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讀后感(通用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琵琶行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琵琶行讀后感 1
《琵琶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寫,本詩作于元和十年。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州司馬,此年秋天與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感傷不已,因此作詩。
作者通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型形象來抒發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相識”的意旨。敘事層層鋪染,兩條線索相互交織,描寫生動細致,語言明白清理,婉轉通暢。
全詩共分五段。第一段由江邊送客寫起,點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作了典型環境的描寫和氣氛渲染,為下面人物的出現和情節的展開做了必要的藝術安排。第二段描寫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藝和所創作的藝術境界。詩人熱情的贊揚了琵琶女的精湛藝術才能和動人的藝術效果,為鋪墊人物的身世做了準備。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身世,把樂曲的激憤和人物的不幸統一起來,表達出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和詩人對她的同情。第四段抒寫對琵琶女的不幸的同情和自己不幸遭貶的抑郁和憤慨,揭示岀詩歌的主題。第五段寫作者重溫琵琶,傷感不已,泣下沾衣。
詩的開篇,以江頭送客、凄愴告別和萩花秋瑟瑟”的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寫,勾畫了一幅充滿悲劇氣氛的典型環境。貶謫的抑郁,離別的悲傷,環境的荒寂,景物的凄涼,這種。種環境的渲染,構成了詩歌的基調,也為人物的出場,情節的發展做了準備。接下來先聞其聲,后見其人,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細膩筆法,在人物的遲緩猶豫的動作中,形象的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一個莊重、矜持、內心充滿痛苦的`琵琶藝人鮮明的出現在人們面前。
這首詩深刻的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巧,表達了詩人對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強烈的批判現實的斗爭精神詩中所表達的憤慨而傷感的情緒不是只個人的,它具有強烈的社會性,具有普遍意義,是這首詩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琵琶行讀后感 2
我看過很多的詩和文章,但凡是描寫聲音的,幾乎都是通過描寫觀眾來側面突出聲音的優美,這種句子甚至也在我的作文中出現過,但白居易的這首《琵琶行》,是我見過的第一首直接描寫聲音的詩。
詩里最關鍵的部分就是描寫琵琶女彈奏的那一段,那種場景就好似演唱會上,歌者先是低低的.訴說,訴說……唱到高潮時激動起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下面的觀眾也聽得如癡,如醉,揮舞著他們的雙臂。緊接著,“砰”一聲響,燈光突然熄滅了,歌者也停止了演唱。“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一束追光燈打下來,照射著歌者。全場鴉雀無聲,隱隱約約能夠聽到歌者的喘息聲,“此時無聲勝有聲”。緊接著燈光再次亮起,歌者再次演繹,“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鼓點聲再次響起,臺下的觀眾拼命地呼喊著歌者的名字。然后“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鐺——”“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曲終。
接著琵琶女開始講述自己的身世,講述自己被丈夫拋棄,淪落至此。那么白居易呢?他也被人拋棄了,被皇帝,被朝廷拋棄,接著他說出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再聽一曲,白居易徹底崩潰,“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北島曾寫:“那時我們有夢,關于文學,關于愛情,關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或許當年白居易和琵琶女碰杯的聲音就是他們的理想和夢,破碎的聲音吧。
琵琶行讀后感 3
曾記紫薇郎,默對紫薇芳。紫薇郎不再,紫薇仍馨香。舊時紅塵女,門前紫陌忙。歲月卷紅塵,只余情凄傷。偶識寒江頭,月映水蒼茫。酒愁相雜糅,余音悲繞梁。
花開花落,光陰荏苒。不朽的被永遠傳唱,隨勢的經不起時間滌蕩。又讀《琵琶行》,又有所思所想。
樂天是幸運的,是勇敢的,敢于說不,也只落了個遠謫的'下場。他何故悲?在高堂坐久,難以適應江湖的苦難吧?
