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的陽主陰從思想

時間:2024-07-27 02:28:09 內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內經的陽主陰從思想

  在《內經》里面,我們看到很多地方強調陽氣,尤其大家很熟悉的《素問·生氣通天論》,里面有一句名言:“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我們知道火神派的開山祖師,鄭欽安的弟子,就是盧崇漢老師的祖父盧鑄之先生強調過,為醫者如果能夠悟透這句話,這個醫生就有辦法,這句話怎么悟透呢?“陽氣者,若天與日”,像天、像日一樣,剛剛我們講了,就是像乾這樣。“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所以人的壽命是以陽為本,那么“失其所”是什么“所”?這個“所”是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代詞?我在讀這一句的時候,就感慨很深,發現20多年都沒有讀懂這一句話,都是在囫圇吞棗,好像懂了,知道陽氣很重要,卻從來沒有去認真的考慮這個“所”是什么,實際上這是秘密所在,我們今天要談扶陽,要真正弄清楚扶陽,關鍵詞就在這個“所”字。因為這句話是名言,所以從讀書開始就要讀,考試肯定也要考這句,但可以說,我讀了幾十年,都沒有真正弄清楚,現在回過頭來看,秘密就在這個“所”上,什么“所”呢?

  實際上,我們把它放到乾,就知道,這個“所”就是指“元亨利貞”之所,所以“失其所”不是指的一個“所”,不是指的某一樣,它是指的四個“所”。如果還連帶坤講的“元亨利牝馬之貞”,那就是五行俱全了,還加上土。土不主時,所以在《周易》的“乾”里面,土也是不主時的,它旺于四時。這說明陽氣不是一個單純的因素,那么在元這個“所”或者在春,它對應的是什么?陽氣是什么功用呢?陽氣是生發的功用,也就是肝,春就是肝,就是木,這個就到五行上面來了,到臟腑上面來了,所以這是一環一環相扣。肝的根本在哪里呢?我們要研究肝的生理也好,病理也好,當然這個詞是現在的詞,它的本是什么?《內經》講生之本是本于陰陽,《內經》又講治病必求于本,“本”是什么?肝的本是什么?我們要探索這一臟,他的本就在于“生”,這個“生”指的是陽的生,陽氣的生,所以肝為什么會生病呢?講肝條達也好,藏血也好,都不離這一點,都不離其“生”,所以肝的陽氣不能生發,就是肝病的根本。

  這個問題十分重要,因為現在誤區太多,由于沒有很好的理解陰陽,所以現在治病的方以苦寒為主。因為西醫給我們提供了病毒這個概念,所以大家都去清熱解毒,其實不然,苦寒,不是生,是殺。春三月,講的是生而勿殺,予而勿奪。我跟我的師父盧老師就非常有體會,有一位蘭州的病人,這個病人是位西醫,而且是傳染科的副主任醫師,本身就是搞傳染的,但是自己患肝炎,膽汁性肝硬化,中醫西醫都治不好,病情越來越重,最后這個病人找到我,我為了學習,就找到我的師父。現在幾個月下來各項指標都非常好,最主要是人完全改觀。那么思路呢,看起來,原來的思路都是違反了圣言,圣人講到了“生而勿殺,予而勿奪”呀。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所以各位當領導的要切記,早上起來切莫批評人,早上起來就給你劈頭蓋臉的罵一頓,大家想想會是什么感覺?早上剛起來,睡眼惺惺的就被批評,那絕對很傷人的。這是春,應該生而勿殺,予而勿奪,這一點是大原則。可是我們現在很多人違反了,違反了怎么樣?就生機匱乏,那還能不硬化?所以這一點很重要,這是肝。那心呢,心的根本是什么?心怎么產生的?實際上,心就是主管陽氣的宣通,它的本在這里,主“長”。肺主管什么呢?也就是秋,秋是主“收”。這一點實際上《素問》講得很清楚,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是這樣來的,西方就主收。《素問》講人稟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所以肺是稟秋之法而成的,秋是什么?是“收”,所以肺就是一個“收”字。腎呢?就是貞了,就是冬,冬的特征就是藏,所以腎所,腎之本就在于藏,這個已經講了,“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那么這樣我們就從陰陽落實到了很具體的問題上,所以我們所說的“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是這樣一個意思。如果在春,在元這個“所”失掉了,就意味著肝不能生。如果是在夏,失掉了亨這個“所”,就意味著心不能長。如果是在利這個“所”失掉了,那么就意味著肺不能主收了。如果在冬,在貞這個“所”失掉了,就意味著腎不能夠主藏了。腎不能藏,心不能長,肝不能生,肺不能收,脾不能夠旺于四季,不能夠周流,不能夠運轉,這樣還有生命嗎?當然沒有,所以折壽而不彰,這個根本就在這里。

