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古詩詞8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廣義的古詩,泛指鴉片戰爭以前中國所有的詩歌,與近代從西方傳來的現代新詩相對應。究竟什么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點絳唇古詩詞,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點絳唇古詩詞1
《點絳唇·夜宿臨洺驛》
清代:陳維崧
晴髻離離,太行山勢如蝌蚪。稗花盈畝,一寸霜皮厚。
趙魏燕韓,歷歷堪回首。悲風吼,臨洺驛口,黃葉中原走。
《點絳唇·夜宿臨洺驛》譯文
晴日丘巒歷歷在目,就像美人的發髻。遠望蜿蜒曲折的太行山如同蝌蝌。稗花開滿田中,像濃重的霜雪落了一寸多厚。
昔日趙魏燕韓古國,往事歷歷在目,令人不堪回首。悲風凄厲地吼著,中原大地枯枝敗葉到處飛舞。
《點絳唇·夜宿臨洺驛》注釋
點絳唇:詞牌名。雙調,仄韻。
臨洺(míng):縣名,在今河北省永年縣西。
驛:驛站。
晴髻:晴空中山峰如女子的發髻。髻:本指婦女的發式,此處比喻山峰。
離離:分明可見的樣子。
稗(bài):一種稻田中的害草,其花色白。
一寸霜皮厚:指稗花堆積如凝霜一寸。
趙魏燕韓:戰國時的四個國家。此指作者曾經游歷的地方。
《點絳唇·夜宿臨洺驛》創作背景
“臨洺驛”即古時臨洺關,位于今河北省永年縣境內,地處邢臺之南,邯鄲之北,為交通要道,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原是個古戰場。陳維崧在康熙七年(1668年)結束了“如皋八載”的冒襄水繪園托庇生涯后,第一次北游進京,途中經過臨洺驛,銳感北地荒寒,俯仰今昔,觸緒百端,奮筆作此詞。
《點絳唇·夜宿臨洺驛》賞析
《點絳唇·夜宿臨洺驛》是一首紀游懷古詞!芭R洺驛”在今河北省永年縣,離邯鄲市很近,是“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韓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的燕趙之地。上闋寫登覽所見。首二句當是傍晚斜日下遠眺太行山的情景一峰巒攢聚。峰如髻,在晴日光照下清晰入目,這是凝視的感覺。當視線掃射呈散點橫延時只覺山勢起伏蜿蜒,游移如蝌蚪。幾句粗筆點畫,境界闊大而蒼涼。動靜相合,以動寫靜。詞一起首就出氣勢,正好向懷古之情過渡。“稗花”二句是近看,視線下沉。稗花指雜草,望中猶若一層厚霜鋪在地面。“盈畝”,意思是一片片有廣度感;“一寸”是泛言厚度。田野本應是莊稼物,而今卻是“稗花”一片,秋色原應呈絢爛狀,可現在灰白迷蒙眼簾映入的是如此單調的色彩。這是寫眼前景,但此景呈現的是蕭瑟悲涼之感,同時勾出的也是心中情遠山雄峙,綿延成勢,乃自然之景,山河依然,并不隨滄桑劇變而減其勢;田畝破敗稗花遍地是社會之貌,山河易主,一切都沒有從戰亂中蘇復。
下闋寫登臨懷古,只用二句略透心緒!翱盎厥住比郑斪鞣丛懻Z氣讀,即不堪回首。細味又并非歷史歲月的'不堪回首而是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令人覺得不堪回首。兩句表達的是一種失落惆悵的情懷!氨L吼”三句則緊扣北地霜風,因其風向南故云“黃葉中原走”。這“吼”既是西風怒吼,更是詞人心里的悲吼。作者把千頭萬緒、百折千繞的郁悶、慨嘆、憤怨、悵惘、困惑、迷茫等等全都裹進了這一“吼”中。結句“黃葉中原走”所構成的境界更是呈現出大地茫茫、寥闊迷離、一切都在黃葉亂舞隨風旋走的色調中。這是景色,也是心態。詞人的懷古,似已通感于自然一時“狂飆為我從天落”,令結拍極具神韻。
從全詞來看,上闋全著墨于寫現實之景,下闋首句寫過去之景,結句寫現實之景,一古一今。以過去來映襯現實,加強了詞的蒼涼深沉感,體現了陳維崧詞的豪放特色。全詞以寫景為主,但抒情滲透于寫景中,具有十分強烈的抒情性。詞中未提到任何具體的歷史事件,也沒有明言任何具體的歷史鑒戒。內容相當含混,同時也留下了很多想像的空間。
