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我們仨》散文藝術表現手法賞析

時間:2023-06-28 04:28:56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楊絳《我們仨》散文藝術表現手法賞析

  《我們仨》藝術虛實相生、巧設懸念、典型性細致描寫,合理背景描寫以及寫意手法等散文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無處不在,具有獨特的魅力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下!

楊絳《我們仨》散文藝術表現手法賞析

  一、虛實相生

  《我們仨》分為三部,第一部《我們倆老了》以夢境來開全書的序幕,可以看作本書的序言,正是因為這個關于行走中失去的夢,才會有后文的“鐘書大概記著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個長達萬里的夢”。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就是完整記錄這——“萬里長夢”,前兩部關于死亡,都是虛寫,而第三部《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則以平實的語言實寫一家三口的日常生活,虛實之間,相輔相成,共同成就了本書的真切感人,楊絳在本書中將虛實相生這一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是本書產生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首先就全書而言,第一二部是虛寫,第三部是實寫,《我們倆老了》和《我們仨失散了》用夢境的形式刻畫了楊絳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階段相依為命的深刻情感,這一部分的故事并不是真實發生的,而是作者的匠心獨運,通過新的角度刻畫家人之間的愛,這與本書的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三部中,楊絳用看透世事的淡然回憶一家三口六十多年的家庭生活,在一點一滴的細節中,這獨特的一家人如同平常人家一樣有淚有笑的生活,然而又有著學者家庭特有的與眾不同之處,細細讀來使人忍俊不禁。關于死亡的虛寫以及關于生活的實寫,突出反映了楊絳對人生的獨特看法,楊絳在回憶中淡化死亡的寫法也可以看出她對于愛女以及愛人的深切懷念,正是因為對他們懷著深切的愛,因而也就不忍輕易翻出直面其中。

  其次,就虛寫死亡這一部分而言,仍舊有其內在的虛實相生,這一部分的虛實結合,其實也可以看作明暗線索的交替,走上古驛道,古驛道上相聚以及古驛道上相失三節,從表面上看是以尋找錢鐘書為線索,實際上則是以錢媛的病情為線索的,這一部分開篇是全家人的溫馨玩鬧,而一個神秘的電話則打破了這種溫馨,作者錢鐘書的消失,楊絳和錢媛開始踏上尋找之途,功夫不負有心人,倆人最終找到他并天天探望并相聚,這些事情都是依靠錢鐘書這一明線予以串聯而成的,而暗線則是錢媛在尋找過程中舊病復發,直至最終住院,而她住院期間的情景則是通過楊絳每晚的夢境表現的。錢鐘書對于妻子女兒依依不舍的眷念之情,楊絳對于愛女和愛人的依賴之情以及錢媛個人性格與對父母深沉的愛都在這一系列的情節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部分的明暗交替過渡十分自然貼切,沒有絲毫的強制拖沓之嫌,這與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有關,更離不開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寄予的深刻情感。

  楊絳在《我們仨》中將虛實相生的寫作手法運用得令人拍案叫絕,在欣賞其散文藝術表現手法的同時。仍舊不可忽視的是作者的情感表達,正是因為滿含熱情,所以即使在虛寫的過程中仍舊可以寫得感人肺腑,在虛寫死亡的這一部分中,作者講述的故事,雖然不是真實發生的,但是其中蘊含的情感卻是真實感人的,作者將對家人的深切思念化作文字,點滴注入文章,字里行間無不洋溢著深切的情感。

  二、巧設懸念

  讀者在閱讀《我們仨》時會不自覺地隨著作者的筆融進入情境中,隨著作者敘述的情節與人物同歡喜共命運,這除了與楊絳在作品中融入的深厚感情有關,還得益于作者巧設懸念手法的運用,楊絳在行文過程中巧設懸念,環環相套,在所見所聞中慢慢撥開事實真相,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在本書中的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中間表現尤為明顯。