  拓展閱讀:經典的《黃帝內經》養生名言

  余知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釋文:我已經知道許多疾病的發生,都是和氣的變化有關。大怒使氣向上逆行,大喜使氣渙散,大悲使氣消損,大恐使氣下沉,受驚使氣紊亂耗損,思慮過度使氣郁結。

  2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釋文:心臟蘊藏著人體的神,肺臟蘊藏著人體的氣,肝臟蘊藏著人體的血,脾臟蘊藏著人體的肉(形),腎臟蘊藏著人體的志。五臟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機的人體。但人體只有精神暢快,氣血才能流通正常,并與內部的骨髓相聯系,才能使五臟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協調,從而形成一個身心平衡的健康人體。五臟是人體的中心,五臟與身體各部分之間以及五臟之間的聯系,都是由經脈運行氣血,使身體各部分之間發生聯系,協調全身的功能。如果氣血的運行發生障礙,各種各樣的疾病就要產生了。所以,必須保持經脈的暢通無阻。

  3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

  釋文:意志調和,就會精神集中、思維敏捷,魂魄正常活動而不散亂,沒有懊悔、憤怒等過度的情緒刺激,五臟的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氣的侵襲。

  4凡未診病者,必問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

  釋文:在診斷疾病之前必須先詢問病人有關的生活情況。如果病人以前地位高貴而后來失勢變得卑賤了,這種病人往往有屈辱感,情緒抑郁,即使沒有遭受外界邪氣的侵襲,疾病也會從身體內部產生,這種病叫做“脫營”;如果病人以前富有而后來貧困了,這種病人往往在飲食和情緒上受到影響而產生疾病,這種疾病叫做“失精”。這些疾病都是由于情緒不舒暢,五臟之氣郁結而形成的。

  5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釋文:所以明智之人的養生方法,必定是順應四季的時令,以適應氣候的寒暑變化;不過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適應周圍的環境;節制陰陽的偏勝偏衰,并調和剛柔,使之相濟。像這樣,就能使病邪無從侵襲,從而延長生命,不易衰老。

  6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釋文:心是五臟六腑的主宰,所以,悲傷、哀怨、愁苦、憂傷的情緒會牽動心神,心神不安就會使五臟六腑都受影響。

  7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釋文:衛氣在白天行于陽分,人處于清醒狀態,夜間衛氣入于陰分,人就能入睡。如果衛氣不能入于陰分,而經常停留在陽分,就會使衛氣在人體的陽分處于盛滿狀態。相應的陽蹺脈就偏盛,衛氣不能入于陰分,就會形成陰氣虛,陰虛不能斂陽,所以就不能安睡。

  8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

  釋文:人的心情高興時,營衛之氣運行通暢,但過度喜悅可以使心氣渙散,所以說喜則氣緩。

  9人生十歲,五臟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釋文:人生長到十歲的時候,五臟發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氣的運行完全均勻,人體生長發育的根源是腎臟的精氣,精氣從下部而上行,所以喜愛跑動。

