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詩詞悟古人春節
最早的守歲詩,大約是南朝梁代的徐君倩所詠的《共內人夜坐守歲》:“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情深恩重的夫妻錦衣紫袍,在除夕之夜飲酒守歲,為等待東方的第一朵朝霞,又怕什么頭上佩戴的首飾變得沉重!從多個側面反映了1400多年前人們在除夕歡樂達旦的情景。“柏葉為銘,未泛新年之酒;椒花入頌,先開獻歲之詞。”正如王勃在《守歲序》中所說的那樣,“歲序已云殫,春心不自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與徐君倩同代的詩人庾肩吾彩筆濡染的畫面令人神往,暢飲柏樹葉浸泡的美酒之后,用蔥、蒜、韭、蓼、蒿等五種辛辣食物制成的“五辛盤”遙拜先人。此詩讓人一窺古人祭祖敬老的風俗,亦可使人一見古人歡度除夕的風情。
1.杜甫在《杜位宅守歲》中把親人團聚的場面描繪成“盍簮喧櫪馬,列炬散林鴉”。意思是說辭舊迎新的熱鬧,將站在槽邊吃草的馬也驚得嘯叫起來;徹夜通紅的燭光,嚇飛了林中憩息的烏鴉。杜甫的祖父杜審言同樣寫有《守歲侍宴應制》的詩,把那些達官貴人談笑風生,酒綠燭紅的景象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季冬除夜話新年,帝子王孫捧御筵。宮闕星河低拂樹,殿廷燈燭上靈天。彈弦奏節梅風入,對局探鉤柏酒傳。欲向正元歌萬壽,暫留歡賞寄春前。”
2.豪華的宮殿,輝煌的巨燭,精美的御筵,神妙的仙樂,怒放的梅花……除夕之夜,一派歌舞升平君臣同樂的氣象。但世上總有不如意的事橫在眼前,白居易在漫漫仕途的奔波中獨在異鄉不知度過了多少除夕!“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故園今夜里,應念未歸人。”詩人在《客中守歲》里由無奈的孤寂聯想到因生計忙碌的“未歸人”,一掬自憐與同情之淚。高適也從自己的類似經歷中,借《除夕作》大發感慨:“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年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生動地再現了那些因公務在身或除夕不能回家與親友團聚的漂泊者思親懷鄉凄苦中的豁達之情。
3.除夕守歲,即懷著留戀,更充滿希望。蘇軾在《守歲》詩中議論風生:“俗知垂歲盡,有似赴壑蛇;修麟半以沒,去意誰能遮?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詩人描述佳節民俗,感嘆人生苦短,把已逝的時光妙喻為鉆洞的長蛇,到了年末的最后一天,好像剩下的蛇尾,想捉也捉不住了。一個“恐”字表露他永遠向前的人生態度。
4.“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宋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因公公趙挺之得罪權貴而罷相,李清照與夫君趙明誠悻悻離別汴京,不久又遭家破國亡之痛,于顛沛流離中的一個除夕,孤苦無依的易安居士填了這闕痛楚的《永遇樂》。當年皇都除夕的盛況與喜悅令“詞中女皇”魂牽夢繞,黯然神傷。
5. 待到宋嘉定三年即公元1210年,85歲的愛國詩人陸游迎來他人生的最后一度春節,除夕之夜寫下千古絕唱——《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氣氛悲涼,沉郁,基調高昂、豪壯,抗金北伐、一洗國恥的日子終會來到!捧讀的是放翁收復中原的赤子情懷。最讓人緬懷、回味的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和他的《除夜》——坐在元朝寒氣噬人的獄舍里,亦是詩人生命中度過的最后一個除夕。身陷囚籠,文天祥沒有一點畏懼,也不抱一絲幻想,回首漫長的人生之旅,“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面臨死亡,“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酒,挑燈夜未央。”詩人身世俱忘的磊落情懷和以身殉國的高尚情操,給一代代后人不知有多少的鼓舞和感動!
【讀詩詞悟古人春節】相關文章:
古人表白的詩詞10-03
古人祝壽詩詞06-04
古人立夏詩詞09-01
古人關于小寒的詩詞10-02
古人經典勵志詩詞大全09-01
古人詠柿子的詩詞07-15
古人贊美父親的詩詞08-18
古人頌月的詩詞07-31
古人描寫春天的詩詞精選06-03
散文詩詞《紅塵悟》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