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鵪鶉鳥,童年的記憶經典散文
少年的心像小鳥一樣長著翅膀,自由自在地飛翔。這也許就是少年愛鳥的原因吧!
記憶最鮮活的是逮鵪鶉鳥。大人們每次逮鵪鶉我都要跟著,有時參加,有時站在一邊看。
逮鵪鶉最好的季節是在秋冬之間。地里的莊稼不多了,豆子快收割完了,棉花也沒了花絮,只有紅薯秧還生長著。放眼四望,滿目蕭然,再沒有遮眼的莊稼棵子。
一群人帶著網滿野地里亂哄,發現鵪鶉飛起來,便手打眼罩看它落地的位置。鵪鶉落在棉花地或殘留的豆地里時,就架起網捕捉。先把絲網架在地的一頭,幾個人從地的另一頭半蹲著身子,晃動莊稼棵子,嗷哧嗷哧地喊著,慢慢向前移動,攆著鵪鶉向前遛,目的是把它趕到網下去。而在架著網的這一頭,網兩邊也留兩個人監視,手中拿著脫下的鞋子,目不轉睛地盯住網下。當鵪鶉快到網前,攆的人便加快腳步,提高聲音,迅速將鵪鶉攆到網底下;而監視的人這時趕快把手中的鞋子向空中扔去,攆鵪鶉的人迅速沖到網前。網下面的鵪鶉看到空中飛起的鞋子,還以為是老鷹一類的飛鳥,便不敢貿然起飛。在它一愣神的時候,人們便一窩蜂似地把網圍了起來,把鵪鶉罩在網下,鵪鶉再怎么掙扎也沒有用,就被捉住了。
領頭捉鵪鶉的人往往是清聲老爺,往往也是他把鵪鶉從網里抓出來。當他抓出鵪鶉后,把手舉得高高的,看看是公是母,是海棠是菜花,還是雛子。如果品種好,就放在布袋里養起來;如果品種不好,就給我們小孩子拿去玩。因此我們小孩子總希望逮的鵪鶉是劣質貨。
如果鵪鶉落在紅薯地里,架網逮就不那么容易了,就要用網來罩。方法是:四個人每人扯住網的一角,估計鵪鶉大概落地的位置,挨著用網蓋。這也許就是拉網式搜索的起源吧。當網蓋下以后,晃動幾下,沒有鳥兒起飛,就繼續向前蓋。當蓋到鵪鶉時,鵪鶉便要向上飛竄,就被網掛住,入了人手。
冬天到了,地里沒了莊稼,但還會有鵪鶉在這里過冬。要逮鵪鶉就得另想辦法,這個辦法就是插“窯子”捉:用秫秸或棉柴在野地里插出一個“迷魂陣”,上面蓋上網,留一個門。“迷魂陣”里放一個籠子,籠子里再放一只母鵪鶉。人們蹲在附近,用特殊的哨子吹出“敦兒敦兒”的鵪鶉叫聲,吸引鵪鶉飛來。當鵪鶉飛過來的時候,聽到“迷魂陣”里母鵪鶉的動靜,便循著聲音從門里遛進去,再要出來就很難了。這樣到早晨就可以逮到幾只鵪鶉。這種方法我一次也沒有參加過,因為要在夜間進行,只是大人的事,小孩子早睡覺去了。
那時地里鵪鶉很多,玩鵪鶉的人也很多,差不多每個稍有閑情的男人都養鵪鶉,大都放在鵪鶉布袋里養。這布袋很特殊,下方是個方形或橢圓形的木盒,木盒上沒有蓋兒,用布圍著,布連在盒沿兒上,約一拃多長;上方有個束口,用繩子束緊,鵪鶉就飛不出來了。
養鵪鶉很費工夫,喂食倒不費事,只要有谷粒即可。費工夫的,是平時要經常把在手里。方法是把鵪鶉攥在手中,讓它的頭從虎口里伸出來,兩條腿從無名指和小指間伸出,尾巴從小手指與手掌間耷拉下來,這樣鵪鶉覺得很舒服,就會老老實實地呆在手掌里。還要經常給它洗澡,水里加入茶葉,好給它的羽毛上色。晚上還要熬它,不讓它睡覺,目的是給它減肥,使它的動作更加靈活矯健。
經過這樣一番打理之后,便可以讓它開斗了。
斗鵪鶉是很好玩的事。先準備一只大籮筐,把兩只鵪鶉放進去,撒上一把谷粒,兩只鵪鶉咕咕叫著爭吃谷粒,一會的工夫就會打起架來,斗爭便開始了。兩只鵪鶉在籮筐里,邊轉圈邊撕咬,撲撲楞楞,和斗雞差不多,多者可斗幾十回合,甚至上百回合。斗一回合叫咬一嘴,看看咬得差不多了,主人便把它們分開,裝進各自的布袋里,以后再戰。如果不及時分開,總會有一只被咬敗,那敗者便嘟地一聲叫,飛到籮筐外,成了“敗狗子”,從此再不咬斗。
【鵪鶉鳥,童年的記憶經典散文】相關文章:
童年放牛的記憶經典散文08-23
老屋的記憶散文08-24
《秋的記憶》散文08-30
有關記憶的散文10-20
影像的記憶短篇散文08-30
散文鑒賞-綠色記憶10-16
水的記憶-精美散文06-15
過期記憶-敘事散文10-04
當記憶的閘門打開散文10-28
青茶記憶(散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