他是個“無能為力”的人,見農夫苦辛,也只有“念此私自愧”了,做不了什么,也不知是不是不愿做,現在來到這江湖之中,是否感到了高堂的“自愧”呢?他辛苦為了他的理想,結果是悲涼,又有誰同情他?
忽然,遠處的琵琶訴說著一段不忍提起的往事,樂天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傾聽,落淚,賦詩,千古。
這段往事現今誰知曉?那琵琶?那江水?那月?只有詩,這詩,經千年咀嚼,早已成為固式,成為了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浮華褪盡,只留下蒼白的無奈與無用的悲傷,遠去的華輿卷起紅塵滾滾,又有誰來聽我傾盡悲腸?月影涼,心彷徨,物寒人傷,只有手中的琵琶還殘存自己的體溫,于是愴然一曲,引來千古傳唱。
千年之后,香魂重游,物是人非,訝然許久。重回故地,尋我的琵琶,卻發現這是已枉然。但那詩句,卻仍在,萬古流芳,我嗔怒,為何曲我之意卻可傳?為何我之真情卻不見?官官宦宦之遷升濁事,怎與我生而殘凄之事相提并論!香魂不平,樂天仍在感受所謂“同病”。
完全不同的境遇,卻被曲解為“同是天涯淪落人”。對樂天,是斗爭之敗,會有重來之時;對琵琶女,是命運之悲,但遠離繁靡之地豈不是解脫?雖是無奈,但誰又能說那商賈就一定“重利輕別離”呢?或許在遠方的他也在思念妻子,可是誰又知道呢?說他的不是,可能是那女子的牢騷,或許是樂天的揣度吧。
紫陌紅塵揚紫薇,本是無情卻有緣。誰知偶得《琵琶行》,引來千古誤感嘆!
琵琶行讀后感 4
詩歌與音樂,自古以來就已結下不解之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一部關于古代音樂的匯集,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啟蒙,其中的詩歌是脫胎于音樂而來的;漢代的樂府詩是專門為了配合音樂進行演唱的歌詞,如《孔雀東南飛》這樣的'作品,代表著漢樂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國文學和藝術史上詩歌的“花季”,我們看到了詩歌生命整個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樣盛放開來……除了能用于吟誦和演唱之外,還有很多的作品直接與音樂相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寫妙聲絕響的千古名篇;宋詞又叫曲子詞,其詞牌名本來就是樂曲的名稱,其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相關,是一種典型的音樂文學,而且是最為流行的音樂,所以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樣的說法;元曲不管是散曲還是劇曲,都是曲牌體,可以說是元代的歌劇;之后的明清傳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種便于歌唱的文學體裁。所以廣義上的詩歌,都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種混合的藝術,這在世界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是一個奇觀。
今天,這門混合藝術的文字得以流傳下來,而記錄音樂的曲譜卻大抵遺失。我們只能憑借文字去想象詩歌有可能的音樂形象,或者依靠當代音樂家重新譜曲、演奏和演唱來領略文字和音樂之間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華而來的全新審美感受。
近些年來,筆者一直在接觸此類“新曲”,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上海昆劇團的作曲家周雪華創作的《華章雪韻·古詩詞昆曲演唱》專輯和上海音樂學院連波教授創作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詩詞歌曲選》專輯。特別是后一張專輯中的《琵琶行》,可謂作曲家的傾情大作。
撥開歷史的塵煙,往事已遠,旋律依然。今天,何英樂海拾遺,選擇了這首《琵琶行》作為個人專輯的主打曲,并由作曲家陳國良先生重新進行配器。她的此番演繹,就自身而言有別于以往任何一次創作,她又是如何基于白居易詩作和作曲家曲作重新定位音樂形象的呢?
