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讀后感

時間:2024-12-25 11:04:58 志華 琵琶行 我要投稿

琵琶行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琵琶行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琵琶行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

  琵琶行讀后感 1

  湓浦口聞琵琶,后江中聽琵琶女訴世之苦,同是天涯淪落人,江州司馬作此篇,以歌贈之。

  看,轉軸撥弦已有情;聽,大弦小弦錯雜彈;知,琵琶女身世之苦。她以高超演技彈奏琵琶,琴聲是那樣的低沉抑郁,是那樣的輕細急促,是那樣的清脆圓滑。詩人為她再次演奏而流淚,從琴聲中呈現出她凄苦哀怨的形象,使人為之哀,為之傷。

  回想少時歡樂,常于夢中落淚;晚年沉淪,商人重利輕離別;如今她漂泊淪落。她年少是那么的快樂,輕松隨意打發時光,是一位嬌美的琵琶女,使人誠服與嫉妒。晚年,弟弟當兵,家人逝去,都棄她而去,隨后那個負心郎又棄她而去。無依靠,守空船,心中凄涼悲傷之情時常涌現心頭,夜中難寐,使人為之哀鳴。恰如《竇娥冤》中,“滿腹閑愁,數年禁受,天知否?”天不知琵琶女的情由,她多次于夢中哭醒,心中滿腹閑愁,難以揮去。吾讀之,欲落淚,雙眼浸濕,好似身臨其境,親耳聞之訴說。吾同情于她,卻束手無策。

  江州司馬也有同樣的遭遇,他借琵琶女塑造自身橫遭貶謫。他抑郁寡歡,在政治上的坎坷失意,是因遭受政治迫害而感傷、憤懣。他感傷有多少人知?官場的黑暗令多數失意者氣憤,就因為有多數的“小人”存在,那是無法想象的壓迫,曾傷過多少人,害過多少人,數也數不清。幸逢知己——琵琶女,她感傷訴忠,詩人感傷于己,同情于她,悲憤于官場,在那一夜回想那么多不幸的.經歷,怎不叫人皆掩泣呢?

  哎,一位衷心于國,卻未被重用,反而被貶,真叫人心痛。缺少發現“千里馬”的眼睛,想想多悲哀啊!

  追溯上千年歷史,別說當日有,今日無。

  如今,失意人也有不少。農村青年,苦苦奮斗十幾年,本來看到前方的道路那么的明亮寬敞,憋了十幾年是該松口氣了。可步入社會,那么有才的一位年輕人,被眼前一幕驚呆,有才還不行,有條件有背景能“優先”,真讓人心痛。還有,頭條新聞中,本來兩口子帶著生重病的兒子到醫院治療,誰會知道他丈夫棄妻而去,那個負心郎后從醫院消失,再也沒回來。可想而知,只留下一位09后的女子照顧孩子,想想她受了多大的打擊啊!真令人同情,令人傷感,令人憤怒。

  哎,其實上社會并不是十全十美,但你不得不適應這樣的社會,適應這樣的環境,也就好像適者生存一般,那樣的殘酷,那樣的令人心寒。有些人有些事,也許每天都在上演,眾人的同情、憤怒也不在少數,關注人數慢慢增多,我相信社會也會變得更美好更和諧。席慕容《野生百合》有一言“生命也許就是這樣的吧,無論是歡喜或是悲傷,總值得我們認認真真地來走上一趟。”無論生命怎樣的悲歡離合,我們都要認真地走。說不定哪一天會有機會在眾人面前光彩奪目呢。

  感之情,也感之寫作特色。

  不得不驚嘆,落筆的巧妙,就在“送客”,續而通過“尋聲”“邀彈”“詢問”等一系列相關聯,一層層地推進情節。每個情節都是一個場面,驚心動魄,這樣的結構讓人身臨其境。不僅僅是結構美,形象類比及音樂描寫也美,它們散發出一種強大的感染力。詩人的懷才不遇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進行了類比,最后融為一體,還能突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你看,那精彩的音樂描寫,用了許多比喻句,也用了形象感很強的擬聲詞,反襯了音樂效果的渲染。

