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賞析

時間:2024-09-13 10:04:17 夏杰 木蘭詩 我要投稿

《木蘭詩》賞析

  《木蘭詩》賞析 1

  朝云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

  飛鴻過也。萬結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鄉關歸路難。

  翻譯

  長空中,寒風翻卷朝云滾滾而去。朝行暮宿,千里途程,大地上,金兵驅載婦女迢迢而去。莽莽黃沙,一片白草,月光清冷地照著只有三兩戶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沒有一點活氣。

  大雁南飛,卻不能為詞人寄書信倍加女主人公失去自由和國家之創痛。這種種愁思,郁結難解,使得愁腸寸斷,簡直達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那在燕山腳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經不遠了, 回頭遙望那難舍難忘的故國鄉土,可要順著此路回去就比登天還難了。

  注釋

  轆轆:車行聲。

  白草黃沙:象征北方凄涼的景色。

  無晝夜:不分晝夜。

  燕山:府名。

  賞析

  這是北宋滅亡之際一位被金人虜去的弱女子寫的詞,描述被虜北行之經歷,抒發國破家亡之巨痛。作者之父本是陽武(河南原陽)縣令,在金兵南侵圍城時,奮勇抵抗,壯烈殉國,妻、子一同遇難。“其女為賊虜去,題字于雄州驛中,敘其本末”(韋居安《梅磵詩話》)。由此可以想見作者寫作此詞時揪心泣血的情景。雄州,河北省雄縣。

  開頭兩句,寫被金人用車載向北方出發時的情景。“朝”,點明出發的時間是在早上;“云”,點明出發時的環境氣氛是那么慘淡,陰云密布;“橫度”,形容陰云突如其來地漫過來。首句看似寫景,渲染自然氣候之惡劣;實是暗喻當時政治風云的突然變化,形勢險惡。一個“橫”字,把作者那種禍從天降的特殊感受強調了出來。因此,次句“轆轆車聲如水去”就直道其事了。“轆轆”,象聲詞,形容車輪聲。杜牧《阿房宮賦》有“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之句,那是描寫六國宮妃被虜秦宮之后的可悲生活,這里是寫作者被虜北上、乘敵囚車、不知所往的慘痛情景。“如水去”,既寫出被虜婦女之眾多,又表達了將一去不返的痛苦心境,比喻生動,含意深長,道盡了國勢危亡、一蹶不振,身為俘虜、前途茫茫的深哀大痛。

  緊承“去”字,作者用“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再描寫沿途之所見。“白草”,我國西北地區所產之草,干枯時成白色,故名。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有“北風卷地白草折”、“平沙莽莽黃入天”之句,那是描寫天山一帶苦寒荒涼的景象;作者在此借用字面,渲染出河北秋季枯草遍地、一片不毛的氣氛。在這慘淡蕭索的背景之下,只見月光清冷地照著只有三兩戶人家的荒村,孤零零地,沒有一點活氣。作者描述敵占區是這樣地衰敗不堪,凄涼已極,不僅揭示了金兵燒殺虜掠造成的慘象,更襯托出作者被虜離鄉、身臨異地那種無比悲苦的心境。上句側重寫白天之所見,下句側重寫夜晚之所見,而又互文見義,彼此映襯,合成一幅北國荒寒圖,作者的滿眼血淚、一腔悲哀也正涂染其上了。

