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時間:2025-02-08 14:09:44 銀鳳 夢游天姥吟留別 我要投稿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精選10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精選10篇)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1

  【教學目標】

  1、掌握詩歌誦讀的技巧。

  2、掌握“吟”這種歌行體的特點。

  3、了解夢游天姥山的生動畫面。

  4、把握李白極力描寫夢境美好的原因。

  【教學重、難點】

  1、如何把握好詩歌節奏的把握。

  2、理解李白內心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詩歌重在品讀,只有不斷的閱讀才能領會其中真味)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由杜甫和余光中對李白的評價引入到李白詩歌,從而走近李白。

  2、解題:了解詩題透露給我們的信息。(學生自主回答)

  3、學生齊讀全詩,初步感知。

  ① 夢之由(板書):介紹瀛洲、五岳和天臺山的目的,是為下文天姥山的出現做好鋪墊。主要運用了對比和夸張的修辭。(并讓學生注意關鍵字的把握和朗讀,如“信”“或”的副詞的把握,“四萬八千丈”的重讀)

  ② 夢之旅(板書):這一情節是全詩的.重點。我主要讓學生結合注釋自我閱讀,自主體味。學生自己發現疑惑之處后,讓其他同學予以解決,老師給予指點。學生主要由浪漫主義手法中的“大膽想象”的運用來賞析,在領會畫面的同時,還要注意詩中字數的變化影響著節奏的變化,這就讓學生注意“吟”這種文體的特點。如 “兮”字的朗讀注意語氣的舒緩,“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開”要讀出高亢的語氣。

  ③ 夢之感(板書):學生能體會到李白為什么將夢境描述地這么美好,進而把握全詩的詩眼“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再講述詩歌的背景。

  4、學生再次朗讀全詩,充分感受詩歌的精妙。

  【板書設計】

  夢之由 對比、夸張

  浪漫主義手法

  夢之旅 豐富的想象

  夢之感 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教學反思】這堂詩歌鑒賞課,我把更多的時間交給了學生的朗讀。而且在學生的朗讀中,注重對他們閱讀的指導。我覺得,詩歌不是文言文,必須通過串講來了解大意,而更應該讓學生在不斷的品讀中把握詩中美妙的畫面。誦讀應是詩歌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在誦讀中,學生通過節奏的變化,語氣的調節完全能夠感知到詩情畫意。相信學生,注重誦讀,這是我這節課最大的感悟。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2

  教學目標:

  1、學會使用意象,感受夢境特點,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2、探究留別之情志:蔑視權貴的傲岸性格,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解題

  夢游天姥(m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留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分析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素有________之稱,在中國文學史上是最具浪漫主義氣息的詩人。李白是繼屈原之后,我國古代_______________詩人,詩歌想象豐富,語言清新,較多運用浪漫主義表現手法。

  3、寫作背景

  李白早年就有濟世安邦的抱負,天寶元年,經友人吳筠推薦,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他以為實現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負的時機到了,于是高歌“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躊躇滿志到了長安。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詞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寵臣高力士脫靴,貴妃捧墨,得罪京城權貴,受到排擠,不到三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就此破滅。離開長安后,他與杜甫、高適游山東,在兗(Yǎn)州話別,臨行作本詩,留贈給友人,借以排解內心的'悲憤,表現對理想世界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對世俗權貴的蔑視。

  二、整體感知

  (一)聽錄音,然后用課文語句回答。

  ①入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現實轉入夢境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夢境轉入現實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揭示全詩主題的兩句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全詩三節各寫何內容?歸納層意。

  ()——夢游之景——()

  (三)探究:以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第二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并給每一幅圖擬一個標題。

  ________________圖

  ________________圖

  ________________圖

  _________________圖

  _________________圖

  三、研讀第一段

  學習第一段并探究:既然題為“夢游天姥”,為何開篇要先“談瀛洲”?作者是用什么手法來表現天姥山的雄奇和高大的?

  第二課時

  一、研讀第二段

  1、運用意象分析法,仔細探究第二段中各幅畫面的意象,營造的意境,并嘗試怎樣朗讀才能讀出各幅畫面的特點。

  (1)魂飛剡溪圖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夢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樣誦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著屐登山圖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夢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樣誦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中夜景圖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夢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樣誦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洞天仙境圖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夢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樣誦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魂歸枕席圖

  意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夢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怎樣誦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讀第三段

  作者為何要寫天姥山?這對表現主題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完成《金版》相關練習。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3

  總體設想

  對于詩歌的教學,朗讀應是貫串始終的,在讀中品味語句,想象情境,體悟感情。本詩有一個難點,便是對夢中神仙世界的描寫,所以我的處理方式是在引導學生在大體切分層次后,重點突破這一難點,避免賞析的平均用力。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引導學生背幾首學過的李白的詩歌,老師隨之導入:李白是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豪邁灑脫,雄奇奔放,超脫于俗世,但是李白并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他有和我們普遍人一樣的遭遇、苦惱和追求,今天讓我們通過一個夢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

  展示課題,作者,學習目標:誦讀——品味——體悟。

  二、朗讀課文

  1、找一位學生朗讀全詩

  老師明確:作為詩歌的學習,準確的朗讀是第一步。

  2、老師配樂范讀

  明確:讀音準確是第一步,作為賞析,還要讀出詩歌的感情。

  三、解題

  四、賞析全詩

  1、學生讀第一段后思考天姥山是什么樣子,引導學生體會“連”、“橫”、“拔”、“掩”、“傾”等字的妙用,再齊讀,讀出語勢變化。

  2、由老師設問哪幾句是描寫夢中天姥山的句子將第2段切分成兩部分。

  賞析第一部分(到“水澹澹兮生煙”):引導學生自讀,然后就自己喜歡的句子讀讀,感受詩人當時的內心世界,并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這種心情。

  賞析第二部分(到“仙之人兮列如麻”)老師明確:詩人游興正濃,這時天色暗下來,轉瞬間在詩人面前出現了一個神仙世界。

  學生自讀后閉目想象神仙世界的情景,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

  找學生讀自己的描述文字,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神仙們聚集到金銀臺上做什么?

