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力散文欣賞《談語言》
王力,字了一,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人。生于1900年8月10日,卒于1986年5月3日。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散文家和詩人,北京大學中文系一級教授。王力在語言學方面的專著有40多種,論文近 200篇,共約1000萬余字,內容幾乎涉及語言學各個領域,有許多且具有開創性。這些論著正匯編為《王力文集》,20卷,1985年已出版前 3卷。王力捐獻這部書的稿費,設立“北京大學王力語言學獎金”,自1986年開始評選、頒發。
談語言
語言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們進行文學創作、新聞寫作和其他一切寫作的工具。我們既然愛好寫作,又想在這方面成才,就不能不首先掌握好這個工具,而且要像木匠愛斧鋸、畫家愛顏料、戰士愛武器那樣愛我們賴以進行工作的工具。
許多寫文章的人,從中學生到大學教授,從新聞記者到作家,拿起筆來總想我現在是寫文章,跟說話不一樣,要把語言裝飾得“華麗”一點,把語句表達得“文雅”一點,把文章寫得“美妙”一點。于是總想造一些時髦的句子,東拐西纏多繞一些彎子。實際呢?弄巧成拙,適得其反。他們不懂得,文章脫離了口語,脫離了人民大眾的語言,就不可能是準確、鮮明、生動的。
有一篇描寫英雄到大海救人的報道說:“他冒著刺骨的寒風,邁著凍僵的雙腳跳入了沸騰的大海。”這是一個很費解又不準確的句子,作者在說話時絕不會這么說,這叫“故作姿態”。
還有篇報道,出現“他冒著七月流火在圩堤上東奔西走”這樣的句子。“七月流火”出自《詩經》,指夏歷七月星辰位置的移動,并不指天氣炎熱。用“七月流火”形容天氣炎熱就不對。我們平常說話從不這樣說,可能說“冒著烈火”、“頂著烈日”,如果說“我冒著七月流火怎樣怎樣……”肯定要被人大笑一番。
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晚年的作品比他早年的作品好,他晚年的作品更受讀者歡迎,我自己就愛看他晚年的作品。這是什么原因呢?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就是話怎么說,文章就怎么寫。他早年的作品語句過于修飾、做作,讀起來很繞口,理解就更不容易了。他晚年的作品樸素、自然、平易近人,就很受讀者歡迎。這對我們后人是一種啟發。
是不是說口語與書面語沒有區別呢?也不是的。文章是有組織的語言,在這一點上,也可以說文章和語言不一樣。我們平常說話的時候,往往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有時候語言不連貫,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合邏輯,不合語法。有的同志在小組會上發言頭頭是道,娓娓動聽,但是人家把他的話記錄下來,仔細看一下,卻又會發現毛病百出,缺乏邏輯性和科學性。所以,我不反對對口語加工。并且,我一直是主張口語要經過加工才能上升為書面語。
報刊上使用的語言更要認真推敲,反復斟酌,不要以訛傳訛。報刊上的語言往往要被讀者仿效,因而更應該強調準確性,規范化。否則,會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制造混亂。
比如,我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意見,認為“最好水平”這個說法在口語中運用勉強說得過去,而在報刊上運用就不對了。“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的平面永遠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沒有好壞之分。因此,說“最好水平”,是違背事理的。但是,至今有些報刊還在使用“最好水平”這個詞。
又比如,有的報刊批評某些人對事情采取滿不在乎的態度時,習慣用“不以為然”這個詞。這也是不對的。“不以為然”是“不以為如此”或“不以為對”的意思,而不是“滿不在乎”的意思。從這里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不能隨便運用口語。
但是在將口語上升到書面語的時候,一定不能忘了它的目的是什么,出發點是什么,這就是要使讀者能讀懂。在對口語進行加工時,既要考慮規范化,又要考慮大眾化,要能夠被讀者領會、理解。否則,這種上升就失去了意義!
有些話本不符合書面語的要求,不準確,也不規范,但由于說習慣了,改不過來,叫什么“約定俗成”。誰“約定”的呢?恐怕總是從少數人說錯開始,一直不去糾正它,變成“俗成”的吧!所以,不要把“約定俗成”拿來作語病的擋箭牌,該規范化的,能夠規范化的,還是要盡量規范化。
【王力散文欣賞《談語言》】相關文章:
談語言王力閱讀答案05-31
談友誼的散文10-12
談人生散文08-05
談茶散文09-28
世界經典散文欣賞08-04
吃魚-散文欣賞10-12
送禮散文欣賞03-25
汪曾祺經典散文欣賞09-10
林清玄散文欣賞09-13
梁實秋《談友誼》散文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