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養生靜心要訣

時間:2024-09-11 06:54:38 惠嘉 內經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內經養生靜心要訣

  《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相傳起源于軒轅黃帝,代代以口相傳,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于春秋戰國時期集結成書。下面是內經養生靜心要訣,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內經養生靜心要訣

  內經養生靜心要訣

  中醫認為,神是人體生命活動和精神活動的總稱,對身心健康關系重大。

  《黃帝內經》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見神的充耗,關系到人的壯老;神的得失又關系到人的昌亡,人體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于目。

  靜心養神對于終日勞心用腦或長期使用目力者,是大有裨益的。

  一、閉目養心

  在日常諸事紛擾、頭昏腦脹時,找一清靜之地,正襟危坐,雙目閉合,眼瞼下沉,調勻呼吸,意守丹田。

  良久則頭腦清醒,心平氣和,心靜如水,煩惱漸漸消失,進入靜謐祥和狀態,機體陰陽氣血通達順暢,心理平衡,情緒愉悅,頭腦清晰,渾身輕松。

  二、閉目降氣

  凡遇憤憤不平或遭受屈辱,于暴躁難捺之時,要理智地控制情緒,離開是非之地,閉目思量。同時用自己的雙手食指輕輕壓在眼瞼上,微微揉搓,到眼珠發熱發脹,便覺胸膛悶塞頓開,肝火胃氣下降,躁怒平息,心情和緩。

  三、閉目行悅

  在憂郁悲傷、失望空虛、心煩意亂之時,退避靜舍,閉目獨坐,盡量默憶,想象以往得意歡愉之事,即會覺得心神平衡,悲傷煩亂之情就會逐漸消失。

  四、閉目臥思

  人有三種思維方式:第一為睜眼思維方式,第二為夢境思維方式,第三即是閉目思維方式。閉目思維是一種臨界思維“現象”,即臥而不寐,閉目臆想聯翩。

  在這種思維狀態下,大腦排除了外界的干擾,又處于充血、充氧狀態。如此,可促使大腦細胞的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以提高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五、閉目消食

  吃完飯后閉目休息10~30分鐘,再去睡午覺、散步或是做別的事情。這對肝臟的保養,尤其是對有肝病的人來說是非常必要的。

  人們吃完飯(尤其是午飯,因為吃的一般都比較多)后,體內的血液集中到消化道內參與食物消化,如果再行走、運動,血液就會有一部分流向手足,此時,流入肝臟的血流量就要減少到50%以上。

  如果肝臟處在供血量不足的情況下,正常的新陳代謝就會受到影響,從而導致對肝臟的損害。

  六、閉目賞樂

  你可以常常閉目聽一些自己喜愛的音樂和戲曲。優美的旋律可增進大腦活動,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使人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對身體健康十分有益。

  七、閉目解乏

  勞逸結合十分重要,當身體勞動累了,或讀書、看報、寫字疲乏的時候,不妨閉目靜養片刻,這對迅速恢復精力和養生保健都大有益處。

  八、 閉目釋煩

  常言道:“眼不見,心不煩。”這話是很有道理的。意思是說閉上眼睛不但可以養目,而且可以靜心。心靜則神安,神安則災病不生,福氣永存。

  遇到繁雜吵鬧的場合或自己不愿看的場面,又不便避

  九、閉目養陽

  適當閉目靜心曬曬太陽,可以養陽。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克勞瑟發現,如果不是嚴重高血壓癥,經常曬太陽能夠降低血壓。當人的皮膚受到陽光照射時,便會產生維生素D,維生素D參與人體的血液循環。

  十、閉目動行

  找一處清凈之地雙目微閉,全身放松,以盡可能慢的動作打一套太極拳,充分體會緩慢柔韌,圓滑連貫的要領,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十一、閉目強記

  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日漸衰退,常常會遇到要記起某個人、回憶某件事,一時半會兒就是想不起來,抓耳撓腮甚是痛苦。