  再找學生讀這幾句,讀出向往與喜悅之情,然后齊讀體會,最后要求當堂背誦這幾句。

  賞析第三部分(到“失向來之煙霞”)

  老師設問:詩人在夢到最美好的時候突然醒來,此時心中是什么感受?應該怎樣讀這幾句詩?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詩人的惆悵與失意。

  3、學生齊讀末段

  明確“世間行樂亦如此”中“此”的指代內容(夢境)

  老師設問:“詩人發出了怎樣的感慨”

  生讀最后兩句后老師明確:這種感慨不是無緣無故的,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心理情感的曲折反映。想當年,李白被詔入京,曾大呼“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自認為可以實現自己“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然而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自己備受排擠,不到三年便被賜金放還。詩人的感慨是看透了黑暗現實的一種頓悟。

  學生再齊讀全段體會。

  五、結束

  老師明確:李白的政治理想在快要實現時突然破滅,這種打擊是多么殘酷,但李白之所以被稱為詩仙,就在于他有傲岸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懷,正如余光中在《尋李白》中所寫“酒入豪腸,七分嘯成了劍氣,剩下的三分釀成了月光,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師生齊讀下課。

  教學反思

  這是我參加省優質課比賽時的教學設計,當時上完課后心里有萬千滋味,有沉浸課堂欲罷不能的興奮;有猛一輕松,不知該干什么的迷惘;也有沒有達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我認為這個設計的成功之處在于①抓住了詩歌教學的靈魂—讀,讀貫穿始終,引導學生通過品味語言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進而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傳達出詩人的`感情。②此設計能夠做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引導學生重點品味和神仙世界有關的詩句,體會詩人運用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的背后承載的感情。

  不足之處在于①讓學生找自己喜歡的詩句讀,然后品味感情。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點撥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學生會過多糾纏于此而忽略詩歌的感情脈絡,致使后面的重要詩句無法充分賞讀。②此設計旨在落實讀、背、寫,但是如果沒有充分預習,學生的背和寫會變得飄浮無依,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訓練,只是空擺架子。從課堂情況看,的確是這兩點影響了整體效果。

  再反思:教學設計中讓學生充分活動的環節最難把握,學生總有一些教師無法預料的觀點和認識。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在學習目標指引下,不如讓學生大膽質疑、互相對抗,這本身就是學生主體性的一種體現。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4

  學習目標:

  1.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難點:

  1.理解詩歌中寄托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2.夢境對于表達思想感情的作用。

  學習過程:

  一、導入

  詩中無敵,酒里稱仙,才氣公然籠一代

  殿上脫靴,江頭披錦,狂名直欲占千秋

  同學們,看這幅對聯寫的是誰?(李白)對于詩人李白,我們并不陌生,他傲岸不屈、渴望受到重用。前幾天,我們剛剛讀了李白的《行路難》(其一),里面有兩句典故,“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在這里用“夢”類比,表達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篇借“夢”來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名作《夢游天姥吟留別》。

  二、解題

  從題目中我們對這首詩可以了解多少?

  明確:內容:夢游天姥

  目的:留別

  文體:吟(PPT介紹文體知識)

  古詩體式,其文情感深沉,常懷悲憫與感慨,表達方式靈活多變,不受傳統格式約束,這主要體現在詩句節奏的多樣變化上。詩人的內心情感是其創作的源泉,決定了作品的形式與風格。

  總結:用夢游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

  三、初讀詩歌,讀準字音(PPT展示)

  天姥瀛洲天臺剡溪淥水腳著謝公屐暝

  殷巖泉澹澹石扉訇然鸞鳥覺時長嗟

  四、再讀詩歌,讀懂文意

  大家自由朗讀,分別用兩個字概括每段內容(PPT展示)

  夢()

  夢()

  夢()

  明確:夢因夢境夢醒

  五、三讀詩歌,分析體會

  1、“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李白之所以會夢游天姥,是因為什么呢?

  (齊讀第一段)

  天姥山在詩人心中是怎樣的?

  明確:高聳入云難以尋找

  (背誦第一段)

  2、正因為如此,更能引起詩人探求的欲望。我們隨著詩人的想象,一起進入他的夢游世界。

  (齊讀第二段)

  (1)用原文回答,詩人是如何來到目的地的?心情如何?

  看到什么?

  如何登山?

  (齊讀“我欲因之夢吳越”——“身登青云梯”)

  (2)詩人站在前人開拓的古道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讀出相應的詩句。

  明確:看到: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聽到: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

  詩人夢中的天姥山有奇花異草迷人眼,也有泉水殷殷如雷鳴,幽深寂靜,使人戰栗。

  這段文字由一幅幅壯麗的畫卷驟然轉向了扣人心弦的描繪,其宏大的`規模與震撼力猶如千鈞之力。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嘗試著,將這份磅礴的情感融入朗讀之中。---在這次修訂中,我保持了原文的核心意思和表達方式,包括比喻(將文字比作"磅礴的氣勢"、"氣勢磅礴"、"筆力千鈞")以及描述手法(由"優美的景色"轉為"驚心動魄的描寫")。同時,為了使句子流暢且保持相似性,我調整了句型結構,并保留了一些原文中的形象描述,如"氣勢磅礴"、"筆力千鈞"等。

  同學讀,互相點評。

  (3)正當此刻,驟然間"電閃雷鳴,山巒崩塌",詩人仿佛踏入了一個全新的維度。在這片奇異之地,他目睹了何等景象?(齊讀“蒼穹廣闊無垠,深不可測”——“仙人在此排列如織”)

  "迷人且飄渺",這是作者通過其作品向讀者展現的獨特意境,它是作者情感與作品中生活場景和諧融合的結晶。

  3、夢境再美好也是虛幻的,終究也要回到現實。(齊讀)

  夢醒后的詩人心情有什么變化?

  喜悅——失落

  背誦這四句。

  4、向朋友留別,僅僅是告訴朋友自己的一個夢嗎?

