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與傷寒

時間:2023-07-31 15:05:00 澤彪 內經 我要投稿

內經與傷寒

  《黃帝內經》與《傷寒論》兩者對于人體機能都有不同的看法,同時又相輔相成,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內經與傷寒,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內經與傷寒,中醫之經典鼻祖。

  內經闡述河圖洛書、易經之醫之用、五運六氣、正邪辯證、陰陽辯證、氣血辯證、六氣辯證、六經辯證、三焦辯證等。

  傷寒闡述了中醫臨床辯證重要的臨床辯證論治方法:六氣辯證與六氣辯證。是中醫臨床的經典鼻祖。是中醫臨床重要而最為廣泛應用的一支。

  四圣心源闡述了土樞四象,一氣周流的中醫醫理,融內經、傷寒、內經、本草為一體。是中醫潛力最為廣闊的一支。醫理完整,方藥靈活。圓運動同屬此一支。

  先看人體狀況。

  人體飲食,臟腑生化氣血,食物氣之能量為人體吸收轉化;氣血濡養四肢百骸等,如同水與養料滋養花草樹木,人體維持精氣神形;六腑疏泄,排出糟粕,以通為順。

  人體受外界六淫影響,首先是正氣與邪氣相博,正氣強邪氣弱百病不侵;反之,病證層出不窮,百病生焉。

  次看六淫中寒氣侵害人體狀況,其余雷同。注意關鍵,邪氣強于正氣時(歷代醫容易忽略的一點),邪氣從人體薄弱的幾方面侵入人體:

  一是四肢末端及頭部,此處氣血輸送距離遠、肢體外路體溫最先降低;寒氣影響榮血衛氣,正氣抵抗邪寒。衛氣強,邪退;衛氣弱后勁不敵,則寒進衛退。衛退毛孔閉塞,營衛不同。寒氣逐漸侵入皮毛。肺主皮毛、主氣,心主血、主營。皮毛有外衛氣內營血,連通經絡,經絡通內。

  上焦心與肺正氣生化強大,邪退。反之,寒氣繼續侵入,進入肌肉與筋。脾主四肢。胃主肌肉。肝主筋,主藏血,主疏泄,膽為肝表。中焦脾胃肝膽,視正氣強弱,薄弱之處則寒氣侵入,正氣強大則寒氣敗退。每個環節注意扶正祛邪。

  如若正氣弱于邪寒,寒氣在四肢則入骨,在臟腑則入腎。腎主骨,主收藏。水克火,心臟腎臟受到寒氣侵,人體核心被侵入,氣血受阻,寒濕相侵經絡氣弱血淤發作過敏性紫癜發作,寒濕侵入臟器腎炎、腎衰竭發作。心包心臟受寒濕侵入,泵血失常。此時猶如微弱之油燈,正氣愈加微弱。治以扶正祛邪。

  猶如二戰衛國戰爭,斯達林格勒保衛戰,邪如德國軍隊。正邪相博。扶正祛邪,抗擊寒濕病邪。正氣強于邪氣,邪退正氣進,逐漸病愈。

  二是呼吸系統,寒氣通過口鼻、喉管、直接進入肺部。內部進入寒濕不經經絡正邪態勢與上同。

  寒濕等邪侵入人體過程,由皮毛、氣血、肌肉、骨骼、經絡、腑器、臟器、骨髓。步步正邪相博,本表主化如四圣心源所述。寒濕趨下,風熱趨上,其余自悟,機理類同。

  寒濕侵入,病癥百證生焉。此時采用六經辯證、六氣辯證等,辯證施治,扶正祛邪。由此中醫世界進入傷寒論之境界。大師直接進入證病方藥,后人從此照葫蘆畫瓢,不解正邪風情,一誤千載。

  此謂橋梁,純屬大話,如有雷同,純數巧合。

  重要提示,不要當真。宜則聽之,不入耳者勿視勿聽。

  《黃帝內經》與《傷寒論》的異同

  中醫史上的四大經典,真正稱得起“經”這個字的,恐怕就是《黃帝內經》與《傷寒論》,其它兩部一個不夠系統,另一部根基尚淺。這兩部經典一直是歷朝醫家們的肘后書與枕旁書。良醫用之,活人無數;庸醫用之,害人不淺。

