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照的山水詩

時間:2024-07-27 04:53:02 曉怡 詩詞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鮑照的山水詩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是古代詩歌的泛稱。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鮑照的山水詩,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鮑照的山水詩

  后人提及南朝詩壇寫作山水詩的大家中,首先想到的是被譽為“江左莫逮”的謝靈運。謝靈運是公認的山水詩的開山鼻祖。其實同是元嘉三大家的另一位詩人鮑照也寫了大量的山水詩。鮑照的詩歌現存200多首,大致可以分為四類:樂府詩、山水詩、邊塞詩、交游詩。他的山水詩不僅數量多,而且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鮑照山水詩有以下三個特點:發露無余、險山惡水、功在密附。

  一、發露無余

  羅宗強先生提出:元嘉文學思想新變的一個特點就是由哲理化又回到了抒情上來。鮑照大膽吐露所思所想,一改前人“溫柔敦厚”的寫作模式,在山水詩中把自己的情感表露無遺,帶有明遠式的寫作特色。鮑照仕途不順,表現愁緒的字眼常常出現。“臨流斷商弦,瞰川悲棹謳。”(《登黃鶴磯》),“幽篁愁暮見,思鳥傷夕聞”(《自礪山東望震澤》),“旅人令愉樂,薄暮增思深。”(《日落望江望荀丞》),“物哀心交橫,聲切思紛紜。嘆慨訴同旅,美人無相聞。”(《還都道中》)這與他剛剛踏進仕途時的意氣奮發形成鮮明的對比。劉宋王朝一建立,就開始大量的任用寒族世人,對抗世代形成的門閥士族,加強皇權。這一歷史機遇,促使寒族世人建功立業之心大增,他們迫切希望憑借一己之才能,走進政治中心,建立豐功偉績,實現自我的社會價值。鮑照是一個事業心極強的詩人,他坦率的直白地表現出對仕途功名的熱心。年輕時鮑明遠就曾自薦獻詩,許多人勸阻他“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他不屑的答道:“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聞者,安可數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辯,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自詡為蘭,鮑明遠信心十足可見一斑。臨川劉義慶慧眼識珠,對鮑照極為欣賞,“尋擢為國侍郎”。當鮑照真正走入到仕宦中,才發現仕途遠非他想象的那般美好美好。元嘉十七年,他遭到了劉義慶禁止的處分,處分解除后有因過失受到責問。過的最得意的時期為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其余的時期鮑照都在過顛沛流離的生活。劉宋王朝給寒族世人提供了躋身仕途的機會,但這種機會少之又少,活活地把這些心懷希望之人拋棄,讓其在各個幕府間輾轉。希望有多大,失望倍之。鮑照發出愁悲,是充滿強烈的怨氣的。怨氣是對那個時代風涌突變的政治浪潮的有力控訴。古人云:“鮑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在此前的中國古代文壇中,雖然早已有“詩可以怨”的主張,而真正在詩歌中發怨的詩人很少,鮑照算一人。何焯在《義門讀書記》中曰:“詩至明遠,已發露無余,李、杜、元、白皆從此處出也。”從鮑明遠起,發露無余也成為一種新的審美標準。

  二、險山惡水

  謝靈運的山水詩呈獻給讀者的更多的是清秀的山水。王鐘陵:“謝靈運的山水詩中,明顯表現出對清景、澄趣和靜態的喜好。”謝靈運看多了人世間的骯臟黑暗,逃遁到山水間。山水是治療謝客兒心靈創傷的一劑良藥。他在詩歌中也多次寫到此點。“將窮山海跡,永絕賞心悟。”“清輝能娛人,游子瞻忘歸。”(《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他借山水慰藉世間之煩,久病之悶。塵世間的黑暗與山水中的清音形成鮮明對比。山水是謝客兒的知音,與他距離最近。山水令謝靈運放下一切心理防線毫無芥蒂的與之對話,交流,然后與天道合一,徜徉在大道中暫時忘記人世間的苦痛悲哀。謝客兒出生于那樣的王謝貴胄之家,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去游山玩水。他的游覽更帶有閑情逸致,從不為生計發愁。而鮑照為了養家糊口,不停地輾轉在幾個幕府之間,希望可以得到幕主的任用。山水間的匆匆過客,根本無暇領略山川之美。更何況鮑明遠是以侍者的身份陪伴王公大臣游山玩水,這樣的游覽少了幾分閑情逸致,多了幾分“旅客貧辛”。隴蜀、江浙、荊楚雖集中了南國最美的佳麗之地,但在一個滿載羈旅失意的詩人看來并不美麗。山水在鮑照的眼中更如如影隨形的坎坷一樣,無處不在,緊匝的他喘不過氣來。詩人筆下的山水是仕途險惡的象征。“崩危坐驚栗”,“林際無窮極,云邊不可尋。”鮑照常把山水置身于秋冬季的大背景中去描寫,更加渲染了悲涼、孤寂的詩境。