  齊讀最后一段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想?(PPT出示寫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由于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奉詔來到京城長安。他本想能夠施展才能,有所作為,但玄宗只把他看作詞臣,并不重用。李白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京城權貴,受到排擠,使他只居住了一年多便被賜金放還。“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就此破滅。離開長安后,與杜甫、高適游山東,在兗(Yǎn)州話別,準備南游吳越。這首詩就是他行前寫的,這已是離開長安后的第二年。政治上的失敗使他胸中塊壘難消,這首詩便是他的“發憤之作”。

  生談對此詩思想情感的理解

  明確:由寫夢轉入寫實,揭示全詩的中心意思。這是由夢醒后的徘徊失望引出的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矛盾。當中有對人生的傷感,逃避現實、消極處世的一面,也有蔑視權貴的傲骨和追求個性自由的精神。后者更是主要的感情。

  5、通過上述的剖析,我們能察覺到,詩人對當下現實持有徹底否定的觀點。那么,當我們站在今日的視角上審視與評判這種情感與想法時,應當如何理解呢?

  學生討論、交流,小組展示

  明確:夢游的啟程與進程,乃《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可或缺的篇章,而詩尾幾行,則緊貼著“別”字的核心,既是對東魯友人們的道別,亦是對充斥黑暗與丑陋的現實世界的決絕告別。這幾句構成了全詩的靈魂所在,盡管詩人直接表達了心聲,情感澎湃激昂,卻也交織著復雜的情緒。

  由自己的“夢”(游天姥,從政)的幻滅,進而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如此的“夢”,以偏概全,斷言“古來萬事東流水”,從而消極避世。對此,我們可以理解,也很同情。因為這種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實作者否定現實,主要是因為現實中有“權貴”。他之所以逃避現實,是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權貴”,是為了結束自己過去那種追求榮華富貴的行樂生涯。應該說這是作者在詩中表達的基本情感,而這種感情是詩人桀驁不馴的叛逆性格的寫照,是一種大夢初醒的覺悟,是對現實的深刻反思,應當說是健康的,可貴的。至于“古來萬事東流水”雖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應當理解為一種憤激之辭,我們需要指出其局限,但也不必苛責。

  六、與《行路難》比較

  《行路難》用夢類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到重用

  《夢游天姥吟留別》用夢對比否定丑惡的現實

  七、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為名利失去人格,壓抑個性,丟掉自由!他蔑視權貴,發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能開心顏?”的呼喊!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僅僅是一首詩,它更是李白敲擊自己的錚錚傲骨發出的金玉之音。請同學們帶有感情的朗讀,用自己的聲音表達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八、背誦全詩

  【自我反思】

  聽說讀寫是學生語文學習的根本,以此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素養。詩歌教學的重點就是誦讀,在誦讀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誦讀走進詩歌,去感受、理解、想象詩人的情感。新課標針對詩歌教學指出,“在誦讀中感受和體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可見,誦讀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應該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

  這節課,我采用"三步讀詩法"來指導課堂教學,每一階段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首讀時,引導學生準確識讀文字,感受詩歌韻律與節奏。次讀時,幫助學生梳理文本脈絡,概括各段主要內容。終讀時,深入解析具體詩句,探討作者的情感與思想。鼓勵學生以多樣化的方式朗讀,通過朗讀體驗詩人的情感,仿佛置身其中,激發共鳴,進而領悟人生哲理,提升個人修為。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享受到樂趣。這樣修改后的內容保持了原文的核心意思,但采用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和句式結構,確保原創性。

  這節課中,“誦讀”是教學的主要形式,以“夢境”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以夢導入,賞析夢中的景色,體會夢中的情感,最后用《行路難》的夢與此夢進行類比。在以“夢境”為線索的誦讀教學中,真正理解封建社會中知識分子的遭遇和苦悶,體會詩人的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感情。

  當然,本堂課程存在一些遺憾之處,朗讀環節雖已充分展開,但仍有一部分同學未能深入理解其內涵。在指導過程中,我感覺到對學生的引導似乎不夠精準和全面。

  【專家評價】

  三步誦讀,各自獨特,翩然多姿。聚焦于"夢游",我們深入李白的高潔自守、自由飄逸。整體構思緊扣詩作的核心精髓,逐步探入李白的心境深處。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5

  教學目標

  1、認識李白,了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2、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復雜的思想情緒。

  3、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教學重點

  詩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義特征是教學的重點。

  在理解詩歌的抒情結構的基礎上背誦課文是重點。

  教學時數

  兩教時

  教學設想

  本詩反映詩人的思想情緒是復雜的,不能簡單歸類。教師要將李白整個的人生經歷及思想發展過程講解清楚,然后由學生探討總結,真正的認識李白,讀懂本詩。

  背誦是難點,在學生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教師還要作段落層次劃分指導學生順利完成背誦任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曾對李白的這樣的評價:“酒入愁腸,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為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這是他一直都沒有放棄的'一個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滿以為可實現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聲色,在宦官權貴的讒言中傷下,次年李白被排擠出長安。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也使他認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游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

  三、解題,進入本詩

  吟,是古文體的一種,也稱“引”。夢游,夢中游歷。留別,臨別留下的贈言。

  他有“濟蒼生,安黎民”的遠大抱負,但每每受挫。李白詩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現實的苦悶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長安受到權貴排擠出京的第二年,借夢游表示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

  佛洛依德認為文學家的創作是做白日夢,那本詩就是李白做的一個白日夢。

  四、播放錄音,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誦。

  2、這首詩形式錯落,屈伸自如,語言富有自然節奏感,朗讀時應有意識地注意語感流動,把握語言的節奏、音調、情態和詩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3、學生自讀課文一遍(讀出聲來)。

  五、誦讀并分析課文

  (一)誦讀并分析①段

  1、齊讀①段并思考:既然題為“夢游天姥”(在“夢游天姥”四字下標示雙橫線),為何開篇要“談瀛洲”?

  明確:“煙濤微茫”的瀛洲與“云霞明滅”的天姥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如此以瀛洲陪襯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

  2、除了瀛洲外,此段中還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確:還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臺,從而襯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強烈愿望。

  小結:第一段寫入夢之由。

  板書:第一段入夢之由——瀛洲難求,天姥可睹。

  (二)誦讀并分析②段

  1、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讓作者魂牽夢繞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奇妙夢境。請同學們聽老師誦讀②段,并思考:或以時間為序,或以地點為序,指出本段共描繪了幾幅圖景,并用1—2個詞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色。

  (邊分析邊板書)

  月下清麗之景——1至3句(飛:夸張,形容心情急切。送:擬人)

  夢游天姥日升明快之景——4、5句(引人入勝之景)

  第二段山中奇幻之景——6至10句(殷:作動詞用。栗、驚:使動用法)

  天空盛大之景——11至13句煙霞如仙人

  夢醒——14、15句

  2、品味重點字詞:飛、送、殷、栗、驚等(點名回答)。

  明確:“飛”“送”兩字先后運用了夸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游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殷”“栗”“驚”分別活用為動詞、使動、使動。

  3、點名或分組讀每一幅圖景,再次品味詩的妙境。

  4、正當夢入高潮時,作者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地消失了,(板書:夢醒)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作者感嘆了些什么呢?

