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典籍介紹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書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成書于戰國至秦漢時期,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經驗總結。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黃帝內經典籍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係中醫理論著作,非一人一時之作。該書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戰國時間,還有一些內容是秦漢乃至唐代醫家補撰的。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出現了多種不同名稱的不同傳本,其中名為《素問》、《靈樞》最為流行。《素問》、《靈樞》兩書合稱為《黃帝內經》。
現存的《素問》及《靈樞》二書主要內容是:
《素問》共81篇:1~2篇論述人體發育的規律,養生的塬則與方法,以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預防醫學思想;3~7篇論述陰陽五行學說在自然界、人體各部機能以及疾病治療等方面的聯繫;8~11篇論述臟腑的生理與其主病;12~14篇論述針、砭、灸法、按摩、湯劑、藥酒、溫熨等治療方法;15~21篇論述以脈診為主,包括色診、問診的診斷學,及疾病轉歸、死亡徵兆;22~30篇論述有關臟腑、經絡等病證的臨床辨證規律;31~48篇論述若干主要病類(包括熱病、瘧、厥病、瘧病、腹中病、風病、痹病、奇病等)的病候及其針治方法;49~65篇論述週身孔穴("氣穴"、"氣府"、"骨空")的名稱、部位和針刺的手法、補瀉和禁忌,以及有關經脈病候的解釋,疾病演變過程等;66~71篇及74篇(第72、73篇僅存篇目,塬文已佚)共七篇,系唐代王冰據古佚醫書補入,主要闡述運氣學說在醫學上的應用;75~81篇雜論有關醫理及診法中的一些問題。
《靈樞》:1~9篇論述九針的形制十二塬穴、五腧穴(井、滎、輸、經、合)、根結穴,針刺方法(九變刺、十二節刺、叁刺、五刺等),針法補瀉,燙法,臟腑病候及與情志的關係;10~18篇論述人體經絡系統(經脈、經別、經水、經筋),體表測量(骨度、脈度)及營、衛、氣、血,叁焦所主等;19~30篇論述四時雜病、五臟病、寒熱病,癲狂、厥病、擊痹及其他雜病的病候及刺法;31~41篇論述臟腑解剖、色診、不同體質刺法、瀉血、有關四海、五亂、陰陽清濁、陰陽應十二月之理論及脹病、癃病等;42~46篇論述五行與五腧,針刺之道,疾病傳變,夢與疾病,五變病;47~55篇論述臟腑類型,脈診(人迎、寸口),望診,疼痛病機,灸法補瀉人,人體發育,要穴(標、本、氣街)及禁刺;56~66篇論述二十五種人體類型,動輸,百病始生,病之逆順,衛氣失常,賊風、水脹病,五行與五味等;67~81篇論述人與自然,五行所主,五人,尺膚診法,衛氣行,九宮八風,九針論,行針之法,刺有五節,以及多種雜病(上膈、無言、寒熱、目不瞑、瘧疾、風病、眼目諸病、癰疽等)。
《黃帝內經》全面總結了秦漢以前我國的醫學成就,是我國早期的一部醫學論文總集,內容十分豐富。它在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指導下,較全面地闡述了人與自然、人體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及疾病預防、養生學等方面的內容。具體表現為:
注重整體觀念
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內經》把人和各個部分看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人和天地自然也是一個整體:《內經》十分強調人和天地自然的密切聯繫,認為人必須和自然界統一。
運用陰陽五行學說
將陰陽五行學說系統引入醫學領域。
陰陽五行學說在《內經》中的具體運用:《內經》十分重視陰陽五行學說,它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萬事萬物的普遍規律。人的生理病理變化也不例外。人要健康長壽,亦必須因順從陰陽變化規律。《內經》認為,人體本身就是陰陽的對立統一,而且陰陽之間,還存在相互依存、相互消長、相互轉化的關係。在正常生理情況下,人體陰陽是平衡的,如果這種平衡被破壞,人體就會生病。治病的目的就是要調整陰陽,使人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同時,《內經》又很重視五行學說。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不同屬性來分析人的生理、病理現象。根據五行彼此間的相生相剋關係,認為人的臟腑器官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并保持動態平衡的。"太過"、"不及"都會破壞這種平衡,而導致人體發病。治病就是要調整這種平衡。
重視臟腑經絡學說
關于臟腑學說:《內經》認為,五臟六腑是維繫人體生命的重要器官。《內經》所說的臟腑不僅僅有解剖學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有功能系統的概念。臟腑各有其功能,各司其職,互相配合。特別是五臟,有主宰生命和精神活動的作用。
關于經絡學說:《內經》記載了十二經脈的循行路線、所聯絡的臟腑及主病,診治等內容。認為,經絡在人體生理上是運行氣血,以溝通臟腑、內外組織器官的通路,同時也是病理上傳導病邪,治療上發揮藥物性能和感受針灸的通路。
