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黃帝內經》全文簡介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黃帝內經》全文簡介,歡迎閱讀與收藏。
《黃帝內經》,成書約在秦漢時期,即公元前2世紀左右。
中醫學是世界醫學寶庫中的瑰寶,越來越引起西方醫學界的重視和興趣。中醫從人的整體著眼,辨證施治,常常能夠治愈被西醫宣判為不治之癥的疾病。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理論著作。它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宏大基礎。
《黃帝內經》,成書約在秦漢時期,即公元前2世紀左右。它并非出自某人之手,而是醫家共同編寫的成果。全書共十八卷,一百六十二篇,包括《素問》和《針經》各九卷。唐以后,《針經》改稱《靈樞》,其內容是以黃帝和岐伯相互問答的形式記載的,F存本共二十四卷,八十一篇!秲冉洝穮R集了我國古代人民長期與疾病作斗爭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闡述了人體的內臟部位和血脈循行情況,提出了病理學說,介紹了三百一十種病癥和湯液、針灸、接摩等治療方法,為我國醫學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內經》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最主要的理論是陰陽說和藏府經絡說。
陰陽是中醫基本理論和思想方法。《內經》提出“和于陰陽,調于四時”,“提挈天地,把握陰陽”的中醫生理和病理、臨床和治療的總綱。它強調整體和局部的辯證關系,強調預防為主,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秲冉洝诽岢缙谥委,“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指出“治病必求于本”的思想。這些醫療原則在今天仍在施行著。
“藏府經絡說”是關于人體臟腑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基本理論。藏府包括:(1)五藏,肝、心、脾、肺、腎;(2)六府,膽、胃、小腸、大腸、三焦、膀胱。經絡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和十二經筋。
《內經》認為“心主身之血脈”,氣血“總流于肺”,血依賴氣而運行,氣血病變互有影響!秲冉洝穼θ梭w的體循環和肺循環作了較為正確的論述。它比公元2世紀羅馬醫學的血液如潮汐的說法,要先進得多。
此外,《內經》介紹了內服、外治、針灸、按摩、導引等多種療法,對腹腔穿刺術治療腹水病作了詳細記載!秲冉洝愤敘述了傷寒、咳嗽、氣喘、腹瀉、糖尿病、精神病、麻風病、黃膽型肝炎、腎炎、腫瘤、各種出血性病癥以及婦科、五官科等病癥,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依據。
《內經》反映了我國古代醫學的早期成就,對后世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拓展:
五臟六腑指的是什么?
中醫學把人體內在的重要臟器分為臟和腑兩大類,有關臟腑的理論稱為“藏象”學說。藏,通“臟”,指藏于內的內臟;象,是征象或形象。這是說,內臟雖存于體內,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變化,都有征象表現在外。所以中醫學的臟腑學說,是通過觀察人體外部征象來研究內臟活動規律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
臟和腑是根據內臟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區分的。臟,包括心、肝、脾、肺、腎五個器官(五臟),主要指胸腹腔中內部組織充實的一些器官,它們的共同功能是貯藏精氣。精氣是指能充養臟腑、維持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腑,包括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將人體的胸腔和腹腔分為上焦、中焦、下焦,統稱為三焦)六個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內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們具有消化食物,吸收營養、排泄糟粕的功能。
應當指出的是,中醫學里的臟腑,除了指解剖的實質臟器官,更重要的是對人體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概括。因此雖然與現代醫學里的臟器名稱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卻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兩者等同起來。
現在醫學最新研究表明,只有男性是五臟六腑,而女性則有六臟六腑。女性的第六個臟即為子宮。五臟六腑是中國人用了幾千年的一個名詞,就是指代人體內的各種器官。
歷史
名稱由來
《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載有“醫經”、“經方”、“神仙”和“房中”四種中醫典籍[4],《黃帝內經》被收錄于“醫經”中。