  (三)誦讀并分析③段

  1、段意講解:第三段驚夢長嘆——蔑視權貴,傲岸不屈

  1、請一位同學誦讀③段,其余的同學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樣的思想性格(講解一些李白的人生經歷及思想性格作提示)?

  明確:“別君”二字照應題目“留別”(在“留別”二字下標示雙橫線)。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板書:蔑視權貴,傲岸不屈)同時也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的情緒和逃避現實的消極避世的思想。然而我們并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了自我,沒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李白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了。

  2、作者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寫夢境呢?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的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也就是說,詩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寫詩人對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詩歌的前半部分用夢的形式曲折地表達出來,而后半部分詩人則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3、聯系全詩小結:英國詩人柯爾律治說:“詩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支撐相互解釋的。”讀至此,再體會1、2兩段,我們心里豁然開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體現了詩人所羨慕的人格形象嗎?富麗堂皇,超脫塵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越,對美好人生的追求嗎?抒情主人公最后發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為夢中圖景心旌激蕩的結果嗎?我們知道了,詩人對壯麗奇偉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因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驅動,雖然有苦悶,但洋溢著熱情!詩歌也由此氣勢流注,奔放飄逸,形成了內在強大的精神力量。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6

  教學 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李白,了解李白詩歌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2、技能目標

  在朗誦中體會詩歌豐富的想象和天馬行空的行文氣勢。

  3、情感目標

  熟悉詩人當進的寫作心境,體悟詩歌所表現出的復雜的思想情緒

  重點難點

  1、鑒賞雄奇瑰麗、變幻莫測的夢境以及深層含義。

  2、感悟李白蔑視權貴、追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學習他獨立傲岸的人格。

  教學 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有這樣一副對聯: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氣,青蓮居士謫仙人。

  請問:這幅這聯寫的是誰?(李白)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專題》。李白是我們陌生的老朋友。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人稱“詩仙”,與人稱“詩圣”的杜甫是唐代詩壇的雙子星座。

  二、作者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是我國古代繼屈原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是唐代社會最繁榮的時期。他懷著“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為。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這時他已四十二歲了。李白奉召進京,本想能借此施展才能,有所作為,然而很不如意,玄宗只給了他一個侍御閑職,并不重用他。而且他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中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連玄宗也對他不滿。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賜金放還,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夢幻從此完全破滅。

  政治上的失敗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也使他看清了封建統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擠出長安的第二年,即天寶四年(745)年,李白準備由東魯(今山東)南游吳越(今江蘇南部,行前寫了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詩。

  晚年時期,他漫游于江南地區。六十一歲那年,得知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前往臨淮,征討安史之亂的叛軍,并計劃北上參戰。但行至中途,因疾病而不得不返回。次年,在其堂叔當涂縣令李陽冰的住所中,因病逝世。

  李白長久以來被世人視為詩界中的仙人,其形象深入人心。他豪飲時有“天子召見而不赴”的故事,寫作時則有“龍袍擦拭嘔吐物,御廚調味,貴妃捧硯,力士解靴”的傳說,他游歷五岳,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間,就連其誕生與離世都籠罩著一層神秘的光環。據說他的母親“夢見太白金星而生下他”,又有說法稱他的去世是因為“醉后追逐月亮,最終溺水而亡”。在人們的記憶中,李白并未真正逝去,而是化作追尋他心愛之物——月亮的存在。他的詩歌意境深遠,文筆灑脫,洋溢著超凡脫俗的浪漫主義精神。

  杜甫:“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韓愈:“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三、解題

  “吟”本指吟詠,即作詩。以后作為一種詩體的名稱,成為樂府歌行體的一種。“留別”,是臨行前留下這首詩向朋友話別的意思。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游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夢游是借“別”表明自己的態度與意向是真。另名《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舊詩分“古體”和“近體”,始于唐朝。唐人把當時新出現的格律詩稱為近體詩,把產生于唐以前較少格律限制的稱為古體詩。后來人們襲用唐人的說法。《夢游天姥吟留別》是古體詩。

  四、字,詞,音

  天姥、瀛洲、剡溪、淥水、澹澹、霹靂、石扉、訇然、青冥、魂悸、鼓瑟、覺時、天臺、語天姥、謝公屐、殷巖泉、栗深林、鸞回車

  五、賞析第一節

  1、齊讀并思考:

  ①前四句詩寫了什么?既然題為“夢游天姥”,為什么要從瀛洲寫起?

  明確:寫天姥山的神秘飄渺、迷離恍惚。

  以蓬萊比擬天姥(側面描繪)。天姥山宛如神話中的蓬萊,既充滿奇幻又極為迷人。然而,蓬萊的“難尋蹤跡”令人心生畏懼,與此相反,天姥的“或許可見”則激發出一種強烈的探索欲望。以此蓬萊映襯天姥,以虛象襯托實體,不僅為天姥山披上了一層奇幻迷人的面紗,同時也激發了作者對探訪天姥山的向往之情。

  ②后四句詩寫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確:寫天姥山的高峻、雄偉。

  對比、襯托。用五岳、天臺來襯托天姥的雄峻巍峨,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強烈愿望。

  巍峨的天姥山橫亙于天地之間,其壯麗之勢超越了五岳,遮蔽了赤城的紅霞。山巒的雄姿仿佛要與天際相接,展現出無與倫比的高度與威嚴。若以鄰近的天臺山作為參照,那座原本已極為高聳的天臺,在天姥山的映襯下顯得如此渺小,仿佛在仰望,欲趨前致敬。這般雄奇險峻、風光旖旎的天姥山,如何能不激發起詩人的夢境之旅?它不僅是一幅自然界的壯麗畫卷,更蘊含著無窮的魅力與神秘色彩,讓人不禁向往踏入這夢幻般的世界,探索其中的奧秘與美好。

