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勸學的原文及翻譯

時間:2023-06-21 14:06:46 麗華 勸學 我要投稿

荀子勸學的原文及翻譯

  荀子勸學這篇課文同學們學習到了多少?它的原文和翻譯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荀子勸學的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荀子勸學的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勸學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蓼藍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藍的顏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結(jié)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它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guī),即使又曬干了,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所以木材經(jīng)墨線量過就筆直了,金屬刀具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照檢查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我曾經(jīng)整日思索,卻不如學習片刻收獲大;我曾經(jīng)踮起腳跟眺望,卻不如登上高處看得廣闊。登高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但人們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喊,聲音并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清楚;借助車馬的人,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卻能橫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罷了。 堆土成山,風雨就從那里興起;水流匯成深淵,蛟龍就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會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備圣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不積累每一小步,就不能遠達千里;不匯集細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拿刀刻東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是因為它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只大夾,然而沒有蛇鱔的洞穴就無處容身,是因為它心浮躁的緣故。

  勸學賞析

  賞析一:

  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這里節(jié)選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獨立成篇。

  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為什么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政治思想的出發(fā)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在措辭上,他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糾正人們學習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從學派傳統(tǒng)來說,儒家一向勸導人們好好學習,如《論語》的第一句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荀子自稱是孔子的繼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說:學不可以已。這從表面上看,只是繼承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其實他強調(diào)的程度顯然不同。因為在孔子看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論語季氏》)而荀子則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

  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認識論基礎上,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就行文來說,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和鼓舞。不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這正如梁啟超所說,意思是喻人之才質(zhì),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見《荀子柬釋》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學習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因此,他強調(diào)輮的作用。通過這個比喻,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jīng)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人。這顯然是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

  在強調(diào)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木材經(jīng)過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開篇至此為第一段。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nèi)说乃刭|(zhì)、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學呢?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qū)嶋H學習。因此,第二段首先說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diào)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qū)嶋H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diào)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jīng)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jié)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這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yōu)橛胁诺碌木印?/p>

  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jié)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lián)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并利用這些規(guī)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引自嚴北溟關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lián)系著的。至此,第二段結(jié)束。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diào)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xiàn)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jīng)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八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diào)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第三段至此結(jié)束。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和充分的證明。《勸學》的這三段,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雖然荀子論學的基礎是唯心主義的性惡論,但是對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論起了積極作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階級性,他把禮義當成人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惡。他勸學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培養(yǎng)合乎封建統(tǒng)治階級道德規(guī)范的人才,這與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但是,在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全國走向統(tǒng)一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至于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就是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也還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文中除少數(shù)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創(chuàng)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這些比喻精警動人。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脫化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都被人們當作指導學習的格言來稱引。同時,運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靈活多樣,闡述一層意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襯,有的以比喻進行對比。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xiàn)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持發(fā)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再說,由于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chǎn)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賞析二:

  《勸學》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tài)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旁征博引,娓娓說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xiàn)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字,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單調(diào)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于,它把深奧的道理寓于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如文章開首,連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等四個比喻,從不同的角度和側(cè)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收到了先聲奪人的強烈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仿佛信手拈來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說的深刻道理。

  從形式上看,《勸學》中的比喻靈巧多樣、運用自如。闡述觀點,論證道理,有的從正面設喻(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有的從反面設喻(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同類并列,有的正反對照;有的只設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有的先設喻再引出要說的道理。總之,鋪錦列繡,無所不用。所以文中用喻雖多,卻無板滯生硬的感覺,相反,隨著用比的連續(xù)轉(zhuǎn)換和充分展開,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使文章顯得錯落有致,生氣勃勃。

  《勸學》在寫作上的再一個特點是大量運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對比。文章一開始就是一組排比: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這樣的排比句式在文中舉不勝舉,既富于論辯色彩,又富有文學韻味,甚或有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感流動在其中。同樣,在對比手法的運用上,《勸學》也很有特色。如在說明學習要善于積累的道理時,作者先后以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作對比,說明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充分顯示出不舍對于學習的重大意義。在闡述學習要專心致志的道理時,作者又用蚓和蟹作對比,前者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卻能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后者雖有八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道理何在?就在于前者用心一也,后者用心躁也。鮮明的對比,強烈的反襯,增強了說理的分量。

  荀子的文章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鋪陳揚厲,說理透辟;行文簡潔,精練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

  賞析三:

  荀子的文章,和其他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樣,也是獨具風格的。它既不像《老子》那樣,用正反相成、矛盾統(tǒng)一的辯證法思想貫穿始終;也不像《墨子》那樣,用嚴密、周詳?shù)男问竭壿嬤M行推理;既不像《莊子》那樣,海闊天空、神思飛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也不像《孟子》那樣,語言犀利、氣勢磅礴,具有雄辯家的特點。他是在老老實實地講述道理。他的文章樸實渾厚、詳盡嚴謹,句式比較整齊,而且擅長用多樣化的比喻闡明深刻道理。這一切構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有人曾將《荀子》一書概括為學者之文,這是十分恰當?shù)脑u論。

  《勸學》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書開宗明義的第一篇。全文共由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內(nèi)容、途徑等有關問題;而以學不可以已作為貫穿全文的中心思想。從《勸學》前面部分節(jié)選的幾個片段,解放后一直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是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傳統(tǒng)名篇之一。