《點絳唇·夜宿臨洺驛》作者介紹
陳維崧(1625~1682)清代詞人、駢文作家。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清初諸生,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授翰林院檢討。54歲時參與修纂《明史》,4年后卒于任所。
點絳唇古詩詞2
卷盡愁云,素娥臨夜新梳洗。暗塵不起,酥潤凌波地。
輦路重來,仿佛燈前事。情如水。小樓熏被,春夢笙歌里。
古詩簡介
《點絳唇·試燈夜初晴》是宋代詞人吳文英創作的一首詞。此詞抒寫燈夜感舊之情,抒發了一種淡淡的憂愁。上片著意寫試燈之夜的景色,愁云卷盡,月明如洗,以擬人手法,描摹精巧傳神;下片寫輦路笙歌,回首舊游,恍如夢境,無限感傷。全詞意境清新,端麗溫厚,頗具特色。
譯文
天上的烏云都被風吹走了,剛下過雨時天空姣潔的明月,就像剛剛梳洗的嫦娥一樣光彩照人。街上沒有一點飛塵,在光潤如如酥的大地上,往來著身姿輕盈的美麗女子。
如今又生回到京都,當年賞燈的情景好像就在眼前,當時的你柔情似水,而今一切都隨風飄散,你不知身在何方,作者只好帶著對往事的無限追憶,走上小樓獨自擁著香被,聽著窗外的笙歌入眠,希望能在夢中出現當年與你一起賞燈的.情景。
注釋
、劈c絳唇:詞牌名。《詞譜》以馮延巳詞為正體。雙調四十一字。前片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后片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
、圃嚐粢梗涸潪闊艄潱耙灰篂樵嚐粢。元宵節前,有“試燈”,宋俗,農歷十二月下旬即開始試燈,直至正月十四日。
⑶素娥:以月宮仙女“素娥”(即嫦娥)代指月亮,
⑷凌波地:靚裝舞女行經的街道。凌波,原本是形容洛神亭亭玉立的姿態,后來借指身材姣好、步履輕盈的年青女子!堵迳褓x》:“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奢偮罚旱弁踯囻{經行之路,這里指京城繁華的大街。
、薀羟笆拢杭促p燈往事。
賞析/鑒賞
此詞寫燈節之事,但詞人并未由正面起筆描繪燈市盛況,而是以試燈夜的景象作陪襯,用悵惘的筆調抒發自己逢佳節而倍覺神傷的落寞情懷,雖只寥寥數語,卻寫得紆徐頓挫,舒卷自如,從而委婉地道出內心的萬千感慨。
上片“卷盡”兩句,寫試燈日遇雨,而入夜雨收云散,天青月朗;以月宮仙女“素娥”代指月亮,即以“新梳洗”形況月色明凈,比擬渾成,三字兼帶出“雨后”之意。這是寫天上!鞍祲m”兩句寫地上,化用蘇味道“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日夜》)和韓愈“天街小雨潤如穌”(《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句,又有所變化、增益,切合都城燈夜雨后的光景!段淞峙f事》卷二“元夕”又載姜白石詩云:“南陌東城盡舞兒,畫金刺鄉滿羅衣。也知愛惜春游夜,舞落銀蟾不肯歸!毙蜗蟮乜坍嬃颂旖衷乱沟母栉鑸雒妗
上片并未用雨字、燈字、人字,讀后便覺燈月交輝,地潤絕塵,舞兒歌女,結隊而至,賞燈士女,往來不斷,顯示出吳文英在語言上的精深功力和鮮明特點,比如愛用代字,用“素娥”代月亮,再如善于點代前人詩句等等。
譚獻說此詞“起稍平”,這是由于上片只是客觀地描述場景;下片才是密切結合自己的回憶、聯想,抒發感情,借此反映出不平靜亦即“拗怒”的心理狀態!拜偮贰眱删,寫詞人故地重游,沉入回憶之中。“重來”,說明詞人對眼前的景象亦曾相識,從而引起聯想,又以“仿佛”兩字形容觸景戀舊的心境。賞燈那時自己春衫年少,意氣風發,記得也是同樣的夜晚,月色燈光,交相輝映,簫鼓舞隊,綿連數里。這一句隱隱含有物是人非之感慨,景物依舊,可是作者的心情已由歡喜變為落寞。