  這樣的寫作特點,使作品自始自終沉浸在一種悲涼的氛圍。語言又生動形象,吸引了讀者,互融的情感也令人憐愛。這樣的千古絕唱,讓我們后世不斷的深入了解,感知其情感。

  當年她紅顏琵琶,使人也有一時盛名;如今兩者都落為失意之人。今朝有幸相逢恨晚同是天涯淪落人,豈不令人悲傷凄切呢?倘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為其傷,何況我們呢?江州司馬與風塵纏身的琵琶女同病相憐,這樣的生命悲哀,真叫人落淚兩行。

  一歌一曲,一句一段;一言一行,一人一情。層層深入,人心感之,意味深長。身入其中,久而不拔。

  琵琶行讀后感 2

  《琵琶行》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后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于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于是貶之為江州司馬。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這里,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詩前的小序介紹了長詩所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寫作此詩的緣起,實際上它已經簡單地概括了后面長詩的基本內容。左遷:指降職、貶官。湓浦口:湓水與長江的匯口,在今九江市西。京都聲:首都長安的韻味,一方面指曲調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稱琵琶演奏家。命酒:派人整備酒宴。憫然,傷心的樣子。恬然:安樂的樣子。遷謫意:指被降職、被流放的悲哀。作者說他被貶到九江一年來,每天都很快樂,只有今天聽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這種說法是寫文章的需要,讀者當然不會相信他。長句:指七言古詩。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常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里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里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里的描寫非常細致。由于這時是夜間,又由于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這里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著“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后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愿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后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弦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弦試音;而后“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制作的一個舞曲名。

  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后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這里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凄、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琵琶行讀后感 3

  其實在眾多詩人之中,我并不喜樂天,無關才情,只因他薄情冷酷,不善體貼人心。將文人的架子擺了個十足,雖有鴻鵠之志,仲永之才,卻終難擺脫世俗的枷鎖,窮有一身酸臭的腐儒氣息。全然不似易安、李白等人。其詩詞名篇之間,是難得的真性情。我卻獨愛這首他這一首《琵琶行》,猶愛那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雋永直白,點破人心。落寞灑脫之意不加渲染便透紙而出,令人心悸。

  但其實樂天一生大都富貴安樂,并無戰亂流離之苦,老年更是坐享美酒佳肴,比起柳永、杜牧的半世漂泊,重光、杜甫的國仇家恨,他簡直太幸運了。一生當中的'苦難屈指可數,其中最為嚴重的大抵就是那次貶官潯陽,但也正是因為這次貶官,他才寫下這首《琵琶行》,讓千年后的我輕吟淺誦,心中大慟。這樣悲涼真切的詩句出自他之手,實在讓我啼笑皆非,讓人頓感意料之外。

  但靜下心來,細讀《琵琶行》,卻又覺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茫茫月色,清清江水,悠揚飄渺的琵琶聲涉水而來,宛如一名幽怨的閨閣女子凄婉一笑,動人心弦,驚動了這一江瑟瑟的荻花,亂了詩人一片漂泊的心。然后,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歌女身世凄涼,詩人遭遇可悲,可憐人見可憐人,惺惺相惜之感自然應運而生。低沉的弦音掩映著歌女悲傷的情思,好似在哭訴平生的不幸,斂眉低頭,琴音傾斜而下,又似說盡心中無限的惆悵。區區二十八字,使我似乎又重回那個清冷的秋夜,淡淡的月光,如煙如霧,就像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絲絲縷縷,伴著琴音,扣人心弦。也就難怪詩人一個七尺男兒,也潸然淚下,淚濕青衫了。同是天涯失意之人,且讓我縱筆揮灑,寫下一曲《琵琶行》略表同情,也不枉這一番“良辰美景”。也算是對自己這樣天涯淪落之人的一種告慰和抒發,只是不知樂天這一貶,是幸,亦或不幸?