琵琶行讀后感 5
這首詩可分為三段。開頭軍“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為第一段,描寫與琵琶女的偶然相遇,及其彈奏琵琶的精湛技藝。詩人送客江頭,秋風蕭瑟,一片凄涼。賓主話別,醉不成歡,實是借酒澆愁愁更愁。此時此刻,忽聞有琵琶彈奏聲隱約傳來,賓主不約而同地被吸引過去。作品由描寫朋友話別到引出琵琶聲及彈奏琵琶的倡女,轉接之間極其自然巧妙。同時也從側面渲染出彈琵琶者演技非同小可。接下來描寫藝人的出場,先是“琵琶聲停欲語遲”,“遲”字顯示出琵琶藝人猶疑不決,似有隱衷,復又“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后一句描寫女子羞答答的樣子極傳神巧妙,藝人的性別也不言自明。同時又預示著這是個飽經風霜,深受磨難的不幸藝人。
果然,在調弦定音后,“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弦聲低沉,似乎彈者有意掩藏、壓抑內心的情感。每根弦都發出低沉憂郁的聲音,每一聲都寄寓著無限的哀思。這就為后面描述琵琶女的不幸身世做好了鋪墊。作品從寫琵琶女的試彈動作開始,一步步將讀者引入樂曲傳達的情境中去。
她的演技是精湛神妙的,詩人用“低眉信手續續彈”,“輕攏慢捻抹復挑”兩句描繪其嫻熟精到。因為訓練有素,雖是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拍,彈技可謂達到爐火純青之境。作品接下來運用復雜而又連貫、貼切而又優美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美妙,節奏快慢轉換的變化。嘈嘈急雨,切切私語,珠落玉盤,鶯語花底,泉流冰下,這一連串精妙絕倫的比喻仿佛使讀者親耳聽到了琵琶的聲音。
這是多么出色的`描寫!至于樂聲低緩停歇如冰泉冷澀,進入高潮若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及曲終收撥時的聲如裂帛,無不是新穎貼切的比喻,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盤”不僅使人想見其聲之清脆,進而還會產生樂聲如珠玉般圓潤的感覺。最后作品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作結,描寫了樂曲的動人效果,使人產生親臨其境之感,陶醉在琵琶彈奏所創造的藝術氛圍中。
琵琶行讀后感 6
“琵琶行”寫的是唐代詩人,美元和多年的詩。白居易字母詞的東西,違反強大,被貶為江州司馬,今年秋天上著名的旬陽河,感傷不已,所以詩的琵琶演奏的人。
作者創建了一個高度侮辱,演奏琵琶的女人的典型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感情,表達“同一個世界的人見面,為什么熟人”的意向。染料鋪敘事層,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生動細致的語言描述,以了解清潔,婉轉流暢。
這首詩是分為五個部分。書面江邊游客從第一款,指出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一個典型的環境和氣氛渲染描述,出現以下字符和展開,進行必要的的藝術安排。其次介紹了琵琶女高超的藝術境界的創造。熱情贊揚詩人的'琵琶女精湛的技藝和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效果,人們的生活經驗,鋪平了道路做準備。琵琶女的生活經驗寫的自述第三段,在音樂的憤怒和遺憾的是美國的字符來表達他們的不幸和同情她的琵琶女詩人。撰寫第四段和不幸的女人琵琶同情他的不幸被放逐的抑郁和憤怒,揭示楚詩歌的主題。第五段審查作家琵琶,悲傷已經泣下沾衣。
詩歌開始看到訪問者江頭,告別悲傷難過和萩秋花瑟瑟,“場景描述的豐富功能,勾勒出一個典型的環境,氣氛充滿悲劇。抑郁降級,悲傷的別離,荒涼的環境,景觀荒涼,所有這些使環境,構成了詩歌的基調,但也為字符播放,情節的發展做了準備,然后先聞其聲,后見其人,“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細膩的筆觸,在緩慢運動的猶豫,女人彈琵琶,在人們面前的一個端莊,矜持,充滿了劇烈的疼痛琵琶藝術家形象的描述性質。