末尾三句,寫往事如煙、柔情似水;月與燈依舊在,伊人無覓處,自己一往情深的凄涼心事,無人傾訴!扒槿缢倍湟诧@示出吳文英語言精警的特點。
古人就有“思君如流水”的千古佳句,以水喻情,寫出了情的純潔珍貴和綿綿不絕。賞燈不能消愁釋懷,反而增添無限悵惘,只好踽踽而行,頹然而返,獨上小樓,熏被而眠,遙想伊人此刻,心情亦或如是,“誰教歲歲紅蓮夜,兩處沉吟各自知”(姜夔《鷓鴣天》)。最深的思念就是想象對方也在思念!按簤簟本渚o接上文,描繪深夜入睡以后,那悠揚的歌聲樂聲,綿綿不絕地縈繞蕩漾在夢的漣漪中。這里將“拗怒”的詞意,融入流轉悠然,委婉多情的筆調之中,形成惝恍迷離的朦朧意境,顯得余音裊裊,韻味無窮,真可稱得上是“咳唾珠玉”。
點絳唇古詩詞3
[宋]趙彥端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注釋:
【1】點絳唇:詞牌名,詞調最早見于南唐馮延已的《陽春集》,又名十八香、沙頭雨、南浦月、尋瑤草、萬年春、點櫻桃。此曲句式上片為四七四五,下片為四五三四五。人聲韻,上下片首句均不押韻。
【2】管倅(cuì):其人不詳,據詞中推測,應是作者好友。倅,對州郡副貳之官的稱呼。
【3】憔悴:指作者現在困苦的樣子。
【4】天涯:此指他鄉。
【5】無據:即無端、無邊無際之意。
作品賞析:
【注釋】:
不知此詞作于何時何地,管倅身份也不詳。(倅,稱州郡副貳之官,如通判)。從詞中所敘的情況可以知道,作者與管倅是好友,他們在途中相逢,不久又分手。作者客中送別,感到格外凄愴,便寫了這首詩!般俱蔡煅模嗜讼嘤銮槿绻省。憔悴,困苦貌;天涯,這里指他鄉!熬煤捣旮视,他鄉遇故知!碧貏e是當兩人都處在困苦的境遇中,久別重逢,深情似舊,其樂可知。作者極言相遇之樂,目的正在于引出下文的別離之苦。這叫做“欲抑故揚”,乃一種為文跌宕的妙法。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久別重逢后卻要分離,那種苦痛是難以表達的。唐代詩人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云:“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司空曙《云陽館與韓紳宿別》云:“乍見翻疑夢,相悲各問年。更有明朝恨,離懷惜共傳。”都細致地表達出那種因乍見時大喜過望而別離時卻悲苦加倍的`心情。趙彥端也不例外。
他聯想起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著名詩句。后來以此詩譜入樂府,名《陽關曲》,為送別之歌。但作者此時連唱《陽關》的心情也沒了,為什么呢?因為他是客中送別,比王維居長安送友人西行時還更多了一層愁苦。因此,這兩句很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引出“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的喟嘆了。“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睙o據,即無端、無邊無際之意。這無邊無際的愁苦,該怎樣形容呢?詞人巧妙地將它融入于景物描寫之中,用凄切的寒蟬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側面烘托出來!昂s鳴”為聲,“斜陽暮”為色;前者作用于聽覺,后者作用于視覺。這樣通過聲色交互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清人吳衡照說得好:“言情之詞,必借景色映托,乃具深沉流美之致!保ā渡徸泳釉~話》卷二)否則,若只是“愁呀!愁呀”地嘮叨不停,就難免有粗俗淺露之弊了。
紀昀評趙彥端《介庵詞》說:“多婉約纖秾,不愧作者!保ā端膸烊珪偰刻嵋肪硪痪虐耍┑嗽~婉約而不“纖秾”,通篇未用一纖秾詞語,僅用的“陽關”一典也為一般讀者所熟知;不失為一首風格淡雅而兼委曲的佳構。