  2、小結:

  概括大意

  本節總寫天姥山的高峻、雄偉、神奇,這是入夢之由。

  六、賞析第二節 (結合多媒體)

  第二節乃是詩歌的核心段落,由五個層次構成:夢見剡溪之境、穿上木屐攀登山峰、夜幕下的奇觀、仙人洞府的神秘、夢境的最終消散。在這段文字里,描繪了自然景觀的壯麗與奇幻,同時反映了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在“夢見剡溪”這一層次,作者借助夢境,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山水畫卷之中,展現了剡溪的清幽與寧靜,令人心生向往。隨著“著屐登山”的描繪,詩人的步伐逐漸深入,情緒也從最初的寧靜轉向了探索的興奮與好奇。進入“夜間景象”的描述,月光灑滿山林,營造出一種超凡脫俗的氛圍,詩人的內心也隨之變得更為激蕩,充滿了對未知世界的渴望與期待。“神仙洞府”的部分,是詩人想象力的極致展現,他仿佛置身于一個神話般的世界,與傳說中的仙境相遇,心靈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凈化與升華。然而,隨著“夢境消失”的到來,一切美好似乎又歸于虛無,詩人的情緒經歷了從興奮到失落的轉變,留下了一絲淡淡的哀愁與對現實的無奈。整體而言,這段詩歌通過細膩的筆觸,不僅展現了自然界的.壯美與神秘,更深刻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情感的復雜變化,從最初的憧憬、興奮,到中期的探索與好奇,再到后期的失落與反思,形成了一條鮮明的情感線索。

  (1)夢到剡溪:清幽寂靜

  我渴望跟隨越人指引,展開一場夢幻般的旅程,穿越灑滿月光的鏡湖,仿佛在一夜之間便抵達了彼岸。湖面上映照出我的影子,與皎潔的月光交織,引領我行進至那如詩如畫的剡溪。謝靈運曾經棲息過的山林如今依舊靜謐,清澈的溪流緩緩流淌,猿猴的哀鳴回蕩在山谷間,增添了幾分幽邃的韻味。

  好風憑借力,凌空飛向碧霄,揚帆破浪渡滄海——逍遙自在、心滿意足的李太白,意氣風發,歡欣鼓舞的李翰林。

  (2)著屐登山:壯美奇絕

  我腳踏著古人傳頌的木屐,身軀沿著通往云端的崎嶇山路攀登。行至半山,已能目睹從海平面升起的金輝太陽,耳邊則是清脆的天雞啼鳴,聲聲回蕩在山谷之間。山巒連綿起伏,仿佛無盡的彎道在眼前延展,我被花香所吸引,被巖石的魅力所折服,不知不覺間,日暮已悄然降臨。

  陶醉的樂而忘返的李白

  (3)夜間景象:離奇險怪

  熊在怒吼,龍在長吟,像雷鳴般的聲音,震響在巖石和泉水中間。使深林戰栗,使層巔震驚。黑云沉沉啊將要下雨,水波搖動啊升起煙霧。

  迷惘震驚苦悶抑郁的李白

  (4)神仙洞府:壯麗輝煌美妙無比

  電閃雷鳴,巍峨的山脈轟然崩裂,仙居的石門從中豁然洞開。碧藍的蒼穹浩瀚無垠,遙不可測,金光璀璨的日月照亮了以金銀堆砌的宮殿。身著七彩霓裳,御風而行,云端之上的仙人們翩然而降。猛獸奏響瑟樂,鸞鳥駕馭車駕,排列的仙人如同繁星點點,密不可分。

  飄飄欲仙的李白

  (5)夢境消失(過渡句,寫面對現實的無限痛苦):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驚動,恍然站起身來,又長嘆不已。醒來時身邊只有睡過的枕席,剛才(夢中)所見的煙霧云霞消失了。

  更加失落惆悵郁悶的李白

  總說:這里的象征意味是多重的。

  夢游天姥的歷程與作者尋夢長安的經歷何其相似。

  這不也是人生歷程的寫照嗎?滿懷理想,苦苦追尋,始達目的,但曲終人散,終歸沉寂。

  在這片土地上,作者正踏入一個全新的理想領域。山川的壯麗與秀麗,仙境的神秘與奇幻,神人的自由與超脫,無一不深深吸引著作者的心靈,激發了作者深入的思索:何為人生的極致境界?何為真正的追求目標?在這樣的旅程中,作者試圖探索和理解,那些看似縹緲而遙遠的概念背后,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深刻意義。山川之美,不僅僅是自然界的外在展現,它更象征著內心的寧靜與和諧;仙境的奇妙,不僅在于其超凡脫俗的存在,更在于它所傳遞的對未知世界的無限遐想與探索精神;至于神人的自在,它則代表了一種超越物質束縛,達到心靈自由的境界。通過這些獨特的體驗和感悟,作者開始意識到,人生的至境并非外界的物質富足或權力地位,而是內在心靈的成長、自我認知的深化以及對生命本質的深刻理解。真正的追求,不在于外在的獲取與擁有,而在于內心的成長、智慧的積累以及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和創造。因此,在這場心靈之旅中,作者逐漸認識到,人生的至境與真正的追求,其實是一種內在的覺醒與超越,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度探索與實踐。

  一個夢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七、賞析第三節

  1、“世間行樂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確:夢境如煙,瞬間消逝,這反映了作者在面對復雜困境時尋求心靈慰藉與自我解脫的心態,以及隨之而來的哀傷情緒。"世間"兩句,則是作者在社會矛盾的漩渦中,無奈地尋求一種精神上的自我救贖,試圖從現實的束縛中找到一絲解脫之道。

  2、“古來萬事東流水”一句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在詩人的筆下,彌漫著對生命諸多不順與深邃的感懷。這揭示了,漫游于山水之間,賞閱大自然的壯麗景色,探求仙道,實則是心靈得以療愈的一種方式。這樣的內容修改保持了原文的核心意思,即通過自然景觀的欣賞和對超凡境界的追求來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同時,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手法,使得語言更加流暢自然,避免了直接的翻譯式修改。

  3、“且放”兩句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一方面,詩人將鹿釋放至青山之崖,騎馬探訪名山大川,這不僅彰顯了其與世俗的對立,堅決不向邪惡勢力低頭的決心,同時也流露出他灑脫不羈的性情,以及對現實世界的避世態度。另一方面,這種行為也透露出詩人渴望在自然的懷抱中尋求精神慰藉和心靈解脫的追求。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他試圖在遠離塵囂的環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自由,以此作為對現實困境的一種間接回應。

  4、“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兩句反映了詩人怎樣的性格?在全詩起什么作用?

