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油布傘1500字散文
“借傘不用謝,只需晾過夜”。這是小時候一直聽見外婆隨口說道的一句寧波當地民諺。
在農村,天突然下雨,人又正巧在外趕路的情況很多,如果雨下個不停,可是件急煞人的事了。所以借傘的事常有發生,多數情況是到附近民居找熟人借,至少是面熟的。偶爾遇上好心人,即使不熟,也會借與給你的。
我村的杜大隊長就是方圓出名的好心人,像借傘這種小事,路過的外鄉人找他是沒問題的。我外婆也是,只要有人來借,不管生熟,總是客氣地借與。人家感謝時,外婆就一句“借傘不用謝,只需晾過夜”。
那時候的傘都是黃色的油布傘,傘面用白棉布打上豆腐渣曬干,再刷上幾遍桐油,晾干后成了油布就能防雨了。這種傘很結實,但有一個缺點,用過以后必須及時晾干。否則傘面上就會發出黑黑的一片霉點來,除了難看,還告訴人家傘主人不夠勤勞,沒有隨手晾干雨傘的習慣。所以那時候晾傘的習慣,大人小人都很自覺。
但是借傘給人時,提醒卻是必要的,偶爾借人方便,不晾而還,那種感覺是極差的。當然這種民諺也有自我提醒的意義,“天有不測風云”,總有向人借傘的時候,自覺地說一下,也免得別人掛牽,慢慢地就形成了民間自發的傘文化了。
那時候,外婆通常是多備一把傘的,如果自家正好人手一把,是無法借給別人的。我家正好在周圍幾個大集的交叉點,附近的小路上來來去去趕集的人很多,偶爾也有外鄉人來借傘的,外婆不會拒絕,但事后人家一定會還的。以后我回上海,也把外婆這句常說的話帶回來了
借傘還傘,是種人性的互動,信用的維護。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傘品也是人品的證明。
油布傘不貴,但在農耕經濟中,好歹也是種手工業產品,要用錢去買的,所以那時候大家用傘很小心,晾傘很用心,一把傘可以用好久。即使傘面破了,傘骨折了,修修補補,刷上桐油,又能堅持一段時間。
在上海,油布傘的使命大約到七十年代開始完成。然后,傘進入了工業時代,黑布傘粉墨登場。
最初的黑布傘是棉布做的,涂上防水膠防雨,傘桿是錚亮的“克羅米”,傘把是黑色人造革的,很精致。傘的規格從50cm、55cm到60cm不等。
告別油布傘,拿上黑布傘,心里是種摩登的滿足。這種傘收起來體積很小,男青年拿在手中很精神,有點劍客的感覺。而且黑布傘用后如不及時晾干,不會發霉變顏色,很是方便。當然,從油布傘時代走來的我們,還是習慣及時晾傘的。
黑布傘時代大概維持了近十年吧?雖然性能改良了,但用傘的習慣和文化還是和油布傘時期一樣,特別是借傘要還,好像約定俗成,不需要說的。以后,黑布傘也變化了,先是尼龍面取代了黑布面,漸漸地尼龍面就色彩繽紛起來,很快傘桿也可以伸縮了,縮折傘、三折傘次第亮相,傘的世界,蔚為大觀。
這時候,傘的發展又向長柄傘回歸了,木桿也取代了鋼桿,自動傘開始流行,當然傘面始終是花色斑斕了。
不過,也就是在黑布傘使命結束、花布傘開始流行之后,從油布傘時期形成的傘文化也悄悄地在變化了,消失了。
我的傘漸漸地少了,本來買過好多傘的,很多人一借不還,也就沒了。傘在生活中也就是防雨的工具,在價值上已不足掛齒,很多人就不再重視了。可是對我來說,傘文化還在,有些傘還和一些事情聯系在一起,有著紀念意義。
我有一把暗紅格的縮折傘,是在一次不期而遇的雨中在淮海中路買的,質量很好,結實堅固,我用得很稱心。特別是,帶這把傘出去談事成功率很高,也有點迷信情結。正是我剛下海之時,還沒有自備車,包里帶一把傘是必要的,常有用武之地,我用了多年。
20xx年底的一天下班時,突然下起了大雨,正好有一個唐山來的大學畢業生到我這里面試結束,我順道把他送到淮海中路地鐵站口。念著他出地鐵時淋著雨,車里又沒有其它傘,我猶豫著,把那把“幸運傘”借給了他,叮囑他務必不要丟了,明天一定還我。但是第二天他說忘在地鐵上丟了。如此馬大哈,讓我咋舌,幾個月后,終于沒看出他有干活的樣子,我也不要他了。
20xx年,我去杭州簽一個重要合同,回來前去靈隱寺,正遇大雨,就買了一把傘。回來才知是名牌的“天堂傘”,一直珍惜,至今還放在汽車的后備箱里。偶爾雨時,也會借人,但總是叮囑要還的,沒人失約。
從油布傘到黑布傘再到花布傘,時代在進步,生產技術在進步,社會生活水平也在進步,但一些好的文化傳承卻在慢慢地淡化和削弱,很是令人感慨。一句簡單的“借傘不用謝,只需晾過夜”,已經聽不到了。
【油布傘散文】相關文章:
季羨林散文精選《漫談散文》08-13
優秀散文:生命與散文08-28
優秀散文:生命與散文08-18
優秀散文:愛上散文10-22
經典散文10-26
經典散文精選10-23
經典散文(精選)07-26
精選經典散文08-23
散文07-19
經典散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