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內經》中的養腎精華
引導語:《黃帝內經》是我國中醫醫學名作,主要從陰陽、臟腑、經絡、病機、診法、治則、針灸、按摩、方藥、疾病、攝生等各方面,對人體生理診斷等進行論述,那么,在《黃帝內經》中,關于腎是怎么闡述的呢?
是動則病饑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饑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 ——《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篇。
黃帝內經養腎精華歸納
【經絡名稱】足少陰腎經,起于足小指下面,上行止于舌根兩旁。
【腎經主治病癥】
多用于治療腎、肺、咽喉、前陰、婦科疾病以及經脈循行路線相關部位的疾病。如:前陰病、月經不調、帶下、陰挺、遺精、遺尿、癃閉;耳鳴、耳聾、腰痛、咽喉痛、氣喘、齒痛;足心熱、下肢痿痹、股內后側痛等。
【腎經關鍵穴位】
涌泉穴:滋養腎臟的重要穴位。常按摩有強壯筋骨、益經填髓、補腎壯陽功效。
太溪穴:腎經原穴,有較量的補益腎氣、滋腎陰作用。
復溜穴:腎經金穴,腎經母穴,治療汗癥、遺精要穴,補腎益陰,常配合合谷穴使用。
筑賓穴:小腹內側的解毒要穴,常用于治療藥物中毒。
腎氣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
八八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演。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內經》中的養腎】相關文章:
內經與養陽02-02
《內經》養肝秘訣05-31
內經養生:冬季養藏12-23
內經中的汗04-16
黃帝內經·男子養正03-15
《內經》中“真人”的養生法05-01
《內經》中的食療養生06-01
內經中的天人合一04-17
《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夏天怎么養長04-11
《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冬天怎么養藏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