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夏登浮山的散文隨筆
初夏,機關組織離退休老同志初夏登浮山,30多位赴約人中最大的87歲,最小的是剛60歲退休的“大齡青年。”老伙計們難得見面,三三兩兩簇擁到一起,興致勃勃地扯東拉西,訴說身邊家常事,不亦樂乎。清晨7點半準時發車,導游介紹一天的行程,提醒大家,初夏登高,量力而行,輕松旅行,愉悅心情,這是此次活動的宗旨。
9時許,旅行車到達浮山腳下,并不陌生的浮山游覽接待處廣場的場景印入眼簾,景區高大的拱橋迎接著遠來的賓客,路邊的映山紅開著香艷的小紅花,招人喜愛,黃色的野菊花帶著濃濃的韻味,標志著深秋的到來。
三年前我來過浮山,這里毗鄰長江,懷抱白蕩湖,三面環湖一面背靠白云巖,是國家地質公園、AAAA景區。我曾撰寫了一篇《浮山游記》,此次登高,再見浮山,自然會另有一番感慨。
一感是空靈、清逸之感。浮山素有“山浮水面水浮山”的說道,這里是一座迄今為止保存比較完好,具有典型的白堊紀晚期火山噴發形成的破損的火山,地質學上稱為浮山旋回,是經過大自然1,4億年的風雨剝蝕精雕細刻而形成的。其中張公巖天池、會圣仙橋等別具特色的景觀,集疊嶂、峭壁、巖洞、怪石、巖鐘、天橋、澗流、幽谷與一爐,縱橫交錯,凸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區偶見的小賣,販售難得的可以漂出水面的浮石,應證億萬年火山灰渣的空靈,這種清逸飄浮之感油然而生。
二感摩崖石刻匠心獨到,彰顯“浮山是中國第一文山”的底蘊。據悉浮山現存摩崖石刻483塊。上起唐宋,下至民國,字體各異,書法紛呈。其中唐刻11幅、宋刻24幅、元刻2幅,明清居多。有詩詞名句、散落游記,庵堂碑文,題名注典。石刻字體大者有1米見方,小者還不及1寸,精描細鑿鐵畫銀勾,清瘦嚴謹,豐韻飽滿,端莊秀麗,龍飛鳳舞,神采各異。石刻作者不乏文學巨匠,高僧禪師,官宦名流。可謂“官民同韻山中色,以文會山焉自得。
三感浮山多出名人,真是“山不再高,有仙則靈。”這浮山方圓76.6平方公里,最高峰望江樓,現在改為“文昌閣”,也不過海拔165米,此次再登“文昌閣”,見一尊文昌帝君佛像金身,端座堂中。據悉這浮山引來無數歷代官宦,文人墨客,唐宋時期孟郊、王安石、歐陽修,明清時期左光斗、桐城文派方苞、戴名世,現代的王步文(第一任省委書記)、黃鎮(文化部長)、章伯鈞(農工黨創始人)等人,有的到過浮山留下足跡,有的出生此地光宗耀祖。如今這浮山腳下有所浮山中學,每年收納了全省數千名優秀學子入學,高考大本生的升學率都在96%上下,入主清華、北大的人數僅次于安慶一中。真可謂“山不再高,有仙則靈”啦!這些辛辛學子“金榜題名”功成名就之日,自然也忘不了此地就是他成功的搖籃,名人倍出自然提高了浮山的品位和檔次。
此次游覽浮山,登上文昌閣,俯瞰樅陽,盡收眼底,深感這幾年樅陽變化極大,飛速發展。游覽得到該縣縣委的重視,特派縣委李副書記到場看望。請來熟知縣情的導游介紹,我還驚奇的發現該縣大挖遠古歷史的“金礦”,從祖宗那里尋找發展生機,居然在旗山建起了“旗山漢武生態文化園”,園內內鑿有巨幅浮雕,驚現“漢武射蛟”一說,相傳漢武大帝體察長江水情來到樅陽,見一蛟龍在此興奮作浪,制造水患,漢武大帝震怒,取神箭射蛟,平復了這場長江水患;還有那三國呂蒙守城固疆的故事,栩栩如生躍然壁上。這些傳說、故事,都體現了這座全國少有的百萬人口的農業大縣厚重的歷史文化。
我衷心祝福樅陽縣經濟騰飛,文化發展,社會進步。
【初夏登浮山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初夏的句子05-17
劉禹錫《初夏曲》04-16
描寫初夏的詩詞09-01
形容初夏的詩句09-21
初夏的詩句大全09-13
巴金的散文隨筆10-28
期許散文隨筆09-16
憤怒的散文隨筆08-18
曹操散文隨筆08-02
優美散文隨筆精選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