  上片寫開始被押北行途中的情景;下片寫繼續北行直至雄州的情景。上片側重寫所見,以寫景為主;下片側重寫所思,以抒情為主。

  “飛鴻過也,百結愁腸無晝夜。”這是繼續被押北行途中的一個特寫鏡頭。作者眼看敵占區荒涼凄冷的景象,心頭充滿了國破家亡的悲哀,忽然看到鴻雁從北往南地飛去,不禁更撩起了對故鄉的懷念、對親人的追思。然而父母兄弟均死于敵手,即使鴻雁能夠傳書,自己又不知道投書給誰,何況自己身為俘虜,失去自由,不僅不能象鴻雁那樣飛向南方故土,恐怕連投書的自由也沒有。這種種愁思,郁結難解,使得愁腸寸斷,簡直達到日也愁、夜也愁的地步,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這種度日如年的愁境中,“漸近燕山”,來到雄州,離金邦的京城——那在燕山腳下的燕京(即中都,北京市)已經不遠了。這句既照應詞題,又開啟下句“回首鄉關歸路難”。空見飛鴻南去,自己身陷異域,只能回頭遙望那難舍難忘的故國鄉土,可要順著此路回去就比登天還難了。作者強烈的懷國思鄉之情,深沉的亡國喪家之恨,無可奈何的身為敵俘之悲,已經絕望的永別家園之痛,在此一起傾訴出來,字字飽含著血淚。全詞“寥寥數十字,寫出步步留戀,步步凄惻”(況周頤《蕙風詞話續編》)的家國之恨,被虜之痛,懷鄉之情,仔細體味,真是撼人肺腑、感人涕下。

  雖然全詞寫的為個人的不幸,卻反映出當時廣大人民的普遍遭遇。

  《木蘭詩》賞析 2

  減字木蘭花·冬至

  曉云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后塵。

  綺窗寒淺。盡道朝來添一線。秉燭須游。已減銅壺昨夜籌。

  翻譯

  早晨云霧散去,在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從此以后,白天漸長。也望這日給長輩“拜冬”,進獻履襪的習俗代代相傳。

  冬至以后,天氣轉暖,寒意漸少。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慢慢變短。從今天開始,夜間秉燭賞游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

  注釋

  寒影初回:從冬至日起,太陽從南回歸線北移,日影漸短,故稱“初回”。

  長日至:指白天開始漸長。

  羅襪新成:冬至日晚輩要給長輩“拜冬”,進獻履襪。稱“履長之賀”。

  添一線:添加量日影的線長。

  秉燭:拿著點著的蠟燭(用來照明)。

  賞析

  “曉云舒瑞,寒影初回長日至”兩句,描寫早晨云霧散去,寒冷的陽光照耀下,周圍事物長長的影子又映照在地上,這一天是一年當中影子最長,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我國傳統的陰陽觀以陰陽來解釋冬至,冬至又稱“長至節”,冬至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此后開始逐漸變為晝長夜短的物候變化特征。“羅襪新成,更有何人繼后塵”兩句主要描寫冬至的習俗。“羅襪新成”,三國魏曹植有《冬至獻襪履表》開頭便是“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履貢襪。” 南朝宋沈約《宋書》亦記:“冬至朝賀,皆如元旦之儀,又進履襪。”后魏崔浩《女儀》載:“近古婦人,常以冬至進履于舅姑。”冬至日,從日照角度看,自是從此以后,白天漸長,光照漸多。然從實際感受言,則冬至之后進入數九寒天,這是因為大地萬物皆已冷透,雖日照漸長,此時依然最冷,正如夜間涼在半夜后,午間熱在正午后的道理一樣。冬至對長輩進履襪,保暖祈福,是節日祝福又有實際用處。

  下片進一步寫冬至日前后的天氣變化。“綺意寒淺”,冬至以后,天氣漸漸轉暖,寒意漸漸減少。“盡道朝來添一線”,據《歲時記》載:“魏晉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后日添長一線”,按氣候變化規律,冬至后影長漸短,量日影的紅線也應該慢慢變短才恰當。“秉燭須游,已減銅壺昨夜籌”,從今天開始,黑夜變短,夜間秉燭賞游時所攜帶的記時銅漏壺也將減少籌碼,表現出作者對白日漸長的欣喜,對冬日寒意漸去的雀躍。

  這首詞雖然是變現節氣時令規律變化的作品,語言平實而不平淡。“曉”、“瑞”、“綺”等形容詞以及“回”、“淺”、“添”、“減”等字眼有效消減了寒日的凜冽之氣,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此外,全詞語言典雅得體,表現手法嫻熟老道,善于借用文章典故,充分表現了作者的語言技巧。

  《木蘭詩》賞析 3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孃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免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翻譯