  我無法評說,只覺得通篇誦讀下來,從開始的送友離別到后來的對酒聽曲,我最愛的亦還是那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是啊,詩人從貶謫此地之時,一切便有了開始的理由,不必相識,更不必相知。相逢,便是緣分,相惜,便是幸運。但愿那輪江上的明月,能永照大地,照盡天下失意之人,淪落之人,讓我也能有幸在某一天,某一地,相逢一位與我同樣失意的天涯游子,把酒言歡,暢訴衷情,共同感受那蒼涼月色之下的絲絲暖意。

  琵琶行讀后感 4

  生活總是在繼續,為了生存,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琵琶女從生活的頂點掉到了底部,曾經的一曲紅綃不知數淪為無管弦之聲,這大大改變了她的音樂風格,使白居易也聽之忘歸。“座中泣下誰最多,江中司馬青衫濕。”從而造就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是啊,普天之下,茫茫大眾,誰能事事順心如意?這個社會可憐的人很多,俗話說的好: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表面上不說而已,其實誰又知道他們內心的痛苦呢。這個社會就像魯迅先生講的那樣:人吃人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我們去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來適應我們,如果你一味的'埋怨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脫離社會,那么你最終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自我拓展)我也是社會中不受人關注的那一類人,只是一個平凡的學生。但是這17年來,敢說已經經歷過一番了(雖然閱歷尚淺),從家庭紛爭到中考失利,再到經歷生死離別……這種種痛苦更與何人說?我曾經跟我的同學說我已經看破紅塵了,要出家當尼姑,要隱居山林……同學也開玩笑說等到你當上了學習部部長,千萬別把部門經理得像個尼姑庵;有的也說語文好的人是這樣的,腦子里總是想的與別人不同……

  唉!人在江湖飄,怎能不挨刀,有的說說便行了,還是好好把握每一天吧,要不然不是人人都要出家了?呵呵……

  琵琶行讀后感 5

  讀古詩文成了我所喜歡做的事,因為古人飽蘸感情的文章總能拂動心弦。 我很喜歡一句話“其實時間是靜止的,流動的是我們自己”。這句話用在古代詩文上,就更恰當不過了。它們好象一縷縷微風,從古代飄到當今,而且還要繼續飄到未來;它們也好象涓涓溪流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不間斷。

  心情好的時候,我喜歡讀詩。喜歡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歡和蘇軾一起“把酒問青天”,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更喜歡傾聽李白的豪言壯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盡還復來”。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喜歡讀詩。柳永告訴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我深有同感;蘇軾深切的懷念他那已故的妻子,留下了“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凄涼語言,我聽后,會和他一起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的“愁”,仿佛也是我的'“愁”。 但是無論心情好或是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有兩件事我很喜歡做:一是能感動自己的,再則是能為自己的心靈創造一份感動的。所以讀古詩文成了我所喜歡做的事,因為古人飽蘸感情的文章總能拂動心弦。

  我喜歡蘇軾,他的豪邁是一種幾番大起大落后的徹悟;我也喜歡李白,期待著和李白一樣瀟灑,這種瀟灑是從容,亦是做事有自己的看法;我還喜歡李清照,她的詞脫俗而清新,委婉而細膩---每每讀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我總會覺得蕩氣回腸,感慨萬千;讀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當讀到“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不先求解釋而光看字面,就能體會到琵琶聲的清脆婉轉;讀曹植的《洛神賦》時,單簧管讀到“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不用細想這句話的解釋,也同樣能體會到那種輕塵出俏的脫俗;讀李白的《行路難》,更會被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言所折服--- 讀古詩在我看來是一種享受。

  不僅僅是古詩的抑揚頓挫,也不僅僅是古詩所描繪的意境,我喜歡那種從不知所云到有所領悟的境界。的確,我鐘愛著古詩,也鐘愛著《唐詩宋詞選》,它們就是我生命的1/2,它們,記錄了我的心路歷程;它們,記載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愿我在詩的海洋中“尋章摘句”。

  琵琶行讀后感 6

  琵琶行,江水清,茫茫江月浸江心。一弦一聲皆似血,一言難道無世情。莫問妾斷腸,請君試看淚衣裳。莫道當年話,當年歡樂成追憶。

  弦聲細細如水長,似如深閨花臺上。少女心事一了然,西廂門外有蕭郎,續續彈,續續彈,流年似水光似川。縱然紅綃不知數,菊花已凋謝,一切皆枉然。雙指躊躇不能彈,兩臂欲戰戰。

