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冰雪里的靈魂-散文
李陵小時候,祖父李廣一定與他一塊朗讀過《詩經?中那篇有名的《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收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對詩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著祖父微微翕動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沖天,好似看到了無邊雪原,好似看見了自己留在蒼茫大地上的無數腳印。李陵從祖父的聲調里聽出了這首詩的美。李廣對李陵說:從前有一個人,離開家非常久非常欠,當他回來的時候,他發現他家沒有了,他的家已經被人做田地來耕種了,黍和稷都長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離家太久,更不能一輩子不回家。
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擊匈奴,出河西,臨大漠。冬天很快降臨了,寒潮一陣一陣從漠北撲來。這是一個與他過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帶,在兩座峰巒之間,李陵部眾與單于率領的三萬匈奴騎兵遭遇。一場慘烈的廝殺之后,單于很快發現他這三萬騎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單于讓部隊后撤,很快調來八萬余騎,擺成合圍之勢,緊緊咬住李陵。突圍,突圍!李陵此時惟一的念頭就是突圍。英勇的將士擊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可單于的包圍圈越勒越緊。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領著千百箭飛向敵陣。可是,忽然之間,了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給我箭!可是,幾首在同時,將士們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將士的五十萬支箭全飛向了匈奴人。從此,李陵一生都沒有擺脫赤手空張空弓的感黨。他下令解散部隊,各自突圍。匈奴將將士簇擁著單于很快來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單于互相看清了對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嘆息一聲,下馬,投降。
李廣如此忠義,他的孫子李陵卻投降了。武帝對此耿耿于懷。那些從前贊揚李陵的人現在都說李陵的壞話,他們知道皇帝愿意意聽什么。武帝問頗有些書生氣的司馬遷對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馬遷說:“李陵事親極孝,與人效往恪守誠信,為國家奮顧身。這次出征,雖身陷絕境,但殺敵數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圖謀將來有機會報答陛下……”武帝不喜歡這幾句話,司馬遷受了宮刑。不久,李陵遭受滅族之禍,老母嬌妻幼子弱弟都被殺掉了。……兩千年來,面對李陵這個名字,人們一直是一詠三嘆。人們在心靈里為李陵辟出了隱秘的一角。體制總是塑造適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體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約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為他哭泣。他的軀體上一這覆蓋著厚厚的冰雪。一個蒙羞的靈魂,一個堆積著厚厚冰雪的靈魂,一個插著無數把刀的靈魂,在兩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誰也不知道。重視葬地是農耕民族的傳統,他已融入了游牧民。而他前半年所在的那個民族卻不能忘記他。隔著兩千多年的歲月,李陵這個名字為什么總給人異樣的感受?人們感受到了李陵靈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遠在歷史深處沉思默想。我感到歷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與打扮任何歷史人物不同,人們念說著李陵時,總是顫動著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經。面對李陵這個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們企圖以個人的方式,以一已的情感,融化李陵靈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遠去,遠去。人們一直遙望著的,是那一個背影。
【冰雪里的靈魂-散文】相關文章:
《冰雪里的靈魂》閱讀習題及答案11-28
靈魂與皮囊散文09-16
故鄉在,靈魂在散文08-28
繡,靈魂散文08-14
小樹的靈魂散文09-17
人生當如雪里蕻散文10-22
守護靈魂散文09-08
靈魂黑暗散文10-30
靈魂美感散文10-12
笑冰經典散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