  譯文 嘆息聲一聲接著一聲傳出,木蘭對著房門織布。聽不見織布機織布的聲音,只聽見木蘭在嘆息。問木蘭在想什么?問木蘭在惦記什么?(木蘭答道)我也沒有在想什么,也沒有在惦記什么。昨天晚上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主在大規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冊,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我)沒有兄長,木蘭愿意為此到集市上去買馬鞍和馬匹,就開始替代父親去征戰。 在集市各處購買馬具。第二天早晨離開父母,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水流水聲。第二天早晨離開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馬的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飛起來那樣迅速。北方的寒氣中傳來打更聲,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鎧甲。將士們身經百戰,有的為國捐軀,有的轉戰多年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論功行賞)。給木蘭記很大的功勛,得到的賞賜有千百金還有余。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說不愿做尚書郎,希望騎上千里馬,回到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每間房都打開了門進去看看,脫去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著窗子、對著鏡子整理漂亮的頭發,對著鏡子在面部貼上裝飾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們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數年之久,竟然不知木蘭是女孩。 (提著兔子耳朵懸在半空中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分辨。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賞析

  木蘭詩描述了古代的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巾幗英雄的生動形象和高貴的品質。全詩的風格明朗生動,質樸剛健,堪稱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詩一開始就使讀者產生了疑問,然后交代了木蘭從軍的原因,作者沒有直接述說,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敘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于挑重擔,富有責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場,也顯出戰事緊迫。雖然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這樣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接下來寫了木蘭立功歸來后的情景。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后見天子,可是木蘭并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和親人團聚,可見她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良品德。

  木蘭回到故鄉后,詩歌使用排比細致寫出了木蘭全家聞訊后的喜悅。隨后又寫木蘭回家的舉動,描繪了木蘭迫不及待想變回女兒身的激動心情。

  整體來說,木蘭詩表達了木蘭勤勞,善良,純真,樸實,勇敢的性格和她深明大義,孝敬父母,效忠國家,不為名利所動的精神。

  《木蘭詩》賞析 4

  原文: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對著門在織布。織機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么,又是在想什么呢?(木蘭回答道)我并沒有想什么,也沒有思念什么。

  昨夜我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大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愿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應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馬鞍下的墊子,南市買駕牲口用的嚼子和韁繩,北市買駕牲口的鞭子。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幸存者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么,木蘭不愿做尚書省的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木蘭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開我東閣的門,坐我西閣的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對著窗子整理像云一樣柔美的鬢發,對著鏡子在臉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地說:我們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把兔子耳朵拎起時,雄兔的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眼時常瞇著。雄雌兩兔一起并排著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語句賞析如下:

  北方民歌和六朝樂府民歌一樣體制大都短小,但這首《木蘭詩》卻是長篇敘事詩。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它有著重要的地位。詩歌描述了女英雄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刻畫了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生動形象和高貴品質。全詩風格明朗生動,質樸剛健,堪稱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蘭詩》采用的是順敘手法。作品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從軍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歸來。作者在這三個部分中沒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詳有略,重點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詩一開始即寫木蘭在織布,但“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就使讀者產生了疑問,不知木蘭為何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作者自己發問,然后答曰“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詩既是用順敘手法,開始的幾句該是交代木蘭從軍的原因,但作者卻沒有平鋪直敘,而是以木蘭沒有心思織布起頭顯示出她內心的不平靜。接下來本該說明為什么內心不平靜,但作者不立刻寫出,而是用了兩個意思相同的問句,隨后又是兩個意思相同的答句,可還是沒有從正面解答問題。但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風味外,這四句詩對后面說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強調的作用。這樣一問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題,“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軍帖是征兵的文書,可汗是西北地區民族對君主的稱呼,十二卷言卷數之多,“卷卷有爺名”顯屬夸張。至此讀者才明白,木蘭沒有心思織布是因為可汗大征兵,木蘭的父親也在被征之列。父親顯然年老無法應征,但“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這就不能不使木蘭犯愁了。詩一開始就把木蘭放在這樣一個矛盾面前來表現。面對困難,木蘭打算怎么辦呢?“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到底是個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決心要替父從軍。