這首詩的深刻揭示社會的黑暗和腐敗,是聰明的,詩人的人表示深切的同情和詩的戰斗精神的現實的強烈批評,表示憤怒和悲傷的情緒,不僅是個人,它具有很強的社會,具有普遍意義的,是詩與對人民高度的親和力。
琵琶行讀后感 7
江州深秋,浸沒在濃濃的暮色中,潯陽江嘩嘩地彈奏著哀愁。江邊孤獨地飄著一葉遍舟,蒼涼的琵琶音從舟中徐徐擴散開去,玲瓏的琵琶聲如泣如訴,悠悠地將心事道來。漸漸地,琵琶斷續艱澀不成曲調,終于消失在舟中喑啞的哭泣聲里了。
江水推舟去,歲月催人老。傾國傾城的云鬢花顏早已遺忘在紙醉金迷的往事里。風景依舊人不再,潯陽水清云鬢白。當夜夜笙歌,燈紅酒綠盡成往事,只剩曲琵琶喃喃地訴說憂愁,人啊,難免落下淚來。
琵琶聲如刀劍光影切割著大弦小弦,她恨啊,當年一曲紅綃不知數,如今繞船月明守空渡。可又能怪得了誰呢,秋月春風在她撥弦的指間玩過,玉容花顏都溶在年復一年的歡笑之中,她早該想到,光陰并不因珍惜你的美貌而放下匆匆,也不因你的'棄世厭俗而改跑為走。她早該想到的,可依然老大嫁作商人婦!唐玄宗早該想到的,去依舊不見玉顏空死處,為什么沒有人愿意在快樂的時候,在血色羅裙翻酒污的時候,在芙蓉帳難度春宵的時候想不想后果呢?琵琶女若是早知道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結局,恐怕早就找個好人嫁了吧;玄宗若是早知道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結局,恐怕早就分清了事業與愛情了吧!
可是,為什么,要等青絲成雪才肯明白,卻已是后悔莫及。
琵琶行讀后感 8
我在讀中學時,讀過《琵琶行》,當時感覺得很感人和凄涼。光陰似箭,日月如梳,今日重讀,感受良多。
一、體例認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選自《白氏長慶集》。行,又叫“歌行”,源于漢魏樂府,是其名曲之一。后來成為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
二、寫作背景。
《琵琶行》創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諭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職奏事,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誣陷他作《賞花》《新井》詩“甚傷名教”,再貶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加之州司馬雖然名義上是刺史的佐史,實際上是一種閑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凄涼,滿懷郁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
三、《琵琶行》
元和十年,余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于江湖間。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琵琶行讀后感 9
讀古詩文成了我所喜歡做的事,因為古人飽蘸感情的文章總能拂動心弦。 我很喜歡一句話“其實時間是靜止的,流動的是我們自己”。這句話用在古代詩文上,就更恰當不過了。它們好象一縷縷微風,從古代飄到當今,而且還要繼續飄到未來;它們也好象涓涓溪流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永不間斷。
心情好的時候,我喜歡讀詩。喜歡和柳永一起感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真情;喜歡和蘇軾一起“把酒問青天”,感慨“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更喜歡傾聽李白的豪言壯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斤散盡還復來”。 心情不好的時候,我也喜歡讀詩。