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游晉祠散文
在太原四叔家過年,四叔給我們全家安排了兩次小旅游,第一次是去太原城郊的晉祠。臘月二十九到達太原四叔家后,第二天也就是臘月三十,四叔安排他女婿(我叫妹夫)用車,把我們一家四口拉上,去城郊的晉祠游玩。臨近春節,大部分單位已經放假,城內好多人都回到鄉下父母跟前去過年去了,整個街道顯得很空曠,開車的妹夫說平時,太原城內也和其他省會城市一樣,堵車是家常便飯,畢竟太原是山西的省會城市。所以,春節放假這幾天開車還是比較舒服的,也沒有堵車現象發生,開車出行方便快捷,也省時、省事多了。在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小車順利的到大了太原城郊的著名景點晉祠。
停車場顯得比較空曠,只有附近村莊的幾個導游,站在凌冽的寒風中等待著三三兩兩的游客,看到我們一行停好車后,朝晉祠走來,立即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女導游就迎了上來,礙于情面,妹夫也就默許了導游為我們一行進行解說和引導,我們跟在導游的身后,靜靜的聽著導游對晉祠前世今生的詳細講解。
通過導游我們了解到了,晉祠的地理位置及由來。晉祠位于太原市區西南25公里處的懸甕山麓,晉水的發源處,是中國著名的名勝古跡游覽勝地。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筑、園林、雕塑、壁畫、壁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筑、園林、雕刻藝術中心中心。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是很有晉祠文化特色的代表元素。
晉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勵精圖治,利用晉水,興修農田水利,大力發展農業,使唐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并呈現出一派社會興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為紀念他,在其封底之內選擇了這片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兒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有晉水流淌,故將國號由“唐”改為“晉”,這也是山西簡稱“晉”的由來,祠堂也改名為“晉王祠”,簡稱“晉祠”。同時,今天的晉祠也是在原址內,搬遷了里面好多民房、宅院,2007年重新規劃、新修、完善,才達到今天的規模,晉祠絕對稱得上世界文化遺產,是古人留給后人的一筆很寶貴的文化財富。
沿著晉祠的大門拾階而上,任憑導游娓娓道來,會立刻把你帶入那紛紜突變的古代諸侯生活的實地場景,那樓臺、亭閣、小橋流水、奇花異草、還有許多知名和不知名的景觀樹,以及歷代遺留下來,沒有毀于戰亂、戰火的成千上百年的參天大樹,雖然是初春,游人也能體會到它們到了溫暖的夏季時,山花爛漫,根深葉茂的繁榮景象。尤其是看著山西古代遺留下來的'磚雕,是那么的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高大氣派,又是那么的細膩、形象、生動,我一次次被古人的高超藝術所感染、所驚嘆。再看山西的木雕,是那樣的巧奪天工,不用檁條,卯卯相套,懸梁高蹺,斗檐飛出,層次分民,雄偉壯觀,最后面的大殿上,四個木龍纏繞著高大的木柱子,龍飛鳳舞,仰天騰空,即好像要保護高大威嚴的大殿,又好像要騰空萬里,顯得波為壯觀。
參觀晉祠,感觸博深,既了解歷史,回憶了過去,為占地1000多畝的晉祠點贊,也為古人的高超的建筑技藝所折服,同時,也為今天依然能看到那么美的建筑所慶幸,感謝四叔的安排,是我們有幸在春節期間,還能享受到一頓古代建筑的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