  這一段寫木蘭從軍的原因,沒有平鋪直敘地述說,而是從木蘭的心理活動入手寫,在敘事的同時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畫,使讀者看到了一個敢于挑重擔、富有責任感的果斷勇敢的婦女形象。

  接下來寫木蘭準備出征,用了四個重復的句式,內容無非是買戰馬及乘馬用具。駿馬、鞍韉(馬鞍下的墊子)、轡頭(駕馭馬的嚼子、籠頭、韁繩)和長鞭要分別從東市、西市、南市、北市幾個地方買齊,看似不合情理,但卻渲染了戰爭氣氛和離家出征前準備工作的緊張,同時這四句詩和上面“問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樣正是民歌的特點。正如明代謝榛所說:“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經意者。其古樸自然,繁而不亂,若一言了問答,一市買鞍馬,則簡而無味,殆非樂府家數。”

  詩歌第二部分寫木蘭踏上了征途。“旦辭爺娘去”以下八句是寫木蘭離別了父母奔赴戰場。這里用了重復句式,將木蘭從軍的征途分作兩段來寫,句式雖同,但其中地名卻在變換,顯出戰事緊迫、木蘭馬不停蹄地趕去參戰。但作者并沒有忘記他所著力刻畫的英雄人物是個女扮男裝、初次遠離父母的女子,“不聞爺娘喚女聲”正符合木蘭當時的處境和她的身份。明代譚元春評論這句說:“尤妙在語帶香奩,無男子征戍氣。”“無男子征戍氣”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木蘭的形象更鮮明,更富有個性。木蘭能毅然替父從軍,去經受嚴酷戰爭的考驗,說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畢竟還是個女子,對家鄉、對父母畢竟是有依戀之情的。這樣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沒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從軍舉動更富有傳奇性,更引人入勝。

  隨后寫木蘭在軍中的征戰生活,但這部分內容寫得極概括,從南征北戰一直到立功歸來,僅用了“關山度若飛”以下六句,可謂簡而又簡。這里“戎機”指戰爭,“朔氣”是北方的寒氣,“金柝”是軍中用來做飯和打更的銅器。這幾句詩句用律工整。因此后人常常據此懷疑此詩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測此詩可能在流傳過程中經過唐人的加工修改。但這些說法并無足夠的證據。南北朝時期有不少作品在體制聲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體詩,當時有些詩已經有了很嚴整的律句。可見這首詩中出現幾句聲調諧和、對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證明它們出自唐人之手。陳胤倩就說:“‘朔氣傳金柝’數語固類唐人,然齊梁人每為唐語,惟唐人必不能為漢魏語。以此知其真古詞也。”

  這一段寫木蘭的從軍作戰生活,本來是可以有許多東西寫的,但作者寥寥數語就將這段經歷概括了出來,可見作者的興趣不在于表現戰爭,而在于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戲劇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寫木蘭立功歸來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來竭力鋪寫。先寫木蘭立功回來后見天子,天子坐在廳堂上接見了她。策勛是記功勞,轉是勛位的等級,十二轉也是說多,并非實指。這里的十二轉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并不能證明此詩出于唐人之手或經過唐人修改。“百千強”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賞賜得多。可是木蘭并不在乎官位和賞賜,她只是想盡快回到故鄉和親人團聚。明駝指能行千里的駱駝。木蘭不要做官,不要巨額賞賜,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駱駝趕回家去,可見其歸心似箭,同時也顯示了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愛功名富貴的優良品德。

  經過長期艱苦的戰爭,木蘭終于回到了故鄉。詩歌細致刻畫了木蘭全家聞訊后的喜悅。這里依舊用了重復排比的句式,不厭其詳地寫了爺娘、阿姊和小弟的舉動,這種重復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歡快喜慶的氣氛。隨后寫了木蘭到家后的舉動,同樣也是不厭其詳地描寫具體的細節,開東閣門,坐西閣床,充分表現出回家之后的喜悅心情,換裝、打扮后恢復了女子的本來面目,然后出門看伙伴,伙伴大吃一驚,“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一情節頗富喜劇意味。用伙伴的吃驚反襯出木蘭的無比自豪與得意,整個故事的情節也就在充滿喜劇色彩的高潮中結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猶未盡,結尾又寫了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為全詩的結尾,顯得別具一格,豪邁有力,語氣中充滿了對木蘭這位女英雄的贊美和歌頌。謝榛說:“此結最著題,又出奇語,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諸公補之,未必能道此。”確實如此。