柳永告訴我“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我深有同感;蘇軾深切的懷念他那已故的妻子,留下了“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的凄涼語言,我聽后,會和他一起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的“愁”,仿佛也是我的“愁”。 但是無論心情好或是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有兩件事我很喜歡做:一是能感動自己的,再則是能為自己的`心靈創造一份感動的。所以讀古詩文成了我所喜歡做的事,因為古人飽蘸感情的文章總能拂動心弦。
我喜歡蘇軾,他的豪邁是一種幾番大起大落后的徹悟;我也喜歡李白,期待著和李白一樣瀟灑,這種瀟灑是從容,亦是做事有自己的看法;我還喜歡李清照,她的詞脫俗而清新,委婉而細膩---每每讀到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我總會覺得蕩氣回腸,感慨萬千;讀到白居易的《琵琶行》時,當讀到“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難”,不先求解釋而光看字面,就能體會到琵琶聲的清脆婉轉;讀曹植的《洛神賦》時,單簧管讀到“仿佛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飄兮若流風之回雪”,不用細想這句話的解釋,也同樣能體會到那種輕塵出俏的脫俗;讀李白的《行路難》,更會被他“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豪言所折服--- 讀古詩在我看來是一種享受。
不僅僅是古詩的抑揚頓挫,也不僅僅是古詩所描繪的意境,我喜歡那種從不知所云到有所領悟的境界。的確,我鐘愛著古詩,也鐘愛著《唐詩宋詞選》,它們就是我生命的1/2,它們,記錄了我的心路歷程;它們,記載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愿我在詩的海洋中“尋章摘句”。
琵琶行讀后感 10
與音樂,自古以來就已結下不解之緣。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便是一部關于古代音樂的匯集,是中國古代音樂的啟蒙,其中的詩歌是脫胎于音樂而來的;漢代的樂府詩是專門為了配合音樂進行演唱的歌詞,如《孔雀東南飛》這樣的作品,代表著漢樂府民歌的最高峰;唐代,真正是中國文學和藝術史上詩歌的“花季”,我們看到了詩歌生命整個的精神完全像花一樣盛放開來……除了能用于吟誦和演唱之外,還有很多的作品直接與音樂相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就是描寫妙聲絕響的千古名篇;宋詞又叫曲子詞,其詞牌名本來就是樂曲的名稱,其產生、發展以及創作、流傳都與音樂相關,是一種典型的音樂文學,而且是最為流行的音樂,所以有“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這樣的說法;元曲不管是散曲還是劇曲,都是曲牌體,可以說是元代的歌劇;之后的明清傳奇,也是如此,都是一種便于歌唱的.文學體裁。所以廣義上的詩歌,都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它本身是一種混合的藝術,這在世界文學史和音樂史上都是一個奇觀。
今天,這門混合藝術的文字得以流傳下來,而記錄音樂的曲譜卻大抵遺失。我們只能憑借文字去想象詩歌有可能的音樂形象,或者依靠當代音樂家重新譜曲、演奏和演唱來領略文字和音樂之間的彼此碰撞和交融了,以及混合之后升華而來的全新審美感受。
近些年來,筆者一直在接觸此類“新曲”,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上海昆劇團的作曲家周雪華創作的《華章雪韻·古詩詞昆曲演唱》專輯和上海音樂學院連波教授創作的《未成曲調先有情·詩詞歌曲選》專輯。特別是后一張專輯中的《琵琶行》,可謂作曲家的傾情大作。
撥開歷史的塵煙,往事已遠,旋律依然。今天,何英樂海拾遺,選擇了這首《琵琶行》作為個人專輯的主打曲,并由作曲家陳國良先生重新進行配器。她的此番演繹,就自身而言有別于以往任何一次創作,她又是如何基于白居易詩作和作曲家曲作重新定位音樂形象的呢?
