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秋季養生說
《黃帝內經》相傳起源于軒轅黃帝,代代以口相傳,后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于春秋戰國時期集結成書。下面是黃帝內經秋季養生說,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逆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三月,此謂容平 秋天養收,對應西方。容平就是開始收,收斂,特別壯大,盛極的意思。
天氣以急 天上的氣只能為燥氣了。燥氣是正氣,是從火的。衣服在秋天易干,這個干,是燥氣的收斂功能發生作用。如果生病,再出現煩躁的癥,是很嚴重的病。煩,是虛火上頭,虛火斂不住,頭疼,頭暈,是心病,心經,心血的問題。躁,從足字邊,亂動,煩躁不安,屬于腎病,精不足的病。有一種老人快臨終時就是循衣摸縫,天天在那里捻衣服扣子,不知手往哪里放,這是腎精大虧的象。抖腿,也是精不足,相書上說,男抖窮。腎精不足,他就沒法不上腦,腦子思維就有問題,做事就會有問題,不順,就會窮。
地氣以明 地也就跟著明亮透徹,就像金屬一樣,所以西方屬金。肺氣也是,肺為嬌臟,也要非常地清澈。
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早睡早起,和雞叫一起起來。五點到七點,天門開,人的氣也應該開了。
使志安寧 志是腎神的表現,要收斂了,不能再發散。性生活也要收斂了。動物交配有節律,有季節,人好像隨時隨地都可以,其實在秋天也應該有所收斂。動物在冬天冬眠養精,人在這時候也應該收斂然后養精。人雖然擺脫了季節性,但也要按照天地自然的順序去做,否則也會生大病和重病。
以緩秋刑 舒緩秋天的肅殺之氣。秋后問斬。
收斂神氣,使秋氣平 把神收回來,使秋氣平,讓秋氣不那么肅殺。
無外其志,使肺氣清 不要再往外擴散了,這樣就能夠使肺氣比較清肅。
此秋氣之應 這是秋天時正常的人和自然的對應。
養收之道也 養收斂,秋天就是酉時,酉時主氣味的味。大蒜和辣椒氣味最厚,但不入藥。
古人認為大蒜入氣分,凡是入氣分的藥,都走清竅,如人體的眼睛,小便。大蒜氣味厚重,吃后會流眼淚,小便有味。中藥雖取其偏性,但也是因人而定。大蒜、辣椒每人承受量不一樣,能吃多少吃多少。
辣椒走味道,入味就是入血分,血、味道都屬于陰。入血分的藥走人的濁竅,如口,大便。辣椒吃多了,會生口瘡,肛門疼痛。
秋天就是味厚,果實,所謂五谷,要取其味,味入血分,萬物收獲,要吃入血分的層面。
逆則傷肺 如果忤逆了它,就會傷肺,因為肺對應秋天。
冬為飧泄 飧是夕食,晚飯,飧泄是食谷不化,吃的東西沒有消化就拉出來了。肺與大腸成表里,如果肺氣虛弱,大便成形能力就會很差。這些毛病冬天就會顯出來。
奉藏者少 收斂氣沒收住,奉獻給冬天的東西很少,藏不住。
拓展閱讀:內經名言
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素問?生氣通天論》
【論述】
“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意指得到陽氣之精粹的溫煦,可以使人精神爽慧。而得到陽氣之溫柔的養育,可以使人筋脈柔和,肢體運動自如,指出人體之神,得陽氣以溫養,才能保持正常的意識思維活動;人體的筋,得陽氣的溫養,才能弛張自如,使肢體屈伸靈活。臨床上陽氣虧虛患者常見精神委靡,思維遲鈍,形寒蜷縮,肢體疼痛等癥,這時當溫陽補氣。而陽氣暴張,又可導致中風,使人神識昏迷,肢體偏癱,這時又當平肝潛陽。可見無論人之形或神,均不能離開陽氣的溫煦作用。而人身之陽氣,既不可虧虛耗損,亦不可暴亢無制。
【病案舉例】
《名醫類案》中載有明代汪石山所治一病案:一人年逾三十,神色清減,初以傷寒過汗,嗣后兩足時冷,身多惡寒,食則易饑,日見消瘦,頻頻夢遺,筋骨疼痛,久伏枕榻。醫用滋陰降火,罔效。汪視左脈浮虛而緩,右則浮弦而緩,此陽虛耳。病者曰:易饑善食、夢遺,似屬陰虛,若作陽虛而用參、芪,恐益予病。汪曰:古人謂脈數而無力者,陰虛也;脈緩而無力者,陽虛也。今脈浮虛弦緩,則為陽虛可知。以癥論之,病屬陰虛,陰虛則發熱,午后屬陰,則午后當遍身熱發,不惡寒,揭胸露手,蒸蒸熱悶煩躁矣。茲患是癥俱無,何以認為陰虛?夫陽虛則惡寒惡風,雖天暖日融,猶畏出門庭。今患兩足時冷,身多惡寒,皆陽虛之驗。又汗多亡陽,非陽虛而何?食則易饑者,非陰虛火動也。蓋脾胃以氣為主,屬陽,脾胃之陽已虛,又瀉以苦寒屬陰之藥,故陽愈虛而內空竭,須假谷氣以扶助之,是以易饑而欲食,雖食亦不生肌肉也。《經》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曰:飲食不為肌膚,其此之謂歟!夢遺亦非特陰虛,《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今陽既虛,則陽之精氣不能養神,心以藏神;神失所養,飄蕩飛揚而多夢;陽之柔氣不能養筋,肝主筋以藏魂,筋失所養,則渾身筋骨因以疼痛,魂亦不藏,故夢寐弗寧,安得而不遺乎?《經》曰:氣固形實。陽虛則不能固而精門失守,此遺之所以頻而不禁也。《經》曰:腎者,胃之關也。今若助陽以使其固,養胃以守其關,何慮遺之不止。乃以參、芪各二錢,白術一錢,甘草五分,枳實、香附、山楂、韭子各五分,煎服半載,隨時令寒暄升降而易其佐使,調理乃安。
按語:本例患者癥見兩足時冷,身多惡寒,明為陽虛之癥,而食則易饑,日見消瘦,頻頻夢遺,又似陰虛火旺之象。前醫不明陰陽,用滋陰降火之法未效。汪氏據其脈浮緩不數,斷為陽虛,并用《內經》理論“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正確解釋了“頻頻夢遺,筋骨疼痛”之癥狀。因其辨證準確,因而取得療效,可見熟讀了《內經》,臨床當受用無窮。
【黃帝內經秋季養生說】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秋季養生08-30
黃帝內經立春養生06-11
《黃帝內經》養生名言10-07
黃帝內經運氣與養生06-18
《黃帝內經》春季養生要點07-20
關于黃帝內經的飲食養生07-28
《黃帝內經》的四時養生08-16
《黃帝內經》的五大養生觀念08-14
黃帝內經四季養生法04-03
《黃帝內經與智慧養生》:夏天怎么養長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