強調精神因素與社會因素《內經》認為五臟精氣是產生情與活動的物質基礎。如果五臟有病,就會有異常的情志出現。同時強調精神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如果情感和思慮過度,失去調節,亦將損害身體健康。因而《內經》強調醫生診病時一定要把社會因素與精神因素考慮進去。治療上,除用藥物、針灸療法外,還採用心理療法。
注意疾病預防,反對迷信鬼神《內經》十分重視疾病的預防,提倡個體的養生方法。要求醫生"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內經》說:"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認為醫學與迷信是水火不相容的,難與信鬼神者談論醫學。
總之,《內經》既注重整體觀念,也重視辨證論治,它是中醫基本理論的奠基之作。《內經》問世后,歷代醫家無不把它作為必讀的教科書,歷代醫學著作無不從《內經》中尋找自己的理論淵源。《內經》不僅為國內醫家所重視,而且有相靈的國際影響。例如歷史上日本、朝鮮等國,曾把《內經》列為醫生必讀之書。《內經》的部分內容已相繼譯成日、英、德、法等國的文字。一些國外針灸組織,還把《內經》列為針灸醫師必讀的參考書。
黃帝內經簡介
醫經著作簡稱《內經》。以黃帝、岐伯等問答的形式寫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部系統性的理論醫著,成書約在戰國時期。原書十八卷,即《素問》和《針經》(唐以后的傳本改稱《靈樞》)各九卷。
《內經》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舉凡人與自然、攝生、防病、生理、臟腑、經絡、病證、診斷治療、中藥、方劑、針刺灸熨、導引、按撟,以及五運六氣等等學說莫不賅備,堪稱中醫理論的淵源,歷代醫家均將其奉圭臬。除醫學理論外,又廣泛涉及到天文、地理、氣象、物候、歷算、哲學等許方面,因此有人把它說成我國先秦時代的百科全書。
《黃帝內經》繼承了“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其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發展并豐富了《內經》以的古代哲學。
《黃帝內經》,流傳甚廣,傳本也較多,其中以《素問》、《九卷》兩傳本系統最具代表性。公元六世紀,全元起對《素問》進行了全面注釋。但由于第七卷早佚,全氏也只注了八卷。
唐寶興元年(公元762年)啟玄子王冰對《素問》重新加以編次,加上量注語,并根據其先師張公所藏的秘本等補入七篇,作為亡佚的第七卷內容。由于王冰所加的注文甚多,于是《素問》由原來的九卷,擴充到二十四卷。
從此《素問》一書流布日廣。北宋政府設立校正醫書局,林億等對王冰所注的《黃帝內經素問》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校勘注釋,遂稱為《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又稱“新校正本《素問》。成為后世研究,注釋《素問》的主要版本。
《九卷》一書傳到公元6世紀前后,出現了《針經》、《九墟》、《九靈》和《靈樞》等多書名的傳本,但后來均已失傳。南宋紹興乙亥(1135年)史崧氏將家藏《靈樞》九卷重新校訂,也擴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從此《靈樞》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盡管出現過十二卷本等各種刊本,但皆以此為據。《黃帝太素》是流傳下來的另一種《內經》古傳本。隋·楊上善對《黃帝太素》又進行了整理和注釋,命名為《黃帝內經太素》。
由原來的二十卷擴為三十卷,但迄今只存二十五卷。晉皇甫謐所撰《甲乙經》一書就是將《素問》、《針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合編而成,因此也應作為《黃帝內經》的又一古傳本。后世醫家十分重視對《黃帝內經》的學習與研究。除上述外,還有許多注釋《黃帝內經》的醫家。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醫家和著作有:明·馬蒔《黃帝內經素問注證發微》、《黃帝內經靈樞注證發微》,明·吳崑《素問注》,明·張介賓《類經》,清·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集注》、《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高世栻《黃帝內經素問直解》,黃元御《素問懸解》、《靈樞懸解》,張琦《素問釋義》,周學海《內經評文》等。
還有節要注釋《內經》的,如元·滑壽《續素問鈔》,黃俅《黃帝內經素問節文注釋》,明·李中梓《內經知要》,清·汪昂《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陳念祖《靈樞素問節要淺注》,以及唐宗海《中醫匯通醫經精義》等。
【黃帝內經典籍介紹】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介紹05-10
解讀黃帝內經06-29
黃帝內經原文10-05
《黃帝內經》精華典章10-03
《黃帝內經》人體的奧秘09-14
黃帝內經運氣與養生06-18
《黃帝內經》養生名言05-29
《黃帝內經》靜與躁10-01
《黃帝內經》脾胃理論08-06
《黃帝內經》秋季養生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