  三、功在密附

  在劉宋時期,文壇上大興雕琢之風,追求“形似”之美,劉勰稱:“自近代以來,文貴形似,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唯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作為元嘉三大家之一鮑照也浸染了這種風尚,追逐“形似”。為達到形似的目的,鮑照采集大量的景、物入詩。 如《登廬山望石門》:

  訪世失隱淪,從山異靈士。明發振云冠,升嶠遠棲趾。高岑隔半天,長崖斷千里。氛霧承星辰,潭壑洞江汜。嶄絕類虎牙,巑岏象熊耳。埋冰或百年,韜樹必千祀。雞鳴清澗中,猿嘯白云里。瑤波逐穴開,霞石觸峰起。回互非一形,參差悉相似。傾聽鳳管賓,緬望釣龍子。 松桂盈膝前,如何穢城市。

  前四句敘事發端,告知讀者登山地廬山,以下十四句寫廬山之景。其中“高岑”三句為仰望之景。“潭壑洞江汜”為俯視之景。“嶄絕類虎牙,巑岏象熊耳。”兩句以虎牙之利狀廬山山峰排列之險 。“埋冰或百年,韜樹必千祀。”這兩句是說目睹了廬山的埋冰、韜樹,禁不住浮想聯翩:他們經過了千年的風霜的洗禮風采依舊。從第五句到十二句作者寫到的景物:高岑、長崖、霧、潭、冰、樹、雞、深澗、猿、云、霞石。作者把所聽到的,所看見的,所想的各種景物都融入這短短七句中,從各個景物的角度烘托渲染廬山,表達的中心意思就是“廬山之險”。景的繁復,密集是鮑照詩的一大特點。大量的景物的堆積在鮑照峻急的詩句中使讀者的腦容量大大增加,給人以應接不暇之感。鐘嶸在《詩品》中評價謝靈運:“尚巧似,而逸蕩過之,頗以繁富為累。”“繁復為累”這一特點用在評價鮑照的山水詩也是貼切的。

