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北宋秦觀《浣溪沙》原文翻譯以及賞析
《浣溪沙》是北宋詞人秦觀創作的一首詞。作者用“輕描淡寫”的筆法,融情入景,意境悵靜悠閑,色調輕淺幽渺,含蓄有味。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原文翻譯以及賞析,與大家分享學習。
浣溪沙
(宋)秦觀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注釋
①《浣溪沙》原唐教坊曲名,本為舞曲。“沙”又寫作“紗”。又稱《小庭花》、《滿院春》。另有一體五十六字。
②漠漠:像清寒一樣的冷漠。輕寒:薄寒,有別于嚴寒和科峭春寒。
③曉陰:早晨天陰著。無賴:詞人厭惡之語。窮秋:秋天走到了盡頭。
④淡煙流水:畫屏上輕煙淡淡,流水潺潺。幽:意境悠遠。
⑤絲雨:細雨。
⑥寶簾:綴著珠寶的簾子,指華麗的簾幕。閑掛:很隨意地掛著。
白話譯文
薄薄春寒無聲息地侵入小樓,拂曉陰云慘淡像荒涼的暮秋,彩色的屏風畫著淡煙籠罩流水。
柳絮飛舞如虛無縹緲的夢境,絲絲細雨落下如同我的憂愁,萬般無奈我把精美的簾幕掛起。
詞作鑒賞
這首詞以輕淺的色調、幽渺的意境,描繪一個女子春陰的懷抱里所生發的淡淡哀愁和輕輕寂寞。全詞意境悵靜悠閑,含蓄有味,令人回味無窮,一詠三嘆。
“漠漠輕寒上小樓”起調很輕,恍如風送清歌,悠然而來,讓人不知不覺中入境。漠漠者,彌漫、輕淡也。李白《菩薩蠻》云:“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韓愈《同水部張員外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詩云:“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皆其意。輕寒者,薄寒也,有別于嚴寒和料峭春寒。無邊的薄薄春寒無聲無息地侵入了小樓,這是通過居住樓中的人物感受寫出來的,故詞雖未正面寫人,而人宛然茲。時屆暮春,冷從何來呢?“曉陰無賴似窮秋。”原來是一大早起來就陰霾不開,所以天氣冷得象秋天一般。窮秋者,九月也。南朝鮑照《白歌》云:“窮秋九月荷葉黃,北風驅雁天雨霜。”唐人韓偓《惜春》詩亦云:“節過清明卻似秋。”詞境似之。春陰寒薄,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郁,因詛咒之曰“無賴”。無賴者,令人討厭、無可奈何之憎語也。
南朝徐陵《烏棲曲》云:“唯憎無賴汝南雞,天河未落猶爭啼。”以無賴喻節序,亦見于杜甫詩,如《絕句漫興九首》之一云:“無賴春色到江亭。”此詞云景色“無賴”,正是人物心情無聊之反映。“小樓”,“曉陰”,時間地點寫景和抒情中自然而然地交代得清清楚楚。接下來“淡煙流水畫屏幽”一句,則專寫室內之景。詞人枯坐小樓,畏寒不出,舉目四顧,唯見畫屏上一幅《淡煙流水圖》,迷蒙淡遠。樓外天色陰沉,室內光景清幽,于是一股淡淡的春愁很自然地流露出來。
從前片意脈來看,主人公小樓中坐久,不堪寂寞,于是出而眺望外景。過片“自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寫望中所見所感,境界略近唐人崔櫓《過華清宮》詩所寫的”濕云如夢雨如塵“。此處作者以纖細的筆觸把不可捉摸的情緒描繪為清幽可感的藝術境界。今人沈祖棼《宋詞賞析》分析這兩句時,說:”它的奇,可以分兩層說。第一,‘飛花’和‘夢’,‘絲雨’和‘愁’,本來不相類似,無從類比。但詞人卻發現了它們之間有‘輕’和‘細’這兩個共同點,就將四樣原來毫不相干的東西聯成兩組,構成了既恰當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體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說,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難以捉摸的事物。……但詞人這里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說夢似飛花,愁如絲雨,而說飛花似夢,絲雨如愁,也同樣很新奇。“確如此言,這兩句用語奇絕,特別具有一種音樂美、詩意美和畫境美。