  這一部分是以楊絳一家溫馨生活細節開始的,而一個神秘的電話打破了這種溫馨,第二天就來了一輛黑車將錢鐘書接走了,不知去向,這是本書設置的第一個懸念,文中楊絳除了擔心不知該如何處置,這一部分文字描寫樸實生動,再加上前文懸念的設置,讀者自然走入其中跟作者一起尋找事實真相,隨后,接到錢鐘書打回家的電話,錢媛接完電話后立即出門辦事,只是交代楊絳不用等她回來吃飯,回來再講,這又是一個懸念,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錢鐘書有什么交代,在楊絳焦急的等待很久之后,錢媛終于回來,錢媛指出找到爸爸了,在古驛道,此時“古驛道”這一意象首次出現,讓人不禁疑惑,古驛道究竟是何處,懷著這樣的疑惑,讀者跟著楊絳和錢媛到達這個神秘的客棧,這一懸念還未解開,又出現了三條警告與三項規則,尤其是最后一條警告指出“不知道的事情別問”這讓楊絳和讀者都很困惑,楊絳利用一個肯定句式進行試探,立即遭到對方警告,這讓楊絳和讀者都記住了這一奇怪的警告,隨后,在《古驛道上相聚》一章中,楊絳一家人終于團聚,然而,楊絳乃至讀者仍舊不明白發生了什么事了,此時懸念早已深入人心,令讀者欲罷不能,讀者隨著楊絳的腳步一次次往返于探視錢鐘書的途中,這一過程中讀者雖然不能了解事實真相,但是仍舊可以感受到錢鐘書與楊絳的伉儷情深,他們之間刻骨的感情更是深深地打動了讀者,讀者之所以能獲得這樣的閱讀體驗,與楊絳從行文開始就不斷的設下的懸念有著重大關系。

  三、運用象征的手法

  所謂的象征手法,就是指在行文過程中意象除了擔任一些外在的意思,其內在還代表著某種深刻的含義,在《我們倆都老了》和《我們仨失散了》這虛寫死亡的部分中,象征手法的運用表現得尤為明顯,首先無論是第一部分的夢境還是第二部分的“萬里長夢”都不可避免的與行路與死亡相關,人生在世直至最終離去,正是印證了人生是一個不斷行走的過程,行走中的聚散緣分決定了一個人愛恨情愁,而楊絳在不斷行走過程中,與錢鐘書、錢媛不斷相聚不斷分離,正是由于內在情感的牽扯不斷,此時,夢境中行走的這一姿態象征著對他們之間這種家的感覺的不斷追求,在楊絳看來,家并不僅僅是一個住所,更是指有家人的地方,而沒有家人的地方,就仿佛失去了一切,成為一個簡單的住所,正如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中的最后一句話“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

  其次,古驛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意象,在虛寫死亡部分中走上古驛道,古驛道上相聚,古驛道上失散,楊絳與錢鐘書以及錢媛的一切聚散都在古驛道上演繹,需要指出,古驛道不僅僅同古書上象征著離愁別緒,更象征著人生旅途結束,這一段古驛道是人生的必經旅途,不可逃不可避,在這古驛道上,楊絳將錢鐘書送了一程又一程,最終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船遠去,即便是自己如何想變成山下的石頭,“守望著已經看不見的小船”也不可得,最終成了一片黃葉,風一吹,就從亂石間飄落下去,“落”在三里河的家里。(古驛道上的一切都不以人的意志轉移,該離開的最終會離開,該留下的最終會留下,這與人生旅途的結束何其相似!)

  本書中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較多,可以從文章的細節部分進行分析。開篇楊絳一家三口在家玩鬧,最終一個神秘電話的到來,要求錢鐘書去山上開會,楊絳考慮到他的身體情況而提出代替他去開會,對方沒有給予任何答復,而提出請病假等理由依舊未得到回復,對方最后還強硬地指出會派車來接,而黑車到來之后“讓他(錢鐘書)上車隨即關上車門,好像防我跟上去似的”,神秘的電話,黑車以及隨后發生的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切都帶著莫名理所當然,如同死神的到來,不挑時間,不挑地點,極具不可抗拒性。此外,還有錢媛去世的景物描寫,環境中透出的凄涼感情不可忽視,錢鐘書的船消失后,楊絳說自己“變成了一片樹葉”還象征著現實生活中獨自一人生活的孤苦伶仃。

