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和諧思想
《黃帝內經》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基礎,是中醫四大經典之一。其成書融合了當時先進的哲學內容,試從哲學淵源、天人、人本身和陰陽平衡幾方面初步探討書中所體現的“和諧”思想,以期用于指導中醫臨床。下面小編為您帶來《黃帝內經》和諧思想!
《黃帝內經》乃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將當時先進的哲學思想與醫學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創立了獨特的中醫理論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其書在闡述醫學理論的同時,對當時哲學領域的某些問題,諸如陰陽、五行等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體現了豐富的哲學內涵。“和諧”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內容,其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得到體現和應用。
1.“和諧”思想的哲學基礎
所謂“和諧”,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相對穩定的多樣性的協調統一。“和”在古漢語中,作為動詞,表示協調不同的人和事物并使之平衡。對“和”做最高層面的分析的是《禮經》中的《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黃帝內經》“和諧”思想深受《周易》和先秦諸家學說的影響。《易傳》高度贊美并極力提倡和諧思想,提出了“太和”的觀念”,《周易》通過象數符號運演系統把數、象、理、占(類推)和諧統一起來,把自然和人和諧統一起來。“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范疇。孔子具體表達了和諧思想,《論語》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過猶不及”;孟子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和諧觀。道家也有同樣的思想,老子言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主張順應自然,提倡“少私寡欲”的清靜無為思想。墨家的代表人物墨子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博愛精神。此外,尚有法家、名家、陰陽家等學說都包括一定的“和諧”內容。之后漢董仲舒形成了“天人合一”體系,認為“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貴于人,人受命于天”(《春秋繁露天人相副》)。由此可知,內經的成書有其特定的社會基礎和理論淵源,其“和諧”哲學思想的形成與有關學家的理論密切相關。
2.天人相應 內外和諧
《內經》認為,人起源于自然的運動變化,《素問寶命全形論》日:“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神乃自生”。同時又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通。《素問天元紀大論》曰:“在天為氣,在地成形,形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曰:“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靈樞刺節真邪》云:“與天地相應,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因此人生活在自然當中,人類的行為可以影響自然界,自然界的變化也可以影響人體的機能活動。 《內經》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適應性,將人與自然視為互相聯系、互相依賴的和諧統一體。如《靈樞歲露論》云:“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維護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和人與外環境的協調,使生命活動保持正常,達到“天人相應”,才能避邪防病,保健延壽。《靈樞本神》日:“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上古天真論》:“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辯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如果人與自然不相適應,自然的變化超出了機體的承受能力,則發為疾病。《素問臟氣法時論》曰:“邪氣之客于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勝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甚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素問生氣通天論》)。
因此,治療疾病必須以“天人相應”的和諧觀為指導,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使人體生理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并根據四時氣候的變化,采用適宜的治療方法,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3.身心合一 形神和諧
《內經》認為,機體的心理和生理相互關聯,又互相制約。人體只有在生理與心理相協調。形體與神志相和諧時才能達到健康狀態。
疾病的發生與否與正氣相關,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素問刺法論》),而正氣的強弱又與情志心理密切相關。《內經》認為許多疾病由氣機失調引起,《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素問五運行大論》曰:“逆其氣則病”。而情志失常是導致氣機失調的主因之一,并往往損傷內臟、敗壞形體,《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素問疏五過論》曰:“暴樂暴苦,始樂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同時《內經》認為,身心互相影響,《靈樞本藏》曰:“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當身心失和時,會引起形神失調,產生疾病。《靈樞賊風》曰:“志有所惡,及有所慕,血氣內亂”、《素問痿論》曰:“有所失亡,所求不得……發為痿”、《靈樞本神》:“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 淫而不止”,甚則引起“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精氣弛壞,營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素問湯液醪醴論》)。
因而保持身心和諧具有重要的意義。《內經》認為“精神不進,志意不治”(《素問湯液醪醴論》),并把“神”放在重要地位,《素問寶命全形論》:“一日治神……”、《素問上古天真論》:“獨立守神”、《靈樞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乎神”。所以良好的情緒和精神,有利于氣血的恢復,機體抵抗力的增強。如《靈樞本臟》:“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因而要求人們做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外不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素問上古天真論》)和“為無為之事,樂恬淡之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保持清靜的心境和寡欲的精神,同時做到愉快舒暢,使身心和諧,形神平衡,自能“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以及“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素問上古天真論》)。