  拓展:鮑照《發后渚》譯文注釋及鑒賞答案

  《發后渚》

  南北朝:鮑照

  江上氣早寒,仲秋始霜雪。

  從軍乏衣糧,方冬與家別。

  蕭條背鄉心,凄愴清渚發。

  涼埃晦平皋,飛潮隱修樾。

  孤光獨徘徊,空煙視升滅。

  途隨前峰遠,意逐后云結。

  華志分馳年,韶顏慘驚節。

  推琴三起嘆,聲為君斷絕。

  《發后渚》譯文

  江上早寒,仲秋時節就已經霜結雪降。

  我要從軍遠征,卻又缺衣少糧,嚴冬已漸漸逼近,卻不得不與家人分別,揮滑北上。

  離鄉背井,心情落寞凄愴,乘船從后渚出發,駛向遠方。

  征塵飛揚,彌漫了前方的高地,浪潮高高地卷起,遮住了長長的樹影,一片水花茫茫。

  孤獨的太陽,在空中緩緩地移動,漫漫江霧,時而在前面飄聚,時而又消失空中。

  眺望前方的山峰,倍覺路途的遙遠,回顧身后的陰云,更添離別的優傷。

  美好的志向,就在這終年的奔走勞頓中消失,青春的容顏,因驚嘆于季節的變化而變得慘淡無光。

  每念及此,總要引起先盡的嘆息,只好推開瑤琴,不讓那揪心的琴聲再響。

  《發后渚》注釋

  后渚(zhǔ):地名,在建業(今南京)城外江上。

  始:初。

  方:將。

  背:離開。

  涼埃:塵埃。

  皋(gāo):水邊的高地。

  飛潮:飛卷的浪潮,可能是比喻飛揚的塵土。

  修樾(yuě):高樹交成的樹蔭涼。

  孤光:指日光。

  空煙:江面上空的霧氣。

  結:聚集。

  華志:美好的志愿。

  分:分散,消失。

  韶顏:美好的容顏。

  節:節序。

  三起嘆:反復嘆息。三,言其多。

  君:黃節說是作者自指。

  《發后渚》創作背景

  宋文帝元嘉十七年(440年)十月,臨川王劉義慶由江州徙刺南兗州,鎮廣陵。作為劉義慶的幕僚國侍郎,鮑照先從義慶還都省家,然后道出京口,赴任所。從后渚出發后,一路上的見聞令作者感慨萬分,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發后渚》賞析

  這首詩的結構也很別致。第一、二兩節各六句:第一節寫別家上路時情景,第二節寫途中所見景物及自己主觀心情隨客觀景物之變化而變化的心理活動。“華志”二句自為一節,是前兩節的一個小結。“推琴”二句又成一節,似用旁觀者口吻結束全詩。這是作者從主觀世界中跳出來,故意用客觀敘述來“冷處理”,從而讓讀者于言外去品味詩人內心的苦況。

  在第一節中,有兩個表時間的虛詞與一般講法有異。一是“仲秋始霜雪”的“始”,作“初”解。余冠英先生《漢魏六朝詩選》注云:“近人用‘始’字有遲久而后得的意思,此不同。”其說是。詩句譯成口語,應該是“剛到仲秋時節就開始出現霜雪了”。另一是“方冬與家別”的“方”,“方冬”,指初入冬,而不是將入冬。這里有個節序的先后問題。“江上”二句寫今年寒意來得早,陰歷八月就下霜落雪了。這時要出門從軍,必須把衣食準備得充足些;偏偏作者因家境困窮,缺乏衣糧;但又不能不動身,只好在冬初辭家遠行了。鮑詩的特點就在于平平寫起,閑閑引入,看似尋常筆墨,而詩意卻親切感人。此詩正是這種典型寫法。于是接下來寫五、六兩句:寒冷的初冬,已是滿目蕭條,偏偏又在缺衣少食的經濟條件下離鄉背井,從后渚動身時內心當然要充滿凄愴了。這六句純以質樸平實的描寫來打動讀者,遣辭造句,似乎全不著力。這與第二節錘煉字句、刻畫景物的寫法幾乎判若涇渭。但作者卻把這兩節巧妙地連接在一起,乍讀時覺得何以一詩之中風格頓異;其實這正是鮑照寫詩善于變化,力圖用語言的淺顯與生澀來對讀者施加影響,從而使讀者的感受隨詩人筆鋒而轉移的地方。

  第二節,“涼埃晦平皋”者,在寒冷的空氣中,彌漫的塵埃把空闊平曠的皋原給掩蔽了,顯得模糊晦暗,使作者無法向遠處瞻眺。這是陸景。“飛潮隱修樾”者,騰躍的江潮遮住了詩人的視線,兩岸修長的樹影仿佛都隱沒了。這是江景。于是作者乃置身于一片迷茫和驚濤駭浪之中了。吳汝綸以“涼埃”二句比喻世亂,看來有一定的道理。因為作者此行的目的是“從軍”,而目之所接,身之所經,卻是晦暗的前途和驚險的處境,自然會產生來日茫茫吉兇未卜的預感。所以這首詩的景語似乎并非純客觀的描寫,而是近于比興的。所以前人大都認為這一句是作者自喻。“空煙”正在包圍著太陽,因此吳汝綸認為這一句“喻世事之變幻”“視升滅”者,眼看著這一簇煙霧忽而升起、忽而消逝之謂。總觀這四句景語,還有個動與靜相對配合的特點。“涼埃”雖非靜態,但比起“飛潮”來,相對地卻要靜一些;而“孤光”雖在獨自徘徊,比起“空煙”的倏爾升起、忽然消滅來,相對地說也算是靜態。這就比以純動與純靜相對照來得空靈生動得多。古人寫詩總是在發展中有所前進。鮑照寫景,就比謝靈運以前的人進步很多,像這種相對的動與靜的配合在鮑照以前的詩人筆下就很少見到。而到了王維,干脆有靜無動,只把宏觀的壯偉場面如照像一般攝入詩中,其膽識可以說遠遠超過了前人,即所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也。