所謂“醫經”,就是闡發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和預防等醫學理論之著作[5]。之所以稱之為“經”,是因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則、一般必須學習的重要書籍稱之為“經”,如儒家“六經”,老子的“道德經”以及淺顯的“三字經”等。之所以稱“內經”,并非像吳昆《素問注》、王九達《內經合類》所稱“五內陰陽之謂內”,也不是張介賓《類經》所說“內者,生命之道”,而僅僅是與“外”相對為言。這和“韓詩內傳”、“韓詩外傳”,“春秋內傳”、“春秋外傳”,《莊子》的《內篇》、《外篇》,《韓非子》的《內儲》、《外儲》之意相同,只是《黃帝外經》及扁鵲、白氏諸經均已散佚不傳。
成書時代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是中國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后世較為公認此書最終成型于西漢,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國歷代黃老醫家傳承增補發展創作而來。正如《淮南子·修務訓》所指出的那樣,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說明中國醫藥文化發祥之早。實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黃帝內經》成書時代,古人主要有三種觀點:
先秦時期
持這種觀點的人有晉代的皇甫謐,宋代的林億、高保衡[12]等。他們認為像黃帝內經這樣科學巨著,非通曉智慧的圣賢大智不能為之,所以必定是黃帝所作。
戰國時期
持這種觀點的人有宋代的邵雍、程顥、司馬光、朱熹,明代的桑悅、方以智、方孝孺,清代的魏荔彤等。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將《黃帝內經·素問》與同樣是戰國時代的《周禮》相比較,有許多相同之處,足以充分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系的作品;其次,《史記·扁鵲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與《黃帝內經·素問》的內容相類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卻比《黃帝內經·素問》有所進步,由此推斷:《黃帝內經》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后、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最后,以《黃帝內經》的文體為例,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先秦之文,多作韻語,而《素問》中韻語的文字特別多。
清代《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進一步肯定了這一說法,因為《四庫全書》在中國古代學術界有相當高的地位,這種說法也就被許多人所接受。
西漢時期
明代郎瑛從夏禹時儀狄造酒的傳說和“羅”出現于漢代等證據推斷《素問》產生于西漢時期。
現代中醫學專家劉長林[23]、吳文鼎[24]等人也持這種意見。其主要理由是:其一,《黃帝內經》全書約計20萬字,這在2000多年前可以說是一部巨著。編著這樣的醫籍需要有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這在戰事連年、七雄割據的戰國時代是不可能辦到的。只有在西漢時期,隨著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才為醫學家編著醫籍提供了現實的條件;其二,西漢初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修務訓》曰:“世俗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記之神農、黃帝而后能入說。”《黃帝內經》在書名和思想內容上與“黃老學派”的密切聯系,也為只有在西漢“黃老學派”鼎盛時期才能成書提供了佐證;其三,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西漢初年名醫淳于意在接受老師公乘陽慶傳授給他的十種醫書中,竟沒有《黃帝內經》,這也足以說明《黃帝內經》不可能成書于西漢之前。
以上觀點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黃帝內經》成書為戰國時期較為可信。但也不能認為《素問》、《靈樞》所有篇章盡出戰國。元末明初醫學家呂復對此發表過中肯的見解,認為內經非一時之言,亦非一人之手。姚際恒《古今偽書考》、周木《素問糾略序》、程敏政《新安文獻集·運氣說》、黃省曾《五岳山人集·內經注辨序》等人也贊同呂復。
比較科學的觀點是,《黃帝內經》并不是由一個作者完成于一個短時間內,是多個作者跨越了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集結而成:
一、先秦文體多韻語,而《黃帝內經》中一些篇章亦有不少韻語,這些章節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作品。