  此詩藝術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這么幾個方面,首先是敘述情節詳略得當,如寫軍中的征戰生活就很簡括,而寫出征前及立功歸來則很繁復。這是由作者寫這首詩的用意所決定的。作者感興趣的只是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這一罕見的事情本身。第一部分寫她的焦灼不安與思慮無非是為了說明她是個女子,因為男子出征理所當然,不足為怪,女子出征則不同尋常了。第二部分提到“不聞爺娘喚女聲”也同樣是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第三部分寫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種種舉動,更是強調了她是個女子。整首詩的詳略安排都是圍繞這一用意的。其次是作者重視人物性格的刻畫,并善于在矛盾的產生與解決過程中表現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第三是全詩用了不少重復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氣氛,強調了所敘述的情節,又使語言流暢富有韻味,體現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詩的風格明朗剛健,質樸生動,正如明人胡應麟所說:“此歌中,古質有逼漢魏處。”

  總之,《木蘭詩》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對后人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木蘭詩》賞析 5

  《木蘭詩》賞析

  《木蘭詩》是我國古典詩歌中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詩篇。它以濃摯的感情和鋪敘、對照、渲染的表現手法,集中地描繪了一個平凡的女子──木蘭代父從軍和她解甲還鄉的不平凡的經歷。木蘭不一定實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裝卻實有其事。木蘭不過是這些女子中的一個代表而已。木蘭的悲歡離合,是富有戲劇性的。因此,千百年來,她的感人的事跡在群眾中流傳不息。《木蘭詩》究竟表現了一種什么思想傾向呢?

  這首詩一開頭,它就把讀者吸引到它所描寫的場面中了。木蘭平日織布時發出的“機杼聲”,已經被她的聲聲嘆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場秋點兵”,老父名在軍籍,家中沒有長男,怎能不使木蘭焦慮、愁悶?但她終于做出“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的勇敢的抉擇。

  木蘭從軍,是迫不得已的,也是不合法的。當她一旦做出“從軍”的抉擇,她的態度則是積極的,這從她四處購置行裝的繁忙情景就形象地表現出她的主動性和堅決性。木蘭初次遠離家園,異鄉的山山水水,都會觸動她的思親之情。詩中對此的描寫是真摯的,也是非常感人的。從軍,使木蘭得到同男子一樣可以施展智慧和才能的良機,十年的戰火考驗,使她從一個善良、熱情、能干的閨中少女,成為一名建立戰功的“壯士”,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變化啊!

  戰爭,贏得了勝利,也贏得了和平。環境變了,木蘭何去何從?她有不可明言的苦衷,在論功行賞的大典禮中,由于她是一個女子,不配得到自己應有的榮譽。她只有辭受封爵,走上解甲還鄉的惟一道路。無名氏作者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用歡快的筆調描寫木蘭骨肉團聚的歡樂,讓她在“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之后,以女子的面目出現在同伴的面前。作者可貴的是,最后用兔子跑在一起,難辨雌雄的隱喻,說明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負的機會,她們的智慧、膽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遜色。

  這樣描寫木蘭的從軍與還鄉,表現了作者的進步的思想傾向。問題在于我們如何正確地去分析作者所反映出來的這種社會現象。有人認為,木蘭還鄉是她不慕功名富貴,是反映了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的本色。我認為,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女子作男兒”,除了木蘭,還有一個黃崇嘏。謝枋得在《碧湖雜記》中把她倆的事跡當做奇聞逸事加以記敘。木蘭是在戰場上殺出來的女英雄,她“不受封爵而歸”;黃崇嘏是五代時期蜀國的女子,她女扮男裝,在蜀相周庠的府中做掾屬。因她“吏事明敏,胥吏畏服”,而被周庠看中,“欲妻以女”。弄得黃崇嘏啼笑皆非,只好講明自己是個女子,一走了之。