4.陰陽協 調平衡和諧
陰陽是是宇宙中相互關聯的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保持協調平衡的結果。
《內經》認為,陰陽的協調,維持了生命的正常活動。陰陽以對方為存在的基礎和功能發揮的前提,陰陽 具有對立統一關系,陰陽維系了生命活動的穩定性,《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陽生陰長,陽殺陰藏”。一般情況下,陰陽平衡,機體功能正常,人體則健康,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若陰陽失調,機體功能失和,則引起疾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素問生氣通天論》:“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在苛疾不起”。疾病的發生及其病理過程,是正常“陰平陽秘”的生理協調遭受所破壞的表現。《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當陰陽之間失去了平衡協調關系,甚至不能相互依存時,出現亡陽或亡陰重證,即“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那么生命也將終結。
所以《內經》提倡“法于陰陽”、“和于陰陽”(《素問上古天真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素問生氣通天論》),“謹熟陰陽,無與眾謀”(《素問陰陽別論》)。體現在治法上,遵循“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反他,治在權衡相奪”(《素問玉版論要》),以及“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至真要大論》);用藥上也要把握適中,中病即止,否則“亢則害,承乃制”(《素問六微旨大論》)。人體陰陽協調,機體活動平衡,才能使精神旺盛,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即《素問調經論》:“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命日平人”。如果沒有這種陰陽協調、平衡和諧,就不可能有相對穩定的物質形態和人體正常功能,生命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調和陰陽,維持動態的平衡協調是人體健康和機體正常功能活動的根本。
5.結語
《黃帝內經》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經典,還是一部囊括心理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多方面的哲學巨獻,其不僅奠定了中醫的理論體系,還融合了當時先進的哲學思想,體現了豐富的哲學內涵和外延。其中涵括的“和諧”思想,不僅對于“天人相應”、治療疾病和預防、養生有所指導,對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和諧的治療觀念、對于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以及人本身的關系等也具有參考借鑒作用,深深體現了《黃帝內經》在當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預見性,其所蘊涵的精髓內容仍有待發掘。
黃帝內經簡介
醫經著作簡稱《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部系統性的理論醫著,成書約在戰國時期。原書十八卷,即《素問》和《針經》(唐以后的傳本改稱《靈樞》)各九卷。
《內經》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舉凡人與自然、攝生、防病、生理、臟腑、經絡、病證、診斷治療、中藥、方劑、針刺灸熨、導引、按撟,以及五運六氣等等學說莫不賅備,堪稱中醫理論的淵源,歷代醫家均將其奉圭臬。除醫學理論外,又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算、哲學等許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說成我國先秦時代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繼承了“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其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發展并豐富了《內經》以的古代哲學。
《黃帝內經》,流傳甚廣,傳本也較多,其中以《素問》、《九卷》兩傳本系統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紀,全元起對《素問》進行了全面注釋。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寶興元年(公元762年)啟玄子王冰對《素問》重新加以編次,加上量注語,并根據其先師張公所藏的秘本等補入七篇,作為亡佚的第七卷內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問》由原來的九卷,擴充到二十四卷。
從此《素問》一書流布日廣。北宋政府設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對王冰所注的《黃帝內經素問》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校勘注釋,遂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又稱“新校正本《素問》。成為后世研究,注釋《素問》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書傳到公元6世紀前后,出現了《針經》、《九墟》、《九靈》和《靈樞》等多書名的傳本,但后來均已失傳。南宋紹興乙亥(1135年)史崧氏將家藏《靈樞》九卷重新校訂,也擴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從此《靈樞》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盡管出現過十二卷本等各種刊本,但皆以此為據。《黃帝太素》是流傳下來的另一種《內經》古傳本。隋·楊上善對《黃帝太素》又進行了整理和注釋,命名為《黃帝內經太素》。
由原來的二十卷擴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晉皇甫謐所撰《甲乙經》一書就是將《素問》、《針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合編而成,因此也應作為《黃帝內經》的又一古傳本。后世醫家十分重視對《黃帝內經》的學習與研究。除上述外,還有許多注釋《黃帝內經》的醫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醫家和著作有:明·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明·吳崑《素問注》,明·張介賓《類經》,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高世栻《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黃元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張琦《素問釋義》,周學海《內經評文》等。
還有節要注釋《內經》的,如元·滑壽《續素問鈔》,黃俅《黃帝內經素問節文注釋》,明·李中梓《內經知要》,清·汪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陳念祖《靈樞素問節要淺注》,以及唐宗海《中醫匯通醫經精義》等。
【《黃帝內經》和諧思想】相關文章:
解讀黃帝內經06-29
《黃帝內經》介紹11-01
黃帝內經原文10-05
黃帝內經典籍介紹09-03
黃帝內經的原文與翻譯06-21
《黃帝內經》養生名言05-29
黃帝內經立春養生06-11
《黃帝內經》人體的奧秘09-14
《黃帝內經》靜與躁10-01
《黃帝內經》精華典章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