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半湖春秋蜒螺地散文隨筆
蜒螺地,因狀如蜒螺而得名,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不信,你看:一船漁歌白鷺飛,半湖春秋蜒螺地。
從黃梅縣下新鎮政府出發,開車沿著新修的幸福景觀大道一路前行,不到20分鐘就到了南臨大源湖的蜒螺地村。這里,通組公路四通八達,房屋鱗次櫛比。
翻閱史料,在清代,蜒螺地就屬于黃梅36鎮水鎮之一的上沿鎮(今長嶺一帶)。那時候的蜒螺地村不叫現在的名字,是由當時的長溪中村、東村、南村組成。解放后屬獨山區蜒地大隊、蜒螺地大隊,長嶺鄉蜒螺地村,現屬下新鎮蜒螺地村。這里是丘陵與湖區結合部,轄14個村民小組,564戶、2380人,耕地面積3859畝,可利用水面2000余畝。農作物主要是種養水稻、棉花、紅苕。
很多人認為,蜒螺地只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丘陵與湖區結合的小村子,既沒有什么獨特的風景,更沒有出什么大名人。但歷史的長河里,九江王英布、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黃梅盧姓的始祖卻和蜒螺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楚漢相爭時,九江王英布,力大無比,作戰勇敢,為了追趕在湖上坐船逃跑的楚軍,一個人駕著船,只用八槳,就從湖的一端劃到了對岸。當場就干掉了上百人,因此蜒螺地的湖邊就有了一個叫八槳干的地方。
蜒螺地的黎姓和黎元洪有關,這個曾經的民國大總統,“祖籍原系安徽宿松,自祖父起即經商湖北,遂入黃陂籍”。宿松黎氏(包括湖北黃梅薪春浠水,安徽潛山,太湖的部分)據《黎氏宗譜》載:貴四公字均德;號燮亭,江西府清江縣平常街人,以明洪武二年奉詔攜侄受九同遷黃梅縣新城鄉上沿鎮八漢潤王母山前,土名蜒螺地居住,由是廣創水陸產業,留給后人,又遷宿松縣城內東廂通濟橋西居住,地名黎家河,亦廣創城鄉基業。從這段歷史看出,黎元洪的祖先是從湖北黃梅的蜒螺地遷到安徽宿松,然后遷徙到湖北黃陂的。
黃梅盧姓的始祖萬一,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攜二子重二重六,由松滋出發,順江東下,來至黃梅縣,在上沿鎮蜒螺地筑退居書屋,又于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由蜒螺地遷居垅坪山,始開垅坪山盧氏基業。
蜒螺地村,有山、有水、有林,有地。近年來,該村依托山水資源,走強村富民路。圍繞“山、水”大做文章,變資源潛力為發展優勢,拓寬發展路徑。實施林權制度改革,盤活山林資源增收入。不僅讓荒山變成了青山,而且使村級集體經濟“扭虧為盈”。引資改造了低產湖田,培植支柱產業興財源。該村將千畝低洼田進行蝦稻連作,可讓群眾增收30多萬元。同時結合精準扶貧,安排11戶貧困戶打零工,每人每天可以增加150元收入。
2010年端午節,我到蜒螺地村長溪咀墩去報道龍船賽。那天,穿著紅衣服、黃衣服的村民們在大源湖上劃起了龍船,慶祝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岸上人山人海,水中鑼鼓喧天。整個大源湖的湖面沸騰了,水里蕩漾的好像不是一波又一波的水紋,而是老龍王正在時間的記事本上書寫萬物的變化。
放眼望去,寬闊的大源湖上,兩只龍舟在舵手鎮定自若的掌控下,在鼓手奮力的敲擊聲中,如離弦之箭劃過水面。它們時而追逐,時而齊頭并進,難分勝負。
現在劃龍船,不簡單。要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基本都在外面打工,除了過年,平時基本不回。劃龍船就是需要青壯年來比拼,周邊村人少,都很少劃船。聽說許多年輕人為了能回來劃船,撐門戶,都是特地請假回來的,按他們的說法,無非就是一個月的工資不要,該出力的活,堅決不以任何理由退縮,多么有凝聚力的一個村啊。
如今的蜒螺地村不僅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迅猛,而且還是全縣水產十強村,一幅“幸福萬年長”的美好畫卷正在魚米之鄉精彩繪就。
【半湖春秋蜒螺地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半成年的散文隨筆09-29
詩意地生活散文隨筆06-29
月清湖靜散文隨筆11-15
天鵝湖散文隨筆11-04
半壺清茗了相思散文隨筆06-28
半闕文字,安暖留香散文隨筆08-21
春來拾地串兒散文隨筆09-14
丑螺散文08-06
清明螺散文10-22
靜靜地生活孤單地走散文隨筆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