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年代他的村莊散文

時間:2024-10-04 01:32:47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他的年代他的村莊散文

  農歷九月十八,晴,偏南風。在鄂西北一個偏遠的村莊里,田間地頭都是出來掙工分的勞動力,男人在田埂小道上來回地挑擔子、女人在稻田間收稻子、老人趕著牛,牛拉著石磙在鋪滿稻穗的稻場上輾谷子、小孩在河邊拾糞打豬草,場面上大熱火朝天欣欣向榮,像是一派豐收的大好光景。

他的年代他的村莊散文

  他說,那天他出生在那里。

  村莊不大,也沒什么歷史可以拿出來顯赫,這就是一個那個年代千千萬萬平凡的村莊中的一個。村子里,大約30多戶人家,30多家老土房零散在幾個丘陵之間,是那種老式的土磚房,黒瓦黃土墻,雨里流黃湯。

  村莊里只有一條泥巴路,彎彎曲曲得連著各家各戶。有幾戶人家住的偏僻,就自己修一條小路與這條泥巴路連著,這樣既利于自家人行路,也表現出要跟廣大人民連在一起,那年代時興這些。

  泥巴路是村民農閑的時候由生產大隊組織修的,那時候無論干什么大小事,都要經生產大隊批準,生產大隊批準后才能順順當當的去做,不然很容易戴上各種各樣“高帽子”。這戴了“高帽子”以后,生產大隊就要開批斗會。

  開批斗會,一般都是晚上,也白天的時候,那種批斗會一般都會批斗情節比較嚴重,思想錯誤很大的那些人。開批斗大會的時候,全村那女老幼全部都要著急到村委會處,把批斗人綁起來,給他戴上一個高高的,尖頂的批斗帽。這個就是剛剛所說的高帽子,所以說這個帽子戴不得。人綁起來以后給他送到高臺子上,村委會就要開始讀一些什么文件,講一些主義之類的話,我們應該怎么樣怎么樣做之類,講話人說這些內容的時候一定要慷慨激昂,聲音氣勢都要到位。讀完那些之后就要順勢把話題轉移到拼斗人身上,開始列舉批斗人的種種劣行,種種不應該,這時候就要表現出嫉惡如仇,誓死要與批斗人劃清界限的思想情感,指手劃腳就立馬變成捶胸頓足。

  講話人說完后,村委里面一定要有人站出來為他鼓掌,說他講得好,要求村民們鼓掌,村民們就鼓掌,講話人在掌聲里就不急不慢的坐下來,喝一口水,宣布進入村民代表揭發批斗人的環節,然后幾個村委會培養起來的積極分子開始拿著一些紙片,照著上面念。其大致的思想內容,以及事實基本都是前面講話人都說過的,當然也有一些子虛烏有的被說了進去,然而實質上也沒幾個人用心聽進去,他們在講些什么,但是在村委會的眼里,這形式和場面一定要做到位,做到有影響力。他說,其實大家都是鄉里鄉親的誰愿意看見誰被批斗呢。

  話又說回到修路的事上來,修路那天敲鑼打鼓,還要先編個口號,這口號一定要大氣,又要體現出人民團結。他說那天大家一邊喊著:”齊心協力,把路修到北京城。”的口號,一邊就把路給修好了。

  他說,那時候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開村民大會,開了村民大會就要喊口號。喊完口號村支書一定要出來給大家講幾句,八九不離十,都是人民公社好,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打倒地主資本階級什么的。村支書講完后,幾個愛阿諛拍馬的開始鼓掌,村民們也跟湊熱鬧鼓掌。

  其實村民們都沒讀什么書,根本聽不懂什么是資本主義,什么又是共產主義,他們想著每天能吃飽肚子就謝天謝地了,不奢求什么畝產千斤的奇跡。那些話聽多了村民的耳朵都聽出繭子,于是都偷偷在下面拉起家常。

  說起這個村支書,據村民們七嘴八舌的討論,他原來不是這個村子的,是上面公社派來的。有人說他是參加過紅軍,打過仗的,一次打仗的時候為了救自己的連長受傷了,受傷后才隊伍退了下來,再后來那個被他救過的老連長在縣城當了大官,連長急著恩情四處找他,又找到了他,所以就派他到這個公社,分配到這個大隊來當上了村支書。

  他平時手里總拿個大紅本子,上衣口袋里總是裝一支鋼筆。村民們說,這個村支書原來也是個粗人根本沒讀過書,后來打仗的時候,毛主席要求戰士要學文化,于是他也變得有文化了。

  他見到人的時候有個習慣,總要盯著人看上幾眼,然后再跟人打招呼,說是以前干偵查兵的,職業習慣,農忙時他也去田間地頭,卻不干活,時常拿出鋼筆,在那個大紅本子上寫寫畫畫的。卻從來沒人知道他到底在畫寫些什么。

  那條泥巴路從村子東邊到村子西邊貫穿整個村子,天晴還好,一到下雨走一步滑三步,根本不能走,所以下大雨天基本出不了門,而且那時候很少人家里有傘。

  即便有傘也是那種老的油紙傘,傘面是把白紙用桐油或是青柿子油浸透,然后晾干,他說這樣的紙也可以用來做斗笠。傘的骨架都是竹子做的,還是要很厲害的老竹匠才會做,現在怕是已經失傳了。

  他說作為勞動力,有時候下小雨還是要出去干農活。他說,一天不干就會少很多工分,少工分到發糧食的時候,別人用大竹簍挑一擔,你卻只能用藤框裝。所以這下雨天要干活就要用上蓑衣,這蓑衣就是現代人穿的雨衣,那時候可沒這樣的好東西。蓑衣其實就是村民們把山上或是地邊的茅草割回家,然后用麻繩將它們密集地編織起來,編成上衣的樣子,披在肩上就可以遮雨擋風,出門干活了。