點絳唇古詩詞4
古詩原文
花信來時,恨無人似花依舊。又成春瘦,折斷門前柳。
天與多情,不與長相守。分飛后,淚痕和酒,占了雙羅袖。
譯文翻譯
應花期而來的風喲,你雖來了,但人已離散去,全不像那花兒依舊。
人到春來瘦,等候著心上人,倚門盼歸,折斷了門前楊柳。
上天賦予了人多情的心,卻不肯給予長相守的機會。自你我分別后,伴隨我的,只是相思的`淚、澆愁的酒,沾濕了我的雙羅袖。
注釋解釋
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对~律》認為,上闋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聲,“作平則不起調”。但亦有作平起調者。
②花信:花開的風信、消息。古人將春天分為二十四番花信,即二十四番花信風,各種名花按花信順序開放。
“天與”二句:謂上天賦予了多情之心,卻不肯給予長相守的機會。
分飛:離別。
創作背景
北宋時期,詞人在春天觀看到花語依舊,而人卻因別離而消瘦。于是詞人為了思念自己的妻子,故寫下了這首詞。
詩文賞析
這又是一篇思婦之詞。先說花開有信而人歸無期,相比之下,產生了怨恨之情。繼而說“又成春瘦”,因傷春而瘦,非只今年、去年、前年,乃至更早,就已是逢春必瘦了,可見傷春之長久而且深沉。其實,致瘦之因,傷春是表面的話,傷離才是真情。每年春天,柳梢青青,而“留”人不住,“柳”徒增恨,順手折之,以表盼望游子歸來之心意,不料三折兩折,竟把門前的柳枝都折盡了。
過片,從尤人進而怨天,“天與多情,不與長相守”,這是怨恨老天爺自相矛盾,既使人多情,又不使人相守,多情與相守不能兼得,因而引出離別相思之苦。這里所表達的怨情是更深一層的了。
最后說到排遣愁苦的做法。借酒澆愁的話并未明說,只說“淚痕和酒,沾了雙羅袖”,這里面已經包含著“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的意思,淚和酒已然混為一體,以羅袖扭之,故而沾濕。當然,這樣寫來,既是強調,也是夸張,而所表述的情意卻是真摯的。
點絳唇古詩詞5
點絳唇·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
葉夢得
縹緲危亭,笑談獨在千峰上。與誰同賞。萬里橫煙浪。
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空惆悵。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
【譯文】
小亭在高聳入云的山峰,隱隱約約浮現著。在千峰上獨自敘述胸意,看那萬里云煙如浪花般滾來,我與誰共同欣賞呢?
人已經老了,但情懷仍在。雖然思慮著萬里山河,但也只能無奈的惆悵。少年啊,要胸懷豪情萬丈,莫要學我這個老頭子。
【注釋】
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梁江淹《詠美人春游》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四十一字。上闋四句,從第二句起用三仄韻;下闋五句,亦從第二句起用四仄韻!对~律》認為,上闋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聲,“作平則不起調”。但亦有作平起調者。又有《點櫻桃》《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萬年春》等異名。
絕頂亭:在吳興西北弁山峰頂。
縹緲:隱隱約約,亦因其高而之似可見似不可見,應題目中的“小亭”。
危亭:《說文》:“危,高而懼也!贝搜酝ぶ,應題目的“絕頂”,絕頂亭就是因所位置之高而命名。
煙浪:煙云如浪,即云海。
天涯想:指恢復中原萬里河山的夢想。
衰翁:衰老之人。
【創作背景】