  此時不妨閉目靜心幾分鐘,待全身放松,心平氣和后,或許會靈機一現,豁然開朗。

  十二、閉目神游

  靜坐閉目,給想象插上翅膀,飛向野外,觀靈山秀水,望天高云淡,聽飛瀑松聲,游長江大海……此時心怡神馳,心靈與天籟之聲竊竊私語,天人合一,會有一種身輕如燕的感覺。

  不能日行千里,卻能神行萬里,這種“精神”暢游非常有益健康。

  十三、閉目靜息

  睡眠欠佳是常有的事,遇到一時睡不著,或半夜醒來再難以入睡時,千萬不要心煩意亂,即使不能入睡,靜息也能達到養生的效果。

  《黃帝內經》中的經典養生語錄

  煙有百弊而無一利,茶有百利而無一弊。《黃帝內經》

  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中寒腸鳴腹痛。 《黃帝內經》

  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黃帝內經》

  恬淡虛無,真氣存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

  腎之盛則壽延,腎之衰則壽夭。《黃帝內經》

  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何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

  黃帝《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驗,應驗。厭,合也。全句意為:善于談論天道的,必能應驗于人事;善于談論歷史的,必能應合于今事;善于談論人事的,必能結合自己的情況。《黃帝內經素問舉痛論》

  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黃帝內經》

  臨床見頸軟無力,頭低垂不能抬舉,目陷無光者,確提示精氣衰敗。按張志聰的解釋:“髓海不足,則頭為之傾,神氣衰微,則視深目陷。”。《黃帝內經》

  久臥傷氣,久坐傷內。《黃帝內經》

  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黃帝內經》

  廣庭于步,養生之道。《黃帝內經》

  怒則氣上,喜則氣餒,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黃帝內經》

  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黃帝內經》

  有關黃帝內經的夏季養生小常識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陽氣旺盛,此時人體為了順應天時,機體處于“陽盛于外而虛于內”的境地,腠理開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氣逼人,常常導致人體陽氣宣發太過而出現體內陽氣匱乏的夏令生理特征,此時更應注意機體的調攝和保健,正確把握夏季酷暑時機,注意未病先防、冬病夏治則能達到養生的目的,甚至可以改善某些頑固疾病的病情。

  未病先防

  關于未病先防,在暑熱天氣也同樣重要。因為夏季悶熱潮濕,機體抗病能力相對薄弱。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大致意思是,針對炎熱夏季,在起居上,應晚睡早起,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中午暑熱最盛之時,適當午睡,既可避炎熱,又可消除疲勞、補充體力;精神方面應主動調節情志,避免過怒煩躁,避免情緒抑郁,保持神清氣爽。此時在飲食上,要注重健脾益氣,少食苦寒,節冷飲,少食油膩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魚、蛋、奶、西瓜、黃瓜、冬瓜、玉米、豌豆等。此外,酸味收斂,可固護體表,防止出汗過多傷氣損陽,故可多選用酸味食物,如楊梅、草莓、西紅柿、酸梅湯、豆類及其制品;咸味食物則可幫助機體補充因出汗過多而丟失的鹽分,以防汗多損傷心氣,故應及時補充。民間有“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之說,夏日食姜也是“春夏養陽”理論的實際應用。

  夏季,人們常常感覺暑熱難耐,大汗淋漓,有些人在這個時期長時間地待在空調房間中,這不利于身體健康。有研究指出,如果人體長期生活在空調制造的冷環境里易損傷人體的“衛表之陽”和“肺陽”,則易患夏令感冒、咳嗽、哮喘,如果原本就有此類疾病的人就更易加重這些疾病的冬天發作機會;而夏令過度貪食冷飲冷食,易損傷脾胃之陽,以致誘發胃痛、腹瀉。因此,此時養生應當顧護體內肺脾陽氣,使之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維持夏日健康不病,也才能達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所以要注意不宜長期處于低溫空調環境,不可過度貪食冰鎮冷飲等。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既是一種有效的治病方法,也是養生保健的一種方式。因為只有在夏季抓住有利時機,作最好的治療,減輕或根治慢性疾病,才能更好地保護正氣,保持健康長壽。