  村子東邊挨著另外一個大隊,他說是那個大隊年年拿先進,卻還是有很多人餓肚子,他們大隊一次先進也沒評上,也是吃不飽飯。所以村民們都很疑惑這是為什么,可是也不敢問,因為,那一不小心就會戴個“高帽子”什么的,就很狼狽。

  人民公社也在那頭,公社的外土墻上是刷過白石灰的。這在當時可是不得了。在那個時候只有家里條件稍微好點的到了結婚辦喜事的時候,屋里面的墻面也只有新房才會去刷上白石灰,外面的土墻基本不會去管它,也有些老農愛惜自己房子,就上山割很多茅草,用麻繩將茅草編織成厚厚的草席子,然后再墻上釘上木樁子,再把草席子一排一排的掛上墻,算是一種保護,也是一種裝飾。

  那時候人民公社外墻都涂過石灰,確實算是最氣派的房子。他說,建人民公社的時候還來了部隊戰士幫忙,可是他們只會打仗,建土房那些戰士都是外行。建房子的主力主要還是靠村民。

  那些土磚都是要在山坡上挖的上好的黃土,要顏色和土質都特別好的那種土,然后用水把土和成稀泥,泥要和得不干也不能太稀,干了愛裂,稀了會散,再把泥巴跟稻草混合,用木棍或者人工的腳在泥巴里不停的攪拌,等那些泥巴開始越來越粘稠,稻草開始比較柔軟了,然句可以把泥往木匠師傅釘好的磚匣子里裝滿,裝滿后用木板壓平,再在木板上面放塊石頭,便于成型,過幾分鐘再把木匣子反過來,把成型的土磚倒出來,放在陽光下面把它們曬干,曬干后制作成的,成磚后才能上墻。

  他說這是最基礎的土墻建筑法,公社的土墻是用黃泥灌的,更牢固些。這個方法其實就是把磚匣子放大放長很多倍,一面墻一面墻的灌注起來的。他說,建公社的房子幾乎用上了兩個大隊的所以勞動力,再加上來的部隊,足有100多人。他們最津津樂道的是,那些天吃的喝的比平時好很多,干活也賣力,也熱鬧。

  公社正面的墻上用紅色的墨水寫著幾個醒目的大字:為人民服務。兩邊的山墻上也寫了許多口號,村民們不識字,也不認得寫的什么,只知道那些字的個頭沒有正面墻上的“為人民服務”壯實。

  村子西邊是一條河。這條河的河水一年四季清澈見底,夏天特別清涼,冬天上面常常冒著一層白汽。與泥巴路街頭的那段河岸邊臨近河水的地方,放著一排排平展的石塊,在兩排楊柳樹蔭下面。那些石塊是村里的女人放的,每天清晨,女人們就會提著一木桶一木桶的衣服,在這里漂洗。她們洗把衣服用河水浸透,平攤在石板上,用老皂角在衣服上擦上一層,然后再石板上來回搓洗,很快皂液滲進衣服,揉搓以后,再把衣服放進河水漂汰,汗漬污漬就去掉,清清的香氣留在衣服上。

  河的兩岸以及那片淺灘上長滿各種水草、野菜,特別肥美。村里割豬草的孩子們,天天除了來這里割草,挖野菜,就是在這些草上打滾嬉鬧。

  河里有許多的魚,鯽魚,鯉魚,鯰魚等等,每到傍晚時候,村子里的男人和小孩都跑到這條河里捉魚兒,在水草里摸,在石縫里掏,從來不用網,或者其他的卑劣手段,而且每次都能捉很多魚,運氣好還能抓條大魚。他說那時候小黃魚特別多,而且小黃魚味道特別鮮,用來做湯是上品,他也最喜歡吃小黃魚,有時候他還用大魚和別人換小黃魚。

  大家捉了魚兒回家就能給家里添個菜。他說,那時候家家都缺油,炒菜根本舍不得放油,他們捉了魚兒回到家里,家里女人接過魚簍,取來一盆清水,將魚兒的內臟都去掉,用清水洗凈,再用鹽巴給抹一層,然后用長竹簽把魚兒一條一條的串起來,然后把竹簽插在土墻的磚縫間,太陽出來的時候就把這些魚兒曬干了,曬干的魚兒一定用油紙包起來,要吃的時候,就拿出來放在鍋里蒸熟,不用油,簡直是美味,特別好吃。

  他說,說來也巧,這條河里的魚像是捉不盡,今天捉了,明天還是那么多,就像54年鬧旱災的時候,河邊的黃花菜怎么挖都挖不完一樣,今天挖的,明天又長出來了。他說那是天無絕人之路。

  他站在坡上,坡下是一個大水庫,他手指不停的指畫著說:以前那條河就在那里,那里有棵皂角樹,那里有一片竹林,那里那里……

  我望著老人,覺得他可愛極了。

【他的年代他的村莊散文】相關文章:

愛他,就包容他短篇散文05-15

他的她——她的他現代散文09-17

他結婚了的散文10-13

夢中的他散文06-14

他與女孩愛情散文08-19

他對我的疼愛-散文07-08

他知道啊散文06-22

他在天堂等我散文08-29

我的他優美散文09-12

他來自平涼散文10-31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午夜福利国产小视频在线 | 亚洲熟女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婷婷 | 婷婷在线视频免费播放 | 在线人成免费播放 | 天天免費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