  明確:

  ①傲岸性格,表現了詩人追求個性自由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②是“詩眼”,起了揭示主題的作用。

  八、鑒賞要點

  從表面看,這是一首游仙詩,它的主體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關于神仙世界的描寫;但詩人的游仙之念決不同于那種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這個世界,是因為他厭惡眼前的黑暗的現實世界。這一點,詩人在詩尾有明確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才是全詩的主旨。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追求個性解放和蔑視權貴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義創作方法在這首詩里也表現得很明顯。一是豐富的想象。詩人的想象有來源于民間傳說,例如關于仙境的種種細節描寫;也有出于詩人的人性愛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這跟“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一樣,是詩人把月看成最親密的朋友。二是大膽的夸張。這種夸張不是簡單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著詩人美好的感情,如詩的開頭寫天姥山橫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蘊含著詩人對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說李白“飄然思不群”,于此可見一斑。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認識李白詩歌的藝術特色;

  2、能力目標:鑒賞“夢游”的意境;

  3、情感目標:領悟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初步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2、認識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現了他不事權貴的傲岸性格,體現他道家風骨、儒家風范。

  教學難點:鑒賞“夢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誦讀法、討論法。

  學法指導:抓關鍵字把握文脈,抓意象體會詩情,抓關鍵語段感悟意境。

  教學用具:多媒體

  課時: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1、導語:

  今天我非常榮幸能和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共同走進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說著傳奇,在他身上體現了盛唐時期多種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個具有道家風骨的道士,也是一個具有儒家風范的.儒士,又是一個行俠仗義的俠客,更是一個連喝酒都能喝出氣勢、喝出個性的酒仙,就是這樣一個奇人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奇夢呢?讓我們共同品讀這首詩。

  2、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明確文章思路。

  二、師生配合誦讀全詩

  1、學生齊讀第一段

  2、教師誦讀夢境

  三、置身詩境,鑒賞夢境

  1、介紹鑒賞方法

  2、分層次鑒賞夢境

  3、分析“我欲因之夢吳越……送我至剡溪”

  (1)提問:“一夜飛度”表現了什么?

  明確:急切興奮之情。

  (2)提問:“照”、“送”寫出什么?

  明確:明月與人如影隨形,人與自然和諧一體,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眷戀。

  4、分析“半壁見海日……水澹澹兮生煙”

  (1)提問:“見海日”、“聞天雞”寫出天姥山什么特點?

  明確:高峻。

  (2)提問:“千巖萬轉”、“迷花倚石”又表現了什么?

  明確:詩人忘情山水之態可掬。

  5、分析“列缺霹靂……仙之人兮列如麻”

  (1)提問:四個短句的形式與內容有何聯系?

  明確:節奏鮮明,鏗鏘有力,充分表現了打開天門的雄偉氣勢。

  (2)提問:天門打開后的景象如何?

  明確:光輝燦爛、壯麗非凡。

  (3)思考討論:詩人為何花如此多的筆墨來描繪夢境呢?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

  明確:夢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寫仙境之美妙是為了反襯現實的丑惡,寫自己對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為了表明對黑暗現實的厭惡。

  四、分析夢醒時分感受

  1、分析“忽魂悸以魄動……使我不得開心顏!”

  (1)提問:正當夢入高潮時,詩人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夢境突然消失了。這幾句寫了什么?

  明確:夢幻破滅后的失意。

  (2)提問:洞天之游的神奇對這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確:反襯夢幻破滅后的失望,作者與讀者的情緒隨之沉靜,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瀾。

  五、夢后感慨

  1、提問:面對現實,作者禁不住長嗟短嘆。“世間”兩句,作者是在感嘆什么?

  明確:世事虛幻無常,流露了人生如夢的感傷情緒。

  2、提問:“安能”兩句表現出詩人什么性格和精神?

  明確:蔑視權貴的性格和強烈的反抗精神。

  師:詩人追求人格獨立性自主性,我的地盤我做主,反對封建專制社會對人性的一種羈絆和束縛,不依附于任何權貴門第權威的基礎上,來自己決定自己的思想、行為、個性。這也是以李白為代表盛唐知識分子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和精神遺產。

  六、討論:李白是浪漫主義風格的集大成者。那么,浪漫主義在本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明確:

  (1)大膽的夸張。

  (2)奇特的想象。

  七、結束全文

  結束語:已到不惑之年的李白積極入仕的儒家思想受到強烈打擊后,他的道家思想引領了自己,準備舍下官位、告別過去、告別朋友,選擇踏尋名山,尋仙訪道去了。他生活在幻想也是理想中,是活在對自己人生理想執著和自信中,從不放棄,永不止步,這就是我們心目中的李白、永恒的李白、浪漫的李白、痛苦的李白、可愛的李白、真實的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8

  第一節

  一、導入:

  我們在小學的時候曾學過李白的一首留別詩《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表現了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而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別詩。

  二、詩人及寫作背景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著名詩人。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動,大體上是在唐玄宗開元、天寶這四十多年中。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開元盛世”。

  李白少時就有“濟蒼生”“安社稷”的理想,天寶二年,因朋友吳筠推薦,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長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學侍從官)。已四十二歲的李白,滿以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機會來了。

  李白的確曾有過短暫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發現李隆基僅只把自己當作消遣的御用詩人人;同時李白一身傲骨,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寵臣高力士脫靴,得罪了權貴,招到他們的排擠。甚至連玄宗也開始對他不滿,因而他在長安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賜金還鄉”為名,逐出京城。在這短短的一年多時間里,李白親眼目睹了統治集團內部的昏庸腐敗,宮廷生活的殘酷斗爭。第二年,李白借離開東魯,南游吳越之際,寫下了這首“留別”詩,誠摯地向親友們表明了自己蔑視權貴,傲岸不屈,與宮廷生活徹底絕裂的態度。