  太守停杯客惘然。琵琶弦聲由心生,心弦既斷無聲響。

  曲未罷,人生苦路何漫長。風雨如磐壓弱女,銀篦碎,羅裙污,阿姨死,弟邊戍。昔日琶琶女,今朝商人婦。

  春鏡里,添秋霜,多情女子薄情郎。一生又此過一生復何求。皆言我為琵琶生,一曲琵琶敘平生。

  琵琶行讀后感 7

  詩歌與音樂,自古以來就已結下不解之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一部關于古代音樂的匯集,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啟蒙,其中的詩歌是脫胎于音樂而來的;漢代的樂府詩是專門為了配合音樂進行演唱的歌詞,如《孔雀東南飛》這樣的作品,代表著漢樂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國文學和藝術史上詩歌的“花季”,我們看到了詩歌生命整個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樣盛放開來……除了能用于吟誦和演唱之外,還有很多的作品直接與音樂相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寫妙聲絕響的千古名篇;宋詞又叫曲子詞,其詞牌名本來就是樂曲的名稱,其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相關,是一種典型的音樂文學,而且是最為流行的音樂,所以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樣的說法;元曲不管是散曲還是劇曲,都是曲牌體,可以說是元代的歌劇;之后的明清傳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種便于歌唱的文學體裁。所以廣義上的詩歌,都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種混合的藝術,這在世界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是一個奇觀。

  今天,這門混合藝術的文字得以流傳下來,而記錄音樂的曲譜卻大抵遺失。我們只能憑借文字去想象詩歌有可能的音樂形象,或者依靠當代音樂家重新譜曲、演奏和演唱來領略文字和音樂之間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華而來的全新審美感受。

  近些年來,筆者一直在接觸此類“新曲”,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上海昆劇團的作曲家周雪華創作的《華章雪韻·古詩詞昆曲演唱》專輯和上海音樂學院連波教授創作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詩詞歌曲選》專輯。特別是后一張專輯中的《琵琶行》,可謂作曲家的傾情大作。

  這首重新譜曲的《琵琶行》,是連波教授在1975年為晚年的毛澤東主席譜寫的作品,以古曲《夕陽簫鼓》為音樂素材,取其主題音調加以變奏發展,以琵琶和簫作為主要伴奏,并由昆曲表演藝術家蔡瑤銑演唱灌錄成片。可遺憾的是,此曲的原聲帶一直保留著湖南韶山的“毛澤東紀念館”,近四十年來一直沒有在大眾中得以流行傳播。直到2009年出版CD才得以首次公開。而此時,蔡瑤銑女士已經作古,而這段錄音所呈現出來的音樂形象,也因為受到特定歷史氛圍的影響而沾染著一股不夠純粹本真的“文革氣息”。這是時代的遺憾,也是藝術的遺憾。

  撥開歷史的塵煙,往事已遠,旋律依然。今天,何英樂海拾遺,選擇了這首《琵琶行》作為個人專輯的主打曲,并由作曲家陳國良先生重新進行配器。她的此番演繹,就自身而言有別于以往任何一次創作,她又是如何基于白居易詩作和作曲家曲作重新定位音樂形象的呢?

  琵琶行讀后感 8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詩人在潯陽江上孑然一身,忽然一陣琵琶聲過,秋花殘葉瑟瑟作響。詩人雖字樂天,此時卻遭貶潯陽,苦于仕途。此時忽聽琵琶聲,便譜寫了一段不朽的《琵琶行》。

  琵琶聲時而急切,時而舒緩。“低眉信手續續彈”似在回味京城繁華煙云的生活;而“冰泉冷澀凝絕”則訴出了人生低谷的凄涼。詩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而心中早已是波濤洶涌。弦聲起落之間喚起了他無限的心事:我,樂天,也曾年少得意,風生水起;而今卻淪落到如此地步,可悲!可嘆!

  突然,琵琶聲斷,琵琶女出現在了眼前。未等詩人開口,她便描述起了自己的悲慘經歷:才華遭妒,家庭破碎!不禁引出詩人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此語,不僅是對人生的感慨:感慨世事不公,同病相憐;更是對社會的質問——有才之人,真情之人都淪落到這等地步,而欺上瞞下、陰險狡詐之人倒能逍遙自在,為何?為何?