二、與1973年長沙馬王堆的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1972年甘肅武威漢墓出土的壓藥簡牘、1977年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出土的“六王斌盤”和“太乙九宮占盤”相比較,可知《靈樞》中有些篇章成書于春秋戰國時,有些成書于西漢更早。
三、《黃帝內經》中引用的一些文獻,如《上下經》、《睽度》等是戰國甚至更早的著作。
四、《素問·寶命全形論》中用的“黔首”一詞,是戰國及秦代對國民的稱呼,而《素問·靈蘭秘典論》中的“相傅之官”和“州都之官”則是曹魏時期出現的官名。
五、《靈樞》中個別篇章晚出,如《陰陽系日月篇》有“寅者,正月之生陽也”句,故可斷定成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0)頒布太初歷之后。
六、《素問》中一些篇章用干支紀年,而采用干支紀年是東漢之事。《素問》第七卷亡佚已久,唐王冰據其先師張公秘本補入《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實際上是另一部醫書《陰陽大論》。以其用甲子紀年,便可斷定必在東漢漢章帝元和二年(085)頒布四分歷之后;以其曾被張仲景撰寫《傷寒雜病論》時所引用,因此一定在張仲景之先。
七、《素問》中第七十二篇《刺法論》和第七十三篇《本病論》,在王冰次注《素問》時已是有目無文,宋劉溫舒著《素問入式運氣論奧》時卻將該二篇作為《素問遺篇》陳列于后?梢哉J為這兩篇系唐宋間的偽作。
綜合論之,《黃帝內經》成書亦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其筆之于書,應在戰國,其個別篇章成于兩漢。至于王冰之所補與劉溫舒之所附不應視為《黃帝內經》文,但依慣例認為屬于內經亦無不可。
傳本演變
一、《素問》
日本早稻田大學藏的黃帝內經素問《素問》之名最早見于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自序》:“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
林億、高保衡等人的“新校正”說:人是具備氣形質的生命體,難免會有小大不同的疾病發生,故以問答形式予以闡明,這就是《素問》本義[26]。隋代楊上善整理《內經》,逕稱為《黃帝內經太素》是頗有見地的。
《素問》自戰國時代成書到齊梁間全元起作《素問訓解》時,一直保持九卷的舊制,只是到全元起注《素問》時,《素問》的第七卷已經亡佚了。王冰認為是“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之”的緣故。王冰自謂“得先師張公秘本”,“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由于王冰補入了《天元紀大論》、《五運行大論》、《六微旨大論》、《氣交變大論》、《五常政大論》、《六元正紀大論》和《至真要大論》等七篇大論,并將《素問》全文廣為次注,所以才從原來的九卷大大地擴展為二十四卷,從而成了如今流行的《黃帝內經素問》。當然還有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十二卷刊本和明代正統年間所刊五十卷《道藏》本,但其內容、篇目次第并無變動,一如王冰舊作。
二、《靈樞》
《靈樞》最早稱《針經》。第一篇《九針十二原》就有“先立《針經》”之語,相當于自我介紹。后來又稱為《九卷》,晉皇甫謐復又稱之為《針經》,再后又有《九虛》、《九靈》、《黃帝針經》等名。
《靈樞》一名,始見于王冰《素問》序及王冰的《素問》注語中。王冰在注《素問》時,曾兩次引用“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這句話,在《三部九候論》中引用時稱“《靈樞》曰”,在《調經論》中引用時又稱“《針經》曰”,可知《靈樞》即《針經》。而其他《素問》注中所引《針經》,皆為《靈樞》之文,則更證明了這一點。
《靈樞》名稱的演變大略如此,而其命名之義則需具體分析。馬翃和張介賓認為是因為樞機之玄奧。《靈樞》主要研究的是針刺問題,故稱《針經》;因其卷帙為九卷,故名曰《九卷》,并因此而有《九靈》、《九虛》等名。
至于《靈樞》,雖有《九卷》、《九虛》、《九靈》和《針經》等幾個傳本系統,但隋唐以后都亡佚了。宋代林億、高保衡等人校正醫書時也因其殘缺過甚而欲校不能。南宋史崧所獻的《靈樞經》雖與王冰所引之《靈樞》及王唯一所引之《靈樞》在內容上均有所不同,但畢竟是存世的唯一版本。史崧之所以將《靈樞》改成二十四卷,也只是為了與王冰所注之《素問》卷數相同而別無深意。因為原本這兩部書都是九卷,所以最終都成了二十四卷。
元代胡氏“古林書堂”刊本將《靈樞》并為十二卷,也是與其所刊《素問》十二卷本相匹配。至于明刊《道藏》本之《靈樞》只有二十三卷而不是五十卷,則是因為《靈樞》較《素問》文字量少的緣故。
總之,王冰次注的二十四卷本《素問》是現存最早、又經北宋校正醫書局校正的版本。
史崧改編的二十四卷本《靈樞》是現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版本。
【《黃帝內經》全文簡介】相關文章:
《黃帝內經》簡介以及概要08-25
易經全文的簡介08-27
《弟子規》全文、內容簡介及作者簡介10-28
《三字經》簡介及全文08-17
解讀黃帝內經06-29
黃帝內經原文10-05
《黃帝內經》介紹05-10
《黃帝內經》精華典章10-03
《黃帝內經》人體的奧秘09-14
黃帝內經運氣與養生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