  女扮男裝,在封建制度下被人視為反常的現象。“男治乎外,女治乎內”是封建禮法的一條戒律。木蘭可以在非常時期秘密代父從軍,并發揮出她那潛在的智謀和才能。然而,她卻不能隨著戰爭轉入和平,繼續留在朝廷為治理國政而做出新的貢獻。不然的話,所謂“牝雞司晨”的惡名就會落在她的身上。木蘭和《木蘭詩》的作者都無法改變這種命運。

  封建禮法加在婦女身上的鐐銬是難以解脫的。清代的女詞人王筠在《鷓鴣天》中痛感自己不能像木蘭、崇嘏那樣一顯身手(“木蘭崇嘏事無緣”),只好在她的彈詞《繁華夢》里讓女主人公登上藝術舞臺(“好將心事付夢詮”),來抒發她那埋藏在胸中的人生理想。

  由此可見,木蘭的還鄉,決非什么不慕功名富貴的問題,也不是什么熱愛勞動的問題,而是封建社會壓迫、歧視婦女的必然結局。

  《木蘭詩》的作者不可能明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但是,他從木蘭所走過的和平──戰爭──和平的曲折的生活道路,不自覺地反映了木蘭在特殊條件下所創造的奇跡,并熱情地歌頌了它。這正是作者忠于現實生活的表現,也是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的。

  《木蘭詩》的思想傾向是什么?用一句話來表述,就是它對于普通女子所稟賦的智慧和才能表示了肯定和贊賞的態度。而且也要看到,這種態度是寓于烘托(“火伴皆驚忙”)、隱喻(“雙兔傍地走”)等描寫中自然流露的。直到明朝末年,人們才能用“海內靈秀或不鐘男子而鐘女人”這類明確的語言把它說出來。但是,在《木蘭詩》中,卻沒有明朝人那種明顯的尊女卑男、矯枉過正的傾向。而明朝人對于婦女潛在的智慧、才能和力量做出那樣大膽的估計,除了當時的社會生活條件外,從歷史思想源流來看,《木蘭詩》是有啟蒙作用的。

  《木蘭詩》語言特點

  《木蘭詩》具有樂府民歌的獨特風格。開篇采用的一問一答,是民歌中常見的。《木蘭詩》語言生動質樸,極少雕飾斧鑿:“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流傳千百年來,至今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口語;除了“萬里赴戎機”六句文字比較典雅外,其余都保留著民歌的形式和風格,連鎖、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而且語言豐富多彩,單就原韻來說,篇幅較長的樂府詩歌大都是隔幾句換一個韻,很少一韻到底,這樣才能使演唱的歌曲音節復雜而有變化。《木蘭詩》一共換了七個韻,也可以說是七種曲子:“唧唧復唧唧……女亦無所憶”;“西市買鞍韉……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暮宿黑山頭……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里赴戎機……壯士十年歸”;“天子坐明堂……不知木蘭是女郎”;“雌兔眼迷離……安能辨我是雄雌?”這就相當于一個題下七首曲子。所不同者,這里則是一個完整的歌子。好多民歌每韻的句數比較整齊,而《木蘭詩》的句數卻比較參差。正因為它曾為樂人所演唱,所以古往今來都被收入樂府歌中,而且直到現在,仍有評彈藝人在演唱《木蘭詩》。

【《木蘭詩》賞析】相關文章:

木蘭詩的賞析05-28

《木蘭詩》賞析04-20

木蘭詩的賞析08-20

(經典)木蘭詩的賞析08-25

《木蘭詩》的木蘭形象賞析06-08

《木蘭詩》全詩賞析02-01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05-26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03-28

《木蘭詩》原文及賞析04-26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天堂在线做性视频 | 免费在线黄a网站 | 一级a做视频在线观看国 | 亚洲ⅤA制服丝袜一区二区 日本乱码伦电影 | 久久好看免费精品视频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色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