  這倒是有點像經學史上的兩部書,《論語》與《孟子》。這兩部書也歷來為學者所推崇,訓詁者解讀者眾多。書生們在圣人之書里也是各取所需,有人學成君子之道,有人拾得小人伎倆。有一點好處,這兩部書有公認的師承關系,即孟子那一些學說是從孔夫子那里傳下來的。這也就有了后世說的“至圣”與“亞圣”。

  到了中醫界,形式就不太明朗了。《黃帝內經》雖有時被推為三墳之書,其具體年代與作者實在無從考證,至少現在已經沒有人會天真地相信這部書是黃帝他老人家傳下來造福子孫的。《傷寒論》現在公認為是醫圣張仲景之作,成書年代是在東漢。問題來了,兩部書都是那么偉大,那么光輝,應該怎么處理它們的關系呢?

  中國人一向講和諧,不是你的,你就別爭。孟夫子幾千年一直甘居亞圣,一樣不缺奉養。所以,仲景之后的注書人聰明地為《傷寒》原書加上一段序言,說此書是本《內經》而廣之。這下好了,不用爭了,二者成了師承關系。《傷寒》再偉大,也沒辦法逃出《內經》的光環。

  事實果真如此嗎?古代的名醫,他們不僅治病救人,也研讀醫書。很多人發現《傷寒論》與《內經》體系不完全相同。不可否認,《內經》是一部偉大的書,他是上古時期中國人養生思想的集大成。而后來中醫診療體系的建立,基本根植于《傷寒》中總結出來的六經辨證。這里的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太陰),雖然名字和《內經》中的一樣,內涵是大異其趣的。《內經》中的六經是可以真實存在的經絡,而《傷寒》中的六經,只是指病位的表里位置。

  《傷寒論》成書較晚,肯定借鑒了《內經》的成就,但是它主要的思想,如果不是仲景的天才閃現,應該會有其它的發端,現在有人提出是源自《湯液經》。這部傳說中的伊尹之作,是否存在過都無從考證了。但是《傷寒論》里的每一條款的描寫,背后不知有多少未治或誤治的先驅者,他們在與病痛的斗爭中倒下去,把戰勝疾病的經驗留下來。這些人,有一些可能正是你與我的祖先,是他們真正造福了子孫,而不是黃帝。

  從這個意義上說,《傷寒論》是偉大的救人之書,它跳脫了養生書的舊模樣,直面病中人的痛苦,并且努力讓其它人不再重復這種痛苦。這才是大醫精誠的精神之本。

  拓展閱讀:

  《黃帝內經》的10條天規

  1、天人合一,順應天地

  《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地自然之中,天氣下降,地氣上升,陰陽交合,萬物滋生,人類為萬物之中最為貴重的成員,是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存的。

  因此天地自然的變化,必然對人體的生理病理存在種種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比如,在一年四季之中,自然界表現出來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變化,而人體的生理功能也會出現相應的變化。

  與此同理,在一日之中隨著晝夜晨昏的陰陽變化,人體的生理功能也相應出現節律性的變化。

  道醫養生重視順應天地自然界的運動變化,強調人體必須與天地自然界保持高度的和諧、協調、統一,這樣才有可能保持健康長壽。

  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不單是四時氣候變化必須適應與順從它,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水質空氣等,包括人體也必須很好地加以保護并順從它、適應它。這些都是養生防病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

  2、“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萬物 。

  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于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3、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古知道養生之道的人,能夠按照客觀規律安排生活,養生之法就是讓自身的陰陽保持平衡(人體內的陰盛陽衰,或陽盛陰衰就會產生疾病),飲食上要有節制(不能飲食單一,暴飲暴食,大魚大肉,酒足飯飽等),在起居作息上同樣要有規律(不要熬夜,經常熬夜會造成人體內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等),不能過于讓身體疲勞透支。如此,人的外形和體內的元氣就得到了養頤,所以懂得養生之道的人能活到百歲。而如今的人,對養生不已為然,飲酒無度,以消耗和糟蹋自己的身體為正常,經常醉酒行房,為所欲為,無節制地耗散先天之精氣(性欲無度就是在消耗生命的本源,節制性欲,固精保氣,為養生之道),當今的人也不顧身體得狀況,過分使用精力,滿足一時之快,尋歡作樂的方式都是有悖于養生之道的,所以到了五十歲便提前衰老了。