  琵琶行本是一場寂寞之行,是道出詩人憤懣之行,卻更影射了當時社會——“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所語的是奸佞當道,正義無處伸張的黑暗現實。詩人就如在這黑暗中前進,身處黑暗卻心向光明。可他終歸一人,無法戰勝黑暗,卻遇到了他的同道之人。“江州司馬青衫濕”,所哭的是自己的悲慘境遇,是琵琶女的人生不幸,更是為朝政的黑暗。

  雖是如此,琵琶行更是一場告別之行:詩人被驅逐出了長安——那個萬千士人明爭暗斗的中心,卻開啟了自己一段全新的.生活;與琵琶女的相遇雖是感慨同病相憐,不更是覓得知音相伴,更是一種慰藉嗎?是的,詩人也是這樣做的。他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繼續發揮自己的才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努力著——

  六年之后,白居易身任杭州刺史,寫下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西子湖畔,政通人和,朝氣蓬勃。

  樂天還是那個樂天,詩人其實還是曾經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軌跡。

  對照詩人的人生,仿佛如一面鏡子一般折射著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其實我們誰又沒有過滿腔熱血而又跌入深谷的經歷呢?記得八年級時,因為自己成績還算優秀,老師便安排我管理很多的班級事務;剛開始我也滿腔熱情,覺得自己事事都能俱到。可期末退步的成績卻如冰水澆在了我的頭上。起初我也曾感到無力,那感覺就像沉入刺骨寒水,又似置身狂風暴雨中。我能做什么呢?讀了這首詩后,我明白了:如果我不能去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可以轉而求其次,充盈自己的個人生命,在一方小天地做好自己:不能管理好整個班級,但我可以提醒小組內的同學專心學習;與其不滿于某些課代表不合理的管理,倒不如及時完成好每一項學習任務叫他人無話可說......其實做好自我,不正是堅持信念的第一步嗎?

  正是如此,與其在沒有光明的宮殿中去斗爭,不如在平凡中力展宏圖——讓希望之花不是在寒冬中死去,而是在潛滋暗長中結出果實。

  《琵琶行》,是一場對過往的追憶之行,是悔念嘆息之行,更是化悲痛為動力的行動,是在人生路上尋求新的道路,帶上理想、信念踏上新的征途。

  樂天如此,我,更是如此!

  琵琶行讀后感 9

  紅顏琵琶,當年在教坊曾屬首部;詩人才情,也曾贏得一時盛名。而今相逢在天涯淪落的客船上,孤傲清高的心靈怎能不生出絲絲縷縷的悵惘和感傷。

  開頭軍“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一段,描寫與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彈奏琵琶的精湛技藝。

  詩人送客江頭,秋風蕭瑟,一片凄涼。賓主話別,醉不成歡,實是借酒澆愁愁更愁。此時此刻,忽聞有琵琶彈奏聲隱約傳來,賓主不約而同地被吸引過去。作品由描寫朋友話別到引出琵琶聲及彈奏琵琶的倡女,轉接之間極其自然巧妙。同時也從側面渲染出彈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

  接下來描寫藝人的出場,先是“琵琶聲停欲語遲”,“遲”字顯示出琵琶藝人猶疑不決,似有隱衷,復又“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后一句描寫女子羞答答的樣子極傳神巧妙,藝人的性別也不言自明。同時又預示著這是個飽經風霜,深受磨難的不幸藝人。

  果然,在調弦定音后,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弦聲低沉,似乎彈者有意掩藏、壓抑內心的情感。每根弦都發出低沉憂郁的聲音,每一聲都寄寓著無限的.哀思。這就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鋪墊。

  作品從寫琵琶女的試彈動作開始,一步步將讀者引入樂曲傳達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詩人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描繪其嫻熟精到。因為訓練有素,雖是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拍,彈技可謂達到爐火純青之境。

  作品接下來運用復雜而又連貫、貼切而又優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美妙,節奏快慢轉換的變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語,珠落玉盤,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這一連串精妙絕倫的比喻仿佛使讀者親耳聽到了琵琶的聲音。這是多么出色的描寫!至于樂聲低緩停歇如冰泉冷澀,進入高潮若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及曲終收撥時的聲如裂帛,無不是新穎貼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僅使人想見其聲之清脆,進而還會產生樂聲如珠玉般圓潤的感覺。

  最后作品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描寫了樂曲的動人效果,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彈奏所創造的藝術氛圍中。

  從“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至“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是第二段,寫琵琶女自訴其辛酸的往事和眼下的不幸遭遇。從她的訴說來看,她本是個色藝俱佳的藝人。當其年輕時節,五陵年少,富貴公于爭相饋贈纏頭之費。那個時候,頭戴鈿頭銀篦,歌舞時用手擊節,上身相應顫動,首飾或竟墮地而碎;或穿紅艷如血之羅裙,日日與少年宴飲笑謔,不覺酒翻而裙污,這些都從未感到過可惜。