  10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釋文:人體臟腑的功能各不相同,它們之間的關系,如果拿一個君主制的朝廷君臣職能做比喻的話,那么心臟就好像地位最高的“君主”,它具有主導和統率全身各臟腑功能活動,并且使它們相互協調,人們的聰明智慧,都是從心臟產生出來的。

  11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

  釋文:到了四十九歲左右,任脈空虛,沖脈的氣血衰弱,天癸竭盡,經閉不行,機體衰老,便沒有生育能力了。

  12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其別氣走于耳而為聽。別氣者,心主之氣也。

  釋文:周身的十二經脈以及與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絡脈,其所有的血氣都是上達于頭面部而分別入于各個孔竅之中的。其陽氣的精微上注于眼目,而使眼能夠看見東西;其旁行的經氣從兩側上注于耳,而使耳能夠聽。

  13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其生于陽者,得之風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

  釋文:邪氣侵犯人體而產生病變,有的先發生在陰經而后才影響到陽經,有的則先發生在陽經而后才影響到陰經。先發生在陽經的病變,多數是由于遭受了風雨寒暑等外邪的侵襲而引起的;先發生于陰經的病變,則多數是由于飲食失調,生活起居沒有規律,*過度以及情緒波動劇烈等內因所導致的。

  14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釋文:所以明達事理的人,懂得調和陰陽的重要性,不做對養生不利的事,而能順乎自然,以安閑清靜為最大快樂,使自己的精神意志始終保持無憂無慮的境界,因而可以長壽。這就是聰明人的養生方法。

  15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而不止。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而不收。

  釋文:所以怵懼、驚惕、思考、焦慮太過,就會損傷神氣。神氣被傷,就會經常出現恐懼的情緒,并使五臟的精氣流散不止。因悲哀過度而傷及內臟的,就會使人神氣衰竭消亡而喪失生命;喜樂過度的,神所就會消耗渙散而不得藏蓄。憂愁過度的,就會使上焦的氣機閉塞而不得暢行;大怒的,就會使神氣迷亂惶惑而不能正常運行;恐懼過度的,就會使神氣流蕩耗散而不能收斂。

  16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釋文:人體中的陽氣,還可因為大怒而運行紊亂。陽氣過分上逆,使形體正常的協調關系遭到破壞,血液就會隨著陽氣上逆而郁淤頭部,從而使人發生昏厥,成為“薄厥”病。

  17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故氣上矣。

  釋文: 大怒會使肝氣上逆,血液也隨氣向上逆行,病情嚴重的,可以引起嘔血,如果肝氣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功能,還可以導致消化不良、大便泄瀉的飧泄病。所以說怒則氣上。

  18五臟各以其時受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甚者為泄為痛。乘秋則肺先受邪,乘春則肝先受之。

  釋文:至于五臟的咳嗽,是由于五臟各自在所主管的季節受邪氣侵襲,發病而產生咳嗽。因此,如果不是在肺臟所主管的秋季發生咳嗽,則是其他臟腑受邪氣侵襲而轉移到肺,引起咳嗽。人體與自然界息息相關,人體的五臟和季節有一定的對應關系。所以,五臟在各自主管的季節中受寒邪侵襲,就會產生疾病。輕的容易造成咳嗽,重的會造成腹瀉和腹痛。一般在秋天肺臟先受邪氣侵襲而引起咳嗽;在春天肝臟先受邪氣侵襲,然后再影響到肺,產生咳嗽。

【內經的陽主陰從思想】相關文章:

內經與養陽08-20

《黃帝內經》和諧思想11-27

內經:三焦主全身之氣10-06

內經的認識09-10

內經的意思09-05

內經的圣人08-15

內經感悟07-14

內經的精華09-11

內經的來源09-18

內經與傷寒07-3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视频一区二四三区四区 | 亚洲第一区欧美国产综合 |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一级国产片在线观看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