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仙嶺秦觀詞異文之謎
蘇仙嶺石壁上的秦觀詞為何與各種著錄相異?是著錄的誤傳,還是秦觀有意修改?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蘇仙嶺秦觀詞異文之謎,更多熱門雜文閱讀請關注應屆畢業生文學網。
上世紀60年代,父親患重病在湖南郴州人民醫院住院治療,我作為患者的陪護人,有機會游覽了湘南勝地蘇仙嶺。蘇仙嶺原名牛脾山,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東郊,傳說古時有位叫蘇耽的孝子在此升仙而名。
山下有個白鹿洞,是蘇耽出生的地方。距白鹿洞不遠,有座天然大石壁,石壁上刻有秦觀詞、蘇軾跋和米芾的書法,這就是著名的“三絕碑”。秦觀字少游,是北宋著名詞人。紹圣三年,秦觀在政治上受到嚴重打擊,被削官職,流放郴州。次年春,他游覽蘇仙嶺,觸景生情,在客舍寫下這首千古絕唱《踏莎行·郴州旅舍》: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知何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殘陽樹。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本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這首詞是秦觀的代表作之一,詞風婉約,聲律低沉,意境凄涼,十分真切地表達了詞人當時的遭遇和心情。元符三年,秦觀在悲憤中辭世。蘇軾于感傷之中,灑淚揮毫,為這首詞寫下“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的跋語。
著名書法家米芾,一向欽佩秦觀和蘇軾的曠世才華,十分同情他們的不幸遭遇,于是將秦詞蘇跋書寫下來,以茲紀念。到了南宋咸淳二年,郴州知軍鄒恭對三位大家的手筆備感珍惜,命工匠鐫刻于白鹿洞的石壁,使得“三絕碑”保存至今。
我在三絕碑前駐足良久,仔細吟哦秦詞,不禁諤然發覺摩崖上所刻秦詞,竟然與《淮海居士長短句》、《碎金詞譜》,乃至今人龍榆生的《唐宋名家詞選》、胡云翼的《宋詞選》等各種版本的文字有所不同。第三句“桃源望斷無尋處”中的“無尋處”,碑文是“知何處”;第五句“杜鵑聲里斜陽暮”中的“斜陽暮”,碑文是“殘陽樹”;第九句“郴江幸自繞郴山”中的“幸自”,碑文是“本自”。為什么一首短短的《踏莎行》詞,會有三處異文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返回家鄉后,我認真查閱有關資料,一無所獲。一次,我從宋人胡仔《苕溪魚隱叢話》中,偶然發現其中的一段記載與三絕碑異文有關。該書“前集卷五十”詩眼云:
后誦淮海小詞云“杜鵑聲里斜陽暮”公(山谷)曰:“此詞高絕。但既云"斜陽",又云"暮",則重出也。欲改"斜陽"作"簾櫳"。”
余曰:“既言"孤館閉春寒",似無簾櫳。”
公曰:“亭傳雖未必有簾櫳,有亦無害。”
余曰:“此詞本模寫牢落之狀,若曰簾櫳,恐損初意。”
先生曰:“極難得好字,當徐思之。”然余因此曉句法不當重疊。
由此可見,秦觀這首詞在當時曾引起黃山谷等人的爭議,認為其中有些字眼還值得商榷,如“斜陽暮”就嫌其重復累贅,建議秦觀加以修改。“三絕碑”上的文字,當是秦觀后來的改筆,的確勝過原稿。把“無尋處”改作“知何處”,成為問句,語氣加重了,也就更好地體現詞人彷徨歧路、不知所從的“牢落”心情。
特別把“斜陽暮”改成“殘陽樹”,從前者單純一個天已黃昏的概念,進而描繪出黃昏時殘陽掛在樹上的動人景象,傳達了詞人孤零零地困守在郴州旅舍的苦悶心情。就是“郴江本自繞郴山”的“本”字,也比原來的“幸”字更為有情致,也是可以看得出來的。
讀到這段文字后,我如獲至寶。在1963年初,我把在郴州發現秦詞異文和愚見,分別致函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龍榆生、上海師范學院教授胡云翼、杭州大學中文系教授夏承燾三位先生。
他們都在百忙中給我作了回復。他們十分重視秦詞異文的發現,龍榆生、胡云翼擬將異文補充到他們的著作中去,夏承燾、龍榆生更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碑拓。可惜當時我在農村生產隊忙于農活,無暇再往郴州去獲取拓本,辜負了諸位老師們的一片好意。歷經了半個多世紀,老師們都先后離世。這幾封信卻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成了最為珍貴的史料。
【蘇仙嶺秦觀詞異文之謎】相關文章:
鵲橋仙秦觀詞07-20
秦觀詞鵲橋仙賞析10-25
《鵲橋仙》秦觀詞賞析10-26
鵲橋仙秦觀的全詞賞析09-13
秦觀的《鵲橋仙》詞作賞析09-26
《鵲橋仙》秦觀詞作鑒賞08-02
關于秦觀詞鵲橋仙賞析11-11
秦觀形象之謎08-12
鵲橋仙秦觀11-15
秦觀 鵲橋仙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