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一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篇,重點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內容,品味古詩的意境,體會朋友間的情誼。這首詩短短的二十八個字,卻寄情于景,為我們用語言文字描繪了一幅江畔送別圖。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多種形式的讀:默讀、朗讀、齊讀、引讀。做到讀有層次,讀有要求,讀有指導,讀有評價。以讀悟情,以讀入境。尤其是引導學生讀后兩句的時候,我創設情境發自內心的引讀,使學生不禁進入詩中意境,為情所動,隨情而讀。注重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感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讓學生帶著獨特的個性色彩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讀悟結合,品味別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窮魅力。要讓學生從短短四句詩中去體會詩人的情感,感悟詩歌的意境,無疑是有很大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動作、神情等,去再現這感人的“話別場面”。學生通過想象當時分別的情景,走進了詩句,走入了詩人的內心,品味到了詩人豐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兩位詩人濃厚的友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二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閱讀一定數量的古詩文。因此,教材中適當編排了一些古詩詞。怎樣進行古詩詞教學最有效呢?下面以我教《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說說如何把“讀”作為詩詞教學的主旋律。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朗讀中,了解詩詞大意。教學伊始,我說同學們,誰能說出帶有“讀書”兩個字的名言或詩句呢?學生們紛紛說出:“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我問:你怎樣理解這些名言和故事中的“讀書”兩個字。同學們各抒己見,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時,我順勢點撥,今天我們就以“讀”為主來學習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請同學們打開書,先讀通順,再借助文中的插圖、注釋,想一想這首詩大概講的什么意思。學生初讀,自學。學習積極性空前高漲。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學習古詩的方法。因此,在開課伊始,我不是按慣例不讀課文就解釋詩題,而是讓學生先借助注釋和插圖自讀,了解大意,整體把握。這樣不僅做到解題不離文,同時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讀中了解詩題,了解背景,把握基調。(1)、交流詩題意思,指導讀出節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樣讀題目,即讀出了節奏,又讀出了內容。學生清楚的知道誰送誰、送的地點、送的目的地。(2)、了解背景,指導讀出味道。出示黃鶴樓的圖片,插入傳說。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文人墨客流連聚會之所,又是傳說中仙人乘鶴升天之處。兩位瀟灑飄逸的詩人選擇在此辭別,雖是惜別,但更富有詩意,因此在讀“黃鶴樓”時聲調可以稍上揚。(3)揚州是個什么地方呢?揚州——美麗的江南城市,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尤其春天的揚州到處歌舞升平,到處柳絮如煙,繁華似錦。“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4)孟浩然此去揚州要做什么?心情怎樣?他要去游玩、散心。心情自然輕松、愉悅。(5)想象你是孟浩然,帶著你即將下揚州的心情讀詩題呢?在這富有詩意的陽春三月,李白送別好友去那個令人神往的揚州,心情會怎樣?那肯定是即有惜別之情,又有羨慕之情。這個時候,假如你是李白,帶著送別好朋友的惜別之情、羨慕之情讀詩題。讓學生再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朗讀是對作品的再創造,在誦讀時要先把握作品基調。“人生自古傷離別”,許多人認為離別是傷感的,而本首詩中的孟浩然并非如元二出使荒僻的安西那般無奈。揚州是當時最繁華的都會,眾多才子佳人聚集于此,作為“風流天下聞”的大詩人孟浩然,此行的愉悅心情可想而知。而喜愛游山玩水的李白自然為好友高興,在情深意重的惜別之中,也流露出了一絲羨慕與向往。因此,了解背景,為“入情入境的誦讀”打下了基礎。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學生自然學的有情趣。
讀中感悟詩情,進入詩境。(1)品讀“故人西辭黃鶴樓”說說李白為什么要送別孟浩然?他們是什么關系?你了解他們之間的交情嗎?(2)品讀“煙花三月下揚州”配樂想象“煙花三月”的揚州。融想象與誦讀中。(3)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讓學生再讀中知道,“孤帆”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詩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另一方面: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刮起風帆,漸去漸遠,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下一點影子了,最后終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詩人仍然久久屹立。此時,只看見那滾滾的江水向東流去……誦讀這兩句詩時既要有節奏又要音斷氣連,尤其是“流”字拖長音,有孤帆遠去之感。通過讀,感受詩人對好朋友的深情厚誼,體會詩人目駐神馳的情態和悵然若失的心情,此刻李白的心也早已隨友人一起去了。再次讓學生感情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教學到這里時我指出:流就是留,是不舍,是牽掛,是羨慕,是詩人對好友綿綿不絕的情誼。這時,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練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覺得小學生沒有豐富的文學積淀,因此,教學不能枯燥的分析、機械的背誦,也不可“深挖”式地鑒賞。應當借助多媒體創設情景,放飛想象,品讀語言,做到有感情誦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生情,在讀中入境。并在讀中讓學生掌握朗讀技巧,從而使朗讀指導“虛”“實”并用。
拓展研讀,積累應用。同學們,古典詩詞中的送別之情感人至深,有悲傷,有樂觀,有勸慰,有歡快……下面同學們回憶一下,你們都讀過那些送別的佳句,我們來共同感受古人那濃郁得離別之情。同學們紛紛的說出了下面詩句:
蠟燭有淚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唐·杜牧)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李白)
海內存知己,天涯熱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別離》,唐·陸龜蒙)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唐·高適)
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們積累背誦。同時指出: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有許多的聚散離別,請你用幾句話,寫一寫與親人或好友離別時的場景或心情,并恰當運用學過的詩句來表達。這樣的教學,不僅增加誦讀積累的數量,也是一種初步的對比學習,激發并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和熱愛。最后的練筆意在讀寫結合,古為今用。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及反思09-25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實錄08-28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07-17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04-10
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設計08-28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10-11
〈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06-28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10-2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7-12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反思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