  春花秋月,良辰美景,就這樣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然而榮失,容顏易衰,一個年老色衰的藝人再也沒有人靠近了,她象一只被人用壞的玩具一樣被那些富貴子弟們所拋棄。 “門前冷落鞍馬稀”正是封建時代包括琵琶女在內的許多歌舞藝人晚年的形象寫照。因此她不得不落得“老大嫁作商人婦”,把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商人身上。然而,一個不再具有花容月貌的老藝人豈能拴住重利輕情的商人之心?于是“商人重利輕別離”,男人離家經商,婦人獨守空閨,又成了她們這類人必然的結局。她原想嫁人找個歸宿,借以慰藉自己心靈的愿望又一次落空了。詩人以“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結束了琵琶女的傾訴。

  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所謂“忽夢”實非偶然, “夢啼”也是白日情感的再現,回憶辛酸的往事和面對眼下的痛苦遭遇,她不由得老淚縱橫,脂粉合流,成了一個淚人兒。

  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劉禹錫的“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還有盧綸、錢起、賈島……但這一切還僅僅是個開始,在此后不久的杜牧和李商隱的詩作中,我們讀到的便是更加徹底和純粹的感傷,于是乎,大唐王朝就無可奈何地走向結束并漸漸遠去,終于只剩下了一卷卷不死的詩歌(其中當然有《琵琶行》),等著后人去解讀,去感慨……

  琵琶行讀后感 10

  前不久讀了關于唐代一位非常偉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琵琶行》是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長篇樂府詩,也是很多人非常喜愛的一首詩。甚至有許多人都將這首詩改成了一首歌曲。初讀《琵琶行》,能夠感受到雖然在被貶時期偶遇琵琶女的故事和感受。通過琵琶女的故事,讓作者自己感同身受。其中琵琶女的遭遇和作者是大同小異的,基本上都是比較困難的遭遇。在剛剛學習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問我們琵琶的聲音該如何去描寫?

  也許是自身文化素養比較低的原因,并不知道該用如何優美的詞句去形容這種聲音。所以他看到《琵琶行》中關于對音樂聲音的描寫,感受非常深。用文字來形容音樂來形容聲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很考驗作者本身的功底。詩人用簡潔明了的詞句對琵琶聲音的描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但是又能夠通俗易懂,非常具有畫面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開始的學習只是為了學習任務而已,但是深入了解之后,也逐漸變成了欣賞和學習。在這首詩里面能夠給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側面襯托的描寫。詩人的側面描寫是貫穿全文的.,而且還是有層次,有結構的去側面描寫。整首詩寫完之后,給人的構思是一清二楚的。比如說在吃了開始的階段,就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交代完故事背景之后,雖然就開始進行記錄以及抒發自己的感慨。在作者的創作之中在這首詩里面,我們仿佛看到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這兩個沒有絲毫關系的人,再相逢的時候,彼此遭遇又是那么的相似。一個是因為懷才不遇遭到貶,壯志沒有得到抒發,另外一個是技藝高超,卻沒有舞臺。雖然說他們之前沒有相遇過,也彼此不熟悉,但是因為這種相似的境遇,竟然產生了共鳴。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于音樂聲音的精妙描寫,不僅能夠讓我們感同身受,更讓我們森林前進,也讓我們充分的感受到了來自作者的真實情感。也充分理解了為什么是里面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詩句能夠廣泛流傳。想必許多身處困境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吧。雖然說我沒有遭遇過這樣的經歷,但是我覺得這首詩里面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欣賞的地方。

【琵琶行讀后感】相關文章:

琵琶行08-17

《琵琶行》07-26

琵琶行的背景10-18

琵琶行--白居易09-01

《琵琶行》鑒賞11-13

琵琶行的賞析08-07

琵琶行的 教案08-05

《琵琶行》的翻譯10-22

白居易的《琵琶行》07-02

《琵琶行》的名句10-19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 | 色8欧美日韩国产无线码 | 中文字幕你懂的免费看 | 日韩中文字母AV | 中文字幕在线第亚洲 |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