  四句景語之后,再虛寫兩句以為收束。“途隨前峰遠”者,“前蜂”為眼中所見,要達到那里還有一大段路程,作者心里是有數的,所以用了個“遠”字。而這一句又含有前路無涯,茫然無所歸適之意。“后云”者,指已經被拋在身后的重云疊霧。行人雖已走過了那一段“空煙升滅”的地帶,可是那郁積的云層仍壓在心頭,給自己帶來了迷惘與悵恨,所以詩人的思緒仍在追逐著它,從而使內心郁結不釋。王夫之以“發心泉筆”四字評價鮑照,“發心”者,心細如發之謂;“泉筆”者,妙筆生花,文思如泉涌之謂。用來形容此詩的中間六句,真是說到點子上了。

  “華志”二句寫得很吃力。“華志”猶美志,它是鮑照自己創造的詞匯。這句是說自已雖有美好的志愿,卻被無情的歲月給攪散、打亂了。“驚節”與“馳年”為對文,指使人吃驚的節序變化。這句是說,自己的青春已被令人吃驚的時光給弄得凄慘暗淡,無復當年的蓬勃朝氣了。這就把客觀上時空的變化和主觀上壯志的銷磨融成一體,綜合地化為無限感慨。詩寫到這里,已屆尾聲,本可結束。但作者意猶未盡,乃變換一個角度,用最后兩句收束全篇。

  以上所寫,從作者離家遠行說起,并把旅途所感抽繹出來,全屬主觀抒情之筆。但在漢樂府和漢魏古詩中卻另有一種寫法,即把主觀抒情的內容用客觀口吻給描述出來,宛如借旁觀者之口來為抒情主人公說話。鮑照此詩結尾實用此法。在大段的羈旅行役的描寫之后,忽然轉到彈琴上來。好像作者已結束了旅程,在到達目的地后把所見所思通過彈琴表達出來。這就把直接的主觀抒情做了間接的客觀處理,前面寫的種種思想感情仿佛是事過境遷的一番追溯。但作者并沒有把主觀抒情部分做純客觀的處理,只是把距離拉開了一點而已。因為從詩意看,彈琴者仍是作者本人。這末二句說,作者把一腔心事通過琴音來表達,但彈到這里,由于過于傷心而彈不下去了,只能推琴三嘆,琴聲亦如有情,遂因彈琴者之凄愴感慨而戛然中止。這在作者看,這樣寫可能增加了有余不盡的回味。但這種把筆勢宕開的結尾,其藝術效果究竟如何,則仁智所見亦各不相同。如方東樹就說:“收句泛意凡語。”認為這樣結尾反而弄巧成拙。作者本意原為創新,但銜接得過于突兀,加上這一手法也并不新奇,反倒成為敗筆。故方氏之見似亦未可忽視也。

  《發后渚》作者介紹

  鮑照(約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漢族,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漣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于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鮑參軍集》。

【鮑照的山水詩】相關文章:

關于山水詩詞10-23

最新的山水詩詞06-09

王維的山水詩05-25

關于王維的山水詩07-06

王維山水詩的風格11-30

王維山水詩文獻綜述10-19

王維田園山水詩的特點06-08

謝靈運山水詩產生的原因02-13

李白山水詩的特點03-23

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久久免费视频国产版原创视频,欧美日韩亚洲国内综合网香蕉,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 在线看亚洲视频免费观看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网址 | 亚洲日韩国产线路一 | 亚洲A∨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色婷婷开心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