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原文、譯文及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古詩吧,古詩準確地來說應該叫格律詩,包括律詩和絕句。你還在找尋優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原文、譯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譯文
棄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擾亂我心緒的今天使我極為煩憂。
萬里長風吹送南歸的鴻雁,面對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樓開懷暢飲。
你的文章就像蓬萊宮中儲藏的仙文一樣高深淵博,同時還兼具建安文學的風骨。
而我的詩風,也像謝朓那樣清新秀麗、飄逸豪放。
我們都滿懷豪情逸興,飛躍的神思像要騰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潔的明月。
然而每當想起人生的際遇,就憂從中來。
好像抽出寶刀去砍流水一樣,水不但沒有被斬斷,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舉起酒杯痛飲,本想借酒排遣煩憂,結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稱心如意,
還不如明天就披散了頭發,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賞析
詩中抒發年華虛度、壯志難酬的苦悶,盛贊漢代文章、建安風骨及謝眺詩歌的豪情逸興,最后流露出消極出世的情緒。
詩的開頭顯得很突兀,為什么這么寫?因為李白當時很苦悶,所以一見到可以傾訴衷腸的族叔李云,就把滿腹牢騷宣泄出來。李白于天寶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受權貴讒毀,時間不長便棄官而去,過著飄蕩四方的游蕩生活。十年來的人間辛酸,作客他鄉的抑郁和 感傷,積聚在心頭,今天終于可以一吐為快了。
“長風”兩句借景抒情,目接風送秋雁之境,精神為之一振,煩惱為之一掃,感到心與境合得舒暢,酣飲高樓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萊”兩句承高樓餞別分寫主客雙方。以“建安骨”贊美李云的文章風格剛健。“中間”是指南朝;“小謝”是指謝眺,因為他在謝靈運(大謝)之后,所以稱小謝。這里李白是自比小謝,流露出對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來比喻內心的苦悶無法排解,顯得奇特而富有創造性。“舉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脫,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悶心情。
最后兩句是詩人對現實不滿的激憤之詞。李白長期處于不稱意的苦悶之中,不得不尋求另一種超脫,即“散發弄扁舟”。逃避現實雖不是他的本意,但當時的歷史條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縱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安史之亂前不久的天寶十二載(753)秋,時作者在宣城。李白于天寶元年(742)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于翰林院。天寶三載(744年),因被讒言擊中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新開始了漫游生活。大約在天寶十二載(753)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離開,李白陪他登謝朓樓,設宴送行。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華(此詩《文苑英華》題作《陪侍御叔華登樓歌》),是當時著名的古文家,任秘書省校書郎,專門負責校對圖書。李白稱他為叔,但并非族親關系。天寶十一載(752)李云任監察御史。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中記載:“(天寶)十一年拜監察御史。會權臣竊柄,貪猾當路,公入司方書,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為肅。”可見李云為官的剛直、清正和不畏權貴。這首詩是在李云行至宣城與李白相遇并同登謝朓樓時,李白為之餞行而作。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劉云:崔嵬迭宕,正在起一句。“不稱意”,諾欲絕。
明代黃克纘、衛一鳳《全唐風雅》:蕭云:此篇眷顧宗國之意深。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厭世多艱,興思遠引。韻清氣秀,篷蓬起東海,蓬蓬起西海。異質快才,自足橫絕一世。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興起超忽。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卷七:遙情飆豎,逸興云飛,杜甫所謂“飄然思不群”此矣。二載而下,猶見酒間岸異之狀,真仙才也。吳昌祺曰:亦從明遠變化出來。
清代王堯衢《古唐詩合解》:此篇三韻兩轉,而起結別是一法。(前四句)起勢豪邁,如風雨之驟至。言日月如流,光陰如駛已去之。昨日難留,方來之憂思煩亂,況人生之聚散不定,而秋風又復可悲乎!當此秋風送雁,臨眺高樓,可不盡醉沉酣,以寫我憂乎?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此種格調,太白從心中化出(首二句下)。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聳突爽逸(首二句下)。奧思奇句(“抽刀斷水”二句下)。
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起二句,發興無端。“長風”二句,落入;如此落法,非尋常所知。“抽刀”二句,仍應起意為章法。“人生”二句,言所以愁。
清代劉熙載《藝概》:昔人謂激昂之言出于興,此“興”字與他處言興不同。激昂大抵*是情過于事,如太白詩“欲上青天攬日月”是也。
清末王闿運《王闿運手批唐詩選》:起句破格,賴此救之(“長風萬里”二句下)。中四句不貫,以其無愁也(“蓬萊文章”四句下)。
清末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吳曰:破空時來,不可端倪(首二句下)。吳曰:再用破空之句作接,非太白雄才,那得有此奇橫(“長空萬里”句下)?吳曰:第四句始倒煞到題。翁覃溪曰:“蓬萊”句從中突起,橫亙而出。吳曰:“抽刀”句再斷。吳曰:收倒煞到題(末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并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原文、譯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蜀道難》原文譯文、賞析09-25
李白《蘇臺覽古》原文譯文及賞析06-27
李白《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譯文及賞析04-15
岳陽樓記原文、譯文及賞析04-11
王之渙《登鸛雀樓》古詩原文譯文及賞析04-26
李白將進酒是譯文及賞析03-22
李白《玉階怨》譯文及賞析09-20