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木天散文《雪的回憶》

時間:2024-11-02 02:00:21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穆木天散文《雪的回憶》

  【作者簡介】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壽(后改為奎綬),字星,又名啟明、啟孟、起孟,筆名遐壽、仲密、豈明,號知堂、藥堂、獨應等。是魯迅(周樹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的杰出代表。

穆木天散文《雪的回憶》

  歷任國立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客座教授。新文化運動中是《新青年》的重要同人作者,并曾任“新潮社”主任編輯。“五四運動”之后,與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許地山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并與魯迅、林語堂、孫伏園等創辦《語絲》周刊,任主編和主要稿人。曾經擔任北平世界語學會會長。

  喝茶

  周作人

  前回徐志先生在平民中學講“吃茶”——并不是胡適之先生所說的“吃講茶”——我沒有工夫去聽,又可惜沒有見到他精心結構的講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講日本的“茶道”(英文譯作Teaism),而且一定說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種代表藝術。關于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徹巧妙的解說,不必再來多嘴,我現在所想說的,只是我個人的很平常的喝茶觀罷了。

  喝茶以綠茶為正宗,紅茶已經沒有什么意味,何況又加糖——與牛奶?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隨筆”(原名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神是很有趣味的書,但冬之卷里說及飲茶,以為英國家庭里下午的紅茶與黃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樂事,東方飲茶已歷千百年,未必能領略此種樂趣與實益的萬分之一,則我殊不以為然。紅茶帶“土斯”未始不可吃,但這只是當飯,在肚饑時食之而已;我的所謂喝茶,卻是在喝清茶,在賞鑒其色與香與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國古昔曾吃過煎茶及抹茶,現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岡倉覺三在《茶之書》(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稱之曰“自然主義的茶”,所以我們所重的即在這自然之妙味。中國人上茶館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象是剛從沙漠里回來的樣子,頗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聽說閩粵有所謂吃工夫茶者自然更有道理),只可惜近來太是洋場化,失了本意,其結果成為飯館子之流,只在鄉村間還保存一點古風,唯是屋宇器具簡陋萬分,或者但可稱為頗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許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游乃正亦斷不可少。中國喝茶時多吃瓜子,我覺得不很適宜,喝茶時可吃的東西應當是清淡的“茶食”。中國的茶食卻變了“滿漢餑餑”,其性質與“阿阿兜”相差無兒,不是喝茶時所吃的東西了。日本的點心雖是豆米的成品,但那優雅的形色,樸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資格,如各色的“羊羹”(據上田恭輔氏考據,說是出于中國唐時的羊肝餅),尤有特殊的風味。江南茶館中有一種“干絲”,用豆腐千切成細絲,加姜絲醬油,重湯燉熱,上澆麻油,必以供客,其利益為“堂倌”所獨有。豆腐干中本有一種“茶干”,今變而為絲,亦頗與茶相宜。在南京時常食此品,據云有某寺方丈所制為最,雖也曾嘗試,卻已忘記,所記得者乃只是下關的江天閣而已。學生們的習慣,平常“干絲”既出,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開水重換之后,始行舉箸,最為合式,因為一到即,次碗繼至,不應酬,否則麻油三澆,旋即撤去,怒形于色,未免使客不歡而散,茶意都消了。

  吾鄉昌安門外有一處地方名三腳橋(實在并無三腳,乃是三出,因以一橋而跨三的河上也),其地有豆腐店日周德和者,制茶干最有名。尋常的豆腐干方約寸半,厚可三分,值錢二文,周德和的價值相同,小而且薄,才及一半,黑堅實,如紫檀片。我家距三腳橋有步行兩小時路程,故殊不易得,但能吃到油炸者而已。每天有人挑擔設爐,沿街叫賣,其詞曰:

  辣醬辣,

  麻油炸,

  紅醬搽,辣醬1:

  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

  其制法如上所述,以竹絲插其末端,每枚三文。豆腐干大小如周德和,而甚柔軟,大約系常品,唯經過這樣烹調,雖然不是茶食之一,卻也不失為一種好豆食。——豆腐的確也是極好的佳妙的食品,可以有種種的變化,唯在西洋不會被領解,正如茶一般。

  日本用茶淘飯,名日“茶漬”,以腌菜及“澤庵”即福建的黃土蘿卜,日本澤庵法師始傳此法,蓋從中國傳去)等為,很有清談而甘香的風味。中國人未嘗不這樣吃,唯其原因,非由窮因即為節省,殆少有故意往清茶淡飯中尋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為可惜也。

  一九二四年十二月

  【文章賞

  《喝茶》這篇散文,雖然主要寫他自己對喝茶的認識和體會,并向人們展示了他的情趣,卻也細致生動地記述了一些關于喝茶的地方風習,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本文中心用周作人文章里的一句話可以括為“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

  文章的大體脈絡:

  文章一開頭,先由別人講“吃茶”引發出關于日本的“茶道”。這看似閑筆,實則是首先要讓人感到“喝茶”,并非全為解渴,而是大有深意——可以“忙里偷閑,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的現世享樂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緊接著,作者又大談“喝茶以綠茶為正宗”。他有意說些對于紅茶(特別是還要加食面包以果腹)很不以為然的話,就突出了飲茶的享受樂趣——“喝清茶,賞鑒其色與香與味,意未必在止渴”。這既顯示了作者的主張和個性,從文章寫作上來說,也是由開始談日本的茶道進一步收縮緊扣到喝茶的主題。在此之后,才談到喝茶應該有什么樣的環境,用什么樣的器具,這樣意趣也就一下升到了高潮。

  作者在談了他理想中的喝茶環境、器具、韻味之后,立即轉到談與喝茶不可分開的茶食。一般的人對此并不講究,但從“美與和諧”的要求出發還是大有學問。作者歷數了“吃瓜子”、“滿漢餑餑”以及“阿阿兜”等之作茶食是怎樣不宜,寫了日本的“豆米的成品”是怎樣因為“優雅的形色,樸素的味道很合于茶食的資格”,尤其是各色的“羊羹”有著“特殊的風味”,然后談到江南茶館中的一種“干絲”,故鄉名牌老店制作的“茶干”,以至小吃攤上的“五香油炸豆腐干”,不但寫的人不厭其煩,讀的人也能感到津津有味。特別是作者在寫這些“茶食”時,并不是單純的羅列,而是把它們的制作方法以及吃的方法(南京學生們吃干絲的吃法)甚至小吃攤怎樣沿街叫賣,都寫得淋漓盡致,有聲有色,不但寫出了當時的民風民俗,也給我們描繪出一個別具一格的藝術世界。

  本文的藝術特色:

  行文灑脫,從容舒徐,體現出“閑適”的情趣。如“喝茶當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喝茶時的那種悠然與閑適之情躍然紙上。

  周作人融西方隨筆的談話風格、中國散文的抒情韻味以及日本俳句筆墨情趣于一體。形成獨具魅力的“閑話”言志體的小品文。

  飄逸灑脫的文章筆勢、和平恬淡的抒情特點、徐舒自在的語言表達形成周作人散文和平沖淡的風格。

【穆木天散文《雪的回憶》】相關文章:

雪 是回憶的媒人散文08-04

母親看雪-回憶散文10-24

晚來天欲雪指間閑靜白的散文09-06

雪散文06-23

朝雪晚雪-散文09-25

寫景散文雪10-22

殘余的雪散文06-06

夜晚的雪散文05-10

雪網絡散文09-04

冬季的雪散文10-25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第三页 | 日韩V国产一二三区 | 日韩精品网站一区 | 日本日本乱码视频在线看 | 夜夜夜久久久综合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