琵琶行讀后感 11
其實在眾多詩人之中,我并不喜樂天,無關才情,只因他薄情冷酷,不善體貼人心。將文人的架子擺了個十足,雖有鴻鵠之志,仲永之才,卻終難擺脫世俗的枷鎖,窮有一身酸臭的腐儒氣息。全然不似易安、李白等人。其詩詞名篇之間,是難得的真性情。我卻獨愛這首他這一首《琵琶行》,猶愛那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雋永直白,點破人心。落寞灑脫之意不加渲染便透紙而出,令人心悸。
但其實樂天一生大都富貴安樂,并無戰亂流離之苦,老年更是坐享美酒佳肴,比起柳永、杜牧的半世漂泊,重光、杜甫的國仇家恨,他簡直太幸運了。一生當中的苦難屈指可數,其中最為嚴重的大抵就是那次貶官潯陽,但也正是因為這次貶官,他才寫下這首《琵琶行》,讓千年后的我輕吟淺誦,心中大慟。這樣悲涼真切的詩句出自他之手,實在讓我啼笑皆非,讓人頓感意料之外。
但靜下心來,細讀《琵琶行》,卻又覺得一切都在情理之中。茫茫月色,清清江水,悠揚飄渺的琵琶聲涉水而來,宛如一名幽怨的閨閣女子凄婉一笑,動人心弦,驚動了這一江瑟瑟的荻花,亂了詩人一片漂泊的心。然后,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歌女身世凄涼,詩人遭遇可悲,可憐人見可憐人,惺惺相惜之感自然應運而生。低沉的弦音掩映著歌女悲傷的'情思,好似在哭訴平生的不幸,斂眉低頭,琴音傾斜而下,又似說盡心中無限的惆悵。區區二十八字,使我似乎又重回那個清冷的秋夜,淡淡的月光,如煙如霧,就像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愁緒,絲絲縷縷,伴著琴音,扣人心弦。也就難怪詩人一個七尺男兒,也潸然淚下,淚濕青衫了。同是天涯失意之人,且讓我縱筆揮灑,寫下一曲《琵琶行》略表同情,也不枉這一番“良辰美景”。也算是對自己這樣天涯淪落之人的一種告慰和抒發,只是不知樂天這一貶,是幸,亦或不幸?
我無法評說,只覺得通篇誦讀下來,從開始的送友離別到后來的對酒聽曲,我最愛的亦還是那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是啊,詩人從貶謫此地之時,一切便有了開始的理由,不必相識,更不必相知。相逢,便是緣分,相惜,便是幸運。但愿那輪江上的明月,能永照大地,照盡天下失意之人,淪落之人,讓我也能有幸在某一天,某一地,相逢一位與我同樣失意的天涯游子,把酒言歡,暢訴衷情,共同感受那蒼涼月色之下的絲絲暖意。
琵琶行讀后感 12
生活總是在繼續,為了生存,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琵琶女從生活的頂點掉到了底部,曾經的一曲紅綃不知數淪為無管弦之聲,這大大改變了她的音樂風格,使白居易也聽之忘歸。“座中泣下誰最多,江中司馬青衫濕。”從而造就了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是啊,普天之下,茫茫大眾,誰能事事順心如意?這個社會可憐的人很多,俗話說的好: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表面上不說而已,其實誰又知道他們內心的痛苦呢。這個社會就像魯迅先生講的'那樣:人吃人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只有我們去適應社會,而不是社會來適應我們,如果你一味的埋怨社會的不公平現象,脫離社會,那么你最終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自我拓展)我也是社會中不受人關注的那一類人,只是一個平凡的學生。但是這17年來,敢說已經經歷過一番了(雖然閱歷尚淺),從家庭紛爭到中考失利,再到經歷生死離別……這種種痛苦更與何人說?我曾經跟我的同學說我已經看破紅塵了,要出家當尼姑,要隱居山林……同學也開玩笑說等到你當上了學習部部長,千萬別把部門經理得像個尼姑庵;有的也說語文好的人是這樣的,腦子里總是想的與別人不同……
唉!人在江湖飄,怎能不挨刀,有的說說便行了,還是好好把握每一天吧,要不然不是人人都要出家了?呵呵……
琵琶行讀后感 13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詩人在潯陽江上孑然一身,忽然一陣琵琶聲過,秋花殘葉瑟瑟作響。詩人雖字樂天,此時卻遭貶潯陽,苦于仕途。此時忽聽琵琶聲,便譜寫了一段不朽的《琵琶行》。
琵琶聲時而急切,時而舒緩。“低眉信手續續彈”似在回味京城繁華煙云的;而“冰泉冷澀凝絕”則訴出了人生低谷的凄涼。詩人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而心中早已是波濤洶涌。弦聲起落之間喚起了他無限的心事:我,樂天,也曾年少得意,風生水起;而今卻淪落到如此地步,可悲!可嘆!
