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要點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內經春季養生的要點
對于春天如何養生,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上有一段話概括得非常精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我們分為五個要點,與您逐一盤點!
順應春天的氣場
“春三月,此謂發陳”,是指立春到立夏這三個月,在生物陳舊的身體里產生了新的代替。
“天地俱生”是指春天給人的感覺是新的生命在此刻不斷地更新、誕生。
春天的養生應該順應春天氣場的特點,要像春天一樣自由自在,不阻礙陽氣,也不耗傷陽氣。
春天不應殺生
“萬物以榮”中的“榮”是告訴我們原來枯萎的都變綠了,春季是一個催生的季節。
有段話說:“勸君莫食三月鯽,萬千魚仔在腹中。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待母歸。勸君莫食三春蛙,百千生命在腹中。”
春天,我們不要有殺心,不能殺生,不然內心肝氣的生發也會被殺掉,是對身體沒有好處的。
早起早睡,輕松活動
“夜臥早起”是說立春過后我們應該早點起床了,早起有助于陽氣的生發;立春過后我們也應該早睡,早睡有助于陰氣的斂降。
“廣步于庭”是說春季早晨醒來之后,我們應該在自家的院子里信步慢走,而不是跑到郊外去兜風。
“被發緩形”是說我們清晨醒來的時候要調形調氣,氣血會根據“形”而變化,情緒會根據氣血而變化。例如,我們早晨醒來后可以梳理頭發,這會使血脈流通,風濕散去;醒來后也可以按摩頭部,這樣會感覺到非常有精神。
春天時應懂得付出
“予而勿奪”是說不去索取,而應該給予、施舍。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沒有奉獻、多做善事,就不會有回報。
春天應少吃酸,要養肝
春天是肝氣太旺之時,如果吃了酸性的食物,會使肝氣更旺,對脾胃是有傷害的。
春天時應該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如大米、扁豆、胡蘿卜、南瓜、山藥等,會補益脾胃,避免被肝氣克制。
當然,春季注意養肝,當有怒氣的時候要找個地方發泄出去,不能憋在心里使肝氣郁結。阿膠有養肝護肝的作用,平日可以做阿膠黑米粥等進行食療,會有很不錯的效果。
另外,會休息、心態平和、工作和生活有節奏是養肝最好的方式。
拓展閱讀:想學中醫,不能只讀《黃帝內經》
很多想學中醫的人,都覺得應該先找一本《黃帝內經》,因為它是中醫經典,事實上,《黃帝內經》類似于中醫的“憲法”,真的到了診病層面,還需要把“憲法”落地到“地方法規”。因為時代的不同而會有所變化,這個變化和人群的體質、生活環境、疾病譜的改變都有關系,如果不重視這一點,即便讀的是中醫經典,也會犯泥古的錯誤。
以前有個著名的“反應停”事件,孕婦吃了新發明出來的可以治療妊娠嘔吐的藥“反應停”之后,生下的孩子是畸形的,四肢短小,被稱為“海豹兒”,這個經驗讓人們知道,這個藥有致畸作用,于是停用了這種藥,這就是經驗對理論的修正。
《黃帝內經》是中醫治病的大政方針,但《黃帝內經》誕生之時,醫生的醫療經驗還遠遠不足,因此會死守《黃帝內經》的教條。到了后世,經驗不斷積累,甚至發現,其中有些是需要改變糾正的,這也是為什么圍繞《黃帝內經》這本中醫經典,后世有那么多醫者闡發各自的觀點并由此成書,以至于《黃帝內經》始終是歷代中醫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因為在這些研究中,也不斷充實完善著最早的中醫理論。想學中醫,不能只讀《黃帝內經》。
【內經春季養生的要點】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要點07-20
《內經》說春季養生02-23
《內經》養生與美容07-01
內經養生原理09-23
內經飲食養生10-05
《內經》養生法則09-16
《內經》背誦要點05-26
《內經》的養生之道07-01
內經帝王養生法10-22
內經夏季養生方法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