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黒沙洲之雜說散文
黑沙洲,面積約二十平方公里;這片土地,一洲二渚;由黑沙洲之原渚(老洲),與(小洲)新渚天然洲構成。因水阻隔,老洲于一九九三年才與國家電網接通;隨著小洲于一九九六年正式通電,黑沙洲便徹底告別了用煤油燈照明的黑暗時代。
這里有耕地一千六百畝,主要出產棉花,小麥,油菜等農作物;有花生,蒜薹,蔞蒿等特產。想當年這片土地,因水阻隔,往來不便,以至于在交易中,原生態洲渚物產,質雖優價而賤。直到一九九七年四4月,汽車輪渡開通以后,洲渚特產便得以物有所值。隨著汽渡正式投入運營,讓黑沙洲基本告別了以前那種不通汽車的落后時代。
為籌建汽渡碼頭而造福桑梓,宇海兵老兄不辭勞苦,敢為開路先鋒;他與伙伴們幾番努力,在黑沙洲與南垅之間,歷經艱辛,最終將汽渡開通;讓所有客貨車輛,都能直接進出。可謂:渡輪載車兩岸馳,貨暢其流通商易!自從汽渡投入運營至今,春去秋來,年復一年,得便利之極大者,是往來兩岸之桑梓也!
一九五四年十二月,黑沙洲一渡船,因殘破漏水,過江時不幸沉沒,導致鄉民曹先和等八人全部喪生。俗話說:隔山容易隔水難。是啊!山無論多高,不論何時,只要肯邁開腿腳,總能繞得過去;而渡水,哪有繞山那般容易?要想外出,若鐘點不對,或阻風或阻霧,只有望江興嘆!
若隔著江,去勉強渡水——冒生命危險,怎一個難字了得?這里因水阻隔,而財源不通,以至于青壯年,紛紛外出打拼——或北漂,或南下,或奔赴江浙滬;一批又一批,在外或經商,或創業,或廉價出賣苦力。隨著人口不斷流出,洲上很多房屋,早已都是人去室空。
現如今留守在家,只有老人及小孩,若有壯年固守在家里的,皆因無法外出。那些眷念故土的老人,樂意陪著孫子們,在家頤養天年。他們閑來無事,便三五成群,在一起曬曬太陽,說說往事。誰家買了房,誰家買了車;家長里短,周而復始。每當說到親人,在外面小有成就;聊天的老人,總是笑得合不攏嘴。
與時俱進的黑沙洲人,面對市場經濟大潮,主抓特色農業,種植蔞蒿與大蒜,已成特色農業的拳頭。他們遵循WTO規則,強化環保意識,綠色食品已成為時尚詞匯。這片洲渚曾經走出了,一撥又一撥莘莘學子;造就了一批勇闖市場的領頭雁。
勤勞善良的黑沙洲人,盡管飽經憂患;當溫飽問題得以解決之后,便在自己的家園,筑起了蕩滌心靈的道德大廈。這片神奇的土地,建有寺廟兩座——即江心寺與將軍廟。
兩座寺廟興建之資,皆為社會各階層所捐善款;興建過程中,籌建諸事之操勞,牽頭引領者,皆是黑沙洲之居士也!晨暮鐘鼓,警醒紅塵愚癡;朝夕課誦,祛除自心陰暗。
【黒沙洲之雜說散文】相關文章:
南懷瑾:易經雜說06-21
寂寞沙洲冷—蘇軾09-27
天之素散文09-30
夢之碎片散文10-18
散文:平淡之生活08-23
心靈之傷散文08-22
散文秋雨之殤08-29
季羨林散文之兔子06-22
老舍散文之寫字10-10
時間之沙散文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