突然,琵琶聲斷,琵琶女出現在了眼前。未等詩人開口,她便描述起了自己的悲慘經歷:才華遭妒,破碎!不禁引出詩人一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詩人此語,不僅是對人生的感慨:感慨世事不公,同病相憐;更是對社質問——有才之人,真情之人都淪落到這等地步,而欺上瞞下、陰險狡詐之人倒能逍遙自在,為何?為何?
琵琶行本是一場寂寞之行,是道出詩人憤懣之行,卻更影射了當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所語的是奸佞當道,正義無處伸張的黑暗現實。詩人就如在這黑暗中前進,身處黑暗卻心向光明。可他終歸一人,無法戰勝黑暗,卻遇到了他的同道之人。“江州司馬青衫濕”,所哭的是自己的'悲慘境遇,是琵琶女的人生不幸,更是為朝政的黑暗。
雖是如此,琵琶行更是一場告別之行:詩人被驅逐出了長安——那個萬千士人明爭暗斗的中心,卻開啟了自己一段全新的生活;與琵琶女的相遇雖是感慨同病相憐,不更是覓得知音相伴,更是一種慰藉嗎?是的,詩人也是這樣做的。他沒有就此消沉,而是繼續發揮自己的才智,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努力著——六年之后,白居易身任杭州刺史,寫下了“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的詩句。西子湖畔,政通人和,朝氣蓬勃。
樂天還是那個樂天,詩人其實還是曾經那個少年,沒有一絲絲改變;他用自己的行動踐行了“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軌跡。
對照詩人的人生,仿佛如一面鏡子一般折射著我們每的生活,其實我們誰又沒有過滿腔熱血而又跌入深谷的經歷呢?記得八時,因為自己成績還算優秀,便安排我很多的事務;剛開始我也滿腔熱情,覺得自己事事都能俱到。可退步的成績卻如冰水澆在了我的頭上。起初我也曾感到無力,那感覺就像沉入刺骨寒水,又似置身狂風暴雨中。我能做什么呢?讀了這首詩后,我明白了:如果我不能去改變這個,但我可以轉而求其次,充盈自己的個人,在一方小天地做好自己:不能管理好整個班級,但我可以提醒小組內的專心;與其不滿于某些課不合理的管理,倒不如及時完成好每一項學習任務叫他人無話可說......其實做好,不正是堅持信念的第一步嗎?
正是如此,與其在沒有光明的宮殿中去斗爭,不如在平凡中力展宏圖——讓希望之花不是在寒冬中死去,而是在潛滋暗長中結出果實。
《琵琶行》,是一場對過往的追憶之行,是悔念嘆息之行,更是化悲痛為動力的行動,是在人生上尋求新的道路,帶上理想、信念踏上新的征途。
樂天如此,我,更是如此!
琵琶行讀后感 14
前不久讀了關于唐代一位非常偉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琵琶行》是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長篇樂府詩,也是很多人非常喜愛的一首詩。甚至有許多人都將這首詩改成了一首歌曲。初讀《琵琶行》,能夠感受到雖然在被貶時期偶遇琵琶女的故事和感受。通過琵琶女的故事,讓作者自己感同身受。其中琵琶女的遭遇和作者是大同小異的,基本上都是比較困難的遭遇。在剛剛學習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問我們琵琶的聲音該如何去描寫?