  四、典型性細節描寫

  楊絳在描寫家庭生活的過程中及其注重細節描寫,常常利用典型性細節突出人物性格,尤其是在描寫錢媛幼年的聰慧時,更是將這種典型性細節描寫運用得淋漓盡致,在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中的第七節說道:1941年,錢鐘書輾轉回到上海看望家人,年幼的錢媛此時已經兩年未見父親,仿佛陌生人一般,她看見錢鐘書與楊絳很親密,不放心,想趕走爸爸,這時她對錢鐘書說:“這是我媽媽,你媽媽在那邊”充滿童趣的話語,充分顯示了錢媛的天真與活潑,面對女兒的這一反應,錢鐘書無可奈何,書中描寫到:我倒要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四歲左右的錢媛面對這一問題時,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自然是我先認識,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才認識的”,這話一出口,連楊絳都感到非常驚奇。這一細節的描寫,展現出錢媛的聰慧,又表現出了楊絳一家三口相聚時的溫馨氣氛,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即使是像楊絳這樣的學者家庭,其家庭生活同樣是充滿溫馨與快樂的,不難看出錢媛的先認識自然是沒有科學道理的,但是卻包含著一個四歲小孩子特有的狡黠(xia),讓人無法辯駁,其思維之靈活、辯才之了得,在此可以略窺一二的。書中這種運用典型性細節描寫突出錢媛思維敏捷的例子數不勝數,例如:錢媛三四歲的時,總說自己沒有坐過電車,楊絳以為是錢媛不懂事,后來才知道,她說沒有坐過是因為之前一直是媽媽抱著她坐,不算坐過電車,她要自己屁股坐在電車座位上才算。在錢媛約六歲時,錢鐘書會拿著零食逗她“noeat”,而她居然可以蹦出一句自創的英語“yeseat”,從這些小事例以及細節中,可以看出錢媛思維敏捷、視野開闊、為人也非常較真,注重格物致知,不僅僅描寫錢媛時注重細節描寫,在刻畫其他家庭成員時,作者也通過典型性細節表現其特有的人格魅力。

  五、總結

  已逾百歲的楊絳,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代表,她的作品以及人格魅力無一不具有其大家風范,楊絳前期著重關照社會,她通過冷靜的筆調刻畫屬于那個年代特有的痕跡,而后尤其是近年來,其作品開始轉向作者內心,表達自己個人內在的思想感情,然而無論是哪一時期,楊絳散文都具有其獨特的魅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楊絳的寫作技巧不斷豐富,這部《我們仨》表現的尤為突出,這部作品不僅靈活地運用虛實相生、巧設懸念、象征手法以及典型性細節描寫等手法,還有將其他眾多藝術表現形式與散文內容融會貫通,更加增添了作品的內涵,突出了這個學者家庭的獨特之態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人格魅力。

  創作背景

  據該書編輯董秀玉回憶,該書的最初設想,是一家三口各寫一部分,錢瑗寫父母,楊女士寫父女倆,錢先生寫他眼中的母女倆。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錢瑗已經非常衰弱,她請求媽媽,把《我們仨》的題目讓給她寫,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點點滴滴寫下來。躺在病床上,錢瑗在護士的幫助下斷續寫了5篇,最后都不能進食了,還在寫。楊絳見重病的女兒寫得實在艱難,勸她停一停。這一停,錢瑗就再沒有能夠重新拿起筆。

  1998年,楊絳的丈夫錢鍾書逝世。一生的伴侶、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作者簡介

  楊絳(1911—2016),原名楊季康,祖籍江蘇無錫,生于北京。作家、翻譯家、學者。1932年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后清華大學研究生院肄業。1935年赴英法留學,1938年回國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外語系任教。1952年調入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后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主要作品:《洗澡》《干校六記》《將飲茶》《我們仨》《稱心如意》等。譯作:《唐·吉訶德》《小癩子》等。

【楊絳《我們仨》散文藝術表現手法賞析】相關文章:

楊絳經典句子03-16

散文的四種藝術表現手法08-23

散文表現手法08-22

景物散文的表現手法09-05

散文表現手法分析07-19

散文常見的表現手法有哪些09-26

李清照點絳唇賞析09-06

李清照閨情詞的藝術表現手法03-23

《點絳唇》李清照宋詞賞析12-08

李清照《點絳唇·寂寞深閨》賞析03-08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亚洲美女在线一区 | 日本免费久综合在线观看 | 亚洲字字幕在线中文乱码 | 五月综合缴缴情婷婷 | 天天综合网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