  三、解題:

  “吟”本指吟詠,即作詩。后來成為樂府詩的'一種體裁。

  “留別”,是臨行前向朋友話別的意思;

  所以整個題目的意思就是用夢游天姥的詩向朋友話別。本詩另名《別東魯諸公》或《夢游天姥山別東魯諸公》。

  四、誦讀詩歌,疏通生字詞:

  1、指定學生朗讀該詩,疏通生字詞:

  天姥()瀛()洲天臺()剡()溪

  宿()處淥()水謝公屐()忽已暝()

  殷()巖泉水澹澹()石扉()訇()然

  霓()魂悸()鼓瑟()鸞()回車恍()

  2、聽讀課文,體會詩歌情感:

  五、講解第一段詞句:

  六、分析第一段:

  1、既然詩歌題目為“夢游天姥”,為何開篇卻談“瀛洲”仙島?

  “煙濤微茫”的瀛洲與“云霞明滅”的天姥山同樣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難求”讓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則成了一種強烈的誘惑。詩人用瀛洲襯托天姥,以虛襯實,不僅給天姥山蒙上了一層神秘美妙的面紗,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頭。

  2、結合第一段來看,天姥山有什么特點?詞句中寄予了詩人對怎樣的情感?

  神秘、高峻。景仰向往。

  3、通過第一句的分析我們知道,詩人用了襯托手法來表現天姥山的神秘,其高高峻這一特點又是如何表現?運用該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夸張:“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對比、襯托:首先拿天姥山與其他山名山對比,它既超過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蓋過在它附近的赤城。接著用“一萬八千丈”的天臺山來襯托天姥山的高大。

  通過夸張、對比手法,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峻,進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強烈愿望。

  小結:入夢之由——神秘、高峻。

  七、背誦該段:

  第二節

  一、講解二、三段詞句:

  二、分析二、三段:

  1、天姥山如此神秘、高峻,詩人對天姥山神往已久。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夢吳越。”的想法,顯然該句的作用是什么?

  過渡句,由現實轉入夢境。

  2、下面我們分析夢境的詩句。學生齊讀第二段并思考:詩人夢游天姥山,如果以時間、地點為序,夢境中給我們描繪了幾幅圖景,并歸納每一幅圖景的特點。

  月夜:飛渡鏡湖——清幽、雅致

  3、詩人一夜飛渡,湖月照送的情景,表現了詩人當時怎樣的心情,從哪些詞上體現出來?

  體現了詩人一路上急切興奮和輕松愉快的心情。

  “飛”“送”兩字運用了夸張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詩人夢游路上那種急切、興奮、輕快、神往的心情。

  白晝:著屐登山——壯觀、雄奇

  夢游歷程:

  傍晚:山中奇景——恐怖、神奇

  夜晚:洞中仙境——和睦、富麗

  4、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個五彩繽紛的夢境,在這夢境中詩人的心情如何?從哪里看出這一心情

  詩人在夢境中,身心完全解放,無憂無慮,幸福無比。

  5、從哪里看出這一心情?

  詩人一整天暢游在千巖萬轉、奇花異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連忘返。一個“忽”字,表明詩人縱情山水,留戀奇花,渾然不知“暝”之已至的游興;還有洞中的仙境富麗堂皇,光明一片,濟濟一堂,和和睦睦,再次表明了詩人的心情。

  6、不管怎樣的夢都有醒的時候,哪些詩句寫由夢境轉入現實?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7、詩人夢醒時分心情怎樣?

  一覺醒來,夢景消失,面對著現實時詩人無限留戀和惋惜。

  8、哪些詞語反映出詩人夢醒后無限留戀和惋惜的心情?

  “長嗟”“惟”“失”等。

  9、夢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對現實,詩人不禁長嗟短嘆,大家齊讀第三段并思考:詩人在長吁短嘆中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流露出人生如夢的虛無感傷情緒

  逃避現實的及時行樂的思想

  人生感嘆

  流露出的是不滿現實,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的精神。

  10、上述三種情感,哪種情感揭示了詩歌的主題?

  不趨炎附勢,蔑視權貴,傲岸不屈。雖然詩歌中有人生如夢的感傷情緒,有逃避現實的及時行樂思想,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過多地苛責李白。在污濁的封建官場,該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沒有了自我,沒有了人格,詩人不可能改變當時的社會環境,能夠如同這般傲岸不屈、潔身自好已經非常難能可貴。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9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把握詩作者的情感和浪漫主義風格;

  能力目標 背誦全詩;

  情感目標 感悟作者在詩歌中抒發的情懷。

  教學重點:把握詩的第三段夢境的內涵,理解詩歌的主旨。

  教法學法:誦讀法、點撥法

  教學難點:認知詩歌中景與情的關系,理解詩歌主旨

  教學用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歌浩如煙海,尤其說起“話別詩”,我們很容易會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這首送別詩中有深情的勸慰,卻不因遠別而悲傷,表現了詩人真摯的友情和曠達的胸懷。今天我們來學習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一首話別詩《夢游天姥吟留別》。

  二、整體感知

  (一)析題

  夢游天姥吟留別

  1:內容:夢游天姥

  2:形式:吟(詩體名,歌行體當中的一種。內容多有悲愁感嘆之意,形式比較靈活,如同散文中的隨筆,可不拘一格。如《游子吟》)

  3:內容:別東魯諸公

  點撥:歌抒情、文載道、詩言志。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體詩——他抒情;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載道;這是一首表達理想的詩——他言志。

  (二)朗讀課文 品味語言、感知內涵

  1、朗讀詩歌:

  學生齊讀全詩

  糾正字音,并結合注釋強調讀音及意義

  2、學生朗讀第一段(節奏輕快 雄渾有力)

  思考:①詩人描寫天姥山的神奇和高大的四個句子是哪四個?②找出幾個生動傳神的動詞。③體會夸張、對照的寫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①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②連---橫 拔---掩 倒----傾 ③神往 充滿神秘色彩、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要知難而進。 )

  3、集體朗讀第2段(感情充沛 語調適合)

  思考: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詩人在第二段開頭用了一個“之”字代哪些內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夢境。② 大膽想象,試述“夢”的過程。③找出表現詩人夢游時興奮不已的詞及夢醒后的情感。

  ( ① 代第一段內容。②夢前----夢中-----做夢后③飛 豐富的想象 大膽夸張。理想之夢:A浪漫:邀明月為伴、著謝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B:神奇:天馬行空、日月同輝、霓為衣、風為馬、虎鼓瑟、鸞回車、仙如麻——理想。 夢后 ---失落。)

  4、集體朗讀第三段

  點撥:“夢游天姥”,詩人極盡想象,直到眼前煙消云散,詩人才又回到了現實之中。夢后的詩人有何感嘆?讓我們一起來讀詩文的最后一部分。

  思考:①你們是如何理解反映詩歌主旨的這飽蘊詩情的'兩行詩句的?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看出了詩人怎樣的藝術形象?