也許是自身文化素養比較低的原因,并不知道該用如何優美的詞句去形容這種聲音。所以他看到《琵琶行》中關于對音樂聲音的描寫,感受非常深。用文字來形容音樂來形容聲音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也很考驗作者本身的`功底。詩人用簡潔明了的詞句對琵琶聲音的描寫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但是又能夠通俗易懂,非常具有畫面感,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開始的學習只是為了學習任務而已,但是深入了解之后,也逐漸變成了欣賞和學習。在這首詩里面能夠給我們學習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比如說側面襯托的描寫。詩人的側面描寫是貫穿全文的,而且還是有層次,有結構的去側面描寫。整首詩寫完之后,給人的構思是一清二楚的。比如說在吃了開始的階段,就先交代了故事的背景。交代完故事背景之后,雖然就開始進行記錄以及抒發自己的感慨。在作者的創作之中在這首詩里面,我們仿佛看到的是同是天涯淪落人。
白居易和琵琶女這兩個沒有絲毫關系的人,再相逢的時候,彼此遭遇又是那么的相似。一個是因為懷才不遇遭到貶,壯志沒有得到抒發,另外一個是技藝高超,卻沒有舞臺。雖然說他們之前沒有相遇過,也彼此不熟悉,但是因為這種相似的境遇,竟然產生了共鳴。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于音樂聲音的精妙描寫,不僅能夠讓我們感同身受,更讓我們森林前進,也讓我們充分的感受到了來自作者的真實情感。也充分理解了為什么是里面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句詩句能夠廣泛流傳。想必許多身處困境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吧。雖然說我沒有遭遇過這樣的經歷,但是我覺得這首詩里面還有許多值得我們去學習去欣賞的地方。
琵琶行讀后感 15
《琵琶行》是一長篇敘事詩,但是這首敘事詩的目的不在于給我們講述一個故事,而在于抒發心中的感情,澆心中的塊壘。
這首詩一開篇就渲染了一種氣氛,這是琵琶女出場的氣氛,也是整個故事展開的氣氛。
送客的情形,本來就夠悲涼了。而這情形又恰恰發生“楓葉荻花秋瑟瑟”的秋季——這是一個讓人沒有好心緒的季節。寂寞秋江,四顧寥落,舉杯相對,醉不成歡。喝酒沒有管弦相配,那叫做什么來著?叫做“喝悶酒”。
琵琶聲和琵琶女就是在這個時候出場的,在最需要音樂的時刻,它就來了。
描寫音樂的聲音是很困難的,它不像視覺形象易于描寫和展現。作者是怎樣將這些聲音描寫出來的呢?
“轉軸撥弦三兩聲”,你看,僅僅一個調弦校音定調的動作,“三兩聲”里,就已經使人察覺出她的感情了;“弦弦掩抑聲聲思”,起初的演奏傳達出了她低沉、抑郁的情調,流露出她不得志的哀怨之情;“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寫她演奏的`神態,在一種不經意中她已流露出了對往事的傷懷。
作者聽出了這是一首沉重的心曲,這傾注感情的演奏,已經暗示了琵琶女的悲慘的身世。她通過演奏琵琶,哀哀怨怨之中,把自己的身世給寄托出來了。
這首詩的寫作是作者內心調適的過程。他通過這個故事的敘述,舒緩了自己內心的苦悶。當時白居易的文章仍然是第一流的,但他失去了皇帝的寵愛。而在皇帝面前了失了寵,你就什么都不是了。
詩人從琵琶女的厄運聯系到自己。一個彈,一個聽;一個是年老色衰,一個是仕途坎坷。詩人撫今追昔,命運與這位女藝人多么酷似!
另外,白居易的詩是很通俗的,他有一種強烈的底層關懷意識,他的詩歌都是世俗化的、大眾化的。在面向民間這一點上,他做得比誰都徹底。
如果我們能夠給白居易授一個名號的話,真可以叫他“民歌手”。
【琵琶行讀后感】相關文章:
琵琶行03-24
《琵琶行》03-28
琵琶行原文03-07
《琵琶行》白居易10-26
琵琶行 教案03-24
琵琶行結構03-31
《琵琶行》翻譯11-17
《琵琶行》的原文07-11
《琵琶行》的譯文10-10
白居易 《琵琶行》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