  《勸學》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字的開頭、結(jié)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這既是全文的一個中心論題,也是第一段所要開始闡述的內(nèi)容。而在段的結(jié)尾部分則歸結(jié)道: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這就明確而有力地照應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點明了該段的中心思想。又如第二小段,先用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來說明個人獨自冥思苦想遠不如學習有益。而在列舉了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等幾個生活中十分常見而又極有說服力的比喻后,有力地小結(jié)道:君子生(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在這里,荀子從他的性惡論觀點出發(fā),指出君子的天性也是惡的,其所以不同于眾人,就在于他善于向良師益友學習嘉言懿行,以改變自己的不良天性。這個物字就從舟楫輿馬之類,變成了學習的內(nèi)容,文字也就逐漸深化了。這里舉的兩個例子,都是首尾相互照應的,也有一些段落,只在段首揭示該段中心,或者只在段末予以適當概括。總之,目的相同而方式則并不死板。先秦諸子的哲理散文,一般都比較難讀,荀子這種謹嚴、樸實的寫作方法,對幫助讀者掌握各段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是十分有效的。

  在說理文中,巧妙地運用大量比喻進行論述,這是《勸學》另一個十分突出的特點。有時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從同一角度反復地說明問題。這種手法,在修辭上叫做博喻,不過一般大都是用來輔助景物描寫。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來說明事理。

  有時作者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diào)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 ,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荀子認為,要學有所成,必須堅持不懈地進行積累。一個人長期耕田(積耨耕),就會成為農(nóng)夫,長期砍砍削削(積斲削),就會成為工匠;長期販賣貨物(積反貨),就會成為商賈;長期學習禮義(積禮義) ,就會成為君子;圣人也只不過是人之所積。這就好像越人安越,夏(中原)人安夏那樣,習慣成自然而已。了解了荀子這一思想觀點的重要意義,我們就不難懂得,他為什么要費那么大的力氣,選擇那么多比喻,不憚煩地對讀者進行諄諄教導。

  最值得注意的是,作者還善于通過比喻,將議論逐步引向深入。忽視了這一特點,我們就會被眾多的比喻弄得眼花繚亂,而理不清文字的脈絡。

  試以第一段為例。全段除首尾各有一句論斷性的話外,其余全部由比喻組成。作者先用青出于藍和冰寒于水這兩個比喻,說明后天的影響可改變事物本性,并能使之有所發(fā)展。接下來又提出另一個比喻:中繩的直木,經(jīng)改造后,變成了其曲中規(guī)的車輪;以后即使曬干枯槁,也不可能再回復到直的狀態(tài)。這就說明,后天的影響,對改變事物本性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這樣就把道理的闡述向前推進了一步。然后再用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引出結(jié)論博學而日參省乎己的重要性。這一段以比喻為主的文字,從提出問題到進行小結(jié),邏輯性是很強的。

  再以前面提到過的積字一段為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和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是比喻,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才是正意。對一個人來說,積善要達到了成德的境界,才能改變氣質(zhì),具備圣人的思想感情。緊承這一論斷,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四組比喻,它們闡述了前后相承的兩層意思。前面三組論述了積字的重要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正面說明,不積就將一事無成;騏驥與駑馬、朽木與金石這兩組對比的比喻,則著重表明,積與不積必將產(chǎn)生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前一組對比,偏重主觀條件的分析,后一組對比,偏重客觀情況的分析。三組比喻的結(jié)合使用,把道理講得十分清楚。后面部分的另一組,以蚯蚓和螃蟹的對比為喻,指出用心專一是積的關鍵,將論述進一步引向深入。至此,有關積字的基本內(nèi)容已經(jīng)談清,于是作者緊扣用心專一進行小結(jié)。

  荀子這種用比喻說理的寫法,在其他先秦諸子散文中也是罕見的,應當說這是他的一種獨創(chuàng)。

  《勸學》的第三個重要特點,是句式整齊,讀時瑯瑯上口。但作者又注意在排偶中適當夾進散句,使文氣流暢而不呆滯。

  由于具備以上一些風格特點,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讀的一面;但是,這并不是問題的全部情況。就以這篇《勸學》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幾個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見的。

  有了這么一大批攔路虎,《荀子》當然又有它并不易讀的另一面了。

  作者介紹:

  荀子(約前298—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稱他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兩度到當時齊國的文化中心稷下(現(xiàn)在山東臨淄西門)游學,任過列大夫的祭酒(學宮領袖),還到過秦國,拜見秦昭王,后來到楚國,任蘭陵(現(xiàn)在山東棗莊東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蘭陵。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為儒家中對立的兩派。荀子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但人類可以用主觀努力去認識它,順應它,運用它,以趨吉避兇。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為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diào)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針對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張應該適應當時的社會情況去施政,要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tǒng)治。他的許多思想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問題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論,主張性惡論,認為后天環(huán)境可以改善人的惡的本性,所以他主張明禮義而化之。他很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diào)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zhì)樸,句法簡練綿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他一生序列著數(shù)萬言,后人編為《荀子》,其中除絕大部分是他自己的作品外,小部分是他門人的著作,共二十卷,收文章三十二篇,內(nèi)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勸學》是其中的第一篇。

  附錄: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 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 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 無恒安息。靖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 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 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zhì)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 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zhì)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蜹聚焉。故言有召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勸學的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荀子勸學原文翻譯08-15

勸學原文及翻譯荀子03-09

荀子的《勸學》原文及翻譯01-18

荀子《勸學》原文注釋及翻譯07-24

《荀子勸學》原文及翻譯賞析03-03

勸學荀子高中原文及翻譯07-26

《荀子》的勸學的翻譯08-09

荀子勸學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11-11

荀子勸學篇原文及其翻譯04-23

荀子勸學作品翻譯04-1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午夜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 午夜国产亚州视频在线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 久久高清亚洲免费 | 日韩精品中文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