  4、清凈內守,調和情緒

  主張以調養精神思維活動,作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 、益壽延年。認為精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對抗衰老、延年益壽。人的思 、慮 、智 、志 、急、魂等,均由精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欲,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5、人有三寶精、氣、神

  人,從本質上說,只有三樣東西:精、氣、神;養生,從根本上說,只有也只需養精、養氣、養神。把握住“精氣神”的養生,是最本質的、最有效的更是最正道的養生。養精是養生的基礎,養氣是養生的路徑,養神是養生的關鍵;只有精氣神一起養,用“氣”來連通“精”和“神”,我們的身體才能“陰平陽秘”,我們的健康才能持久。

  6、清積除弊,血脈暢通

  道醫有個概念叫“積聚”。積聚分為:氣積、血積、食積、酒積、痰積、肉積、水積、乳積……這些積滯犯于經絡則經絡湮瘀,犯于血脈則血脈阻塞,犯于五臟則五臟受累,犯于筋骨則筋骨獲殃。究其積聚的成因,道醫認為有外因和內因兩大因素。所謂外因,道醫認為是“風、寒、暑、濕、燥、火”等外邪的侵害;所謂內因則是暴飲暴食等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營養過剩、運動量減少使營養物質不能消耗利用而積存體內、或因情志抑郁造成陰陽代謝失衡、有毒物質和惰性物質不能及時排泄而滯留體內,這就是造成積聚的主要原因。

  道醫認為,風為百病之長,積為百病之源,先積而后著風。我們不妨結合積聚的成因來看一下現代疾病及亞健康癥候群中沒有一個不與積聚有直接因果關系,故有十人九積之嘆!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積聚不除,人何以堪。《內經·湯液醪醴論》針對上述“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馳壞,榮泣衛除”的普遍現象,響亮地提出了“清積”這個典型的調治原則,用清瀉祛積的方法,疏通洗滌臟腑血脈,這樣才能達到精神自生,形體自盛,骨肉健壯,健康長壽的目的。

  7、形勞而不倦

  生命在于運動,但是要運動的適度,即“形勞而不倦”。一方面其認為人體是需要運動的,即“形勞”。因為人身的氣血要流通運動,就像江河里的水,日夜奔流不息,如果停滯了,水就會發臭、腐敗,或者由于淤積而沖開河堤泛濫成災。因此人不能貪圖安逸,運動不足。另一方面,運動不能過度,即是其言“勞而不倦”;若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又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8、謹和五味、食飲有節

  《黃帝內經》的“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此學派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唐代名醫孫思邈是這個學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9、綜合調攝

  《黃帝內經》認為,影響人體健康是由諸多復雜因素構成的,除上述天時氣候、地理環境、水質空氣等外界因素外,人體自身的精神情態、生活起居、飲食習慣、勞逸房事等內在因素也相當重要。

  因此,要想防病健身、延年益壽,就必須采取各種措施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調攝。正如《靈樞·本神》所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這充分說明,人體養生必須是全方位的,只孤立強調某一方面,都是不成的。既要強調順從天地自然外界因素,又要強調調和情志、安定居處、節制房事、調節飲食等來保養身體。在具體方法上,要根據自身各方面條件及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各種養生術,綜合調理,全面攝養,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

  10、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視傷血:因為“肝開竅于目“而“肝受血而能視“,所以久視傷血;

  久臥傷氣:過度臥床,易使肺缺乏新鮮空氣的調節,肺的機能不強健,而肺主一身之氣,所以人體的“氣“由此受傷;

  久坐傷肉:長時間久坐,不活動,周身氣血運行緩慢,可使肌肉松弛無力,而“動則不衰“,動則氣血可周流全身,使得全身肌肉尤其四肢肌肉得養;

  久立傷骨:久立傷腰腎,腎藏精,而精生髓、髓為骨之液,可養骨,故久立會損傷人體骨骼的功能;

  久行傷筋:久行能使膝關節過度疲倦,而膝為筋之府,所以說久行傷筋。

【內經與傷寒】相關文章:

傷寒論與《黃帝內經》之間的關系08-29

內經的精華06-10

內經的圣人06-19

內經的意思06-21

內經的來源06-13

內經的認識06-13

內經之中的汗05-29

《內經》養生與美容02-09

內經經脈別論10-14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午夜男女爽爽爽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欧美不卡在线观看 | 香蕉国产精品网站 | 视频一区中文字幕日韩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 日本精品vide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