  長安是帝王之都,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這里感覺官場生活亦不過如此,外戚專權,同僚爭權,詩人無意留戀,詩人寧愿選擇自己的生存空間,選擇放鹿青崖,踏尋名山,釋放浪漫與率直,還要尋找“安社稷、濟蒼生”理想。(有儒家風范道家風骨)

  這一切在我們的心目體現出了一位傲視權貴卻又才華橫溢的詩人形象,詩人氣質不俗,瀟灑浪漫,富于幻想,對自由充滿向往。

  ②那么從哪里我們又讀出了詩人是在與人“留別”?

  (別君去兮何時還)

  三、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四、藝術探究(詳見板書)

  1、詩風浪漫 想像豐富 夸張大膽

  2、借景抒情 夢由、夢境為結尾抒情張本

  3、虛實相生 夢境的虛 現實的實

  五、布置作業

  1 、背誦課文

  2 、思考練習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 10

  【知識與能力目標】

  學習把握欣賞詩歌運用對比烘托、借景抒情、擬人夸張的表現手法,提高詩歌自主鑒賞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全詩,讓我們進行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將藝術作品的背景與營造的氛圍作為切入點,共同領略其藝術特色以及作者的情感表達。在此過程中,我們將培養獨立的藝術鑒賞能力,學會從多角度理解與歸納作品,并以清晰的語言進行闡述。通過這樣的互動與學習,我們能夠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的獨特魅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渲染烘托神秘氣氛,突出贊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氣勢非凡,表達向往之情。

  【教學方法】 品味欣賞、歸納實踐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誦讀全詩,感受意象氣氛與情感

  二、琢磨詞句

  信語或拔(出類拔萃)因殷驚列缺雨煙鼓且須

  三、簡述分析,能力養成

  1、首段背誦賞析

  表現手法:對比烘托、借景抒情、擬人夸張

  作用與感情:渲染烘托神秘氣氛,突出贊美太姥山高大峻拔氣勢非凡,表達向往之情。

  2、二段背誦鑒賞

  時間線索推進夢境描寫:夜渡、到達、登山、半壁海日、空中天雞

  空間轉換寫景抒情:巖路、花石、熊咆龍吟、巖泉、深林、層巔——太姥山勝景

  青云、水煙、霹靂、洞天、日月、霓衣風馬(云之君)、虎鸞(仙之人)——仙境降臨

  過渡句及感情:夢境美好終歸短暫,現實殘酷無可回避,唯有坦然面對

  3、末段背誦欣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是否消極?】

  所有快樂的事情總是稍縱即逝的,自古以來,功名利祿總如流水般不可長留。

  表面上看是對人生的悲觀厭世,實際上這是李白對世事的看破與對現實的不滿的憤懣之語,也有自我寬慰的意思。

  【且放白鹿青崖間】

  "且"字蘊含著暫且、姑且的意味,它仿佛是對友人挽留的回答,也是作者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不愿低首諂媚權貴以求取功名,因此選擇暫時游歷山川,借此排遣那份懷才不遇的愁緒。他以"且"字為媒介,表達了在等待時機到來時,愿意暫且享受這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

  【全詩主旨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放浪不羈、蔑視權貴、淡泊功名、追求自由

  四、遷移拓展

  1、李白面對逆境的態度可以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2、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筆下,夢與現實往往交織成一幅幅壯麗的畫卷,其中不乏對仙境的向往與探索。李白,這位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以其獨特的想象力和激情,創作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詩篇。在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中,他描繪了一次夢幻般的旅程,從夢境中的天姥仙境到現實世界的山水游歷,這一過程不僅展現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向往與逃避,更體現了他對自由、自然以及人生真諦的深刻思考。李白為何要夢游天姥山仙境?或許是因為他在現實世界中追求理想與自由的道路充滿了艱難與束縛。天姥山,作為傳說中的仙境,是超脫凡塵、接近神靈之地。

  在這里,李白可以暫時忘卻世間的煩惱,體驗一種超脫物質、心靈自由的境界。通過夢境,他得以逃離現實的羈絆,尋找精神上的慰藉和滿足。然而,夢境終究是虛幻的,它無法替代真實的人生經歷和情感體驗。因此,李白很快從夢境中醒來,轉而游歷山水。這次現實世界的.游歷,不僅僅是對自然美景的欣賞,更是對生命意義的深入探索。山水之間,李白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壯美與和諧,這些景象激發了他的靈感,使他更加珍惜眼前的每一刻,同時也反思了個人與宇宙的關系,以及個體在歷史長河中的位置。綜上所述,《夢游天姥吟留別》不僅是李白個人情感與夢想的寄托,也是他對生命、自由以及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通過夢境與現實的對比,這首詩揭示了人類在追求理想與實現自我價值過程中的復雜心理狀態,以及對美好事物永恒的向往與渴望。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夢游天姥吟留別公開課教案12-03

《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08-28

《夢游天姥吟留別》的教案09-22

公開課《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12-02

夢游天姥吟留別08-16

夢游天姥吟留別11-16

《夢游天姥吟留別》07-15

夢游天姥吟留別優秀公開課教案10-28

《夢游天姥吟留別》優秀教案08-21

優秀《夢游天姥吟留別》教案10-0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精品国产门事件在线观看 | 日本一本亚洲观看区 | 亚洲综合久久综合网 | 亚洲无线码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 日本高清在线卡一卡二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欧美丝袜精品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