  冬病夏治是來源于中醫理論的一種療法,冬病就是所謂在冬天容易發作或者容易加重的疾病,這種疾病往往可以在夏天疾病緩解期的時候進行治療,來減少在冬天或者春天發作次數、緩解發作的程度,所以叫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根據《素問·四氣調神論》“春夏養陽”的原則,結合天灸療法,在人體的穴位上進行藥物敷貼,以鼓舞正氣,增加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現在全國各地的多家醫院都在施行“冬病夏治”穴位敷貼,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隨訪中,不少患者反映,經過治療,確實減少了他們在冬季發病的機會,因此我們鼓勵大家把握伏天的機會,積極參與到“冬病夏治”的隊伍中來,改變往日得了病才去醫院的觀念,掌握主動權,將疾病制止于未發之時。

  之所以要冬病夏治,是因為冬天人體的陽氣比較弱,冬季陽氣較弱,所以防病、抗病的能力就降低了,如果我們夏天的時候就開始顧忌它,讓人體的陽氣增強起來,在冬天陽氣下降的時候,由于已經顧護了陽氣,就可以抵御邪氣讓人體發病減少。

  藥王孫思邈說:“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將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所謂“將病之病”就是這種現在雖然未發,但卻會在將來某個時候會發作的疾病。那就要在未發之時,趕快去除其必發的條件。

  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自然界寒溫冷暖的每一次變化其實也都是我們人類所需要的,我們要學會順應自然界的四季氣候的變化,而不要總是妄圖去改變它。正確利用四時之變及時調整和“反省”我們自身,有時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養生效果。

  黃帝內經里的長壽養生秘方

  《黃帝內經》里的長壽養生秘訣 想長壽必看。《黃帝內經》是一部影響深遠的中醫著作,里面隱藏著很好長壽養生秘方,對人類身體健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人們不妨從《黃帝內經》中學學長壽養生方法,以強體健身、延年益壽。

  一、子時膽經值班,一定要睡覺,不吃夜宵

  子時是晚上23:00至次日凌晨1:00,此時膽經值班,是膽汁運作和骨髓造血時間。子時更是身體休養及修復的開始,應該睡覺。此時不要熬夜,否則會致膽火上逆,引發失眠、頭痛、憂愁易思等多種不適癥。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頭腦清晰,面色紅潤。反之,子時前不睡者,面色清白。

  另外,子時不要吃夜宵,不易消化。晚飯吃得太飽、吃夜宵都會影響睡眠。

  二、多吃藍莓強壯腎

  三、丑時肝經值班,要愉快入眠

  丑時是凌晨1:00至3:00,此時肝經值班,是肝臟修復時間。肝經可調節全身血液并疏導全身,使氣血調和,解毒和排除毒素,為人體進行清洗工作。此時我們應在精神愉快下入眠,以免過度壓抑導致氣血不暢。

  中醫認為:“人臥則血歸于肝。”丑時前未入睡的人,面色會顯得青灰,情志倦怠而易煩躁。

  四、寅時肺經值班,要較深的睡眠

  寅時是凌晨3:00至5:00,此時肺經值班,是呼吸運作時間。其特點為“多氣少血”,“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后,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人體體溫最低,血壓也最低,脈搏和呼吸都處于最弱狀態,腦部供血最少。如果在寅時經常醒來,則為氣血不足的表現,應加以注意。老年人腎氣不足,如果寅時醒來,可以如《素問·刺法論篇第七十二》中記載:“腎有久病者,可以寅時面向南,凈神不亂思,閉氣不息七遍,以引頸咽氣順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餌舌下津令無數。”

  可見,睡覺是人生第一大補,良好的睡眠習慣和睡眠質量,有益于身體健康,更是長壽養生不能忽視的一部分。

【內經養生靜心要訣】相關文章:

內經精要訣07-03

內經靜心訣08-20

內經養生原理09-23

內經飲食養生10-05

《內經》養生法則09-16

《內經》養生與美容07-01

《黃帝內經》靜心口訣10-07

內經帝王養生法10-22

內經夏季養生方法07-08

《內經》說春季養生02-2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精品中文子幕乱码 | 亚洲伦中文字幕另类不卡 |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 | 亚洲乱码中文欧美第一页 |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 | 婷婷精品视频在线观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