此詞構思精巧,意境優美,猶如一件精致小巧的藝術品。作者善于借助于氣氛的渲染和環境的烘托,展現人物復雜、細膩的心靈世界,從而使讀者通過環境和心靈的契合,情與景的交融,體味到一種淡淡的憂傷。
此詞以柔婉曲折之筆,寫一種淡淡的閑愁。詞人們總是能敏銳地感受到它,捕捉住它,并流諸筆底,而此時,又必然會滲透進他們對時世人生的獨特感受。馮延巳的《鵲踏枝·誰道閑情拋棄久》寫出了人人心中皆有的這般閑情,卻也包蘊著一種由時代氛圍所釀成的說不清、排不開的愁緒。“古之傷心人也”的秦觀,年少喪父,仕途抑塞,于新舊黨迭為消長之際,一再受到排抑,滿腹滿腔人生的遭際感慨,泛化為一種凄怨感傷的心境意緒而彌漫于詞作之中,呈現出含蓄蘊藉、窈深幽約之美。[4]
在文學大家的筆下,對情、意表達的處理常見“舉重若輕”和“舉輕若重”兩種方式。它們都會有理想的表達效果,但秦觀在這里的幽情輕吐卻有如此的效果,依賴于其善于渲染、語言精美、比喻神奇,但更關鍵的是內中的那種情致。馮煦稱贊說:“他人之詞,詞才也;少游,詞心也。得之于內,不可以傳。”(《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秦觀的個人氣質與文體特征已經融而為一。這首詞沒有一處用重筆,沒有痛苦的吶喊,沒有深情的傾訴,沒有放縱自我的豪興,沒有沉湎往事的不堪,只有對自然界“漠漠輕寒”的細微感受,對“曉陰無賴”的敏銳體察,對“淡煙流水”之畫屏的無限感觸。這春愁,既沒有涉及政治,又沒有涉及愛情、友誼,或者其他什么,它其實只是寫了一種生活的空虛之感。在一個敏感文人的心里,這種空虛寂寞伴隨生命的全程,它和愿望、和理想、和對生命的珍視成正比,無邊無際,無計可除。
秦觀簡介
秦觀(1049-1100)字少游、太虛,別號邗溝居士,高郵(今屬江蘇)人。少有才名,研習經史,喜讀兵書。熙寧十年(1077),往謁蘇軾于徐州,次年作《黃樓賦》,蘇軾以為“有屈、宋姿”。元豐八年進士及第,授定海主簿,調蔡州教授。元祐三年(1088),應制科,進策論,除宣教郎、太學博士,校正秘書省書籍。六年,遷秘書省正字。預修《神宗實錄》。時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亦京師,觀與同游蘇軾之門,人稱“蘇門四學士”。紹圣元年(094),坐元祐黨籍,出為杭州通判,再貶監處州(今浙江麗水)酒稅。三年又因寫佛書削秩徙郴州(今屬湖南)。明年,編管橫州(今廣西橫縣)。元符元年(1098)再貶雷州(今廣東海康)。徽宗即位,復宣德郎,允北歸,途中卒于藤州(今廣西藤縣),年五十二。《宋史》、《東都事略》有傳。存《淮海集》四十卷,另有《淮海詞》單刻本。其詩、詞、文皆工,而以詞著稱。詞屬婉約派,內容多寫男女情愛,頗多傷感之作。
創作背景
“傷春”是古代詩詞的一大主題,在對季節變換的惋惜的背后,就隱藏著對時光年華逝去的感嘆,對生命、愛情乃至一切美好事物之短暫易逝的一種悲哀。
秦觀早年雖英氣勃發,議論宏偉,但在新舊兩黨斗爭中,他連遭打擊,先是屢困京洛,后又遠謫南荒,難免給他帶來綿綿苦痛。這首詞的作年目下已難確考,但聯系他的坎坷身世,可能此詞也寄托了他的憂愁悲慨之情。
【北宋秦觀《浣溪沙》原文翻譯以及賞析】相關文章:
浣溪沙原文翻譯以及賞析秦觀08-29
秦觀《浣溪沙》宋詞賞析以及原文注釋翻譯12-26
浣溪沙秦觀原文翻譯09-14
秦觀 鵲橋仙原文翻譯以及賞析08-04
秦觀《浣溪沙》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05-13
秦觀《浣溪沙》宋詞賞析及注釋翻譯09-15
浣溪沙的原文及翻譯賞析04-14
浣溪沙原文翻譯及賞析02-22
春日(秦觀)原文、翻譯及賞析03-09
浣溪沙·漁父原文翻譯及賞析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