此詞作于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作者去任隱居吳興卞山時,為作者登臨卞山絕頂亭有感而發之作。詩人葉夢得當時為南宋主戰派人物之一,大宋南渡八年,仍未能收復中原大片失地,而朝廷卻又一味向敵妥協求和,使愛國志士不能為國效力,英雄豪杰也無用武之地。詩人虛年59歲時,閑居卞山,登亭述懷,寫下了這首詞,以抒寫自己復雜的情懷和對時局的慨嘆。
【賞析】
起首一句徑直點題!翱~緲”,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形容亭在絕頂,既高且小,從遠處遙望,若隱若現;這是緊扣題中“絕頂小亭”來寫的。危,高也;危亭即高亭,因為亭基在弁山絕頂,這是吳興地區的最高峰。第二句由亭而寫到人,應題目的“登”字。由于小亭位于“絕頂”,故登亭之人有“千峰上”之感。獨登小亭,無人共賞,只有萬里橫江而過的波浪,渺茫無邊無際。
上片末兩句倒裝,一則說北方大片失地,山河破碎,不堪賞玩;二則說因主戰派不斷受到排擠和打擊,已找不到同心同德,一起去把失地收回,重建共賞的人!叭f里”,喻其廣遠,指吳興以北直至淪陷了的中原地區,此時宋室南渡已八個年頭了!盁熇恕毙稳轃熢迫缋,與“萬里”相應。北望中原,煙霧迷茫,不知恢復何日!百p”字不只為了協韻,還含有預想失土恢復后登臨賞覽的意思內!芭c誰同賞”即沒有誰與之同賞,回應“獨”字。“獨”而推及“同賞”,“同賞”又感嘆“與誰”;歡快味的.“賞”字與壓抑感的“獨”字連翩而來,表現了作者心中此時的復雜情緒。
過片兩句“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說自己人雖老了,情懷不變,還是以天下為己任,把國事放在心上,總在作著恢復中原那萬里山河的計慮和打算,表現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氣概。這兩句可聯系詞人身世來理解!疤煅南搿,指有志恢復中原萬里河山。年齡雖老,壯志未衰,“猶作”二字流露出“天涯想”的強烈感情。又想起此身閑居卞山,復出不知何日,獨自登臨送目,縱有豪情,也只能是“空惆悵”!翱浙皭潯比齻字收住了“天涯想”。一個“空”字把前面的一切想望都鉤銷掉了,又回到了無可奈何、孤獨寂寞的境界,不免要表現出某些頹喪情緒。而胸中熱情,又不甘心熄滅,便吩咐隨侍的兒輩“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說年輕人應該豪放一點,不要學習衰老之人的模樣。是示人,也是律己。這里的“衰翁樣”指的是“空惆悵”,借“少年豪放”借回復到“天涯想”的豪情壯志上去!吧倌旰婪拧币痪渑c第二句的“笑談”二字相呼應,針線綿密。
這是一首小令詞,篇幅不長,可是翻波作浪,曲折回旋地抒寫了詞人十分矛盾復雜的心緒。
【作者簡介】
葉夢得(1077~1148) 宋代詞人。字少蘊。蘇州吳縣人。紹圣四年(1097)登進士第,歷任翰林學士、戶部尚書、江東安撫大使等官職。晚年隱居湖州弁山玲瓏山石林,故號石林居士,所著詩文多以石林為名,如《石林燕語》、《石林詞》、《石林詩話》等。紹興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贈檢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詞風變異過程中,葉夢得是起到先導和樞紐作用的重要詞人。作為南渡詞人中年輩較長的一位,葉夢得開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氣入詞的詞壇新路。葉詞中的氣主要表現在英雄氣、狂氣、逸氣三方面。
點絳唇古詩詞6
古詩原文
一種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傷心早?
素壁斜輝,竹影橫窗掃?辗壳,烏啼欲曉,又下西樓了。
譯文翻譯
同樣的蛾眉月,但下弦之月就不如上弦月好。就像那愁苦之時下垂的眉毛不如歡樂時上彎的眉毛好一樣。被滯留在北國的庾信年紀未老,為何過早地開始傷心呢?
