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文科狀元的農民生活散文
他是文科狀元,但同時又是一個農民;他曾經是令人羨慕的銀行白領。現在,同樣是令人羨慕的菜農。他的成功劍走偏鋒,但又詮釋了年輕人在理想與現實中如何選擇。
他出生于河南濮陽市范縣,高二那年,父親不幸去世,他不忍心讓母親受苦,提出輟學,但母親堅決反對。母親很堅定,她認定多學點文化總是好的,這個最簡單樸素的信念支撐這個農村婦女不畏任何流言。媽媽給了孩子最寶貴的東西——不畏流言,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高考那年,他以縣文科狀元的身份,考上了中央財經大學。成了縣里的名人,光環榮耀,但另一面又是慘淡的現實。每年五千元的學費,是筆不小的數目。讀書這幾年,家里已經借遍了親友,關鍵時刻,還是媽媽站了出來,她賣了家里的存糧,同時他利用文科狀元的身份做家教,可錢依然不夠,這時,縣里的桑梓助學基金伸出了援手,他領到了五千元的助學金,走進了校門。這筆錢,對他震動很大。桑梓,他馬上想起一個詞“造福桑梓”。
這個詞,不斷地在他腦海中加深。大學時,時任興業銀行廊坊分行行長的范縣人段其武,得知了他的情況后,跟他結成了幫扶對子。段其武傳播的“正能量”,令他對能者回饋社會這個理念體會深刻。
畢業后,他順利地留在了北京,在一家銀行做理財規劃師。這時,他已經成了村里的驕傲。一說起他,家人都感到很光榮,“在北京的銀行工作”。媽媽當初的堅持開花結果,她希望兒子能在京城扎下根,成為一個真正的北京人。
誰也沒想到,工作三年后,他居然選擇回鄉種地。得知他這個決定,媽媽第一反應是“是不是犯啥錯誤了?”兒子卻笑著說:“媽,你放心吧,我沒犯錯誤,我是自愿回來的,我覺得我的事業在這里。”
事業就是做農民?媽媽百思不得其解,兒子說,他上大學時就看過很多“毒大米”“蔬菜農藥過量”等新聞,他認識到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市民們對“放心菜”非常渴求,這是一個商機。他在銀行做事,再努力也不過是為少部分人服務,為社會所做的極為有限,還限制自己的發展。農村才是一片廣闊天地——為了說服媽媽,他用毛主席的話勸慰媽媽。
媽媽仍然不理解,但兒子堅持自己的想法,她只有全面幫助兒子。他回鄉種菜,困難很多,最大的困難,便是流言和別人異樣的目光。“讀書讀傻了”“在家修理地球,羞死人了”,面對這些,他像當初母親送他上學一樣,不畏任何流言,只有努力工作,用成績證明自己。
在大學時學的金融,也沒有丟下,他貸款租種土地,靠科學種菜,堅持不用化肥和農藥,并在菜園里養雞養鴨養鵝養豬,糞肥肥田,菜園不僅出產“有機蔬菜”,還出產“有機肉”,而且兼具觀光的作用。他創造性地將農業延展到旅游業,不少城里人放假了到他菜園和果園里采摘,光這筆收入就很可觀。
他工作三年積累的知識和人脈都幫助了他,他在北京建立了幾個蔬菜分銷店,并且給他的“有機蔬菜”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老家菜園”。令很多要看他笑話的人不解的是,他的蔬菜價格不菲但市場極好,供不應求,市民們吃到了味道正宗的放心蔬菜,他也獲得了利潤。
如今,他的農場有1000多畝,除了蔬菜大棚和養豬場,他還種植了景觀樹、櫻桃、蘋果等樹種,他建立的“豬—沼—菜”“豬—沼—果”等生態循環模式,讓祖輩務農的村民開了眼,譏笑沒有了,只有贊嘆:郭可江,這家伙真行。
他在北京做白領時就給家鄉的教育事業捐款,有錢后捐款就更大方了,每賣出一箱蔬菜,就捐出一塊錢給桑梓基金。他的農場創造了150多個就業崗位,農民們工作種地兼顧,在家門口就能夠掙到錢,不用出門打工受苦。郭媽媽走到哪里,都能享受到眾人羨慕的目光,享受著眾人的尊敬,這也是郭可江最有成就感的地方。
他今年只有29歲,卻是聞名遐邇的民營企業家。這個時代,不少人在抱怨社會給予自己的太少,卻從來不想自己給過社會什么;在大家都拼命留在城市的時候,他選擇了回鄉。年輕人把“不走尋常路”掛在嘴邊,付諸行動的卻很少。郭可江的選擇,應該給我們些許啟示。
【文科狀元的農民生活散文】相關文章:
寫農民勞動美文散文07-28
一個農民的傳奇詩歌夢散文06-30
生活散文隨筆07-22
精美散文《新生活》07-06
鄉村生活經典散文(精選13篇)10-06
文天祥的狀元卷10-02
張愛玲散文《公寓生活記趣》08-20
我的大學生活生活散文08-22
退休生活隨筆散文(通用6篇)08-17
大學生活散文800字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