴,如林景熙在《題放翁卷后》詩里沉痛的寫道:“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明朝詩人胡應麟說他每讀陸、林二人的詩“未嘗不為滴淚”,足見其感人至深。
由于社會和文學的原因,陸游在明代的影響不大,但到了清代,許多詩人如宋琬,查慎行,鄭燮等就又都深愛陸游,言詩而以陸游為師者甚多,甚至將陸游、杜甫和蘇軾并稱為三大家。趙翼在《甌北詩話》詩,除為陸游辟專章外,還有年譜之作。當清末帝國主義瘋狂侵略,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時候,人們對陸詩更有深切的體會,和他的愛國主義精神產生強烈的共鳴。梁啟超就曾熱烈的贊揚陸游說:“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讀陸放翁詩集》)直到五四時代,陸游的愛國詩篇任然鼓舞著反帝斗爭的人民。
結束語
陸游的一生都在為苦難的祖國而歌唱而戰斗。他的詩歌風格多樣,或氣壯語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蕭瑟清冷,情調低沉。陸游的詩篇像一泓泉水,清靈卻不見底。但不變的是他的詩歌始終都洋溢著愛國主義情懷。不僅在當時鼓舞了人民的戰斗意志,而至今仍然震撼著讀者的心靈,激勵和培養著人們的愛國情操。
致謝
本文得以順利完成,我首先感謝我的指導老師,從論文的選題到論文最后階段的完成,每一個環節里都滲透著導師無數的心血。一直以來,老師淵博的學識,敏銳的學術思想和誨人不倦的態度使我受益非淺,我深信從老師那里學到的專業知識、學習方法以及做人的態度將是我終身享用不盡的財富。此外,我我才能在各個方面取得顯著的進步,在此向他們表示我的由衷謝意。參考文獻:
1.《宋代文學史(下)》孫望常國武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2.《中國文學史(中)》章培恒駱玉明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3.《陸游詩集導讀》嚴修巴蜀書社1996
4、《陸游詩選》游國恩李易選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
5、《陸游詩詞賞析集》陸堅主編巴蜀書社1990
【試論陸游詩歌的愛國主題】相關文章:
淺談陸游詩歌的愛國主題06-01
關于愛國主題的詩歌02-01
愛國篇主題詩歌04-20
陸游的愛國詩句10-24
陸游的愛國詩詞05-21
陸游的愛國詩11-08
陸游的愛國詩05-30
[經典]陸游的愛國詩07-04
陸游的愛國的古詩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