白色墻壁上落下月亮的余暉,竹影在窗欞間輕輕搖曳。相思的人獨守空閨,直到烏鴉聲起、清曉將至,月亮也落下來了,徒留一人對影憑吊。
注釋解釋
一種:猶言一樣、同是。蛾眉:蠶蛾的觸須彎曲細長,故用以比喻女子的眉毛。此借指月亮。
下弦:指農歷每月二十三日前后的月亮。初弦:即上弦,指農歷每月初八前后的月亮,其時月如弓弦,故稱。古人以蛾眉代指女人的眉毛,又以上弦、下弦之月代指女人的眉毛下垂或上彎。
庾(yǔ)郎:即庾信,南北朝后周人,駢文寫得尤好,著有《傷心賦》,傷其女兒與外孫相繼而去時的悲傷。詞人二十三歲喪妻,故以庾信自況。
素壁:白色的'墻壁、山壁、石壁。斜暉:指月光。
烏啼:烏鴉鳴叫。又下西樓:指月落。
創作背景
這首《點絳唇·一種蛾眉》是詞人于第一任妻子盧氏難產死后所作,是一首悼亡詞。盧氏才貌雙全,知書達理,性情溫雅,與詞人恩愛情篤,故其死后,詞人悼亡之音破空而起,這首詞便是詞人在《飲水詞》中悼亡盧氏的一首代表作。
詩文賞析
這首詞汪刻本有副題《對月》。從詞中所抒寫之情景看確是一首對月傷懷、凄涼幽怨之作。
詞的上闋從“一種蛾眉”寫起,一語雙關,既是言月,也是言人。從月解,蛾眉,自然指蛾眉月。“下弦不似初弦好”說的是下弦月不若上弦月出現在滿月之前,它出現在滿月之后,故而殘缺,雖同是蛾眉,卻是寄了無限的哀傷;另下弦夜半后現,自是詞人傷心難寐,輾轉反側思念舊人的時分,從人解,此處便是說那下垂的眉毛不如上彎的眉毛好,即愁苦之時的眉毛不如歡樂時的好,意思是說此時的離懷愁緒不如歡聚之快樂。而此處下弦也所暗指詞人續娶的妻子官氏,初弦則暗指死去的盧氏,體現詞人對官氏的不滿和對盧氏的痛惜與懷念。詞人如此作法,可謂婉曲而哀怨!扳桌晌蠢希问聜脑纭!扁仔乓颉秱馁x》而著名,而詞人二十三喪妻,此處以庾信自比,感慨自己雖未老去,卻過早的傷心了。故自問“何事傷心早。”
詞的下闋轉以景語出之,化情思為景句,又含蘊要眇之至!八乇谛陛x,竹影橫窗掃”這一句采用了白描的手法,物象并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卻帶出了深長而清淡的意境:冷冷清輝,清清素壁,窗前竹影橫斜,深淺搖曳,似人有無盡心事。納蘭性德似乎一輩子都為心愛之人委婉繾綣,“空房悄”便是詞人對死去的妻子盧氏的追思了!盀跆溆麜,又下西樓了。”又是一個不眠之夜,聽烏啼,看殘月西沉,空對素壁,孑然影吊。想蛾眉何在,下弦月殘獨憑吊,自然不如上弦月時,共剪窗燭罷。然而房空人去,只有獨自嘆息了。此句應為通篇詞眼,流露出詞人的滿懷愁緒。
這首詞先是采用了聯想和比喻兩種藝術手法,用“蛾眉”、“下弦”、“初弦”等形象隱喻所思之人的情貌,清新而婉曲地表達了詞人對所思之人的愛慕和憐惜。又自比古人,用庾信點出自己的哀痛和思念。而后以景語出之,化情思為景句,又含蘊要眇之至。結尾處又用“空房”、‘烏啼“、”又下西樓“等凄婉意象,表達了詞人內心的寂寥與幽怨。
同時該詞的特點是短小而精致深長,言辭清淡而意蘊深遠,這表現為詞人所用的意象都是冷色調意象,帶出的意境清素而凄婉,渲染的氛圍凄清冷寂,處處點化出詞人的思鄉懷人之愁。
點絳唇古詩詞7
點絳唇·再和送錢公永
莫唱陽關,風流公子方終宴。秦山禹甸?~緲真奇觀。
北望平原,落日山銜半。孤帆遠。我歌君亂。一送西飛雁。
翻譯
用不到去歌唱離情別緒的《陽關曲》,錢公永英俊杰出,宴會就要結束了。會稽郡會稽山郊外的地方,隱隱約約間真是秀麗的奇觀啊。
北面的大平原,在茫茫的天空中,太陽要落山了,但還遲遲不下,好像被遠山銜住一半而行步不前一般。再看那遼闊湖面上,正有一只帆船孤孤單單地駛向遠方。我默默唱著《陽關三疊》曲,君合著末章樂曲,一句話也沒有,只有共同目送著天際的西飛之雁。
注釋
陽關:即琴曲《陽關曲》。又名《陽關三疊》。
風流公子:指錢公永。謂其英俊杰出,富有才學而不拘禮法。
秦山禹甸:秦山,指今浙江紹興境內的會稽山,因秦始皇曾登臨,故稱。
禹甸:杭州為古代會稽郡,相傳夏禹死于此處,故稱。
甸:郊外地方。
縹緲:隱隱約約似有似無貌。
我歌君亂:?宋)傅斡《注坡詞》注云:“言之不足故歌,歌之不足則亂。亂者,理也,重理一篇之意。故古之詞賦多著亂詞于末章,如楚辭之類是也!
