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謁金門》詩詞鑒賞
謁金門
李好古
花過雨,又是一番紅素。燕子歸來愁不語,舊巢無覓處。
誰在玉關勞苦?誰在玉樓歌舞?若使胡塵吹得去,東風侯萬戶。
【注】李好古:南宋詞人。 本詞有些版本在詞牌之下有一題目:“懷故居”。
賞析
花過雨,又是一番紅素。燕子歸來愁不語,舊巢無覓處。誰在玉關勞苦?誰在玉樓歌舞?若使用胡塵吹得去,東風侯萬戶。
李好古,字仲敏,宋夫人,曾客居揚州。有《碎錦詞》。他寫了一些在揚州、鎮江一帶懷古傷今的動作。從中看出作者少年時曾立志沙場殺敵,可惜功業未成。
這首詞描寫戰爭中家園破敗的景象,表現作者對南宋統治者的斥責和對國事的憂慮。
“花過雨,又是一番紅素。”“花過雨”,亦作“花遇雨”。一般說來,花兒經過風雨之后,往往“零落成泥碾作塵”,或“濕紅無力飛”。詞人們這樣寫又往往是通過寫花的飄零,表現人的青春難再,紅顏易老。李好古在這里則表現的是另一種竟境:遇雨之后的花,不僅沒有零落,反而“又是一番紅素”(亦有著“又是一番紅紫”的)。即又是一番花開柳新的景象,又到了春天。“紅素”指紅的花和白的柳絮。杜甫《春遠》詩:“肅肅花絮晚,菲菲紅素輕。”所以,這里寫的雨,不是“雨打梨花深閉門的雨,也不是“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的“雨”,而是“好雨知時節”的“雨”。“燕子歸來愁不語,舊巢無覓處。”(亦有著“燕子歸來銜銹幕,舊巢無覓處”)晉傅咸”《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復來者。其將逝,剪爪識之。其后果至焉”。燕兒作為候鳥,有棲息舊巢的特點。當春暖花開的時候,燕子歸來,本應是“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并。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史達祖《雙雙燕·過春社了》)但現在卻是“愁不語”,為什么呢?原因是“舊巢無覓處”。這里以燕子舊巢,比喻自己的故居。春仍歸來。人無歸處,作者大概是當時淪陷區里的人而流落他鄉的,因而不勝悲涼之感。
下片恨無人收復失地。“誰在玉關勞苦,誰在玉樓歌舞?”這里用了一個對比句,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當時一方面是戌邊將士風餐露宿,日夜守衛邊關;一方面是南宋統治者和達官貴人們在燈紅酒綠中尋歡作樂。這種強烈的對比,表現了詩人愛憎分明的愛國情感,“玉關”,原指玉門關,在甘肅。唐王之煥《涼州詞》中曾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名句。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表現邊地苦寒。后來“玉關”一向泛指邊塞。“玉樓”,華美的高樓,代指歌舞之地。“玉樓歌舞”,則是對昏君佞臣、達官貴人醉生夢死生活的典型寫照。如“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林升《西湖》)又如“不信樓頭楊柳月,玉人歌舞未曾歸。”(宋·謝枋得《蠶婦吟》)由于南宋統治者整日沉緬在荒淫的生活中,不思收復失地,所以詩人最后以辛辣的諷刺結束全篇:“若使胡塵吹得去,東風侯萬戶。”既然無人收復失地,那就只有寄希望于“東風”了。若東風能將胡塵吹去,則東風便可被封為萬戶侯了。末句譏諷抗敵之無人!“侯萬戶”,“侯”,封侯。封萬戶侯,是享有萬戶人家的封邑的收入。
這首詞主題突出。在表現手法上有敘述(上片四句),有對比(下片首二句),有擬人(“東風”句)。淡淡寫來,不著痕跡而興味自遠。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葛汝桐)
賞析試題及答案
(1)這首詞的上闋主要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表現了怎樣的社會現實?(4分)
(2)“若使胡塵吹得去,東風侯萬戶”,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試作簡要分析。(4分)
〔1〕借物抒情。借燕子無家可歸,表現了國家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的社會現實。
(2)作者說如果東風能把敵人吹走,那就把東風封為萬戶侯。表達了作者渴望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以及對統治者茍安江南,不思抗敵的憤慨之情。
【《謁金門》詩詞鑒賞】相關文章:
謁金門詩詞10-17
謁金門的袁去華詩詞08-28
《謁金門·示知命弟》黃庭堅詞作鑒賞08-19
謁金門·憑畫檻06-07
王安石《謁金門春又老》08-04
謁金門·雙喜鵲原文及賞析06-21
《送張秀才謁高中丞》詩詞翻譯及鑒賞07-18
黃庭堅謁金門·示知命弟古詩03-11
謁金門·風乍起古詩及譯文07-30
詩詞的鑒賞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