賞析
上片“莫唱陽關,風流公子方終宴”,先點出了餞別的題旨。而“莫唱陽關”,以“莫唱”詞語渲染出與友人分手時的'眷眷難舍,顯出二人情誼之深厚;詞人歌唱著離情別緒的《陽關曲》,更增濃了膠著難分的心緒。接著,“風流公子”是昵稱,表明二人的親密無間,更表現出東坡對友人錢公永的了解和贊美。“風流”二字在此恰切生動,是說錢公永才學超眾,英俊杰出,倜儻不羈而不拘禮法,正與自己的個性意趣相投合。下文“秦山禹甸,縹緲真奇觀!庇霉P愈加奇巧,這兩句詞顯然是意外所見,可能是詞人在送友的“終宴”之際,由于分別在即,眼睛已經為之潮潤了,他不忍心再去看友人的眼睛和面容,而有意把視線轉向了窗外;煞時間,卻又在隱隱約約間睹見了杭州會稽山名山大川的秀麗奇觀,竟是情寓景中,透露出留友莫去的意愿,可謂意在言外。
下片集中描寫景物,在景中深入刻畫依依難舍的離別愁緒:“北望平原,落日山銜半,孤帆遠。”北面的大平原,也許正是友人離去將要行至的地方。在茫茫的天空中,太陽要落山了,但還遲遲不下,好象被遠山銜住一半而行步不前一般。再看那遼闊湖面上,正有一只帆船孤孤單單地駛向遠方。一個“遠”字,預示出友人啟身的茫茫旅程,而且是孤獨遠去,更加令人難分難舍!拔腋杈齺y,一送西飛雁!蔽夷蛾栮P三疊》曲,君合著末章樂曲,一句話也沒有,只有共同目送著天際的西飛之雁!熬齺y”的“亂”宇,原指歌曲之末章,在這里卻成了雙關語:一是說友人高唱著《陽關曲》的末章,因為宴席已終,人將去;二是說詞人唱著《陽關三疊》,已把友人的心緒唱亂了。二人難以道出內心的苦澀,只是凝神地眼望著空中西飛大雁緩緩地消逝在茫茫天際之中。“一送”二字,強調出二人的親密無間和知己與共,終將難舍難分的送友之情和盤托出。
全詞將離情別意賦于自然景物之中,巧妙自然,不著痕跡,又感人至深,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此詞一首送別詞,是詞人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九月餞別友人錢公永在杭州而作。
點絳唇古詩詞8
古詩原文
金谷人歸,綠楊低掃吹笙道。數聲啼鳥,也學相思調。
月落潮生,掇送劉郎老;茨虾,甚時重到?陌上生春草。
譯文翻譯
金谷麗人歸來相聚時,門前綠楊垂地,臨風搖曳,綠蔭深濃,街巷歌吹彈唱聲聲不息。樹上鳥兒聲聲鳴唱,仿佛學著人們在傾訴相思之情。
時序更替,潮起潮落,折磨得劉郎日漸衰落。淮南的合肥真是個好地方,但什么時候才能重新到達那里?只見原野上芳草萋萋,令人傷感。
注釋解釋
點絳唇:詞牌名。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韻,后片四仄韻!肚逭婕啡搿跋蓞握{”,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異,今京劇中猶常用之。
金谷:地名,在河南洛陽市西北,晉石崇在此建金谷園,成為歷代著名景點。
掇送:猶斷送。劉郎:指東漢劉晨。相傳劉晨和阮肇入天臺山采藥,為仙女所邀,留半年,求歸,抵家子孫已七世。
淮南:淮水以南,指合肥一帶。
創作背景
據《淡黃柳》詞序,詞人于宋光宗紹熙元年庚戌(公元1190年)到合肥;據《浣溪沙》詞序,詞人于第二年辛亥正月二十四日離開合肥。又據一些詞看,辛亥年他似乎再到過合肥,經秋再次離去。這首《點絳唇》就是再到合肥又離去時的作品。
詩文賞析
這首詞上片說聚首的歡愉,下片寫離別的痛苦。上下片內容不是同時。歡聚或在春晚、夏初。離散似是冬季。
白石是一個至情至性之人,自從“當初不合種相思”,這種刻骨銘心的思戀便成為白石心靈深處一個拆解不開的“情結”,終白石之一生,雖九死而不悔,真是天地至性,人間至情。
首句“金谷人歸”,金谷除普通以代指園中多美人以外,還有三種可能:(一)或暗示琵琶女姓梁!稁X表錄異》上云:“石崇以明珠三斛換綠珠于容州,本姓梁氏!保ǘ┗蛸澝榔淙嗣罱庖袈。干寶《晉紀》云:“石崇有伎人綠珠,美而工笛!迸c此詞下句“吹笙”疑有連系。白石他詞中寫合肥情事時,也多寫到樂器。(三)或意在引起一極美好的宜于美人的環境的想象。庾信《春賦》云:“河陽一縣并是花,金谷從來滿園樹!卑资镀鄾龇浮吩~序云:“合肥巷陌皆種柳!钡戏十斎詹贿^一荒涼邊城!俺龀撬念櫍瑒t荒野煙草,不勝凄黯!保ā镀鄾龇浮吩~序)“巷陌凄涼,與江左異!保ā兜S柳》詞序)。如此城郭,豈宜為美人居止?幸其多柳,故不惜重筆渲染,比于金谷,亦略為伊人居處增色。
白石寫情,不在于情事本身,故對情人的容妝和行動很少著筆,而重在對情事的獨特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綿綿無盡的相思之苦。故以下三句,都只寫景。
本來,世間情人相對,一舉手一投足,一顰一笑,都直見深心,更不容一語表白,何況文字?這就是寫情常寓于景,寫景就是寫情的心理根據。張玉田《詞源》卷下“離情”說:“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近人王國維亦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故所謂寫景,不過是詞人把自己的感情噴射向外物,與物“一化”,就是莊子所謂“物化”。這也是所說的美學上的移情作用。這里的綠楊啼鳥,實際是詞人對吹笙人的整個靈魂的擁抱。還不僅此,不僅是詞人化身為自然來“莊嚴”自己的'情人,而且,尤其是,在詞人眼中,她儼然就是宇宙的中心,她飄然蒞臨,成為萬物的主宰。中國傳統文學中此例頗多,如曹子建的《洛神賦》。當寫到人神心通的時候,洛神感動了,于是“屏翳(雨師)收風,川后靜波,馮夷(河神)鳴鼓,女媧(這里用為音樂女神)清歌”。洛神就是宇宙的中心,萬物的主宰,因為她就是美和愛。但創造的魔杖還是握在詩人(或詞人)的手中的。詩人是可以驅遣鬼神,促使萬物,創造一個再造世界。韓愈說李白、杜甫“陵暴萬象”,當作如是解。
此詞雖分兩片,卻非平列。上片是追憶聚首的歡愉,似水的柔情,如夢的深永。下片是詞的現實世界,是訣別的痛苦!霸侣涑鄙保Z出元稹《重贈樂天》:“明朝又向江頭別,月落潮平是去時!薄皠⒗伞,用入天臺山遇仙女的劉晨自比!疤烊粲星樘煲嗬稀保螞r自知無分再見神仙的劉郎呢。同時也暗用劉禹錫《再游玄都觀》“前度劉郎今又來”詩意。“淮南好”三句用淮南小山《招隱士賦》:“王孫游兮不歸,芳草兮萋萋。”這和《江梅引》結韻說“歌罷淮南春草賦,又萋萋。漂零客,淚滿衣!币饩诚嗤。此詞“陌上生春草”五字截斷眾流,頓時使上片的“小得團囫”(玉溪句:“小得團囫足怨嗟”),盡成愁緒,正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倍拍林姡骸昂奕绱翰荻,事與孤鴻去”(《題安州浮云寺樓……》),可以題此詞。白石詞善于后路作結,即歇拍處化情為景,篇終接混茫,無限深情,千般感慨,都在一種迷離凄涼的意境中深化升華,余音裊裊,韻味無窮。
【點絳唇古詩詞】相關文章:
點絳唇古詩詞09-24
點絳唇李清照07-29
《點絳唇·夜宿臨洺驛》古詩詞09-24
李清照《點絳唇》賞析08-14
李清照點絳唇賞析09-29
李清照點絳唇翻譯10-13
點絳唇 李清照答案08-08
秦觀《點絳唇·醉漾輕舟》古詩詞賞析10-30
《點絳唇·閨思》李清照09-03
《點絳唇》李清照宋詞賞析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